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吾愛吾家402(110/07):夏日秘境之旅 尋訪台灣古戰場 和宋欣真,吳龍靜,林天賞,羅進明,林美朱,李筱霞,蔡靜如,楊婉怡的 海洋漫波季刊第7期(2021/03):漫遊恆春半島海洋保護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野生動物保育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也說明:未經徵收或撥用之野生動物保護區土地,其所有人、使用人或占有人,應以主管機關公告之方法提供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在公告之前,其使用、收益方法有害野生動物保育者,主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國防部青年日報 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所出版 。

開南大學 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李汾陽所指導 施雅娟的 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之間的抉擇─以桃園藻礁為例 (2021),提出野生動物保護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民投票、永續發展、社區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管理學系 陳亮均所指導 鄭聿彤的 運用3D虛擬實境導覽生態旅遊效益影響之研究 -以宜蘭縣無尾港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導覽、虛擬實境、科技接受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野生動物保護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令規章-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範圍及管制事項 - 臺中市政府農業局則補充:2、非法騷擾、虐待保育類野生動物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新臺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金;其因導致野生動物死亡者,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野生動物保護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吾愛吾家402(110/07):夏日秘境之旅 尋訪台灣古戰場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鹿耳門 血戰四草 歸附台江   文‧圖/王勇智     臺南台江地區擁有多元豐富的國家級溼地自然生態景觀、悠久的臺灣廟宇歷史文化,以及許多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故事,每年吸引許多民眾前往觀光或朝聖。而在此區的古加荖灣及北汕尾兩座島嶼間的港灣,因水路狀似鹿耳,當時被稱為「鹿耳門」。這個地區,數百年來歷經多場戰役,並由不同的政權所統治,除孕育出豐沛的人文歷史,更可以說是臺灣歷史的發源地之一。      古台江內海為臺灣西南沿海地區,這片由沙洲與陸地所圍成的潟湖,在當時據稱可以停泊千艘船舶。在17世紀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興起海上貿易活動,其中荷蘭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積極向全球發展,並於西元16

24年佔據臺灣,以今臺南安平地區為發展據點。     1661年(明永曆15年)明朝鄭成功決定將臺灣當作反清復明的基地,並於鹿耳門登陸後,與荷蘭人在四草地區激戰、殲滅荷軍,最後取得臺灣的統治權。因而在此處的四草大眾廟內,除設置荷蘭人骨骸塚及鄭成功開臺古戰場紀念碑外,更有一幅北汕尾血戰圖(四草地區古稱北汕尾),畫中除顯示當時戰爭的激烈景況外,血戰圖旁的悼荷蘭將士文,更是娓娓道出當年的這場戰事的慘烈,希望後人能記取戰爭的教訓以及和平的珍貴。     究竟四草大眾廟附近是不是當年鄭荷激戰的遺址呢?由於幾百年來台江內海地形、地貌經巨幅改變,哪裡才是當年的古戰場、登陸地點,近幾10年來,歷史學者、地方媽

祖信仰寺廟則各有主張了。     位於四草大眾廟旁的鎮海國小,其東圍牆建於清朝的四草砲臺。砲臺的建立為1840年(清道光2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朝為防英軍攻打臺灣,闢建砲墩10座、安砲7位,墩外挖掘壕溝,形成堅固的防禦設施,俗稱「鎮海城」。今日雖僅能從這道長118.6公尺的圍牆,以及紅磚鑲砌的砲孔感受當年歷史,仍可以透過這些遺跡了解,四草地區在當時的重要性。     台江內海地區早期溪流時常氾濫成災,當人們遇到這些無法阻止的天災時,逐漸發展出拜溪墘、設置水患辟邪物等不同的祭儀;再加上過去先人歷經險阻與艱辛,漂洋過海來到這塊土地,並且從事海上經濟活動,因此信仰也就成為安定民心的重要力量,而當地

的廟宇也逐漸成為居民文化、資訊交流的中心。這也就可以說明當地供奉媽祖的天后宮、聖母廟,以及供奉「鎮海元帥」陳酉的大眾廟等,眾多廟宇至今香火鼎盛,每年前來祈福的信眾絡繹不絕;甚至相傳當年鄭成功領軍從鹿耳門登陸,並能順利驅逐荷蘭人,都是靠媽祖的庇佑呢!     台江擁有臺灣沿海生態最豐富的溼地。不但有許多珍貴的紅樹林所交織而成的「綠色隧道」,近年吸引許多遊客來到這裡體驗一場袖珍版的亞馬遜探險;也有大量的河口潮間帶,以及早年所開發出許多的鹽田、魚塭、潮溝,孕育出豐富且多樣的浮游生物、魚、蝦,吸引大批鳥類覓食駐足;尤其每年冬季為候鳥大量南下,在此暫駐過冬的時期,更是吸引各地的賞鳥人士,來這捕捉這些嬌客

的身影。也由於台江地區的地理特性,沿岸採捕及養殖漁業十分發達,民眾來這裡可以大啖新鮮的虱目魚、豆仔魚、蚵、文蛤等海產。     台江地區隨著海埔新生地的形成,當地也逐漸蓬勃發展,加上陸續開發五期重劃區、臺南科技工業區等,以及周遭愈來愈多的住宅大樓。但在政府與保育人士的努力下,陸續規劃出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台江國家公園,讓這些珍貴的自然生態與物種,能夠在美麗的臺灣永續生存下去;今天當我們優游台江地區時,除要了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之外,也要懂得維護與珍惜,讓我們的孩子也能繼續體驗,這些自然生態與人文之美。

野生動物保護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飽礁 #大飽礁達人 #馬來貘
★更多的精彩內容請看:
↓↓ 這邊這邊~別忘了按訂閱及喜歡支持一下喔↓↓★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2tS4icxFl5lAvEVkLApCcA
★熱門影片貼心推薦
▎喜歡釣魚的你: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Abz3XKJ8pyTm5KK-QIHIjROfR5EZM10
▎喜歡山林野外的你: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Abz3XKJ8pxigTEOrQ2VrL8WB1hRUJ3E
▎喜歡探索的你: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Abz3XKJ8pxsy9sGe1BtK18B0OHTqkSz
▎愛養寵物的你: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Abz3XKJ8pyHw1CEEh480Ld4ldBwc0uk
▎愛吃美食的你: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Abz3XKJ8py9BHUiVZEgMCILkPOiN4DF
▎各種海鮮的捕捉和烹飪: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Abz3XKJ8px9opUpqZsk-nB8xWeiOQIi
▎小資族的聰明旅遊:

生態保育與開發利用之間的抉擇─以桃園藻礁為例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問題,作者施雅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藻礁的保育議題,了解在工業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思考藻礁保育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若藻礁生態系遭到破壞,這樣的開發是不是不可逆的?是不是無法復育的?研究者除了會參考相關文獻、檢視法令規章及檢視國內外相關案例,也會實地觀察桃園藻礁。經過數月走訪觀察、研究與訪談,研究者對桃園藻礁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並透過訪談瞭解各方團體、當地居民及遊客的想法。在訪談過程中,透過訪談者的訴說,瞭解到藻礁目前面臨了工業發展帶來的汙染,及開發過程中隨之而來的破壞,若要同時兼顧生態保育及環境開發,是不是有這個可能性,在不破壞藻礁生態的前提下,能否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達成生物保育及永續觀光的目標。研究者

藉由文獻探討、觀察法和訪談法進行評估和交叉比對之後,提出相關建議:政府部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應兼顧對於環境的責任,在推行政策時也應貼近當地民眾所需;保育團體應與媒體建立良好互動,將活動訊息及相關資訊傳播到更多地方;也建議保育團體傾聽當地居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才能更順利的傳播資訊及推廣活動。當地居民是真正最靠近藻礁的群體,建議凝聚社區向心力,配合政府的規劃、保育團體的協助,體會藻礁的寶貴和重要性,更加投入藻礁保育。政府、保育團體和當地居民之間須強化連結性,三方一起思考,如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且可逆的條件之下,能發揮觀光及教育的功能,也達到永續發展的境界。

海洋漫波季刊第7期(2021/03):漫遊恆春半島海洋保護區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問題,作者宋欣真,吳龍靜,林天賞,羅進明,林美朱,李筱霞,蔡靜如,楊婉怡 這樣論述:

  共計10篇精采文章,從國境之南墾丁國家公園出發,探索不一樣的恆春半島海洋保護區,介紹最新公告開放的11處友善釣點,並提供實用的釣遊建議。而潛水也是在地熱門的活動之一,至於去哪裡潛水?如何在享受潛水樂趣同時並兼顧海洋保育?就讓臺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先生告訴您!如果想瞭解更多海洋生物知識,就到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走走吧!除了「臺灣水域館」等3大必遊展區外,本刊更帶大家直擊海龜救援秘密基地,瞭解水族實驗中心海龜救傷收容及治療情形。另外,海保署招募的海洋保育巡查員已經派駐各工作站,本期特別請第八(屏東)海洋保育工作站巡查員分享工作內容及心得。   此外,本期特別訪問到墾丁國家公園

管理處許書國副處長談墾丁國家公園現況及未來展望;為了帶領讀者回顧20年前臺灣海洋污染史上最慘烈的風暴,本刊很榮幸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邱文彥榮譽講座教授撰寫「二十年後-阿瑪斯號事件的回憶與啟示」;最後,大仁科技大學許美芳副教授和讀者分享如何透過創意,讓廢棄的漁網再生成為環保袋的經驗,讓海廢有了新生命,也拓展了海洋環境教育的廣度。

運用3D虛擬實境導覽生態旅遊效益影響之研究 -以宜蘭縣無尾港為例

為了解決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問題,作者鄭聿彤 這樣論述:

隨著資訊科技演進、數位經濟創新,導覽方式不斷進階優化及推陳出新。早期從人工導覽語言表達方式開始,逐漸演進為3C通訊軟體設備。在語音導覽、行動導覽與虛擬實境導覽...等等方式。其最終目的是提供民眾在旅遊行程規劃前,可以用最快速及時間搜集資訊,讓民眾在旅遊前做決策,以滿足自行規劃旅遊的需求與目的地好奇心。依據交通部觀光局(2020)統計國人旅遊,主要從事遊憩活動以自然賞景活動最多,宜蘭縣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是每年秋冬候鳥重要棲地,有豐富自然環境生態資源。但是這幾年一直都面臨溼地陸化的危機,在專家學者的協助下,以生態保育為目的,每年舉辦水鳥季以增加民眾對濕地保育認知,作為濕地保育、教育、休閒及研究場

所,目前由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經營。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是將豐富的內容,以簡潔趣味的方式,鋪陳於室內展示空間,將溼地與四季水鳥活潑的生態呈現。港邊活動社區經營有披薩窯、植物染等產業與體驗台灣傳統捕魚方式牽罟,象徵漁民智慧跟團結合作精神。因此,本研究將「解說導覽中心」與「港邊活動社區」作為創作主題與研究場域,透過3D繪圖軟體實際繪出場景,透過影片方式呈現解說導覽過程,讓民眾可以充分獲得相關資訊,也能夠關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想探討,將虛擬實境融入生態旅遊導覽中,影響民眾行為意願因素為何?基於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理論來修正,加入

「臨場感」為外部變數與「心流體驗」變數,瞭解民眾在旅遊時,對於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態度與行為意願間的影響程度,並在不同人口變項做進一步的分析,故將已觀看無尾港「解說導覽中心」與「港邊活動社區」影片後的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201份有效樣本數。研究結果發現:(1)不同教育程度對態度有顯著差異。(2)如何取得旅遊資訊來源對態度有顯著差異。(3)臨場感、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心流體驗、態度均對行為意願具有顯著影響。(4)在年齡、職業對臨場感是有顯著差異。因此,本研究期望用虛擬實境導覽呈現方式,能快速加深民眾對生態旅遊瞭解,達到前往旅遊的意願,未來也可作為無尾港文教促進會經營相關業務推動之參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