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字號順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身分證字號順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苗旭寫的 Excel財務工作現場實戰寶典:那些Google找不到的問題與解答 和花蓮慈濟醫院藥劑科的 醫院常用藥100問 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身份證英文字母A至Z意思+號碼3大特別含義!兩字母最罕見也說明:雖然身份證開頭的英文字母,原本也沒有特定意思,只是按照順序使用。不過,入境處曾表示指,當同一英文字頭的編號用盡後,人事登記處會簽發另一個英文字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碁峰 和原水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沈中衡所指導 曹芸瑄的 由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看臺灣與法國的政治社會價值觀異同 (2020),提出身分證字號順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新冠肺炎、疫情。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運輸管理學系碩士班 陳菀蕙所指導 倪靖的 串連交通事故資料庫與健保資料庫探討事故受傷嚴重性之影響因素 (2016),提出因為有 資料串連、交通事故、死亡、受傷的重點而找出了 身分證字號順序的解答。

最後網站郵局領6,000元,不限單雙號都可領!要帶什麼?與中國配偶生 ...則補充:領取管道一:ATM領現,操作步驟、怎麼代領?要注意什麼? · 依序輸入領取者本人的「身分證字號或居留證號」、「金融機構代號」、「金融機構帳號」及「健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身分證字號順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Excel財務工作現場實戰寶典:那些Google找不到的問題與解答

為了解決身分證字號順序的問題,作者苗旭 這樣論述:

  Excel是現階段使用最廣泛的一款資料處理軟體,不僅可以快速、準確地計算與加總各種資料,而且還可以進行資料分析,而Excel在財務人員的工作中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書針對財務工作現場經常碰到的使用情境進行Excel的操作講解,內容涵蓋了Excel的基礎操作場景、函數操作場景、圖表操作場景、財務報表操作場景和樞紐分析表操作場景。全書圖文並茂、步驟清晰,以解決工作現場遭遇的問題為導向,注重實際操作,拋棄傳統的“邊學邊忘”的模式,可以作為工具書查閱,也可以作為入門級的自學用書。 作者簡介 苗旭   微軟Exccel MVP。從事資料分析、報表設計、Excel教育訓練課程等工作。

  網站:zhuanlan.zhihu.com/miaoxu Part 1 基礎操作場景 - 使工作更有效率  工作場景 01 凍結窗格  工作場景 02 如何建立一個數列  工作場景 03 如何快速移動滑鼠游標到資料邊界  工作場景 04 在輸入銀行帳號和身分證字號後,為什麼會變成科學記號  工作場景 05 如何把表格內容按順序排列  工作場景 06 臨時需要讓某些列或欄不顯示  工作場景 07 在表格內貼入圖片,並調整圖片大小、角度等屬性  工作場景 08 要處理像是主管清單、地區清單這類有特定排序方式的清單,有什麼比較方便的做法?  工作場景 09 使表格由橫版變成直排  工作場

景 10 如何快速把薪資表變成薪資條  工作場景 11 一張表裡有很多重複的資料,如何快速刪除多餘的資料  工作場景 12 如何讓儲存格裡的字直排顯示  工作場景 13 如何防止別人提交的填報表格內容不一致  工作場景 14 如何刪除表內所有的 0  工作場景 15 如何批次將數值改文字,或將文字改數值  工作場景 16 如何在所有部門裡將沒有達標的部門醒目提示  工作場景 17 如何刪除 Excel 表格裡面的框框  工作場景 18 列印時讓每頁都有標題列  工作場景 19 多個工作表一次全部選取列印  工作場景 20 如何製作有單位卻又可以運算的表  工作場景 21 如何把列表變為合併儲存

格  工作場景 22 如何把一個合併儲存格變成列表  工作場景 23 在 Excel 內輸入 m2 和 m3 Part 2 函數操作場景  工作場景 01 讓一個儲存格和另外一個儲存格保持內容同步  工作場景 02 如何完成快速加總  工作場景 03 隱藏部分儲存格後用 SUM 公式加總,為什麼還是原來資料的和  工作場景 04 兩張姓名順序不同的表,怎麼把 A 表某人對應的薪資金額填入 B 表  工作場景 05 為什麼幾個參數都正確,VLOOKUP 函數卻回報錯誤  工作場景 06 用一張各部門報銷明細表統計各部門的支出筆數  工作場景 07 拖曳公式時是否能把不想變的區域固定住  工作

場景 08 統計一欄中重複名字出現過幾次  工作場景 09 用 COUNTIFS 函數統計帳號重複次數,為什麼沒重複的有時也會顯示多個  工作場景 10 不同活頁簿是否能用 COUNTIFS 函數來相互判斷存在情況  工作場景 11 使用 COUNTIFS 函數統計設備名稱裡帶“螺絲”的設備  工作場景 12 使用 COUNTIFS 函數統計銷售量大於 10000 的產品數量  工作場景 13 使用 COUNTIFS 函數統計生產日期在某日期之前或是之後的產品種類數量  工作場景 14 一個產品在一個名單裡出現過多次,如何判斷某日是第幾次出現  工作場景 15 用一張各部門報銷明細表統計各部門

的支出金額  工作場景 16 使用 SUMIFS 函數統計設備名稱裡帶“螺母”的設備的總銷售量  工作場景 17 使用 SUMIFS 函數統計銷售數量大於 300 的產品銷售金額  工作場景 18 使用 SUMIFS 函數統計生產日期在某日期之前或之後銷售金額  工作場景 19 使用 SUMIFS 函數統計銷售金額大於 5000 元的產品金額匯總  工作場景 20 如何提取一段文字中的部分文字  工作場景 21 提取一段文字中某字後面的一段字  工作場景 22 根據工作年限判斷補貼金額  工作場景 23 根據薪資收入劃分等級  工作場景 24 去掉一個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再計算平均得分  工作場景

25 如何將參賽選手按分數進行排名  工作場景 26 為什麼 Excel 在保留兩位數後會計算錯誤  工作場景 27 利用到職時間計算年資  工作場景 28 如何獲取一個日期的月初和月末  工作場景 29 一個儲存格內容是百分比格式,取得的結果卻是數值格式 Part 3 圖表操作場景  工作場景 01 已經有一張銷售表,要如何做出銷售金額走勢圖  工作場景 02 讓每個月各銷售部門的銷量占比一目了然  工作場景 03 如何清晰地反映每個產品的採購單價比較  工作場景 04 如何在已經做好的圖表中增加一個資料條件  工作場景 05 將做好的圖表轉換成另外一種圖表類型  工作場景 06 用哪

種圖表能迅速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  工作場景 07 如何把直條圖裡的矩形換成圖片  工作場景 08 如何把折線圖和直條圖組合起來  工作場景 09 為什麼沒有的項目會在圖表中出現  工作場景 10 如何快速修改圖表資料標籤中的內容 Part 4 財務用表操作場景  工作場景 01 公司銷售情況表  工作場景 02 利潤表的製作  工作場景 03 資產負債表  工作場景 04 固定資產明細表  工作場景 05 帳齡分析表 Part 5 樞紐分析表操作場景  工作場景 01 如何建立一個簡單的樞紐分析表  工作場景 02 如何把樞紐分析表變成橫表  工作場景 03 在樞紐分析表內顯示員工的業

務成交筆數  工作場景 04 在樞紐分析表中改變列標籤內的項目次序  工作場景 05 資料來源更新後,如何讓樞紐分析表也同步更新  工作場景 06 為什麼有時無法建立樞紐分析表  工作場景 07 為什麼樞紐分析表中的結果有誤  工作場景 08 樞紐分析表中有日期統計時,能否不使用輔助欄建立分月條件  工作場景 09 用樞紐分析表顯示排在前三名的員工  工作場景 10 如何統計不同部門員工的性別比例  

身分證字號順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世界上我最討厭的水果是西瓜跟葡萄
而世界上我最愛的水果是沒有籽的西瓜跟葡萄
橘..橘子也差不多呢..!

(如果我的影片裡有錯誤訊息的話歡迎你們的糾正唷:)

From. Himm

〓〓〓〓〓〓〓〓〓〓〓〓〓〓〓〓〓〓〓〓〓
▶ [韓國身分證 後7碼數字的意思]
123456-ABCDEFG

123456為出生年月日

A : 性別
1800 ~ 1899 年出生的男生 : 9 女生 : 0
1900 ~ 1999 年出生的男生 : 1 女生 : 2
2000 ~ 2099 年出生的男生 : 3 女生 : 4
1900 ~ 1999 年出生的外國男生 : 5 女生 : 6
2000 ~ 2099 年出生的外國男生 : 7 女生 : 8

BC : 出生城市
00 ~ 08 : 首爾
09 ~ 12 : 釜山
13 ~ 15 : 仁川
16 ~ 18 : 京畿道主要城市
19 ~ 25 : 京畿道非主要城市
26 ~ 34 : 江原道
35 ~ 39 : 忠清北道
40 ~ 47 : 忠清南道
48 ~ 54 : 全羅北道
55 ~ 66 : 全羅南道
67 ~ 90 : 慶尚南北道

DE : 出生地區之事務所固有號碼

F : 出生當天之順序號碼

G : 防止偽造用的號碼, 把 XXXXXX-ABCDEF 放進一種計算法理面最後得出來的答案必須是G才算是正常的身分證字號

〓〓〓〓〓〓〓〓〓〓〓〓〓〓〓〓〓〓〓〓〓
▶ 直播專用平台: HimmTV讚養直播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Tg9vQOVDC07y_UIvhtz-JA

〓〓〓〓〓〓〓〓〓〓〓〓〓〓〓〓〓〓〓〓〓
▶Facebook(閒話,心裏話): https://www.facebook.com/himmsong
▶Instagram(生活影照): https://www.instagram.com/himmsong

由新冠肺炎疫情治理看臺灣與法國的政治社會價值觀異同

為了解決身分證字號順序的問題,作者曹芸瑄 這樣論述: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爆出前所未見之不明的病毒性肺炎,其後被研究指出為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或稱COVID-19。位於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的各種野生動物交易被懷疑是導致此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截至2021年6月,已造成全球確診病例數破億人,三百萬以上的死亡人數紀錄。 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USPPI),同年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確定COVID-19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流行病;它被正式承

認為是真正的大流行病。傳播之疾速是本世紀前所未見,更從疫情中心點的中國演變成近代規模最大的一場全球隔離行動,牽動著全球局勢演變。 臺灣在2020年1月21日出現首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1月23日,中國政府宣佈武漢、黃岡、鄂州等多個湖北城市陸續「封城」,限制公共交通出入。但因適逢中國農曆新年假期,潛在病人早已散佈到在世界各國,疫情已變得難以管控。臺灣的疫情從二月開始持續擴大,三月因歐美國家疫情爆發,回國者人數增加,導致確診人數上升,引發第二波疫情高峰,直至四月中,臺灣的新增案例已轉趨減少。2021年6月30日,臺灣確診個案為14389,605人死亡。 法國的疫情在一月底開始出現確診

病例,二月達到高峰,在2020年1月24日出現首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隨著2月21日義大利北部的疫情快速擴散,法國的確診人數出現明顯增加,政府開始重視此次疫情之嚴重,接連發出相應政策。直到五月初,疫情的增長曲線才呈現緩和趨勢,5月11日開始解除封城。然而在暑假過後疫情回溫,出現第二波浪潮,10月30日再次出現封城。2021年6月30日,法國確診個案為5,826,278,111,068人死亡。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臺灣和法國在疫情發展上的差異,這種差異通常與文化、語言、一段特定時間、地域相關。我們在做疫情分析時,發現臺灣人和法國人會對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表現與行為。這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長時間受

到文化的影響與發展,便形成了不同的特質。而且當生命受到迫害時,我們能夠知道各個國家在面對未知的疫情危機時所表現出的真實情感與態度,一場瘟疫是讓國家繁榮華麗外表下隱藏的情感全部湧現的最好方法。 因此筆者根據跨文化心理學之父哈利.C.泰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理論為基礎,他主張,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沒有必然的相對性,正視了文化內的多樣性,即兩種構面同時存在的可能性。 筆者除了在臺灣成長與求學之外,從小在香港長大生活超過10年,大學曾在法國里昂天主教大學以交換生的身分求學與擔任志工的經驗,在歐洲期間,遊歷了至少10個以上的不同國家,在這樣的成長經

歷下,文化衝擊與文化認同一直伴隨著筆者的生活。 而就讀研究所期間,世界上發生了這場牽連全球每一個人的COVID-19,臺灣的低確診率與死亡率被世界認為是防疫成功的國家之一,但是法國的確診與死亡人數卻遠比臺灣多出好幾倍。這其中的差異受到政府的決策、人民的價值觀以及文化養成所影響,因此筆者想藉著這一跨文化的研究來探討在嚴格防疫政策下的臺灣能帶給世界哪些值得學習的觀點以及臺灣是否也有值得向重視人權與個人隱私的法國人學習的地方。本研究將以全球化的視角出發,企圖瞭解臺灣與法國從經濟快速成長、交流頻繁到經濟蕭條、鎖國、限制出入境措施的趨勢下,探討「個人」與「集體」文化價值轉變的程度與可能性。以下為本

研究提出的具體研究問題1.臺灣與法國,在哪一方面的表現傾向於「個人主義」?2.臺灣與法國,在哪一方面的表現傾向於「集體主義」?3.探討社交距離的疫情處理政策,對臺灣與法國所帶來何種影響? 二、第一章 本章三個小節(1.1, 1.2, 1.3)將敘述在疫情下的臺灣與法國在實施限制行動自由的相關政策中,不同面向所經歷的遭遇。 1.1將以歷史記憶與經驗(例如SARS、H5N1、黑死病、西班牙流感等大規模傳染性疾病)帶出臺灣與法國的入境管制預防和關閉邊界情況。臺灣因為有了之前SARS的經驗後,面對這一次的疫情來襲,馬上做出相對應的預防措施。而法國在這次疫情初期則被批評為反應太慢以及遵照國際

組織的指示行事。距離他們上一次的大規模傳染病已經是好幾個世界以前的事,而且法國每年都有因流感而過世的患者。所以面對這次的疫情,大多數法國人並未意識到它的嚴重性。在1.1採用了TRIANDIS的「成功歸因於能力」;「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任務困難、運氣不好)」來分析兩個成功與失敗背後的因素。 1.2則針對集體行動的限制進行探討,包含禁止集會、宵禁、封城、解封等政策對民眾的影響。這裡我們運用TRIANDIS 的「服從、責任和為團體犧牲是自然的」,「關注我群需求(強制性)」;「關注個人需求、權利、能力(合約)」。我們還針對臺灣的母親節和法國的聖誕節假期中,民眾外出慶祝的意願做一個比較研究。我們

運用了TRIANDIS 的「改變自我以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自我」來分析他們的集體主義傾向。最後,我們也探討了兩國民眾對入境旅客的隔離措施政策,是否能得到各自的國民支持。經過一年的COVID-19後,我們發現法國的防疫意識已高出許多。可見大部分的法國人有從個人主義趨向集體主義的現象。 1.3則探討個人行動的限制,我們以臺灣的電子圍籬2.0和「疫止神通」聊天機器人與法國的StopCovid和TousAntiCovid等有潛在侵犯個人隱私風險的電子監控政策做一比較。從中探討民眾對於監控軟體的接受度。而我們在全球150個城市中最受到監控的調查中,發現臺北排名41,巴黎排名62。可見臺灣人普

遍對監控有很高的接受度。以兩國對電子監控的反應中,我們推斷出兩者都傾向於集體主義。這兩國都希望有一個安全(健康)的社會,政府可以擴張權力給民眾更多保護。三、第二章 本章三個小節(2.1, 2.2, 2.3)將敘述口罩在疫情下對於臺灣與法國的意義。 2.1以臺灣與法國在口罩政策下所衍生出的表層現象,如戴口罩所帶來的社交障礙、社會疏遠與身分辨識的困境作比較。且從口罩的佩戴上,我們認為臺灣人符合TRIANDIS在集體主義對目標的看法中提「個人和團體的目標往往是一致的」。此外,我們還發現臺灣人似乎更在意他人的觀感,當戴上口罩混入人群時,似乎會讓自己有種安全感,覺得被社會接納。至於法國抗拒戴

口罩的原因大多與自身相關,而非受大眾影響。根據TRIANDIS的理論中,他指出個人主義在「情感」以及「認知」的特質分別有:「情緒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憤怒),且持續時間長」,「關注個人需求、權利、能力(合約)」。 我們認為法國人各種抗拒戴口罩的行為中,是有個人主義的傾向的。 2.2則是從口罩所衍伸出來的社會事件中,觀察其深層意義:「利己」與「利他」的價值觀。例如口罩外交、混充口罩事件以及口罩的暴力事件。根據TRIANDIS的理論,臺法兩國在口罩外交方面都有個人主義的特質「當對方屬於內團體對上外團體時,情況只有一點不同」。雖然臺灣與法國的援助順序不同,臺灣屬於先安定內部動亂,再對國際伸出援手;

法國則相反。 另外,在臺灣三起混入大陸製的口罩的事件中,當政府把口罩的交易買賣權力釋放給社會後,就帶來了一定的風險需要民眾承擔。因為商人會受到成本效益和一些公共規範(即臺灣人普遍對中國製的商品不信任)所約束而做出不符合民眾期待的個人利益行為。這也就是TRIANDIS所提到的個人主義的其中一個社會行為的特徵:「受態度、個人、成本效益計算以及廣義的公共規範的約制」。 關於口罩所衍伸的暴力及抗議事件上,法國反對戴口罩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是他們反對的理由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具高度攻擊性,影響社會治安。這個情況和TRIANDIS的個人主義特徵有些相似(內團體的人被比外團體的人更具有異質性)。法國

要在公共衛生與個人自由之間取得平衡,仍會是個艱難的挑戰。而臺灣的暴力和抗議事件和法國相比則相對少了很多。這些事件的發生似乎都出自保護自己的利己行為,較為傾向個人主義。TRIANDIS分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在「目標」的特質中指出,個人主義屬於「個人目標優先於內團體目標」,集體主義則是「內團體的目標優先或與個人目標重疊」。在2.2中,我們發現利己與個人主義中存在一定的共同點;而利他在行為上則較多的符合集體主義的原則,如「內團體的目標優先或與個人目標重疊」。 2.3以政策面看口罩的集權與分權供應對民眾的影響。如口罩是否該由政府全面徵用?強制戴口罩的政策該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發布? 在2.

3中,首先探討的是口罩政策以公平或平等分配的問題。TRIANDIS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規範」中看出一些特徵,他指出,集體主義是「在資源分配中強調平等和需求」;個人主義是在「資源分配中強調公平性」。臺灣的口罩實名制中,每個人所能買到的口罩數量是相同的,並不會因為身分特殊就有優待,傾向集體主義。不過法國剛好相反,法國主張把口罩徵收後,優先分配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傾向於個人主義的作法。 另一方面,我們也向民眾對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接受度做一個比較。中央集權方面:從民調中看到臺灣政府全面徵收口罩的支持度是隨著時間而上升的。但是當法國也同樣執行全面徵收口罩政策,卻引發了社會上的一些議題,如需要

頻繁與他人接觸的員警沒有足夠的口罩可用。在地方分權方面:臺灣的地方政府大致上是配合中央政府的決策。但是在法國,我們看到的似乎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沒有很好的互相配合。例如口罩多次在運送的過程中遭竊。 四、第三章 本章將敘述在疫情下的臺灣與法國如何面對政府在疫情處理以及醫療衝突下所做的決策。 3.1關於在疫情期間出現的醫療爭議,如預防感染COVID-19的偏方、普篩意願及奎寧的爭議。 普篩事件中,我們看到兩個國家的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傾向。在臺灣,即使普篩對人民是有好處的,而且也知道臺灣的醫療制度上的缺陷,但是多數人民選擇漠視。反觀法國,政府受到民間的批評與壓力而開始實施普篩,這或

許代表著法國人在關乎到自己的權益時,會選擇出聲以爭取自己的利益。所以,我們認為臺灣在普篩這件事上是偏向集體主義;法國則是偏向個人主義。 關於使用奎寧作為治療COVID-19的藥物方面,我們看到臺灣不論是政治人物、醫療人士以及平民百姓,都完全遵照著專業的建議執行。這樣的情形在法國剛好相反,出現兩派不同的擁護者,一派是支持Didier Raoult提出的治療方法,另一派則是反對。儘管已有研究證實他的治療方式無效,法國仍然有民眾對他抱有好感。而我們再次以TRIANDIS的其他理論分析,這兩國的情況中,臺灣就像集體主義中「內團體內和諧是必須的」;法國則是像個人主義中「辯論、對抗是可接受的」。而且

,在目標的特質上,臺灣也較傾向集體主義「個人和團體的目標往往是一致的」。 法國則是傾向於個人主義的「個人和團體目標往往不一致」。 3.2將從疫苗的政策與施打率看民眾對疫苗的接受度與施打意願,以及政府和醫療界,甚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衝突關係。臺灣在2021年5月爆發的本土感染後,因為國外疫苗採購的不順利,導致國產疫苗被廣泛討論。甚至有醫學專家出面發表看法,但是似乎被政府企圖掩蓋。從這個例子上,我們看到臺灣政府似乎不容許出現有違政府意見的聲音出現。這個現象也和TRIANDIS所提的集體主義是「和諧導向」相似。 而兩國人民在接種疫苗的態度上,我們看到臺灣人對疫苗抱有個人的想法,例

如害怕疫苗產生的副作用、沒有施打的急迫性等等,已經與政府的目標漸漸相離(消滅病毒)。但在2021年5月後,因為臺灣爆發本土感染而導致施打疫苗的人數大幅增加。因此,我們認為臺灣在疫苗的接種層面,有從個人主義轉為集體主義的傾向。然而,法國雖然一開始也有個人主義的特質,但是很快地就偏向集體主義的特質:「反映相互依存關係的信念」。我們看到法國在接種疫苗的比例上,人民與政府的態度越來越有一致性,民眾與政府也呈現出,為了戰勝病毒而相互依賴的特質。 在研究尾聲,3.3將以台法的政治體系探討民眾對政府控制疫情的表現滿意度。我們認為疫情的管控其實是環環相扣的,缺少任何一方的配合或付出,都會使其中一方對其產

生不信任或導致管理失敗。TRIANDIS曾提到團隊目標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運作良好,但使用於個人主義文化時往往造成社會惰化和搭便車的行為。 經過一年多的長時間對抗COVID-19疫情下,我們看到臺灣政府、醫療、民眾有團結一心,展現出相互依賴的傾向,對抗疫情似乎持續保持著很高的警覺性。但是臺灣從2021年5月開始,似乎和法國一樣在政府、醫療、民心都難以達到團結一致的狀態。所以我們認為臺灣民眾對政府管控疫情方面有從集體主義浮動到個人主義的傾向。而法國則是一直保持著個人主義的傾向。

醫院常用藥100問 修訂版

為了解決身分證字號順序的問題,作者花蓮慈濟醫院藥劑科 這樣論述:

正確用藥,發揮最大藥效! 看完病,領藥時,記得「用藥5問新概念」: 「問藥名、藥效、用法、用多久、注意事項」! 為因應最新用藥趨勢,本書修訂版增加用藥主題: ?使用最有名的安眠藥,仍有可能睡不著? ?吃抗憂鬱藥會導致自殺嗎? ?治療B型肝炎,新藥比較好嗎? 本書由17位專業藥師團隊詳盡解說 超過100個民眾最想知道的醫院處方藥、指示藥及成藥等用藥問題, 以期養成全民正確用藥觀念與方法,並提升自我健康照護的能力。 本書榮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老年健康類】健康好書推介獎 作者簡介 花蓮慈濟醫院藥劑科 花蓮慈濟醫院藥劑科共有五十二位專業藥師, 在醫院裡負責確認與評估醫師處方的適當性, 而後依標準

流程調配藥品、 交付病人手中並給予用藥教育。 慈濟醫院是台灣東部唯一的醫學中心, 醫護人員的用藥教育與社區民眾的用藥安全, 在衛生署的委託下, 也成了這群藥師不可推託的社會責任。 從2002年至今,慈濟醫院的藥師們, 共同認養了200戶偏遠地區民眾的藥事服務, 教授將近一百位社區大學學員完成藥學學分、 定期舉辦社區用藥安全講座。 這本書是慈濟醫院的藥師們, 面對每天絡繹不絕而來的病患諮詢, 整理歸納出常見的「用藥問與答」, 使民眾擁有正確的用藥常識,達到自我照護的功能! 劉采豔 ?慈濟醫院藥劑科臨床藥學組組兼總藥師 ?花蓮縣藥師公會常務理事 ?慈濟大學兼任講師 ?花蓮後山電台「保健貴賓室」節目

主持人

串連交通事故資料庫與健保資料庫探討事故受傷嚴重性之影響因素

為了解決身分證字號順序的問題,作者倪靖 這樣論述:

內政部警政署將交通事故當事者之受傷嚴重性分為死亡、受傷和未受傷三個等級,死亡定義為事故發生24小時內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交通事故死亡定義為事故發生30日內死亡,大部分先進國家皆已此為交通事故死亡定義。台灣所有交通事故當事者中,『受傷』者占六成以上,亟需區分此大量受傷者的受傷等級。本研究串連民國101年至民國104年衛生福利部之交通事故資料與死因資料和健保資料,將交通事故受傷嚴重性重新定義為30日內死亡、住院、急診、受傷及未受傷五個等級。由分析結果得知台灣平均每年24小時內死亡人數約為1,900(0.3%),30日內死亡人數約為3,000人(0.5%),住院人數約為48,500人(7.7%)

,急診人數約20萬人(36.7%)。此外,台灣機車事故嚴重,本研究建構羅吉斯特迴歸模式探討不同死亡定義下機車騎士交通事故死亡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亦建立順序性羅吉特模式探討機車騎士事故受傷嚴重性的影響因素,由模式結果得知為降低事故死傷嚴重性應重視機車騎士違規行為中之酒駕、速度控制、闖紅燈及未戴安全帽等問題,另需注意高齡機車騎士事故死傷嚴重問題。本研究另彙整串連資料分析過程中所發現之問題及資料處理須注意問題,以避免串連資料分析之誤差。本研究相關成果可提供道安相關單位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