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戰真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越戰真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光芹寫的 吹哨人:小蝦米對抗國家機器的平民戰役 和詹姆斯.洛溫的 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老兵親述越戰真相:得“爛襠病”光身打,首長無奈想一法場下譁然也說明:老兵親述越戰真相:得“爛襠病”光身打,首長無奈想一法場下譁然. 雪花新聞 2019-03-08 14:52. 1979年,中國和鄰國日本展開了一場戰役,這是因爲越南在當時蘇聯的支持下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 和紅桌文化所出版 。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施正權所指導 付岩的 一帶一路行動戰略之研究-以孫子行動戰略概念分析 (2021),提出越戰真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帶一路、孫子兵法、行動戰略、習近平、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李志宏所指導 陳楷瑾的 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 (2021),提出因為有 性(別)創傷、後遺性、創傷書寫、證言不正義、胡淑雯的重點而找出了 越戰真相的解答。

最後網站懦弱謊言戰爭:結束越戰的五角大廈文件| 文化視角 - 轉角國際則補充:這場戰爭的真相究竟如何?於是派人私下進行調查——艾斯伯即是其中一名研究員——兩年後,一部47冊、7,000頁,約250萬字的《越戰報告書》(即五角大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越戰真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吹哨人:小蝦米對抗國家機器的平民戰役

為了解決越戰真相的問題,作者黃光芹 這樣論述:

即使爆出真相的代價巨大, 吹哨者們還是要站在浪頭幹一場!   11個台灣無畏性命受脅的吹哨者,為正義挺身而出卻遭秋後算帳, 還躺在立院的草案何時才能通過,讓正義勇者的身家性命受到保障?     保密、保護、保障,為何在台灣要對吹哨人做到這「三保」如此之難?     吹哨人,為了維護正義與公益,向外界或相關主管機關、司法機關採取檢舉或告發,其所服務的政府部門、企業之違法或不當行為。他們不畏權勢、勇於揭弊,實為高道德的指標之表現。     然而吹哨人揭弊之後,往往成為殺雞儆猴被報復的對象,甚至可能遭受法律追訴的風險。面對權勢的威脅,致使人們為保住工作而不敢舉發弊端,形成寒蟬效應。     「窩裡反

」,是揭弊成功與否的關鍵力量,本書以11個台灣吹哨人的故事,揭開他們揭發弊端的過程與決心。即使必須冒著與國家機器對抗的霸凌,甚至遭遇生命危險,吹哨者仍以強大的心理素質熬過漫漫長夜。     唯有「巷仔內」從內部吹哨,才能給腐敗的當權者致命一擊,企業內部更需要職員的道德良知作為防腐劑。吹哨人不但像啄木鳥可以抓出害蟲、嚴懲弊端;更是平民力量的展現,證明小老百姓絕對不是旁觀者。     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對於吹哨人均有積極的立法措施,台灣雖有許多立法與行政革新,唯獨對吹哨人的相關措施始終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本書的出版,力促我國的吹哨人法制能儘速完備,還給過去的吹哨者應有的公道,更保護未來每一位願意

為公益挺身而出的吹哨者,能確實受到身份的保密、工作的保障、人身安全的保護,令吹哨制度順利運行,社會公平正義得以無所畏懼被伸張。   誠摯推薦     黃天牧(金管會主委)   林永頌(司改會董事長、律師)   黃國昌(前立法委員、執業律師、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理事長)   林志潔(交大科法所教授、吹哨者保護法草案起草人)   姚惠珍(獨立記者、名嘴、作家)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作者簡介   黃光芹     1965年生,外省第二代,政治評論員、作家。     1988年進入新聞界,曾任職於:台灣新生報、自由時報、新新聞周刊、TVBS電視台、衛視中文台、三立電視台、時報周刊;曾擔

任記者、資深記者、總策畫、節目組長、撰述委員、採訪組副主任、政治組召集人、副總主筆。     曾擔任《中晚人物版》、《時報副刊》、《時報周刊》、《工商時報》、《民眾日報》專欄作家。     曾主持電視節目:東森電視台《芋仔番薯碰》、《華視新聞廣場》;廣播節目:ETFM廣播電台《東森麻辣午餐》、Pop Radio《Pop搶先爆》。     曾製作:《選舉萬歲》、《麻辣新聞網》、《晚安,總統》、《Taiwan Tonight》、《名人三溫暖》。     出版品包括:《與總統夫人喝下午茶》、《官夫人俱樂部》、《隨緣—陳履安家族的恩怨情仇》、《蔣家的女人們》、《百險歸來—彭百顯前傳》、《我的爸爸是總統

》、《貝比來了》、《跟著月亮走》、《你還不知道的韓國瑜》、《戰疫》。 推薦序   黃天牧(金管會主委) 林永頌(司改會董事長、律師) 黃國昌(前立法委員、執業律師、台灣公益揭弊暨吹哨者保護協會理事長) 林志潔(交大科法所教授、吹哨者保護法草案起草人) 姚惠珍(獨立記者、名嘴、作家)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導讀 搏命──屏東老農搜出餿水油 破貪──小蝦米田志文扳倒大鯨魚 代價──公務員戴立紳的搏鬥 鳴笛──來自台鐵員工黃德輝與李景村的聲音 打火──消防員徐國堯的抗爭之路 防詐──郵局行員陳惠澤的進擊 挖掘──環保鬥士黃煥彰與里長李新進的環保事件簿 去腐──副研究員吳佩蓉促進東廠轉型正義 對

決──最強吹哨人張晉源的逆襲 吶喊──藝人隋棠吹響暗夜哭聲 戰疫──他們都是李文亮   附錄一 世界各國著名吹哨人案例 附錄二 《公益揭密者保護法》草案 《吹哨人》導讀   就是要站在浪頭幹一場!     二○一六年晚上七點四十五分,當「巴拿馬文件」在《南德日報》官網全面公開之前,流亡莫斯科的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突然現身,一起參與「資料新聞史」上最大的一場解密行動;沒多久,《維基解密(Wikileaks)》也在推特上共襄盛舉。一時之間如同交響樂大奏,氣勢之磅礡,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真正的樂隊指揮是化名「無名氏(John Doe)」的吹哨人,根據他所提供來自

「莫薩克馮賽卡律師事務所」的內部訊息;以及全球八十幾個國家、四百多名記者(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一年多的調查採訪,總計解構一千一百五十萬份機密文件,迫使藏錢海外的各國政要、軍頭、首富、財團、名人、毒梟、黑手黨、特務無所遁形,太陽照進出隱匿在境外「信箱公司」的金額,達數十億元美金之多。     爆料過程,無名氏的內心其實相當恐懼,他知道稍有不慎,就見不到明天的太陽。然而,憑著一股「想要逮住罪犯」的心理,他最後成功寫下歷史。     美國陸軍情報分析員布萊德利.曼寧(Bradley Mannig)供給《維基解密》超過七十萬筆資料,揭發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濫殺平民、在「關塔那摩美軍監獄」虐囚

,並將二十六萬份美國外交電文曝光之後,付出的代價是──被關押在美國維吉尼亞州寬帝柯(Quantico)監獄長達七年;獲減刑出獄後,又因為保護《維基解密》,兩度拒絕出庭作證,再度回籠,在二○二○年三月企圖輕生,後被無罪開釋,才終於重獲新生。     美國前國安局雇員史諾登踢爆美國濫權監聽案,人生起了翻天覆的改變。那一年,他二十九歲,毅然決然放棄高薪、房產,揮別家人與女友,開始過著逃亡的生活,他付出的代價是一輩子。同樣是信念,支撐他義無反顧。他告訴《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衡量一個人,不是聽他說什麼、而是看他做什麼?所謂『信念』,如果只說不做,就不是真的!」他不指望社會因他而改變,只想要給社會大眾一

個自行決定是否改變的機會。(史諾登實錄,《今周刊》)     曼寧區隔吹哨人與間諜最大的差別在於:間諜不會把手上的東西交出來,而他如果是壞人,或許會把文件賣給俄國或中國人,但是他沒有,因為所有資料屬於公眾。     曼寧走上不歸路時,只有二十二歲,在他之前不乏先驅,丹尼爾.艾斯伯(Daniel Ellsberg)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二○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出席《維基解密》的倫敦記者會,當再從時光隧道裡走出來,已是白髮蒼蒼、戴著助聽器的八十歲老人。一九七一年他任職於蘭德公司時,將四十七冊、七千頁、近二百五十萬字的「越戰報告書(又名「五角大廈文件」)」影印給《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十九家媒體刊登

,就此戳破甘迺迪、詹森總統介入越戰的正當性。當他聆聽完有關「伊拉克戰爭文件」的報告後,忍不住起身向曼寧致敬,同時盛讚《維基解密》是揭露真相的未來之星。祖孫兩代吹哨人聚首,象徵著刺耳的哨音將一路響下去。     艾斯伯揭發越戰真相,令美國政府受挫,時任總統的尼克森為了危機處理,下令白宮成立的「水管小組」,偷取艾斯伯的精神病歷、竊聽他的電話、還一度打算找人把他做掉。     尼克森後來栽在吹哨人的手中,「水門案」終結他的總統生涯,直到三十三年後,前聯邦調查局副局長馬克.費特(Mark Felt)才承認,他就是《華盛頓郵報》的「深喉嚨」。     吹哨人的故事,往往被拍成好萊塢電影。「希克伍事件」記

錄美國奧克拉荷馬州新月鎮核能燃料棒「科爾─麥吉公司」的女工卡琳.希克伍(Karen Silkwood),在工會擔任執委期間,調查發現工廠回收含有大量放射性鈽同位素的廢水和鈾燃料棒,進行提煉精化後,製成MOX燃料。為了應付訂單需求,公司更竄改「射線探傷(利用射線穿透進行檢測)」結果,使存在嚴重問題的鈽燃料,流向市場。     一九七四年她向美國原能會(AEC)檢舉,但聽證會後公司並未遭到裁罰,她反而被調離職務。同年十一月,她發現自己身上帶有超過四百倍劑量的鈽含量,經過追蹤調查,懷疑公司可能對她投毒,凶器就是十一月五日她從公司帶回公寓採集尿液和糞便的採樣用具。她帶著兩大袋資料,與《紐約時報》記者會

合途中,意外車禍身亡。     二○一九年上映的《瞞天機密》(OFFICIAL SECRETS),係根據英國情報機構「政府通訊總部(GCHQ)」翻譯凱薩琳.甘恩(Katharine Gun)的真實故事改編。為了阻止伊拉克戰爭爆發,她向《觀察家報》透露「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支持美軍攻打伊拉克,因此被扣上違反「官方機密法」,進而遭到逮捕。英國政府為了平息百萬人上街抗議,政府未經授權非法出兵,免除她的罪刑。     「吹哨人」一詞最早的來源,是在一八八三年。當時美國威斯康辛州一座小鎮發生騷亂,警察吹響哨子,向居民示警。事後,當地的報紙稱這名警察為吹哨人。     吹哨人前仆後繼挺身而出,代表「平民力量

」得以展現,給人一種「原來小人物從來都不是旁觀者」的感覺;就像阿桑傑所說:「來!製造一些小麻煩吧!」     台灣幾位指標性的吹哨者,在發動「平民戰役」後,都為自己惹來大麻煩。其中在二○一三年揭發郭烈成餿水油廠的屏東老農,差一點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警方在保護老農期間,在一輛可疑轎車中搜出槍械,遏阻了一場可能的綁架案,老農因此迅速搬離屏東,從此成為落入都市的異鄉人。     外界關心老農到底拿多少獎金?依照衛福部「檢舉違反食品衛生案件獎勵辦法」,檢舉人至少可以領取罰鍰實收金額的兩成;也就是說,郭烈成罰鍰四千百萬元,老農至少應領取九百六十萬元,但因為郭烈成脫產,所以他一毛錢都沒領到;只領到行政院和

屏東縣政府頒給他的兩百萬與四十萬元「獎勵金」,還不如檢舉「力勤農產公司」販售過期肉品的陳姓員工來得高。他獲得前台中市長林佳龍頒發的三百五十萬元「吹哨者獎金」;另一位檢舉「雄勳公司」竄改標籤效期的內部員工,則是大豐收,總共領取食安和吹哨者獎金,共計五百六十萬元。     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在二○一四年向廉政署具名檢舉前營建署長葉世文涉嫌貪瀆,事後接受《今周刊》專訪,大方承認:「沒錯,就是我幹的!」一點都不擔心,有人敢動他一根汗毛。     同是天涯吹哨人,戴立紳的下場就與尹衍樑截然不同。他在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擔任技士五年多,政風室突然找他偕同辦案,辦著、辦著,他驚覺自己站在懸崖邊。「這就是貪汙!

」政風科長斬釘截鐵說,嚇得他說不出話來。回家後,他與太太商量:要不要跳懸崖,最後他決定跳了!     他先就手上正在辦理的一宗採購案進行蒐證,並聽信政風科長的建議出面自首,協助檢方偵破「家畜所」行之有年的集體貪瀆案。     可是接下來,他的厄運一樁接著一樁。在案件尚在司法偵辦期間,他遭到嚴重的職場霸凌──跟監、偷拍、道士作法,噴符水、灑香灰和電話恐嚇。最糟的狀況是,被新竹縣政府推落懸崖,免職永不任用,如同判了職場死刑。     他原本寄望行政救濟能夠還他公道,但最後卻換來絕望。眼見貪汙犯繼續升官,而他被打入十八層地獄,他簡直痛不欲生。     幾乎所有吹哨者,事後都遭到秋後算帳。如果沒有強健

的心理素質支撐,是很難熬過漫漫長夜。     鐵工之子徐國堯從小就好打抱不平。二專畢業後,通過警察人員特考,當上消防員。他原本熱情滿滿,但做著、做著,對於消防員長期處於高工時、人力不足、裝備不齊、赴災難現場必須銜命搶救感到憂心。他先在內部上書申訴,考績立刻被打丙等,還被調往離家有五十公里車程的高雄山區杉林分隊。他不願意妥協,走上街頭,又迎來一連串更激烈的整肅──短短兩個月被懲處十次、記申誡四十二支,最後遭到免職,還有十幾個官司跟著他。     台鐵技術助理黃德輝從小就不是「乖乖牌」,從國中開始閱讀黨外雜誌;當兵時台灣尚未解嚴,他悍然拒絕加入國民黨。退伍後,大學時期,舉凡野百合學運、總統直選、廢

除刑法一百條、反核、年金改革等街頭運動,他無役不與。四十五歲那年,他考進台鐵,首開罷工先例,記過、被告,令他越挫越勇,「反正我早就黑了、不怕!」     永豐金吹哨人張晉源是桃園的眷村子弟,骨子裡有一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硬氣。當他發現何家人對利害關係人違法放貸,想都沒想,就派員向金管會通報,就此引爆與永豐金之間的一場大戰。     丟出「東廠事件」爆炸錄音檔的前促轉會副研究員吳佩蓉,從小在「美麗島事件」發源地長大,父親是施明德、黃信介演講場上的常客;從小家裡訂閱《民眾日報》,小時候他到黑名單被遞解出境、「萬年國會」提尿袋的場景,都比同年齡小孩有多一層省思。     把立法院秘書長林錫山扳倒的

田志文,是台中東勢人的客家人,打死不退的「硬頸精神」,讓他到現在為止,都還在捍衛清廉價值。     康軒文教集團女主管被懷疑是檢舉董事長李萬吉在居家檢疫期間四處趴趴走的吹哨者,雖然她矢口否認,卻仍遭無預警解職。同仁在電梯口貼出兩張黑函──「公司待我們不薄,誰向媒體爆料出賣公司?」、「出賣公司,還有臉進公司?若妳懂得做人的道理,請自重!」令她精神崩潰。     英國一九九八年訂定「公益通報法」,針對公、私部門建立完整吹哨者制度;日本的「公益通報者保護法」、新加坡的「證人保護法」,也對吹哨人提出保護、獎勵。德國是公認對吹哨人嚴重歧視的國家,從德文中連「吹哨人」三個字都付諸卻如,即可見一斑。相反地,

他們用「出賣朋友的人」、「暗中破壞的人」或「玷汙門楣的人」,來醜化吹哨者。     美國一九八九年制定「吹哨者保護法」(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WPA),堪稱是對吹哨人保護最為周全的國家;然而,當揭發「烏克蘭門」的吹哨者,和幾位出面作證的官員,在二○一九年底榮膺《時代》雜誌「年度守護者」殊榮時,回顧幾個月來遭網路霸凌、被川普怒斥為「叛徒」和「人渣」,動不動就恐嚇他們將處以極刑,忍不住激動落淚。     辦教育的李萬吉、需要轉型的「促轉會」,或許才該被定義為「暗中破壞」和「玷汙門楣」的人。吹哨人挺身而出,遭集體霸凌,是社會集體的悲哀。     吹哨者與告密者不同

,前者具有公義精神。根據「全球舞弊調查者協會」統計,舞弊案之所以浮出檯面,超過四成是因為有人舉報,其中五成一來自內部員工。台灣應有更多的有志之士,作為組織體系中的防腐劑。     英國BBC曾經爆發主持人薩維爾利用高知名度,在一九五九到二○○六年、長達四十七年間,性侵七十二人的重大傷害事件,其中八人被強暴、一人強暴未遂,年齡最小的受害者,只有十歲。雖然幾十年間,持續有內部員工吹哨,但礙於BBC的「敬畏文化」員工不敢吭聲,使得BBC管理階層,成為製造更多受害者的幫兇。     「窩裡反」,是揭弊成功與否的關鍵力量,除了本書介紹的幾位吹哨人之外,辜仲諒的前妹婿陳俊哲,以及在逃亡前丟出「國安密帳」的

前國安局出納組長劉冠軍,也足以帶一筆。唯有「巷仔內」從內部吹哨,才能給腐敗的當權者致命一擊。     企業內部更需要道德良知作為防腐劑,揭發美國「安隆案」的副總裁夏倫.華金斯(Sherron Watkins)、讓何壽川戴上手銬的張晉源,都是代表人物。     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四點五十分,台鐵普悠瑪列車翻覆,造成十八死、一百八十七傷。行政調查或「運輸安全委員會」的報告,均將肇事原因指向司機超速;台鐵更以車輛老舊、人力結構失衡為由,推諉塞責、避重就輕。     十八位罹難者中,台東董家佔了八位。董家長女婿范銘浚原本在中國經商,因為不相信政府的調查,自己扮起福爾摩斯,誓言為家屬討公道。  

  他前後花了一年多時間,研讀報告、調閱公文、比對畫面、現場模擬;最重要的是,他獲得來自台鐵技術助理黃德輝從內部吹哨,連前副總工程師李景村也出面,提供專業見解,完全顛覆官方的說法。     范銘浚指出,第一,經他反覆計算,普悠瑪翻車曲線半徑並非行政調查揭示的306公尺、而是470公尺。第二,他懷疑「行車紀錄器」被動過手腳,因此翻車時速究竟多少,根本無法下定論。     再者,《民視》記者曾經訪問第五節和第八節車廂乘客(死傷發生在六、七節車廂),當事人均稱,在列車翻覆前,曾聽到一聲巨大的爆炸聲響。     軌道鋼筋插進第六節車體,形成U字形,非得有極大的力道,否則不足以為之。     因此范銘

浚懷疑,原因是否為「空氣彈簧」爆掉、剎車系統自動啟動,才釀成悲劇?     普悠瑪的安全疑慮一天未除,人民就無生命保障。這正是波音系統工程師Curtis Ewbank一再吹哨的原因。     吹哨者就像啄木鳥、也像防腐劑,可以抓出害蟲、嚴懲弊端。三重女藥師在口罩箱中,發現一包標示中國安徽省產製的口罩,立刻向食藥署吹哨,進而令政府加強查緝,揪出隱身在「口罩國家隊」中的壞份子。     台南里長李新進向檢、調單位檢舉學甲爐廢渣、藝人隋棠通報孩童遭受侵犯,都是平民力量的展現,證明小老百姓絕對不是旁觀者。     《良知危機:欺詐時代吹哨何為》一書的作者穆勒(Tom Mueller),花了七年時間、採

訪兩百多人,勾勒出吹哨人的群像。我不敢與穆勒相比,但願透過此書的發行,喚醒躺在國會的《公益揭弊者保護法》,能夠完成立法。 搏命 ──屏東老農搜出餿水油 彰化縣是台灣的「油之鄉」,一九七九年四月曾經發生「多氯聯苯中毒事件」;三十四年後再度爆發「大統黑心油事件」,是一位吹哨人,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這名檢舉人有一股「永不妥協」的蠻勁,一次檢舉不成,再檢舉一次。從二○一二年十月打第一通電話給彰化縣衛生局,此後就一路緊盯,不時追問:「查到了沒有?」、「真的有鬼!」連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都接過他的電話。 地方政府並未輕忽他的檢舉,只是檢驗報告只能呈現「脂肪酸組成」百分比;就算彰化縣衛生局第三度前往抽驗,

對大統刻意調整脂肪酸數據起疑,並且根據經銷資料也高度懷疑有混油嫌疑,就是無法判定大統有攙偽或偽標的行為,查緝工作因此陷入瓶頸。 吹哨人鍥而不捨,於隔年八月寫信到衛福部長邱文達的信箱,終於引起中央的重視。彰化地檢署一個月後也展開偵查,終於使案情露出曙光。 檢方搜索大統公司,十分鐘就搜出關鍵證物。董事長高振利的抽屜中,有一份親筆寫的配方,分別以「橄」、「葵」、「芥」、「葡」等簡稱,記錄一百多種油品調配比例。「橄」是指橄欖油,雖然標示為「100%特級橄欖油」,但橄欖油成分不高,而是以沙拉油、葵花油、棉籽油、銅葉綠素等混攙而成。最普及的沙拉油,也有一、兩成的棉籽油。「大統香油」應該用白芝麻壓榨而成,卻

以麻油和沙拉油代替;而且沙拉油的比重,竟然佔了八成。 只有棕櫚油是純油,其餘二十一種橄欖油都是調和油,混入葡萄籽油、葵花油、芥花油或棉籽油,橄欖油比重,連一成都不到。 橄欖油又分「特橄」和「橄」兩種,分裝在藍色和紅色的桶子中。藍桶「特橄」由少量原裝進口的冷壓橄欖油製成;紅桶「橄欖粕油」混進劣質的橄欖油渣,六年半下來,總計有二千六百多噸殘渣油,吃進消費者的肚子裡。 二十一種橄欖油,只佔大統所有油品的兩成,其他五十多種,諸如:橄欖油、葡萄籽油、葵花油、沙拉油、香油、胡麻油等,都明顯攙偽,花生油裡沒有花生、辣椒油裡沒有辣椒、紅花籽油裡沒有紅花籽,都是用沙拉油攙入調色劑和香精提味而成。 國營事業台糖遭

受波及,其所販售七年的葡萄籽油,委由大統代工;國軍和部分國中生也是受害者,營養午餐都使用大統黑心油。

越戰真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吳亦凡近日被網紅控訴誘姦,甚至大爆他的性僻好,指稱每每歡愛都喜歡逼問大不大?而吳亦凡也發文回應駁斥所有指控...
黃友輔分析哪些手面相的男女特別喜歡做愛做的事情~
#吳亦凡 #EXO #都美竹

⭐談離婚言出必行!絕不委屈自己的命格
► ►https://youtu.be/cLV4U4zcVDo
⭐年底前小災小難 詹惟中洩天機勸世人
► ►https://youtu.be/uQVe20zUBNw
⭐林玉紫未婚生女痛苦真相...帶娃嫁新歡下場悔不當初
► ►https://youtu.be/B2F65xlRKrU
⭐命宮入住三福星 晚年自在又快樂的命格!
► ►https://youtu.be/KU-phcvxfJI

⚡命運好好玩官網:https://bit.ly/3ehoxfj
📺JET綜合台CH45頻道周一至周五晚上九點三十分
完整版播放清單▶▶http://26097.psee.io/7B27F
精華版播放清單▶▶http://pse.ee/5Q2PD
臉書粉絲團按讚▶▶https://www.facebook.com/mysuperlucky

#命運好好玩 #何篤霖#郭靜純#星座#命理#運勢

一帶一路行動戰略之研究-以孫子行動戰略概念分析

為了解決越戰真相的問題,作者付岩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採取孫子兵法行動戰略為研究途徑,由文獻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依據思想、計劃、行動、思考情報四個面向,探討2013年-2020年習近平主政期間,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規劃、運用與評估。首先,進行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內外環境分析,探討中國國力基礎與銳實力運用狀況,同時中國推出倡議的理由是否符合國家利益,即所謂出師有名。可以得知,以現今中國已具備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實力,同時倡議符合領袖的政治目的,中國在黨國合一的體制下,領裡利益等同於國家利益。其次,「一帶一路」倡議透過外交經濟手段,較軍事手段所損耗的國家資源少。接著,在精算敵我優劣勢的過程中,分析沿線區域對倡議的依賴程度,尋找出各

國加入倡議的突破口。可以得知,沿線國家為加強本國經濟成長,趁勢加入倡議進入中國內需市場或獲得資源投入。再者,「一帶一路」倡議參與國眾多,各國地域文化需求不同,探討延伸出的行動方式也不同。可以得知,倡議實際行動模式的確運用孫子戰略行動的攻守、奇正、虛實、迂直。同時思考與情報應該貫穿整個「一帶一路」倡議,透過分析倡議是否滿足「孫子四求」的大方向,與各環節的情報能力。可以得知,倡議離「孫子四求」仍有距離,但情報能力卻相當出色。綜合以上分析,透過孫子兵法行動戰略概念分析「一帶一路」倡議成敗,不完全取決於硬體、技術、資金等問題,反而人民素質、法治精神、公平性、透明度、官僚體制等軟實力問題才是決勝點,也是

中國所缺乏的。

老師的謊言:從高中課本拆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虛妄與希望

為了解決越戰真相的問題,作者詹姆斯.洛溫 這樣論述:

美國影史經典《亂世佳人》,其實是種族主義的照妖鏡? 「寄生上流」中的下流味,三重障礙的海倫凱勒說她「聞得到」。 知識分子比較反對越戰?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 美國的「昭昭天命」,如何影響他們對於瘟疫的看法?   ●迎接「新課綱世代」的全新歷史觀!   洛溫教授揭露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問題,直指其中的錯誤與歧視的論點。愛國主義是謊言的溫床,為了教學生愛國,教科書不惜扭曲史實,對歷史人物歌功頌德,充斥種族歧視與階級意識。但這麼做,只是扼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他研究十八本一般美國高中採用的教科書,結果發現這些教科書的觀點很狹隘,書中充斥盲目的愛國主義、對事件理解過度片面與樂觀,有些分析誤人子弟

、牛頭不對馬嘴,把有血有肉的人搞得像完人,還刻意跳過某些歷史的關鍵時刻不談,讓某些失控的衝突場面消失。   歷史本是生動而複雜的。如果教科書只顧遮掩事實、美化歷史人物,不只是低估了人民的判斷力,也把人抽離了自己的歷史,失去直面自身錯誤的好機會。   洛溫教授針對教科書上書寫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直接提出批評,帶我們重新認識那段難以啟齒的美國歷史,也展示了歷史複雜與生動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他還分享了改善歷史教育可能的做法,提供讀者反省教育現況的思考方向。   ◎歷史是「蓋棺論定」的結論,還是多方觀點的競逐與磨合?▎   美國歷史不會比英國、俄羅斯、印尼或蒲隆地暴力或壓迫,   但它充滿的暴力史

實也不少。   要矯正這種感覺良好的歷史,   並不是要提供感覺不好的歷史,   而是要誠實地呈現出史實的全貌。......   若能教導正確的內容,   第一次感恩節所在時代的議題,   將能協助美國人的思慮更加周詳且更加寬容,   而不是朝種族中心主義傾斜。   ——〈第十二章: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追究過去的轉型正義,到底是為誰而轉?▎   要防止美國例外主義中所謂歐裔美國人是   上帝所選子民、假藉宗教之名的種族中心主義觀念,   印第安歷史正是不二良方,   因為它揭露美國及其前身英國殖民地已經對世界造成的莫大傷害。   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不是要後悔地沈溺在我們的不

當行為中,   而是要了解並從中汲取教訓,以免再度造成傷害。   ——〈第四章:紅眼〉   ◎歷史是人類進步的軌跡,還是必然與偶然的總和?▎   思考生活品質這類的事情經常被視為人文科學的教育目標,   但是歷史教科書卻把它們埋藏在光鮮的「進步」光環下。   歷史教科書沒有明示真正值得憂慮的事,   甚至沒有提及我們的經濟科技體制對環境的不良影響。   相反地,它們強調幸好我們的政府反應得當。   教科書在描述政府的反應,   主要是環保局的成立時,   似乎比討論任何持續的環境問題快樂許多。   ——〈第十一章:進步就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避談社會階級的影響,是一種教育的溫柔還是忽

視?▎   老師或許是出於不想令學生困窘的可敬原因而避談社會階級。   若是如此,他們的關切受到了誤導。   我那些並非出身富裕的學生得知階級系統後,   發現這經驗解放了他們。   一旦看清使自己的家庭保持貧窮的社會過程,   他們就不再因處於貧窮而對自己持有負面的看法。   ——〈第七章:機會之地〉 得獎紀錄   ★ 榮獲美國圖書獎 American Book Award   ★ OCC傑出反種族歧視學術獎 Oliver Cromwell Cox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Anti-Racist Scholarship   ★ AESA評審大獎 AESA Crit

ics' Choice Award 口碑推薦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翁稷安|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所有歷史老師、學生和公民都應該讀這本書。—— 美國左派歷史學家 津恩(Howard Zinn)   2015年歷史教師深根盟為反課綱成立之時,本書在臺出版,可說是出版界的超前部署。五年之後,面對108課綱的變動,重新審視本書,特別是作者最後回溯美國教科書的形塑及其影響力,得以讓臺灣社會再度且更成熟的審思教科書中的國族論述,希望透過本書再版的契機,歷史的教與學雙方能夠建立起反省性批判力的視野。——

歷史教師深根聯盟發言人  黃惠貞   洛溫告訴我們:歷史的爭議就是當代的爭議。我們不該只學會「我們這一方」的版本,而是要明確了解有哪些爭議出現在哪些地方,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對待意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進一步尋求溝通和妥協。——哲學雞蛋糕腦闆 朱家安       本書見樹進而見林,以歷史和歷史教育為主體的檢討與思考,應該能給予關心此議題的國人,很重要的幫助與參照。——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翁稷安   本書內容既新奇又熟悉,重新解讀的美國歷史、相似的教科書問題。台灣不等同於美國,但反省的觀點仍是共通而必要的。——武陵高中歷史教師 陳榮聲   媒體推薦   優秀的作品!——《今日美國》

  鏗鏘有力、地位重要,甫出版就是經典,當之無愧。——《華盛頓郵報書評》   揭露了教育的真相,論點極其有力。——Mary Mackey/《舊金山記事報》 作者簡介 詹姆斯.洛溫 James W. Loewen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長期關注種族 、民權、勞工等問題,著有暢銷書《老師的謊言》與《謊言遍地美國:歷史景點的問題》(Lies Across America: What Our Historic Sites Get Wrong)等十餘本書。他的最新著作是與蕾貝嘉.史戴佛夫(Rebecca Stefoff)合著《老師的謊言:給年輕讀者》(Lies My T

eacher Told Me: Young Readers’ Edition)。   2012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SA)特別頒獎給他,感謝他的學術貢獻促進了社會正義,他是第一個獲得這個獎項肯定的白人;同年,美國社會研究委員會(NCSS)也頒發「美國精神獎」給他,該獎項歷年得主有「現代民權運動之母」帕克斯(Rosa Parks)、200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特(Jimmy Carter)、教育家羅傑斯牧師 (Mr. Rogers),這份殊榮得來不易。   洛溫教授是佛蒙特大學社會學榮譽教授,也在歷史頻道旗下《歷史雜誌》、歷史新聞網(HNN)擔任的特約作家,目前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陳雅雲   美國蒙特利學院口譯暨筆譯碩士,英國新堡大學翻譯博士,現任教於新堡大學翻譯研究所,譯作近五十本,包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踏入宇宙的一小步》、《改變世界的簡單法則》、《從零開始》等。   序 第1章    歷史造成的障礙:創造英雄的過程 第2章     1493年:哥倫布真正的重要性 第3章     第一個感恩節的真相 第4章    紅眼 第5章    「亂世佳人」:隱藏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種族主義 第6章    約翰.布朗與林肯:隱藏在美國歷史教科書的反種族主義 第7章    機會之地 第8章    老大哥:教科書描述的聯邦政府 第9章    眼不見為淨:選

擇不看越戰 第10章    記憶深處:新近歷史的消失 第11章    進步是我們最重要的產物 第12章    歷史這麼教的原因 第13章    教這樣的歷史有什麼後果 後記        未來,該怎麼做?   緒論 大錯特錯   多知多錯,不如少知少錯。/比林斯(Josh Billings)   美國歷史之漫長、浩大、多樣、美麗與可怕,歷來筆墨難以形容。/鮑德溫(James Baldwin)   隱瞞歷史真相是對人民施加之罪行。/蘇聯格裡戈連科(Petro G. Grigorenko)將軍,致歷史期刊之私人信函,約1975年   不記得過去之人注定要重念11年級。/詹姆斯.洛溫

  高中生厭惡歷史,列舉最喜歡的科目時,歷史必定倒數第一。在他們的心目中,歷史是21門學科裡「最不相干」的科目,經常以「無聊」來形容。儘管大多數學生的歷史成績比數學、科學或英文都來得高,每每遇到歷史課,還是能逃就逃。即使被迫修習歷史,學習效果也會打折扣,所以每一、兩年都會有個研究跳出來,抨擊我們17歲的高中生竟然不知道某些事。   就連富裕白人家庭的男孩也認為高中歷史「太過簡潔、美好」。非裔美人、原住民和拉丁裔學生格外不喜歡歷史,學習成果也特別差。非白人學生的數學成績僅比白人學生差一點,英文成績再差一點,但歷史卻差最多。這結果很有趣:對少數民族來說,歷史顯然不會比三角函數或福克納(Fau

lkner)的小說難念。學生甚至不知道自己跟歷史格格不入,只知道自己「不喜歡社會科學」或「不擅長歷史」。   在大學,大多數的非白人學生都會遠遠避開歷史系。許多歷史老師都察覺到課堂上的低迷氣氛;若時間充裕,家庭責任輕鬆,資源充分,校長彈性施為,有些老師會棄用填鴨式的教科書,自行發展美國歷史課程。但更多老師是因為氣餒而漸漸妥協,他們隱約知道學生不像他們一樣對歷史充滿熱情,於是開始減少投入的心力,教學逐漸公式化,只確保自己比學生熟悉教科書的內容,教的也僅涵蓋下次考試會出現的部分。在大學,大多數學科的老師都很滿意學生入學前就已具備重要的學科知識,但這在歷史系卻大不相同。大學歷史教授對高中歷史課程向

來感到不滿,我有位同事說他的美國史概論是「破除迷信第一章與第二章」,因為他認為必須先糾正學生在高中所學的錯誤資訊,他們才有空間容納正確資訊。這是歷史系特有的情形,比方說,數學教授知道高中很少教非歐幾何,但不會預設高中教的歐氏幾何是錯誤的,而英國文學教授也不會有高中會教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想法。事實上,只有高中歷史是學生上越多課,變得越笨。   或許不用我說,人人都知道美國歷史的重要性。歷史與我們切身相關,勝過其他的主題,而無論我們現今的社會是美好、可怕、還是兩者兼有,歷史都記載著我們走到今日的過程。了解過去,才能了解自己與周遭的世界。我們必須了解歷史,而根據社會學家萊特.米爾斯(C. Wr

ight Mills)的說法,其實我們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   在學校體系外,美國人對歷史展現莫大的興趣。從高爾.維達(Gore Vidal,著作包括《林肯》和《波爾》等)或黛娜.佛勒.羅絲(Dana Fuller Ross,著作《愛達荷!》、《猶他!》、《內布拉斯加!》、《奧勒岡!》、《密蘇里!》)所寫的歷史小說經常成為暢銷書,即可見一斑。此外,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是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最受歡迎的三大博物館之一;「南北戰爭」系列為公共電視帶來新觀眾;根據歷史事件或主題拍攝的電影

,例如《國家的誕生》、《亂世佳人》、《與狼共舞》、《誰殺了甘迺迪》和《搶救雷恩大兵》等,在在是令人讚嘆的泉源。由此看來,令學生感到無趣的並不是歷史本身,而是傳統的美國歷史課程。   我們面對的情況是:美國歷史充滿精彩和重要的故事,不僅有迷住讀者的魅力,甚至能吸引難纏的七年級生。這些故事展現出美國的本質,並與我們現今的社會息息相關。美國讀者,甚至年輕讀者,都需要也想要了解國家的過往。然而他們卻一路睡過了原本應呈現歷史的課程。   究竟是哪裡出了錯?   我們發覺問題的癥結在於,美國歷史課程仰賴教科書的程度高於其他的學科。我第一次在教育研究文獻中發現這情形時極度驚訝,因為再怎麼想也是其他學科

(例如平面幾何學)比較需要研讀教科書。畢竟,如果學生要學習平面幾何學,很難透過訪談社區裡的年長居民,或從圖書館的書、舊報紙檔案,或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裡數以千計的照片和文件著手。這些及更多相關的資源都與美國歷史息息相關,原本應是研讀的對象,但學生在歷史課上(而不是幾何學課上)研讀的卻是教科書,還得回答每個章節後列出的55個無聊問題或大聲讀出答案等等。   在美國歷史教科書光鮮的封面裡滿是資訊,或許該說資訊為患。這些教科書厚重龐大,我先前收集的12本最受歡迎的教科書,平均重量就有2公斤,厚888頁。令人驚異的是,在過去的12年間,這類教科書甚至變得更厚。在2

006年,我調查了6本新書(由於出版商合併,所以不再有12本),其中3本是舊書新版,源自半世紀以前出版的書,另外3本則是全新出版。這6本新書平均1,150頁,重量將近3公斤!我從沒想過它們還能變得更厚。我一直以為(或者該說希望?)在豐富的網路資源下,這些厚重的巨物肯定會過時而遭棄用。以前的教科書問世時,網際網路還沒誕生,歷史教科書的厚重有其道理:例如在密西西比州波圭契托(Bogue Chitto)或威斯康辛州比佛丹(Beaver Dam)的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拿不到多少與美國歷史有關的資源。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今日每一所有電話線的學校都可以連網。學生能瀏覽數以十萬計的原始資料,包括新聞報導、國

情普查、歷史照片和原始文件等,也可以看學者、市民、其他學生、流氓騙徒等等對這些原始資料的二手詮解。現在已經沒有必要要求學生花九個月時間,單單只讀一本由相同作者群撰寫或集錄的書。   這些新書異常厚重,幾乎到危害讀者的程度。《美國之旅》(The American Journey)多達1,104頁,頁面比我最早收集的那12本巨大的高中教科書都來得大,重量肯定有兩公斤半。《美國之旅》是美國教育史上重量最重的中學指定用書(定價超過84美元,所以可能也是最貴的一本。)非營利性質的美國背包安全協會(Backpack Safety America)就是在整脊治療師和其他醫療照護專家的激勵下成立,宗旨在於「

減輕教科書與書包的重量」。在這宗旨達成前,就由整脊治療師前往學校,教導正確的姿勢和舉物的技巧。   出版商也發覺這些書大得可怕,於是嘗試用有創意的頁數標法來掩蓋實際的總頁數。例如《美國之旅》共有1,104頁,但出版商對前面的42頁和最後的72頁採取不同的頁碼編法,設法把頁數降到了一千以下。但學生並沒有上當,仍然知道這是扛回家最重、放在腿上最沉、讀起來也最枯燥的書。   出版社編輯也明白,在可憐學生眼裡,這些書看起來有多駭人,於是他們精心製作引言和精美的內容,最先變動的就是目次表。以《美國人》(The Americans)為例,這本書長達1,358頁,重量超過3公斤,目次長達22頁,書中有大

量插圖,還有許多彩色橫幅小標,例如「地理焦點」(Geography Spotlight)、「日常生活」(Daily Life)和「歷史焦點」(Historical Spotlight)。其後是三頁長幅設計,分別列出「歷史主題」(Themes in History)和「地理主題」(Themes in Geography)。然後又添了一些小技巧,教人如何閱讀複雜、分散且長達三、四十頁的章節,其中一個技巧說的是:「每章開頭均有兩頁介紹,以便讀者為閱讀內文做好準備。」   「唉,糟了,」學生哀號:「這書肯定沒什麼用。」每個學生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不需要別人教就可以讀;但這本書不同。   不幸

的是,書變得更厚之後,只會刺激有良知的老師花更多時間確保學生會讀它,以及做好書中需要耗費許多時間作答的問題與課題,這使得歷史課變得更加無聊。出版商為了讓教科書變得有趣一點,開始在書中加入種種特殊的輔助工具,以吸引學生。但這些花招反而造成反效果,許多甚至毫無用處,只對行銷部門有好處。《美國人》的目次表有許多彩色小標,但學生根本不需要「地理焦點表」。以書中的「巴拿馬運河」焦點來說,學生只需要查看後面的索引,就能找到這條運河的資訊,而不必先猜出它是一個地理焦點,然後在22頁目次中尋找地理焦點,再看其中是否有「巴拿馬運河」。這些小標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方便銷售人員向學區推銷這本教科書。   這些教科

書如此厚重還有一個原因,出版商不願因漏掉某個特殊地理區或群體關切的細節,而導致其教科書不被採用。教科書作者似乎總是要為每一位美國總統寫一段話,連任期極短的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和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也不例外。每一章結尾處還有複習頁,以《美國人》為例,書中列出840條「重要概念」,再加上310條「學習技巧」,890個「專有名詞與名稱」,466個「批評性思考」問題,每章內還設有其他的研讀計畫,這還沒算上每章結束後的兩頁複習頁上所列出的數百個詞彙與問題。等一年念完時,沒有學生記得住那840個重要概念,更別說那890個專有名詞

和無數看似事實的內容。在此情況下,學生和老師只好專心致力於一件事:為考試背誦專有名詞,然後再忘掉它們,以便空出腦細胞來記下一章的內容。難怪許多高中畢業生甚至記不得美國南北戰爭發生的年代!   學生說的沒錯:這些書的確無聊。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故事沒有新意;每個問題都已有答案或即將有答案。教科書將衝突或懸而未決的史實排除在外,不論及任何可能有損國格的內容。當他們嘗試戲劇化的描述時,每每演變成通俗劇,因為讀者知道最終總會化險為夷,例如有一本教科書上就寫道:「儘管歷經挫敗,美國最終仍克服了這些挑戰。」大多數的歷史教科書作者都不肯嘗試通俗的寫法,文筆單調乏味,如果大聲唸,就像老師在喃喃自語,難怪學生感到

無趣。   教科書作者鮮少以今證古。他們原本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性別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鼓勵思考女性在投票權運動或近期婦女運動的成就或未竟之處。他們原本可以要求學生為大樓管理員和股票經紀人的家庭制定預算,以鼓勵他們思考過去與現在的工會和社會階層。這些都是可做之事,但這些作者卻沒有採取這些做法,沒有把現今當作資訊的來源。   教科書也鮮少以古證今。書中把過去描述為簡單的道德劇,「當個好公民」是要傳達的訊息。「你們擁有值得自豪的傳統,應以那為榜樣,畢竟你們都已看到美國今日的成就。」採取這種樂觀主義並沒有錯,但對非白人學生、勞工家庭的小孩、發覺女性歷史人物稀少的女孩,或在社會經濟方面不太成功的人來說

,卻可能是一種負擔。樂觀主義讓人不去試圖了解失敗的原因,只會責怪受害者。難怪非白人兒童對歷史總是敬而遠之,在讀了一千頁單調乏味的樂觀主義後,任何人都會生厭。   (以上節錄自《老師的謊言》緒論/大錯特錯)   第一章/歷史造成的障礙:創造英雄的過程 美國所謂的本質其實是由一系列關於英勇祖先的神話所構成。/詹姆斯.鮑德溫 我們在研究歷史時愕然發現,輕描淡寫罪惡或遺忘歪曲的觀念居然一再出現。我們不能記得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曾喝醉酒,只能記住他是卓越的憲法律師。我們必須忘記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曾擁有奴隸……只能記住我們認為值得稱頌、發人

深省的事。當然,如果不這麼做,歷史就失去激勵人心與示範的價值。歷史描繪完美的人物與崇高的國家,卻沒有呈現事實。/杜布瓦(W.E.B. Dubois) 將我們尊敬的人變成偶像,不僅傷害了他們,也傷害了我們……我們無法領悟,其實我們也做得到。/查爾斯.韋利(Charles V. Willie) 本章的主題是英雄化,亦即把人變成英雄的變質過程(就像鈣化)。我們的教育媒介藉由英雄化的過程,將有血有肉的凡人變成令人欽佩的完美生物,但同時他們也變得沒有矛盾、痛苦,缺乏可信度和人情味。

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

為了解決越戰真相的問題,作者陳楷瑾 這樣論述:

本文以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為探討範圍,筆者意圖探討創傷是怎麼發生的,作家又從創作中體現怎樣的療癒觀,以及重複書寫如何成為一種展現創傷及療癒理念的行動手段。  性(別)創傷在胡淑雯筆下,不只是描繪性暴力所造就的傷害(如:性騷擾、性侵害),也指涉個體由於性別角色(特別是身為女性)之故,所受到父權體制規範的種種束縛、壓迫與角力。作家藉由小說所要抗衡的,一是父權體制下的社會倫理壓迫,父權體制對於女性、女體的各種規範,既箝制、也改變了小說人物的受害經驗,令她們在回顧受害經驗時,因社會規範的介入,一方面無法統合個人主觀感受與外在認知,進而造成了二度傷害;二方面又遭受「詮釋不正義」、「證言不正義

」等雙重弱勢處境,不是尚未具備相關認知去陳述經驗,就是面臨嚴苛的受害者形象檢視。胡淑雯寫出這些受害人物如何看待傷害經驗,如何意識到外界審視,並以「解放」作為反抗社會規範,取回自己決定「受不受傷」的自主可能。  胡淑雯第二個要抗衡的,則是傳統對創傷的認知,她反對常人以為的「恢復」概念,認為「療癒沒有終點」,受創者只能在不斷記憶、感受及認識傷痛的過程中,與傷害共生共存。延續此概念,「重複書寫」就成為一種表現這種療癒觀的行動方法。筆者試圖以「創傷書寫」的定位去分析、探究其筆下「重複」特質的內涵:其小說反覆述說相似的故事,透過多種版本敘述,挑戰的就是對於結局的底定。當情節在小說被賦予意義後,她不要這就

是唯一的意義,於是她透過一再地、重複地書寫相似的情節,強調的是意義的不斷變動、沒有最終版本。她所要顛覆的概念,是敘述固然能理解傷害、記憶傷害,卻也不意味著創傷就此了結。書寫並不代表,寫完了就此結束。當社會對受創者欠缺接納,不認可傷害確實存在過,書寫就不只是自我療癒,而是以反覆述說,作為強調傷害持續存在的作法。藉由小說辯證療癒的意涵,胡淑雯試圖翻轉常人對痊癒的狹隘認知,拓寬療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