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大橋大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跨海大橋大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查繼宏寫的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歷史只說明過去,不代表今日的成就 和李俊明的 信賴夥伴的力量:明緯如何發揮無可取代的力量,打造全球標準電源領導品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薛健吾所指導 戴正勛的 領導者因素如何影響東協國家對中、美的外交政策選擇?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的個案研究 (2021),提出跨海大橋大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國、美國、東協國家、貿易依賴、領導者變換、LRT分析框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系碩士在職專班 吳菊所指導 林裕昌的 遊客對澎湖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休閒活動、休閒體驗、幸福感、參與動機的重點而找出了 跨海大橋大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跨海大橋大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歷史只說明過去,不代表今日的成就

為了解決跨海大橋大陸的問題,作者查繼宏 這樣論述:

中國真的世界第一了嗎?要認清國際事實! 西方各國營造的「中國第一」不過是為了「捧殺」中國   「國際鐵公雞排行榜」到底羞辱了誰?   競拍圓明園獸首,拒付款理由很充分?   故宮裡開星巴克是對中華文化的踐踏?   ▎天下共主:天朝無所不有,無需仰賴外人   16世紀,歐洲人在全球瘋狂地擴張,世界歷史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先是葡萄牙人,緊接著是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等,相繼加入到這一行列。從最初的武力掠奪,慢慢發展成後來的殖民拓荒和海上貿易。隨著歐洲人向南北美洲和澳洲的移民擴張,從而慢慢形成了現代世界的基本格局。而這一切,絲毫沒有引起大明帝國的注意,「天朝上國」依然沉浸在「

唯我獨尊」的狂妄自大中,自我陶醉於華夏中心主義的世界神話裡──「中國乃世界中心,吾皇乃天下共主」。   ▎康乾盛世:衣著光鮮的地主背後,全是衣衫襤褸的平民百姓   1793年馬戛爾尼率領的英國使團,在中國前後逗留了半年之久,受到的大清帝國的熱情接待的同時,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中國。使團成員中有一為名叫約翰・巴羅的成員,他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記載:「不管是在浙江的舟山,還是在去京城的途中,我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富饒繁榮的景象。事實上,觸目所及的無非都是貧窮落後的情景。」所謂的乾隆盛世不過是一個貧窮飢餓的「盛世」。   ▎被船堅炮利敲開的國門:從「天朝上國」到「東亞病夫」   1840年6月

28日,一支由16艘軍艦和7000名士兵組成的英國艦隊駛抵廣東珠江口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而戰爭的結果是大清帝國慘遭失敗,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開放這五處通商口岸,其實早在 1793年馬戛爾尼出使北京時,就曾向乾隆皇帝提出過。當年英國人用「厚禮」沒有拿到的東西,47年後用「大炮」拿到了。   曾經在歷史上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中華帝國從此開始了淪落,而這種淪落其實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注定,中國的近代史也由此拉開了帷幕──   ►復興儒學:21世紀,復興儒學可以實現民族

復興嗎?   如果說儒家文化真的能讓中國實現大國崛起和民族復興,那麼,為什麼在傳統文化和儒家學說最昌盛的明清兩代,中國卻開始走下坡路呢?   •儒家文化有兩個致命問題:   (一)宣揚等級觀念,與平等、自由、民主、人權的現代制度相悖。   (二)靠道德說教治國,忽視制度建設。兩千多年過去了,若不把那些刻著儒家文化烙印的官本位、裙帶關係、宗族傳統和等級觀念徹底根除,現代思想怎能有立足之地?   ►萬里長城:中華民族的驕傲!那,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   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乘神舟五號成功遨遊太空,實現了中國人幾百年的夢想,讓全中國為之歡呼雀躍。他返回現場時接受了媒體的採訪,有位記者好奇地問:「

你在太空上看到萬里長城了嗎?」楊利偉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實際上,這問題已有不少親臨太空的太空人予以否認。儘管如此,仍有不少媒體不但不對傳言進行糾正,還對此廣為宣揚。這說明了對於過去老祖宗創造的輝煌成就始終抱有依賴感,總覺得這是中國人的無上光榮,因此情願相信錯誤的說法也不願承認科學和真相。   歷史從不相信眼淚,豐富的情感帶給人們的只有無限的悲傷和廉價的眼淚。   作者簡介 查繼宏   中國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中國大型券商和跨國公司長期從事投資管理及經濟分析工作,現供職於某投資機構,擔任投資理財顧問。 序言 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第一篇 天朝上國風

光不再     中國曾引領世界一千多年     曾經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曾經的世界第一科技大國     遠播中華德威的鄭和船隊     盛況空前的鄭和下西洋     「大明天子乃天下共主」     「縱得奇寶無數,於國家何益?」     「天朝無所不有,無需仰賴外人」     致命的海禁     不在朝貢之列,葡萄牙使節被拒     朝貢貿易的「面子」與「裡子」     康乾盛世: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歐洲人對「天朝」的敬畏     英國第一次遣使訪華     貧窮飢餓的康乾盛世     馬戛爾尼的預言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英國平衡對華貿易的工具:鴉片     

「落後就要挨打」     「師夷長技以制夷」     洋務運動PK明治維新     變法維新:大清帝國最後的機會     「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     慈禧太后強顏變法 第二篇 悠久的歷史沉重的負擔     歷史只說明「過去」,並不代表「現在」     消逝的古代文明     悠久的歷史讓中國人故步自封     五千年的歷史,四千年的專制     曠世聖君從來都是殺人如麻     改朝換代讓專制愈演愈烈     專制統治下的馭民、弱民之術     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禁錮     開國皇帝從來都不是「忠臣孝子」     儒學經典早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以德治國PK以法治國     

復興儒學可以實現民族復興嗎     萬里長城既是驕傲,也是枷鎖     太空中能看到長城嗎     古代中國為何要修築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嗎? 第三篇 文化只是工具福祉才是根本     宗教和文化從來都只是工具     羅馬教皇成為歐洲事務裁判之始     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的爭鬥     伊比利亞人對基督教的熱情     打著上帝和佛祖的名義斂財     贖罪券是個什麼東西     中國式的贖罪券:少林寺的天價香     歐洲歷史強國都不是虔誠的基督徒     「唯利是圖」的威尼斯人     只做生意不傳教的荷蘭人     與基督教決裂的英國人     文化必須發展,才能獲

得新生     兩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與蘇格拉底     文藝復興使西方人告別了漫長的中世紀     啟蒙運動使歐洲人率先迎來了現代化的曙光     文化必須與時俱進 第四篇 混亂的民族思維脆弱的民族情感     永遠理不清的民族思維     錚錚鐵骨、一身正氣的方孝孺     從《十月圍城》看中國人思維的混亂     「殺身成仁」與「茍且偷生」的糾結     既「羨」又「憎」的民族心理     北大學生要讓美國總統「難堪」     「反美」學生對美國趨之若鶩     說什麼並不影響做什麼     揮之不去的受害者心態     天津商人被美國警察暴打     二〇〇五年的「反日」遊行   

 不拿金杯就拒絕領獎     中國人的「世界第一」情結     「世界第一」背後的「弱國心態」     中國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     故宮與星巴克的衝突     故宮代表了什麼?     星巴克代表著什麼?     過度的「光榮傳統」     理性面對全球化浪潮     被十三億人期望壓垮的劉翔     在日本大阪舉行的國際田聯大獎     兵敗北京奧運     被鮮花和掌聲「綁架」的劉翔     誰該對劉翔退賽負責 第五篇 多些商業理性少些民族情緒     可口可樂併購匯源因何擱淺     捍衛民族品牌?     匯源果汁賣得值嗎?     民族情感PK民族利益     達能與娃哈哈的

分手之爭     達娃之爭,誰是誰非?     娃哈哈缺乏契約精神?     達能表演跨國公司強權?     關乎國家經濟安全?     達娃之爭反映中國人心態極不成熟     競拍圓明園獸首,愛國還是攪局     拒絕付款,理由很充分?     攪局雖痛快,中國形象卻受損     以牙還牙,於事無補     抵制家樂福到底傷害到誰     抵制家樂福的意義何在?     別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抵制與不抵制,都需要理性     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     「國際鐵公雞排行榜」羞辱了誰     捐款是出於自願,而非強制     萬科和王石被推上風口浪尖     企業的使

命是賺錢,而不是做慈善 第六篇 做大國要有大國心態     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     強國夢想與弱國心態     弱國心態的歷史根源     如何樹立大國心態     國民心態助長官場腐敗     心智成熟,才能拒絕被唬弄     「京城第一神醫」張悟本     「神醫」之後還有「神醫」     我們為什麼總是被唬弄     擺脫封建道統,重建社會道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以牙還牙,以血還血」     中國人的「處女情結」 第七篇 中國崛起任重而道遠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背後的辛酸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勞動力比較優勢的陷阱   

 中國產業工人的辛酸     美國人真的離不開「中國製造」嗎     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意義何在     經濟總量超過日本     GDP對我們到底有什麼意義     比GDP更重要的是人民的福祉     警惕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捧殺」     別人認為「是」並不意味「一定是」     西方媒體曾不遺餘力地熱捧日本     美國對中國從「捧殺」轉為「棒殺」     中國崛起之路,任重而道遠     無法迴避的問題,必須解決的矛盾     中國實現現代化還需要上百年時間   序 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鴉片戰爭以後,近代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在中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永遠揮之不去的陰影。面對現

代西方文明在全球的肆虐,曾經創造無數輝煌歷史的中國人倍感失落和自卑。於是,我們不得不用歷史輝煌記憶的不斷複述掩蔽當下的真實處境,拚命從歷史的故紙堆中尋找可以慰藉心靈的史實。   受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的中國人十分渴望從傳統的儒家文化中,尋找到實現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方法和途徑。然而,儒家文化是在 2000多年前在農業社會條件下誕生的,它很難再適應現在的市場經濟社會。無論孔子、孟子等儒學宗師多麼高明、多麼偉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他們也無法預知今天的世界是什麼樣子。這種歷史局限性,是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的。文化是屬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東西,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農耕文明條件下

產生的儒家文化很難再適應今天的工業化社會──農業社會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工業社會呼喚商業文明。   對於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文化和傳統都只是工具,人民的福祉才是根本。如果為了傳承文化和維護傳統而犧牲人民的幸福,那就成了本末倒置。北宋時期的大改革家王安石曾石破天驚地喊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20世紀之初的陳獨秀先生也曾言:「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削滅也。 」然而,這些有識之士的良語箴言在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面前,猶如滄海之一粟。   中國人向來重仁義道德,卻忽視法律規則;重視禮治、德治、人治,唯獨缺少法治。在辛亥革命以

前的幾千年裡,中國人根本不懂民主與法治為何物。即使是在今天,我們對法治的認識也還停留在「警察抓小偷」的層面。   中國人非常感性,特別善於虛構想像,卻不善於實證推理,因而我們的文學藝術十分發達,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的四大名著,可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卻沒有多少建樹。四大古典名著對中國人的影響非常深遠:《水滸傳》教我們要「講義氣」,卻沒教我們「講法制」;《三國演義》教我們要「懂謀略」,卻沒教我們要「懂規則」。在現實生活所以「田忌賽馬」的故事才被我們津津樂道了幾千年。   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度被自卑和失落壓抑得失去自信的中國人,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最

近幾年來,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就是比較好的例證。然而,就像被壓抑太久的彈簧一樣,從自卑轉向自信的同時,有很多人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狂妄自大。   最近幾十年來,雖然中國的物質文明發展獲得了極大的進步,但精神層面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狀態。整個民族的心靈重建工作,還沒有真正開始。可以修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造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世界最快的高速鐵路,但農業社會留下的陳舊觀念卻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很多時候,由於陳腐觀念的影響,我們把無知當成了純潔,把偏見當成了原則,把愚昧當成了德行。   雖然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重新崛起是誰也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和必然趨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必須時刻保持清

醒的頭腦和理性的心態。在通往國家崛起和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還存在著許多艱難險阻和不確定因素,必須做好各種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準備。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應該多一些理性和務實,少一些感性和狂熱。只有這樣,中國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會由夢想變成現實。   第一篇 天朝上國風光不再 中國曾引領世界一千多年 在人類社會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由於戰爭和天災等原因先後泯滅,只有位於歐亞大陸東端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至今。翻看世界地圖,我們很容易發現,雖然這四大文明古國都位於歐亞大陸,但埃及、巴比倫、印度都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西邊,而且彼此之間可以暢通無阻,

而中國則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東邊。由於喜馬拉雅山脈和中亞高原沙漠的阻隔,古代中國一直未與西亞和歐洲之間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西元前四世紀時,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大帝曾一舉征服印度,卻無力再越過喜馬拉雅山進犯中國;西元後十五世紀時,帖木兒大帝也曾試圖征服中國,在途經沙漠時突然暴病身亡,只得罷兵回國。 歷史學家們認為,中華文明正是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能夠保持相對獨立的發展。美國世界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曾這樣寫道:「中國在其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斷。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則為沙漠和大草原,……這種與世隔絕

的意義就在於,它使中國人能在較中東或印度諸民族更少面臨外來入侵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文明。因而,他們的文明更為連續不斷,也更為獨特。 」美國經濟史學家倫多・卡麥隆也曾說過,「中國文明,是所有文明中最具自我封閉發展特點的文明,很少有外來『野蠻』文明的入侵,即使有,也常常是很快被中國文化吸收、同化。 」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西亞和歐洲再也沒有形成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國家,雖然其後也出現了拜占庭帝國和法蘭克帝國兩個相對較大的國家,但總體上來看,西亞和歐洲的國家是越分越小,並慢慢形成了現在的幾十個國家。中國歷史上雖然也經歷過很多次的分分合合,但是一直在「合久並分,分久必合」的歷史中循環。即使是外族的

入侵,中華文明也以其強大的吸附力和感召力,同化外來入侵者,並融合成一個整體,使自身得以延續。

跨海大橋大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規劃設計不踏實,浪費公帑又惹民怨

本日工務處業務報告,各項質詢重點如下:

日前,森堡受理烈嶼地區民眾陳情,因烈嶼國中市地重劃案,設置的臨時AC廠 (混凝土廠),大車出入影響學生安全甚巨,因此森堡附議洪鴻斌議員稍早質詢所提的工地臨時AC廠應該要依合約內容,在工程完工後就要拆除,請縣府不要縱容違法!

金門大橋要如期完工通車已然無法,但森堡更關心的是未來落成後的道路管理單位,以及後續的維修管理費用從何而來?澎湖跨海大橋的管理單位,為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希望縣府能盡力爭取仿造澎湖模式,由中央管理維護!

金鑽進士路網問題多,履約進度落後近60%,絕大部分原因都出自原先的規劃設計阻礙農地使用,在周遭農民陳情後,不得不變更設計,造成後續工程延宕,工進落後。工務處應於規劃設計階段,建立檢核機制,避免因設計不當,造成公帑浪費、工程延宕、民怨四起的狀況一再發生。

湖埔國小新建幼兒園教學大樓,預計於5月13日完成,目前進度為70.15%,但縣長日前去視察的影片內容卻是97%,請工務處以後送議會報告,相關進度應統一,以免議員誤解,造成質詢上的困擾。

太湖路變更設計另案發包,路段的施工難度高,但建築成本卻比同路段的前後兩側低,工務處應效法高雄收集道路興建成本的統計資料,並以它為參考依據進行相關工程預算編列的基準。(附帶說明,墓道碑早就在細部設計中明確標示出來,森堡在2018年時也針對墓道碑提醒務必小心,不知金湖鎮公所為何是最近要爆破岩盤時才發現。)

金門自大陸引水計劃,每日支援西半島水量3500CMD,雖然已減少地下水減抽,但事實狀況仍然存在,西半島也無相關的地下水源挹注計畫,森堡希望自來水廠要儘速規劃。

最後,金門的路燈量再創新高16364盞,很多路段不僅上方設路燈,下方又設景觀燈,無疑是資源的浪費!請養工所要好好檢討,不要讓「落實低碳島願景」成為口號!

領導者因素如何影響東協國家對中、美的外交政策選擇?印尼、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跨海大橋大陸的問題,作者戴正勛 這樣論述:

隨著中國於2001年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會員國,其雄厚經濟實力也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更提供趕超美國的機會,因此中國便挾著強大的經濟動能進軍東南亞地區,積極擴展區域影響力。另一方面,東協國家想搭上中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美國也想重新取回區域主導權,因此東協國家、中國、美國三邊關係便以「貿易依賴」為起點,開始轉動並發生變化。承前背景,本論文研究問題為:檢視貿易依賴對東協國家的中美政策選擇有何影響力,同時探討當貿易依賴較不明顯時,國家如何選擇抗衡或扈從的策略。既有文獻分別認為「貿易依賴」與「其他因素」會對政策取向造成影響,但文獻內容的深度及廣度均有所不足。故以此為基礎,

在運用「貿易依賴」對東協十國進行區分後,進一步導入「領導者變換」因素進行分析,同時帶出本論文論點。本論文結合「貿易依賴」與「政策取向」建構出三種不同的類型:(1)對中國高度依賴,對美國低度依賴:傾向「扈從中國」,包含:緬甸、寮國、汶萊;(2)對中國高度依賴,對美國中高度依賴:傾向「避險策略」,包含:柬埔寨、泰國、越南、新加坡;(3)對中美貿易依賴對其經濟重要性較小的國家:外交政策傾向難以劃分,故導入「LRT分析框架」與「領導者變換」因素進行國家個案研究,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大抵在「避險策略」框架下調整政策。印尼方面,梅嘉娃蒂至佐科威時期從「經濟務實主義」向「羈絆

/制度制衡」發展,最後走向「優勢阻絕」;馬來西亞方面,馬哈迪首任至次任時期從「複合交往」向「經濟務實主義」發展,最後走向「羈絆/制度制衡」;菲律賓方面,阿羅約至杜特蒂時期從「經濟務實主義」向「間接制衡」發展,最後倒退至「有限扈從」。而這也印證本論文論點:當「結構性因素」明顯時,「領導者變換」對中美政策影響較不明顯;當「結構性因素」不明顯時,「領導者變換」對中美政策影響力較大。

信賴夥伴的力量:明緯如何發揮無可取代的力量,打造全球標準電源領導品牌

為了解決跨海大橋大陸的問題,作者李俊明 這樣論述:

台灣電子製造業如何走向國際市場? 解開明緯如何貫徹「意正心誠」的企業精神鞏固夥伴關係 成功建立跨國組織運營價值鏈 從板橋舊公寓走向全球第一大標準電源品牌商之路     閱讀之前,這是一個台灣典型「中堅企業」進軍世界的故事。     明緯作為供需明確快速的電源供應器品牌商,事業規模遍及全球三大洲,員工人數近3000人,電源產品應用從巴拿馬運河閘門、沙烏地阿拉伯高鐵、澳洲雪梨港灣大橋到新加坡金沙酒店。但面對競爭激烈、在商言商的全球市場,卻深信夥伴之間「信賴關係」的鞏固,才是跨越文化脈絡落差的組織發展長久之道。     從飽含「心懷善意」的公司名稱MEAN WELL說起,到企業精神「意正心誠」的

立定,並在這40年間一再印證,企業精神如何影響企業治理規模的發展。     為求完整爬梳,本書歷經一年的採訪時程,橫跨德國、美國、大陸、馬來西亞現場貼身記錄,彙整從創辦人林國棟、高階經理人、第一線員工,到國內外協力供應商與經銷商等視角,歸納明緯自1982年成立以來的發展軌跡與策略選擇。     閱讀之後,這會是一個當代台灣企業家精神獲得貫徹,並且成功的經營學。     以「信賴」為根基打造的產業鏈,讓明緯不曾發生過缺料的狀況,準時完工率達99%以上。當利害關係人成為夥伴關係人,與企業價值緊密結合,則企業精神存在的價值是否更能體現?從明緯的故事可一探究竟。   名人推薦     誠致教育基金會副

董事長‧臺大EMBA兼任教授  李吉仁   《天下雜誌》社長 吳迎春

遊客對澎湖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幸福感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跨海大橋大陸的問題,作者林裕昌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至澎湖地區旅遊之遊客休閒活動活動的偏好程度,其參與動機、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現況及影響情形。本研究以至澎湖地區旅遊之遊客為研究對象,問卷以「參與動機量表」、「休閒體驗量表」、「幸福感量表」等做為研究工具,電子問卷總計發放741份,回收400 份,扣除無效問卷後有效有問卷計382份,有效率51.6%。所得資料採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Scheffe’多重事後比較法來檢驗各變項,最後以Pearson積差相關及迴歸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其研究結果為:遊客最常參與的澎湖休閒活動分別為:「澎湖跨海大橋」、「七美雙心石滬」、「外垵燈塔」等;遊客參與澎湖休閒活動的最

主要動機分別為:「增進朋友或家人關係」、「排除壓迫感」、「紓解工作壓力」等; 而對於休閒體驗最認同的項目為:「大自然美景」、「新鮮空氣舒服」、「互動良好」等;最後對於幸福感的認同則依序為:「生活有意義」、「充滿信心」、「有安全感」等;不同背景變項的遊客對於參與動機、休閒體驗及幸福感的看法大多數無顯著差異;而遊客參與動機與休閒體驗具有正向關係;休閒體驗與幸福感具有正向關係;最後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亦具有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