豆子埔溪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與防災研究所 陳彥璋、謝龍生所指導 陳昀瑛的 動態淹水預警之降雨門檻值的研究 (2010),提出豆子埔溪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FLO-2D、淹水、曾文溪、雨量警戒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所 陳文福所指導 陳世鎮的 頭前溪河口沖淤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海洋潮流、水文事件、分流工程、颱洪預警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豆子埔溪橋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豆子埔溪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動態淹水預警之降雨門檻值的研究

為了解決豆子埔溪橋的問題,作者陳昀瑛 這樣論述:

台灣每逢夏秋兩季,颱風豪雨便常常造成局部地區之災害發生,尤為河川之下游區域及低窪地區,飽受淹水之苦。每當颱風豪雨時,往往造成人民之生命安全及經濟活動之傷害。因此,若能在災害發生前提供預警參考,以降低淹水災害之損失及威脅。本研究利用FLO-2D 淹水模式以2005年至2009年間五場颱風豪雨事件之降雨量來模擬曾文溪之淹水情形,再以地理資訊系統(GIS)圖層套疊出淹水鄉鎮範圍,並與實際淹水調查情況比較,作進一步分析探討;且由淹水模擬結果,提供未來在淹水模式選擇上之參考。此外,以模擬結果擬定一簡易之淹水預警研判機制,以控制點集水區24小時設計雨型,在一級、二級警戒水位條件下,分析當地可能發生淹水之

雨量警戒值,最後即可進一步建立某一警戒水位下之降雨延時-雨量警戒值之關係。模擬結果顯示曾文溪流域之易淹水區為官田區、大內區、善化區、麻豆區及山上區等。而控制點集水區在一級、二級警戒水位下,1、3、6、12、24小時之警戒雨量值分別為67mm、73mm、78mm、85mm、95mm及118mm、127mm、137mm、144mm、165mm。

頭前溪河口沖淤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為了解決豆子埔溪橋的問題,作者陳世鎮 這樣論述:

河口受上游河水、海洋潮流、風浪、颱洪及可能因受地球暖化所造成之海水位上升等之交互影響,其泥沙沖淤變化將影響河口地區之防洪安全及地方發展,且近年來氣候異常,水文事件極端化,這使河口治理工作更形重要,故了解河口沖淤變化,進一步提出治理對策以防止洪氾問題發生為當前河川治理工作者亟需掌握之重要課題。本研究以頭前溪河口為範圍,蒐集了相關之地文、水文與測量等基本資料經過彙整與分析,了解泥沙沖淤及水位變化後,規劃以築堤禦洪配合疏濬方式保護低窪地區人民生命財產,並參酌「頭前溪河口段治理規劃檢討報告」提出以河道整治工程、堤防護岸工程、整流及及分流工程為主軸之防護對策,可供河川治理工作者決策之參考。本研究不僅就

河口泥沙之沖淤變化提出分析結果,再依分析結果提出防護對策,可讓民眾了解舊港島位於河川區域內仍具高洪災風險,惟現階段舊港島遷村阻力甚大,其短期策略除建議以工程方法布置環島護岸設立水位監測及颱洪預警系統,並研擬疏散避災計畫外,長期而言仍應遷村,並將舊港島規劃成低度使用之農牧用地較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