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聖心小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輔大聖心小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喆閎人文工作室策劃楊如晶楊善堯宋欣恬寫的 姚宗鑑神父與聖心訪談錄 和單國璽的 空虛自己:單國璽回憶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志聖文教專辦研究所.公職考.教甄檢.證照考.各類國家考試也說明:台北志聖: 【會計系在校生】 112 會計師【在校生專案】專屬優惠一次繳費輔考到畢業 ... 高雄志聖: 高普考衛生行政|技術、公職護理師,考取必看公衛小學堂.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基市輔大聖心高中 和啟示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睿宏所指導 黃子玲的 范耕研《莊子》學研究 (2021),提出輔大聖心小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范耕研、莊子章旨、莊子詁義、莊子學、當代思潮。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施植明所指導 蔡文娟的 臺灣戰後天主教中學校園建築 (2021),提出因為有 教會中學、天主教、校園建築、現代建築的重點而找出了 輔大聖心小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獨/少子化衝擊!基隆輔大聖心高中、高職部停招3年 - 聯合報則補充:近年來少子化海嘯強襲,全國各級學校學生人數逐年遞減,輔仁大學學校財團法人董事會日前決議,所屬學校基隆市輔大聖心高級中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輔大聖心小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姚宗鑑神父與聖心訪談錄

為了解決輔大聖心小學的問題,作者喆閎人文工作室策劃楊如晶楊善堯宋欣恬 這樣論述:

  看天使婆娑起舞   天使婆娑楊柳坡   百花叢裡聽鶯歌   平生得喪都忘了   神父爺爺聲最多     姚宗鑑神父   天主教輔大聖心學校,自民國50年姚宗鑑神父向基隆市政府申請開辦聖心幼稚園;民國54年向基隆市政府申請設立聖心小學;民國58年向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申請設立聖心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至今已超過五十年。聖心學校這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創辦人姚宗鑑神父對於教育發展理念的擘畫,以及歷任校長、教師與神職人員的協助之下,聖心的教育體系從幼兒教育的幼兒園、初等教育的小學部到中等教育的國中部、高中部、高職部及進修學校等各級教育皆已完備。經過多年的運作與實踐,著實為基隆地區的教育環境及人才養成帶

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姚宗鑑神父與聖心訪談錄》的出版,其計劃源自於一個「從無到有」的校史保存過程。從想要了解學校發展歷程而開始翻找校內過去的資料,發現碩果僅存的一些檔案資料不足以還原學校歷史後,進而開啟了以口述訪問以留存史實的計劃。而其中在歷史專業領域研究人員與學校師生共同合作的進行過程中,以歷史專業對於口述歷史資料採集與整理的嚴謹規範來進行,亦可讓學生藉由校史資料的採集過程中,協助學生更加多元的參與,體驗到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領域的應用與實踐,以增進這方面知識的推廣與認識。期望以此為開端,在未來能夠從師生共同持續參與校史保存的過程中,一方面理解學校歷史與發揚學校精神,並且進一步創造出屬於

學校自己的人文發展特色。 本書特色   ★收錄十篇與姚宗鑑神父親身接觸人物的深度訪談   ★輯錄多幅姚宗鑑神父與聖心過往的珍貴相片   ★剖析天主教在臺辦學及基隆教育發展的歷程   作者簡介 楊如晶   天主教輔大聖心高中中小學校長。 楊善堯   天主教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大學講師,現任喆閎人文工作室創辦人,著有《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醫》、《北門區志:經濟篇》及多篇史學研究專書、期刊論文。   序言/劉振忠總主教(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序言/魯和鳳校 長(輔大聖心高級中學前校長) 聖心影輯 導言 狄剛總主教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施宜材先生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張淑賢修女、任若芙修女訪談錄 (訪問:楊如晶、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陳惠姬修女、雷華修女訪談錄 (訪問:楊如晶、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年竹蘭修女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張素治修女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賀紹欽神父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梅冬祺神父、李玲玲修女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陸幼琴修女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戴愛仁修女、王秉英女士訪談錄 (訪問:楊善堯 • 記錄:宋欣恬) 姚宗鑑神父與聖心中、小學大事

紀要 序言   「生命落幕,精神永在」   一位偉人的生平,有很多已為人知並被傳誦的美德,但背後還有更多尚待追尋的事跡,對於姚宗鑑蒙席當然也不例外。   過去對姚蒙席的行事為人只有模糊的印象,因為都不是直接接觸的第一手資料,都是經過傳媒的報導或是某人的敘述。真正認識是近十年的事,一方面同是輔仁大學的董事,另一方面因為有較多的機會見面,直接了解他所創辦的幼兒園、小學及中學的經營、辦學理念與精神,以及閱讀不同的文章、資料,更多一點認識姚蒙席的生命與生活。僅就以下幾方面記述:   一、 堅定的信仰:他聽從福音的勸諭、追隨耶穌基督,選擇修道生活,立志當神父,一生謹守「神貧、服從與貞潔」三聖

願,成為皇天司祭,善度司鐸生活與善盡司鐸職務,往普天下去宣傳福音,使萬民成為門徒,度過近七十年(1944年-2012年)的司鐸生涯。   二、 事主忠誠:信守「永為司祭」的承諾,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與天主有約」,無論日課、彌撒、祈禱、默想與玫瑰經,數十年如一日,成為每天日用的精神食糧與生命的原動力。因此,虔誠事主與深度的靈修是維持司鐸生命與善盡牧者職務的「活泉」,誠如聖保祿所說:「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斐四13)   三、 生活簡樸:注重養生保持健康,但生活抱持省吃儉用,不貪求口腹之樂。對來訪的司鐸弟兄、修女與朋友都很好客,絕不吝嗇;衣著不是司鐸裝就是長袍馬褂,而且珍惜衣物,

一直用到不堪用為止。   四、 時代的教育家:他是一位富有先知性的教育家。1953年來到臺灣就有先知之明,知道人民受教育的重要性,因此,1961年首先要開辦聖心幼兒園、其次在1965年興辦聖心小學,至今仍是基隆市唯一的私立小學;隨後陸續創辦聖心工商職業學校及進修學校,後來轉型為聖心高中並附設國中部。1970年曾經想購地申請成立技術學院,但未獲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而作罷。可見他當時的作為,凡是對的,為教會、為社會有益的事,就義無反顧,亦無怨無悔地去做。這些都是他獨具慧眼、排除眾議,執行先知性的任務並堅持到底所結的美果。   五、 深富行政與領導能力:除了學識淵博、為人謙和、做事雄才大略、有魄力

外,更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而且也善於時間的管理與運用,找尋適任人才,充分授權分層負責,因此才能接受不同的職務。例如:堂區神父、中小學校長、耕莘醫院院長;催生輔大醫學院、醫學系以及附設醫院;有時還身兼數職,不但都能稱職而且成果斐然,這也是因為他知人善用,大公無私,全然為教會、為社會、為事業的好處,因此很多人才願意為他效力。   六、 辦教育不忘福傳:福傳牧靈工作是神父的終身職責,神父開辦學校的初衷就是要藉教育從事福傳工作,在校園散播「天主是愛…你們也要彼此相愛」的福音精神(若壹四8、11)。因此每週親自為教職員開辦四至五個慕道班,每班至少都有四至五人,尤其新進的老師都會被邀請參加慕道班,即便神父

同時任職耕莘醫院(代理)院長期間,慕道班仍然不間斷,可見神父對福傳工作的熱忱與重視,也因此學校教職員因慕道而受洗的教友人數也逐年增加。   七、 天主的忠僕:蒙席終身無私、無怨無悔的奉獻生活,即便有三次罹癌的事實,仍無所畏懼,抱持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大無畏的精神,從事職責所在不同階段的任務,除了功在自己辛苦所創辦的聖心中小學之外,還有耕莘醫院、輔仁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暨附設醫院。最後的心願就是:把聖心幼兒園、聖心中小學全數無償的移交給輔仁大學繼續經營。我們感佩姚蒙席一輩子無私、無我,為國家、為社會、為教會,將自己的生命、生活、財產,「給全、都給」的奉獻,堪稱為「天主的忠僕」

當之無愧。   如今「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他的功績雖然讓我們望塵莫及,但是他做人處事的精神應該常存我心,學而時習之。   天主教輔仁大學董事長 劉振忠 2018年4月3日 序言   “Vivo jam non ego, vivit vero in me Christus”    「我活,已不是我活,而是基督在我身上活」   這句話是對神父爺爺一生最好的註解。凡是聖心人,我們都稱呼他神父爺爺,那是我們最敬愛慈祥的長輩!謝謝聖心學校,讓我有幸,能在爺爺一生不平凡的事蹟中,仰望他。他老人家的事蹟,講述的人已太多。但是身為他所創辦學校的學生、老師、校長及因他而慕道進教的教友等多重身分,我

有更多不一樣的感情,這篇書序,已是我修改的第三次。   我是聖心的校友,時光荏苒,當再回到聖心時,我已從「校友」成為「教師」。雖說對工作有著戰戰兢兢的心緒,卻對於這個環境充滿溫馨的回憶!我小學的老師依然任教,當那一聲「老師」喚出口時,熟悉感油然而生。我雖在高中職任教,卻是小學畢業的校友,那種聯繫斷也斷不了。當時,神父爺爺都會找當年新進的教師到他的辦公室加以勉勵一番,當知道我是校友又回來時,我看到他嘴角那抹安慰的笑容。我依稀記得,神父爺爺給我們講道理時,那對天主的感恩,對眾人的感謝。他自身用度甚儉,辦公室的的那套沙發是別人用過之後送給神父的,神父總說:「很好,很好,感謝天主!」這時,我眼中的神

父少了威嚴,卻越來越慈祥了。   日子一晃眼,我在聖心任教的歲月至今已有二十六個年頭,在這裡,所有人生的大事都在聖心完善了。然而,能更進一步學習神父爺爺的待人處事卻是接了行政工作之後,特別是又身兼董事會秘書一職,讓我看見他是多麼的感恩、知足,並且一心奉獻給天主,做神的好兒女。他對於人的體貼是發自真心,他感念每一個幫助過他的人,不論對方的身分和地位,他都銘記在心;但是他對別人的好或幫助卻是轉身就忘,這也是至今許許多多的人都念著神父的好的原因吧!   有時想著,我該以什麼角度來向你們訴說這樣的一位長者?每次談到神父爺爺時,腦海中浮現的總是他和藹的笑容,如沐春風,是誰曾說他嚴厲呢?在我們心中,他

從來就只是那位再親切不過的爺爺了。他的身影會在下午4點多時輕輕悄悄地經過聖心樓去到他的宿舍,又在近7點時回到他的辦公室。每當我拖著一身的疲憊,牽著小女兒的手走在長廊準備回家時,神父爺爺總會叫住我,再用江浙音的閩南話問:「呷飽沒?」又笑笑拍著我的手說:辛苦了!他就像一位心疼晚輩工作的長者,誰又能想像,神父最愛的嗜好是逛逛菜市場呢!   對於神父爺爺的事蹟,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平凡的人卻成就了不平凡的事!」因為過去的慕道,也因為接了行政的關係,常常聽神父說他的故事。他常說梅神父送他的大衣,那是他最珍惜的衣物。當他展示給我看時,還說:你看,我穿得真暖!我知道,他總是感念那些幫助過他的人。所以,我

常常聽他唸著:施森道蒙席的接濟,梅冬祺神父的贈衣,給了他在臺灣的開始;賀紹欽神父的管帳,丁仁江伯伯的總管,修女們的協助(大張姆姆、小張姆姆、舒姆姆、高姆姆等)還有當時全校的老師,讓聖心發展起來;與輔仁大學的結緣是當初于斌樞機主教的邀聘在輔大的執教,羅光校長還畫了駿馬圖予以期許;錢志純主教、醫學院院長朱秉欣神父、柏殿宏神父、賈彥文總主教、狄剛總主教、教廷駐華代辦裴納德蒙席、單國璽樞機主教及李震蒙席等大力支持,醫學院始能成立,讓他能完成救人天職的心願;當他生病時,耕莘醫院的鄧院長、陸院長、馬院長、林副院長、戴醫生、王主秘以及所有醫療團隊對他悉心的照顧,讓他能健康痊癒,繼續為天主服務;學校與輔仁大學

的合併時,他感謝輔仁大學劉振忠總主教、林思伶前次長、黎建球校長,聖心學校陳明清董事,周繼文董事及兩校所有董事們的協助,促使輔仁大學及聖心中小學的合併,讓聖心有更美好的前景。他總是感謝眾人!   神父爺爺所做的事情,即使遠在國外的羅馬教廷也讚賞他對臺北總教區的福傳工作、醫療服務以及自幼教至高等教育事業的貢獻。因此特由教廷駐臺代辦於教廷大使館頒發獎狀勳章。受獎時,神父爺爺以流利的拉丁語致謝詞,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引用了聖保祿使徒所說的:「Vivo jam non ego, vivit vero in me Christus.(我活,已不是我活,而是基督在我身上活)」神父爺爺,一生榮主救人,一心奉獻犧

牲,我們怎能不感佩?當時神父爺爺已94歲高齡,仍心心念念學校,關注校園一草一木,以及同學們的上課情形,只要是學校活動,神父爺爺都會參與。他堅定地說:他永遠是聖心的一份子。   神父爺爺亦曾榮獲國際名人錄封為亞洲五百大領導者之一,高瞻遠矚,著實令人敬佩。回顧神父爺爺擔任醫院院長期間,來回奔波於學校、醫院之間,奉獻一己心力,盡心盡力,因而積勞成疾,不得不暫且放下公務,先修養身體,但是他所做的一切,總是為了眾人之利,而非自己,這樣的長者,你很難不向他學習。然而,神父卻在2012年10月16日因身體不適,送醫就診治療。當時我們都以為爺爺休養幾日便可痊癒,卻忽略了他年事已高,病情已逐漸惡化,直至10月

24日,因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下午7時43分於新店耕莘醫院蒙主恩召,安息在主的懷抱,榮歸天國。   為了延續神父爺爺的創校精神,並謹記他對教育的熱忱,我們特別將他生前的辦公室保留下來成立紀念館,現在又將神父爺爺的事跡編輯成冊,更讓神父爺爺的哲人風範長存我們心中,感謝天主!   輔大聖心高級中學前校長 魯和鳳謹誌 2018年4月10日   一部校史,經過編纂與流傳,足以讓過去校友追憶當年的歲月;足以讓現在師生凝聚進步的動力;足以讓未來學生嚮往融入的優越。每一所學校的歷史,都是整個國家教育發展史上獨一無二的一環,其學校歷史源流與脈絡,經由口述訪問、資料研究、書寫沿革的過程,都值得被記

載保留以傳承於後世。也因如此,校史之編纂,方顯其存在的意義與精神。原先溯自於大專院校校史編纂與口述訪談的風氣,近年來由於歷史人文教育的向下扎根與普及化,「書寫歷史」這件事情不再只是歷史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能夠進行之事。隨著理念的推廣或者學校特殊的紀念活動,如建校週年校慶、學校與地方的互動發展、校史發展進程的特殊人事物等因素,都是一種引發校史相關編纂活動的契機。而在許多中、小學校長與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或許藉由歷史專業領域研究者的經驗分享,即能夠發起各種為自己學校留下歷史記錄的多元活動。不過嚴格來說,一部成熟的校史,在編纂過程當中亦是有一定的撰寫規範,甚至在學校若無保存自身相關檔案資料的概念下,長

久之後便很難再找出過往學校發展的各項資料,造成了編纂校史時的困難度。幸賴口述歷史這個還原與保存歷史的方法,在近數十年來由於各種階層領域人物與群體的操作案例,積累了大量的實務經驗,亦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方法理論,得以廣泛地將這套實作方法應用在各種多元主題的訪談之上。口述歷史的應用,也大大彌補了在保留與編纂校史的過程中,檔案資料佚失的缺憾,使得口述歷史的進行成為了校史編纂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資料獲取來源。天主教輔大聖心學校,自民國50年姚宗鑑神父向基隆市政府申請開辦聖心幼稚園;民國54年向基隆市政府申請設立聖心小學;民國58年向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申請設立聖心高級工商職業學校,至今已超過五十年。聖心學校

這五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創辦人姚宗鑑神父對於教育發展理念的擘畫,以及歷任校長、教師與神職人員的協助之下,聖心的教育體系從幼兒教育的幼兒園、初等教育的小學部到中等教育的國高中部、高職部及進修學校等各級教育皆已完備。經過多年的運作與實踐,著實為基隆地區的教育環境及人才養成帶來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范耕研《莊子》學研究

為了解決輔大聖心小學的問題,作者黃子玲 這樣論述:

范耕研(1894-1960),本名尉曾,學養深厚,專治周秦諸子。其於1940年代避居寶應期間,完成多部探討《莊子》文義之注本:《莊子章旨》、《莊子詁義全稿》、《莊子音》、《莊子詁義》。雖部分篇章於文革中散佚,然傳世之篇幅,其間所囊括的思想議題與名家觀點,卻為20世紀上半葉極具代表性者。換言之,范耕研莊子注所探討的議題,輻輳了民國莊子研究的多元面向,深具啟發之意義。  本文以范耕研四部莊子注為研究基礎,輔以《蘦硯齋日記》之敘述,由思想架構、詮釋特色、中西會通等角度,勾勒范耕研《莊子》學之面貌,並總結其研究得失。第二章首先釐清范耕研《莊子》學的思想基底,包含范耕研的生平、學術論著、閱覽書目,及其

注解內、外雜篇的重要思維。  第三章則考察范耕研《莊子》學的思想架構與詮釋特色。此部分一方面探討范耕研對諸家注解的評論,包含眾注解的特色、徵引比例較高之注(郭象、章太炎注)對范耕研之影響;另一方面則聚焦范耕研訓詁的方法、辨析《莊子》與老儒釋思想的理路及其對《莊子》內文相近概念之釐清。第四章探討范耕研《莊子》學對現當代思潮的回應,主要由三個面向切入。一為莊子的救世精神,分析范耕研判定莊子救世之心的原因,及其注解中相應於當代政治、社會制度的討論。二為莊子對「知」的看法,除說明范耕研對民國學界「絕聖棄知」說與「混淆是非」說之反省,亦探究實證主義對莊子是非觀、知識論的影響。三為莊子思想的西學詮釋,既觀

察西學對民國學術的刺激,亦省思范耕研如何在思潮紛起的現當代,反芻、取捨中西的學術資源。整體而言,范耕研治《莊》以考據為主,並兼及了西方思潮與民初的學術議題。然須注意的是,范耕研《莊子》學中關於當代的討論,雖蘊有裨益民族、國家之思考,卻也產生了偏離原文之聯想與比附。

空虛自己:單國璽回憶錄

為了解決輔大聖心小學的問題,作者單國璽 這樣論述:

  台灣宗教領袖單國璽樞機主教生前的最後一篇文章「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在八月二十二日單樞機過世後,網路熱烈不斷的轉載、令人震撼;許多報章雜誌也討論這篇文章傳達的大愛和智慧。   在這篇文章中,單樞機赤裸見證晚年重病纏身時,因為屎尿失禁的窘境而讓他剝除榮譽、頭銜、地位、權威、尊嚴,回歸赤子之心的天路歷程。   台灣的第一位樞機主教單國璽,在剛剛獲教宗同意退休的八十三歲之際,卻被檢查罹患了肺腺癌。當單樞機得知罹癌時也是十分驚愕,但經祈禱之後,以不憂不懼的心情面對——從「為什麼是我?」轉成「為什麼不該是我?」進而把癌當成天主的「禮物」與「天使」,在生命餘年繼續奉獻他一生的愛:化癌為愛,用

愛告別,用愛見證生死,用愛挑戰極限,用愛活出希望。他藉由數百場的「生命告別之旅」走透全台各階層,由天主教的樞機主教成為撼動台灣人心的宗教領袖。   這本書是單樞機在生命的最後三年書寫成的回憶錄。   在這本書中,單樞機娓娓述說童年時期的小霸王、正值中日戰爭的青少年,以及為什麼會成為神父。往後二十多年的神父陶成歲月,單樞機的學習精神與智慧,一點一滴造就他成為稱職的神父——也是頂尖的人物。   將近六十年的傳教生涯:從令人欽佩的神師、接任徐匯中學校長成為著名的教育家、接手光啟社,比經理人更專業而轉虧為盈,到成為花蓮教區和高雄教區的種種政績,以及站上國際舞台榮膺樞機主教的成就與光彩,讓他不只是神父,

而是值得國人學習的榜樣。   每一位接觸過單樞機的人,都為他的無私關懷、誠懇細心及絕佳的記憶力所感動與震撼。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單樞機之所以為單樞機,以及他的靈修歷程,他對天主的愛、對人的愛,在他身後仍然不減。   本書除了收錄「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這篇最後的公開信之外,同時亦訪談八月二十二日當天陪伴樞機的人,整理出「樞機的最後一天」、樞機為了自己的殯葬彌撒預錄的證道辭,以及樞機最後這些年的慕道班朋友的感念文章。 本書特色   ★單國璽樞機主教歷時三年親自撰寫的回憶錄 作者簡介 單國璽樞機主教   一九二三年於河南省濮陽縣出生,年輕時加入耶穌會,一九五五年在菲律賓碧瑤晉鐸。一九六三年來台

後先在彰化靜山擔任初學導師,後陸續接掌徐匯中學校長、光啟社社長。一九八○年二月任天主教花蓮教區主教、一九九一年六月任天主教高雄教區主教,並多次擔任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一九九八年一月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為樞機,成為台灣地區的第一位樞機主教,也是華人第五位獲得此榮銜者。   二○○六年八月進行體檢時,發現罹患了非小細胞肺腺癌。在休養一年後,二○○七年八月起,進行走遍全台灣的「生命告別之旅」,透過與各界人士對談的方式,向社會大眾分享信仰生活、鼓勵病患及安慰其家屬,並為天主無限的大愛作證;六年來演講兩百多場、超過十萬人聽講。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病逝於耕莘醫院,享年九十歲。 〈前言〉看似平

凡卻是非凡〈最後的公開信〉掏空自己、返老還童,登峰聖山〈自序〉我的恩寵與感激 第一部 我的童年.自幼千種寵愛集一身.成了自我中心的小霸王.母親的一枚銅幣.聖召的種子.初領聖體,請耶穌進到心中.領受堅振,勇敢為信仰作證.深刻的宗教經驗.小學生活的點滴.捨己救人的隆其化校長.死亡的滋味.立志當醫生.一顆子彈從我的耳旁擦過.百年罕見的大旱災.解除婚約.攻讀哲學,準備當神父.親情綿綿無盡期.離家修道一甲子 第二部 神職的陶成.加入耶穌會.三十天神操.愛的誓約:三聖願.一年的文學,兩個國家三個地方.在菲律賓繼續攻讀哲學.菲國試教,初次為人師.在碧瑤攻讀神學.永恆的司祭.晉階大考:會士們的最後審判.最後一

年的卒試.第一個任務:宿霧聖心中學的教務主任.因肺結核到碧瑤療養.歐洲之旅.在法國的一些見聞.拜訪著名傳教士的故鄉.在義大利的都林和亞維立亞納.羅馬進修.會說話的聖地.我最熟悉的幾位聖人.拜訪聖依納爵的故鄉.我認識的教宗.在耶穌的故鄉朝聖.奉派至戰亂中的越南 第三部 福傳與牧靈.初到彰化靜山.參加耶穌會第三十一屆大會.建立基督服務團.接掌徐匯中學.到南投山區客串牧人.接掌光啟社社長.回大陸探親.就任花蓮教區主教.當了十八年的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進入輔大董事會.接任高雄教區主教.籌備真福山.請求教宗為中華一百二十位殉道真福宣聖.心繫蘭嶼.紅袍加身,晉升樞機主教.籌畫亞洲主教會議.退休與絕症.生命

告別之旅 ◆附錄一:樞機的最後一天◆附錄二:在自己的殯葬彌撒中的講道辭◆附錄三:慕道班紀實◆附錄四:財團法人天主教單國璽弱勢族群社福基金會◆附錄五:大事年表 自序   自從二○○六年罹患癌症以來,很多熱心的朋友為我出了不少書,有的是親自訪問我,有的是訪問認識我的朋友、同學及同事,有的是參考我的文章或是已經出版的書,直到二○一二年八月,已經出版的總共有七本。   這些作者或出版社完稿後都有把作品送過來給我,只是我一直忙著東奔西跑,持續在進行生命告別之旅演講行程,我對他們很有信心,也相信這些書都寫得很好,只是,難免總是會有些細微的出入。例如,光是我的生日就有四種版本。   這些都是無傷大雅的小事

情。只是我想要趁著自己記憶還清晰,頭腦、手腳都還靈光時,用自己的雙手寫下自己的生平故事。三年前就開始動筆寫我的回憶錄,只是我經常出去演講,行程很滿,斷斷續續地寫著,遲遲沒有完成,去年底癌細胞又開始不安份了,中斷了書寫。今年五月動了電腦刀,住院三個星期的時間,再度提筆把最後五個章節完成。   在書寫自傳的過程中,內心裡有很多感動與感激,覺得自己這一生受到天主無微不至的照顧,祂好像一個大藝術家,用充滿關愛與智慧的眼神,看著我這個小孩子成長。小學想當醫生,天主卻有不同的想法,就把我給「打壞」,重新塑造,讓我的眼界看得更寬廣。   中學時想做工程師,疏通及修復運河,化解華北的旱災及水災,讓人民免於天災

之苦;天主覺得這樣的格局太小,又再一次把我給打碎了,利用那些碎渣重建,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我,讓我加入耶穌會,從「精神」層面來改革。後來我從事教育工作時,鼓勵很多學生去當醫生、工程師,比我一個人去做的效果大很多,驗證了天主自有祂的計畫與主張,而且都是從更大的視角出發,也對我有最好的安排。   在求學的最後階段,原本我一心一意想要研究中西文化,計劃去哈佛進修;後來新的「上司」曾經做過神學院院長,對我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認為我更適合去培育年輕修士。培育年輕修士的工作做了八年之後,天主再一次把夢想打破,把我送到徐匯中學去當校長,讓我發揮教育的功能。六年後,天主又發派給我新的任務,這回更是截然不同的全新領域

—光啟社,雖然對大眾傳播一竅不通,仍然秉持著發願時的「絕對服從」,就這樣去英國留學,有了短暫的學習。在光啟社做了三年,對媒體生態及大傳領域有了粗略的了解,讓我一輩子受用無窮。   接下來就是展開主教生涯。天主先送我去花蓮,跟花東地區原住民建立起很好的關係,居住了十一年多,原以為會在那裡終老,一九九一年又被調到高雄,一直延伸到屏東地區的南台灣也有不少原住民,就這樣定居在高雄,完全沒料想到退休前竟然升為樞機主教,進入核心,幫助教宗治理全世界。   回想這一路走來,天主常常把我打碎,然後再給我製造一個更大更新的夢想,原來,這也是一種淬練與試驗,讓我在各個領域裡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了多元化而且全方位的學

習之旅。在天主無限大愛包圍下,給我更好的安排,讓我可以服務更多的人。不僅如此,在每個不同階段天主也會給我很好的人,安排各方面的專家來協助我,讓我可以做得更好,由衷地感謝天主,以及這些朋友們。   很感激愛我的朋友為我寫的書。寫這本自傳的用意很單純,純粹只是補充沒提到的地方,或是可能因為我傳達得不夠正確,才會導致一些書寫上的錯誤,這不是他們的錯。也藉由這本書,表達天主對我的恩寵,以及我對朋友們的感激。 二○一二年七月九日,於耕莘醫院E棟1321 病房 親情綿綿無盡期我是家中的獨生子,從小便集父母、家族、親友等人的千種寵愛於一身。父親做事比較理智、冷靜、嚴肅,很少流露情感,但是我知道他深深地愛著

我,並將家族未來的希望都放在我身上。母親性格比較開朗樂觀,喜歡款待客人,慷慨救助貧困。為這個緣故,親友鄰人都很喜歡和她往來。母親非常疼愛我,我的衣服、布鞋、棉被等,都是她親手縫製的。因為小學時就在縣城內住校,只有寒暑假纔能回家和家人團聚。第一學期非常想家,父母去學校看望時,常想和他們一起回家。住校生活漸漸習慣了,並且結識了許多同學玩伴;寒暑假結束離家時,雖然有些離愁,但一想起學校中的同學玩伴,離愁很快就消失了。但是,母親卻不容易忘懷,有一次兩個妹妹偷偷地告訴我說:「你每次回城內住校時,母親就難過得好幾天不思飲食,在家中到處尋找你的腳印和所留下的東西。」使我終生難忘的和父母離別,是我去北平加入耶

穌會的那一幕。父親知道,我這一去,他寄託在我身上的家族期望和傳宗接代全部落空。為此,我辭別父親離家時,他難受得說不出一句話,悶坐家中。我了解父親當時的心情,便請兩個妹妹陪伴他,不要出門送我。含淚向父親揮別時,熱淚奪眶而出,心中強烈地預感這是我們父子在現世的永別。果真,一年後父親便與世長辭了。反而母親表現得非常堅強,她堅持要獨自送我一程。到了村外的岔路口,我勉強母親止步。這時母親淚流滿面,哽咽著對我說:「兒啊! 天主既然要你,你就去吧! 天主自會照顧你父親和我以及你的兩個妹妹。」這時我的眼淚如同決了堤,再也忍不住了,也說不出一句安慰母親的話。心中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是我們母子在現世最後的離別。預

感果然成真,離家三十三年返鄉探親時(一九七九年),纔知道母親與世長辭已經三年了。我雖然從小學就離家住校,每年寒暑假結束返校時,都有些離家的傷感,但和這次去北平加入耶穌會離家時相比,卻大不相同。這次有股強烈生死別離的預感,心如刀割,一方面有父母家人親情的強力拉扯,另一方面有天主無限大愛的牽引,兩股愛情拔河一般似乎將我撕裂,最後天主的大愛獲勝。含淚向母親揮手告別,騎上單車向北離去時,我不敢再看母親一眼。走了約一公里,在另一岔路口轉彎時,回頭一看,母親還站在原處望著我。離家雖然已逾一甲子,但午夜夢迴,母子生死別離的這一幕,還不時重演,醒來時枕頭往往被淚水所浸溼。到了北平之後,雖然和父母家人還住在同一

個省分內,兩地距離也不超過五百公里,但是卻被兩個敵對的政權分別統治,信件不通,音訊斷絕,連父親逝世的消息還是數年後在海外輾轉得知。離家時,中日八年戰爭剛結束不久,國共內戰已經開始。出國時,內戰方興未艾,整個中國大陸正發生有史以來最劇烈的政治變更。新政權建立之後,一切以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發起許多驚天動地的大運動:例如「大躍進」、「破四舊」、「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實行公社」、「文化大革命」等。「宗教」那時不但被定位是「人民的鴉片」和應該剷除的迷信,而且還被定位是「反革命勢力」,尤其具有國際性的天主教更被定位是私通外國的反動集團。在國外聽到國內許多無辜善良的老百姓冤枉而死。自然也會想到自己的

母親和家人親友的安危。離家三十三年,和家人音信斷絕,雖然相信天主會照顧他們,但是血肉之心還時時焦慮掛念母親和家人。因此,養成皺眉頭以及憂愁滿面的習慣。別人以為我性格嚴肅,待人冷漠。其實誰懂得我內心當時的掛慮和憂傷呢? 只有每日在祈禱中向天主傾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華國峰執政時,大陸略微開放一些。有一天忽然接到母親的一封信,大意是說:三十多年沒有見面了,非常想念,希望我能盡快回家一趟。她並且舉例說:最近有旅居美國多年的鄰居曾回國探親,現已平安返回美國了。正在此時,我也接到了教宗任命我作花蓮教區主教的通知。我便請求教宗暫時不要公開發表我任命,讓我先回鄉探親,以後再公佈。回鄉以後,纔知道母親已

經逝世三年了,她給我寫的那封信原來是我的兩個妹妹偽造的。她們請我原諒,並且告訴我:母親逝世時,文化大革命尚未結束,給在國外的我寫信就能構成被鬥爭的罪名。另一原因是怕我知道母親過世的消息之後,不願再回家。她們也很想念我,為此善意地寫了那封偽信,希望能見我一面。

臺灣戰後天主教中學校園建築

為了解決輔大聖心小學的問題,作者蔡文娟 這樣論述:

在臺灣教育發展歷程中,天主教教會以其外力於台灣參與不同程度的教育建設,而其於戰後所廣泛設立之私立天主教中學成為一種校園類型。本文以臺灣在戰後由天主教教會興建之中學校園建築為關注對象:因臺灣除第一間天主教中學—靜修女中為於日治時期所建外,其餘多為1949年後教會組織隨國民政府遷移來台而建校,而其中教會成員除一般所認知西方教會人士之外,更多是來自中國地方之修會人士。天主教教會中學背景除具備本身西方宗教理念之外,亦受修會國籍背景等因素影響,加上於該時期面臨政治時局、建築現代技術及潮流之變化;使教會中學校園建築空間內呈現出自現代建築形式及西方信仰理念,也出現許多帶有國族意識之中國式樣特色,呈現中西融

合之校園建築型態,具備臺灣戰後校園現代建築之價值與時代性。故本文欲從兩角度觀看教會中學之發展:第一,將戰後天主教教會中學放置於臺灣中學校園發展脈絡中來看—戰後臺灣社會經濟歷經動亂到穩定之過渡時期,政府及社會開始培養教育工作以穩定國家發展。此時中學教育發展上承日治時期教育制度及校園原型,後受國民政府所廣設之公立中學影響下,私立中學將呈現怎樣的戰後現代化校園及建築?第二,將從天主教會本身來看,由不同教會外力影響之下,私立中學校園空間如何別於其他國民中學?並將以臺灣天主教教會中學校內之校園配置,以及其教室、禮堂、聖堂等建築類型,依其空間型態或外觀形式作為分析,歸納出教會中學之校園建築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