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獎歷屆影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香港歷界金馬獎影帝分別是誰,年份是多少也說明:歷屆金馬獎影帝 都有誰. 2樓:匿名使用者. 王引《手槍》,唐菁《黑夜到黎明》,葛香亭《養鴨人家》。 影帝,是指通過自身高超的演技在具有相當影響力的 ...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班 林靜伶所指導 粘妙如的 張艾嘉電影敘事中的女性 (2009),提出金馬獎歷屆影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艾嘉、女性、敘事批評、語藝批評、電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馮建三所指導 林惠君的 金馬獎的再現分析(1962-2000) (2000),提出因為有 國家意識型態、商業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馬獎歷屆影帝的解答。

最後網站【超級控制狂1】陳哲藝處女作奪金馬最佳影片李安:清新不做作則補充:網路上還可以找到這樣的影片,2013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節目最後一個環節,歷屆影帝、影后一個一個上台,林青霞、張艾嘉、張曼玉、梁朝偉、劉德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馬獎歷屆影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馬獎歷屆影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張艾嘉電影敘事中的女性

為了解決金馬獎歷屆影帝的問題,作者粘妙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語藝觀點的敘事批評方法分析女性導演張艾嘉如何藉由角色、情節、場景及主題等敘事要素,呈現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經驗與處境,且導演運用什麼樣的敘事策略使其故事具說服力,並向觀眾傳達其價值觀與信念。研究文本包括《最愛》(1986)、《夢醒時分》(1992)、《新同居時代》(1994)、《少女小漁》(1995)、《今天不回家》(1996)、《心動》(1999)、及《20 30 40》(2004)共七部電影。研究結果顯示,張艾嘉電影中呈現出多元的女性角色塑造,敘事當中強調女性私領域的情感經驗,透過電影欲達給敘事對象的價值觀與信念,是女性不必固守傳統,女性有各種的可能,且女性可以保有情感的需求,不必

要獨立於男性才能獨立,最重要的成長與覺醒是展現在願意面對自己,並且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

金馬獎的再現分析(1962-2000)

為了解決金馬獎歷屆影帝的問題,作者林惠君 這樣論述:

本文摘要 金馬獎是台灣歷時最久,也是最為國內電影界人士所關心的電影獎。而金馬獎從一九六二年開始舉辦,迄二000年以來,將近有四十年之久。本文藉著《聯合報》對金馬獎(1962-2000)的再現分析,以及金馬獎得獎名單、評審委員等之分析,以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此一電影獎制度背後的成因,並勾勒出金馬獎在台灣電影經過數十年的變遷,其扮演的角色為何。 研究發現:金馬獎早期舉辦的目的,名義上為「獎勵優良國片」,實質則為鼓勵具有宣揚「國家意識型態」的影片。換言之,政治意味濃厚。然而,自七0年代末期,在當時新聞局長宋楚瑜的主導之下,金馬獎官式化的色彩漸

褪。金馬獎的主辦也漸漸地移轉至民間,但因其經費仍由官方提供,及政府法令規定之故,金馬獎雖脫離官方主導的時代,卻偶有受政治力掣肘的事件發生。 而後,歷經了八0年代初期的過渡期後,金馬獎與商業主義之間的關係漸形濃厚,舉凡:一、電視台藉由轉播賺取廣告費;二、文化工業界線模糊;三、報導量增加;四、報紙結合其它產業舉辦金馬獎得主有獎預測活動。並益之以評審鼓勵影片的取向,再再顯示:金馬獎在近年來,本身向商業化邁進的目標;晚近以來,雖台產片逐年遞減,然金馬獎轉型為華語電影獎,早期鼓勵優良影片的目的不復,且金馬獎向商業靠攏的事實。 關鍵詞:國家意識型態、商業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