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大壩發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長江三峽大壩發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麗莎安.蓋西文寫的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 和大衛·利特菲爾德 (作者) 威爾·瓊斯 (作者)的 大建築:全球100年精彩絕倫的建築奇跡·設計藝術·宏偉工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三峽大壩- English translation - Linguee也說明:長江三峽大壩 工程對重慶雲陽縣的地貌產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遷移了部分的人口及導致 ... 由於現時向水力發電廠供水的大壩水位偏低,電網穩定性持續存在問題,故預期剛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金城所出版 。

銘傳大學 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 樊中原所指導 李淑惠的 我國政府對投資大陸產業管制之研究 (2008),提出長江三峽大壩發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管制政策、基礎建設產業、金融與電信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經濟安全。

最後網站三峽大壩問題不斷中國水利專家生前早預言 - 華視新聞網則補充:俗稱三峽大壩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近日被發現本該筆直的壩體竟扭曲 ... 長江下游乾堤崩岸、阻礙航運、移民問題、積淤問題、水質惡化、發電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江三峽大壩發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大壩發電的問題,作者麗莎安.蓋西文 這樣論述:

你可以笑水母無骨、無腦、無所事事, 但你必須承認,當海洋中只剩下水母時,那是多麼驚悚的事情……   水母不壞,牠只是機會主義者,在一個個汙染又缺氧的海域中,比別人反應力更快,於是爆發再爆發。   .牠只是雜草般的生物,在一個個生態系崩潰,一個個物種瀕絕下,找到空出來的生態棲位,然後趁虛而入。   .牠只是不挑食,什麼都吃而且永遠吃不飽,吃掉魚卵和魚苗,又和魚類競爭其他食物,造成魚類的雙重打擊。   今日證據已證明水母正取代南極企鵝,並且已造成全世界漁業崩潰,讓鮪魚和劍魚絕跡,害鯨魚挨餓滅絕。是的,水母正讓自己聲名大噪。核電廠緊急停機、美國最強大的核動力航空母艦故障、好萊塢大片拍攝中斷並更

改拍攝地點、雪梨奧運鐵人三項差點停賽,這都是近期水母爆發所引起的不便。   過去我們以為大海很廣闊,很有韌性,能承受任何人類所造成的傷害。但如今我們對海洋了解愈來愈多,知道海洋是如此敏感,牽一髮而動全身。誠如自然主義作家約翰.繆爾(John Muir)的一句名言:「當我們試著從自然中移除某物時,我們才會知道它與宇宙中的萬物是如何緊密共生著。」   在《當水母佔據海洋》這本發人深省的書中,作者澳洲水母專家蓋西文,結合自己和無數其他科學家的研究,對這個會影響所有地方、所有人的現象,表達了關切。   她講述水母在各個海域爆發的故事,探討水母爆發與魚類族群減少之間的關係,也解釋了造成沿海度假區和

漁場大災難的水母族群大爆發之原因。提醒大家,當許多海洋物種瀕臨絕種,水母卻在這生病的海洋中生機盎然,我們就要瞭解,牠們的出現代表接著就是生態系的崩潰。水母的故事因此是海洋的故事,告訴我們海洋的歷史和未來。   作者以對話性的散文文體,加上辛辣又易讀的文字,激發我們對主題的關注,以及對這些半透明生物的崇敬。最後作者也饒富趣味地告訴我們,我們人類可以做的,就把它們吃掉。 名人推薦   .黃興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研究員、無脊椎動物專家)   .羅文增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技暨海洋資源學系教授)   .方力行 (海洋生物學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館館長)   .廖鴻基 (海洋作家,黑

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蓋西文是位能寫、會寫的科學家──奧杜邦學會(Audubon)   上個世紀,同時是人類和水母的革命性時期,本書以美好的創意帶領我們一起探索人類與水母之間的關係。──席薇雅.厄爾 國家地理雜誌常駐探險家,藍色任務(Mission Blue)發起人,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首席科學家1990-1992   作者簡介 麗莎安.蓋西文(Lisa-ann Gershwin)   澳洲海洋毒物諮詢服務中心(Australian Marine Stinger Advisory Services)主任,1998年獲得傅爾布萊特獎金(Fulbright),補助他進行水

母爆發和演化的研究。她發現了超過一百五十種新種,其中至少有十六種具高度危險性的水母,還包括新種海豚,她也寫了無數科學論文和受歡迎的出版品。   序  前言   第一部  水母不乖 第01章 任水母擺布 第02章  一些驚人的生態影響 第03章  水母全面失控   第二部 水母、黯淡的星球還有其他 第04章  水母的基礎知識 第05章  生態系擾動概論 第06章 過漁:生態系變動的強力推手 第07章 優養化幾乎總是導致水母增生 第08章 汙染使生態系變得不穩定 第09章 第十二災:生物性汙染 第10章 氣候變遷改變了一切   第三部 野草要承受土地 第11章 雅里氏效應(Al

lee effect)、營養梯階效應(Trophic Cascades)和變動的基準(Shifting Baselines) 第12章  水母雙重打擊 第13章 高能量和低能量生態系   第四部 海洋正在死去,以及這件事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第14章  海洋酸化「新」問題 第15章 黏液的崛起   致謝 附錄 詞彙表   前言   海洋中的生命連結實際上像是張極脆弱的絲網。如果移除其中一縷,就會整個解體,而且可能永遠不會再復原。──馬拉.科恩(Marla Cone)《洛杉磯時報》環境作家   站在威斯康辛州中部的砂岩採礦場中,會把我們帶回到五億年前,生命跟現今很不一樣的地球(見圖十六)。那

時骨頭、爪子和牙齒都還沒演化出來,沒有生物的嘴有上下顎,有殼的生物才剛剛開始形成。大多數的生物都是水母和牠們的親戚,可能還有些蠕蟲。一些身體柔軟的生物在海上漂流,有些則卡在沙中。有些可能和現今的珊瑚一樣,和會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共生,但是,那時還沒有壯觀的珊瑚礁,海底也沒有鋪著一整片的濾食性貽貝。海裡沒有鯊魚游過,更沒有逃命的成群魚兒。   莫西尼(Mosinee)是個鳥不生蛋的小村莊,但在這裡曾發生過地球歷史上最巨大且最不可能的事件。它們就像是一頁頁的歷史書籍,是層層相疊的連續層理。七層互不相關的獨立地層中,每一層都有數千隻水母化石擠在一起。水母會形成化石是很罕見的,而且是保存得這麼好的一大堆

,更何況還有七次,這真是神奇。   是這些大大小小、四瓣或五瓣的身體,現在都已經動彈不得。牠們掙扎脫困所留下來「印跡」,訴說著牠們轉錯致命的一彎。但是,這還告訴我們另一件有不祥預兆的事:很久很久以來,水母就會頻繁地大量聚集……而且,牠們很可能都不會消失。   某種程度而言,這本來就是水母有可能會幹的好事,不過是否有可能是我們人類做了什麼有利於水母的事呢?說不定,是我們捕光牠們的天敵和競爭者,還把海洋變得更毒,讓敏感物種都無法生存下去?又會不會是海水暖化加速牠們的新陳代謝,並讓牠們的繁殖和生長變得更快?在此同時,牠們是不是消耗了海洋中的氧氣,讓魚類和甲殼類這些需要呼吸的物種都掙扎著喘氣呢?這

實際上不是「會不會如此」的問題,這些都是真正發生的事。而這就是牠們的故事。   試想一下,如果魚消失了,蝦被捕光了,牡蠣不見了,那麼海底除了鼻涕蟲偶爾爬過留下的黏液,海床沉積物中依然繁盛的蠕蟲,還有主宰海洋的水母以外,還會剩下什麼呢?如果我提供的證據能證明水母正取代了南極的企鵝,而且這不是有一天會發生的事,而是今天正在發生的事,你會覺得如何呢?如果我說水母會造成全世界的漁業崩潰,讓鮪魚和劍魚絕跡,害鯨魚受餓滅絕,你會相信我嗎?   是的,就是水母。大多數人這輩子就算有、也從未花上比一點點更多的時間想到水母。不過事情正在發生變化;氣候正在變化,汙染正在增加,魚群正在消失,海洋變得越來越酸,物

種組成正在重新洗牌。而水母的數量正在爆發,變成超級多,並以我們從沒想過的方式利用這些變化。牠們甚至不只是利用變化,有時還造成了變化。隨著海洋受到壓力,海中的水母就像是老鷹遇到受傷的羔羊,或是金黃葡萄球菌遇到手術後的病人──牠不僅是個虛弱的症狀,更像是死亡天使。   從會長到跟冰箱般大小的水母,到其他小如砂粒般的水母;從綿延數百公里大量聚集的水母,到兩分鐘內就可殺死一個健康成人的水母;水母在海洋中到處都是。而且隨著出現頻率與影響強度的增加,牠們正讓自己的出現聲名大噪。核電廠緊急停機、讓美國最強大的核子動力超級航空母艦故障、造成好萊塢大片拍攝中斷並更改拍攝地點(而且還遷了二次),還有差點造成奧運

會鐵人三項停賽,這些都還僅是近期水母爆發所引起的一些不便而已。   水母爆發背後還有個更嚴重的問題,這問題會對我們的生態系和糧食安全有長遠的影響。生態系承受著壓力,而水母正好趁虛而入。   水母大約在五億六千五百萬年前或是更久以前就出現了。數億年來,牠們不太需要改變牠們的身體形態或生活方式……因為牠們的身體形態和生活方式都表現得不錯。水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生物之一,不論在冷凍、解凍、過熱的條件下,在大陸板塊飄移重組中,在大滅絕中,在隕石撞擊、捕食者、競爭者甚至是人類的影響下,牠們都活了下來。而且這段時間,儘管牠們周圍的生物都演化出尾巴、腳和大腦,學會呼吸和飛翔,水母還是維持著牠們原本的模樣。

  是啊,你可以笑牠們無骨無腦無所事事,但你必須承認,這些活了幾百萬年的生物一定是做了對的事情……而且,看來牠們最近做得比平常還多。   我自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起開始研究水母。當時,研究牠們是件超級不時髦的工作,人們只會看著我,眨眨眼……然後再眨眨眼,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當時在這個非常小的水母研究界中的「大新聞」,是法蘭克.扎帕(Frank Zappa)剛寫了首關於義大利科學家南度.博埃羅的歌,而博埃羅在幾年後將一種水母新種命名為扎帕。   一九九八年,當我在柏克萊大學讀博士班的時候,我獲得傅爾布萊特爾獎助金,來研究水母爆發對澳洲商業性漁業的影響。但是我很快就發現,這個題目很難做出

來,因為大多數物種都沒有經過鑑定,或是被鑑定錯誤,原因在於缺少當地專家,還有水母在科學上不受重視,所以沒有培育這領域的專家。因此,我先開始進行水母的分類。十五年間,在我鑑定了一百六十個新種水母後,水母爆發出現和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大問題,包括:螫傷遊客、塞住漁網、殺死養殖的水產,造成發電廠和海水淡化廠緊急停機。數量非常多的水母爆發事件,造成公司行號和政府單位損失數百萬美元,而這些代價高昂的事件發生的頻率,看起來還在不斷增加。 推薦序   讀書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些書讀起來輕鬆愉快,像看一個美麗的肥皂泡泡,來的炫,去的快,少數書讀起來像爬山,爬的時節一身大汗,怨聲載道,登頂後卻突

然博覽群山,眼闊胸寬。《當水母佔據海洋:失控的海洋與人類的危機》,就是這樣的書。   不過這本書不只是講水母的故事,水母只是一根用來從頭穿到尾的軸線,不過驚悚的卻是水母既是危機來臨時的表徵,也是災難發生後的結果,如果我們用等閒的眼光看牠,沒有隨著作者麗莎安.蓋西文的佈局走入更大、更殘酷、更血腥的真實海洋世界,就真犯了見樹不見林的誤謬。   麗莎安是一位非常紮實的海洋學者和作家,書中收羅了迄今我讀過最多、具體,而且有直接數字陳現的海洋生態創傷,每一刀都是人類砍的,她也不厭其煩地分析了這些傷害的來龍去脈,包括科學的原理,生態的變動,人為的破壞,以及預期的後果,當然最後都指向一個終點:骯髒、毒化

,沒有生物多樣性,只有黏液(水母、細菌、鞭毛蟲……)的原始海洋,就像我們常指責不長進的人一樣,「你怎麼活回去了?」只是這次是全人類都不長進,讓海洋活回去了。   如果海洋真回到了數十億年以前的狀態,那依靠現今生態系統而活的人類要怎麼生存?   對於許多自認已頗瞭解海洋汙染、過漁或全球暖化的人,這本書中也有許多新的觀念和知識,如:營養瀑布、高能量和低能量的食物鏈、水母也會加速全球暖化的生態機轉……等等。因此只將本書定位為科普書籍,其實低估了它的價值,對許多從事環境或海洋科學的老師、學生或關心人士,蓋西文的書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嚴肅的書中也有些有趣的事,譬如葡萄酒品質最好的年份和某種水

母大爆發的年份相同,若能善加應用,真是專業研究者的生活紅利。不過這正是「知識的紅利」,愛讀書的人既能反省過去,瞻望未來,充實自己,更能享受美好又合理的生活。 方力行(正修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創館館長) 第十二章 水母的雙重打擊  這些水母不是吃掉年幼的下一代,就是吃掉下一代的食物。要等到隔年牠們吃的東西沒有出現在魚網中,我們才會知道影響是什麼。——貝拉.加利爾(Bella Galil)博士,以色列海洋研究所 長江獅吼(中國,二〇〇三年) 我們這時代最偉大的工程,就是中國的三峽大壩了。在大壩注滿水之前,遊客蜂擁而至,為的是見長江三峽最後一眼。這座水力發電廠是全世界最大的發

電廠,形成的水庫可容納一千零八十立方公里的水。這座水庫自二〇〇三年一月開始儲水,這也差不多是水母問題開始浮現的時間。(Xian, Kang, and Liu 2005) 備前水母因為口感爽脆,相當受到水母行家的喜愛;也因為是食物而受到過漁。這種曾在長江河口很常見的水母,逐漸被獅鬃水母也就是霞水母所取代。霞水母常被描述成「下面連著拖把的餐盤」,這樣的描述相當貼切,也跟牠有些落魄、有些野性的外表蠻一致的。而牠,就是一種機會主義的雜草。 受到長江大壩的影響,長江的鹽度、溫度、養分和浮游動物量都增加,而霞水母對於這樣的改變迅速反應。在一九九八年的取樣中,霞水母佔不到一半;不過到了二〇〇三年十一月,也就

是築壩後不到五個月,霞水母的數量就增加到驚人的百分之八十五。 二〇〇四年五月,牠的豐度已是總漁獲量的百分之九十八,造成漁業混獲還有堵塞拖網的問題。 五月和十一月是長江口兩個重要的魚類產卵季節;在此期間,水母大量繁殖對魚類有害,無論是因為直接捕食魚卵,或是間接與之競爭其食物來源——浮游動物。據猜測,水母爆發也讓魚類離開。由於築壩之後進入河口的水量和沉積物量都減少了,海水倒灌入河口的時間提早、時間又拉長,基本上就是霞水母數量達高峰的期間變長了。 *** 在前面幾頁的內容中,我們看到水母如何成為其他物種的掠食者,同時又是競爭者。這看起來也許像件小事,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問題的影響非常巨大,尤其對那些

在食物鏈中較高層的物種而言,更是如此。 水母吃魚苗還有魚的獵物。如果拿陸域生態系來比較,就好像是斑馬吃幼獅,還有幼獅常吃的鳥類和小型哺乳類。又或像是雞母蟲(grubs)吃小雞,也吃其他雞母蟲一樣。水母殺害魚類的方式,不僅是吃掉魚卵和魚苗,還會間接透過跟牠們競爭食物,而害牠們餓死。

長江三峽大壩發電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國今年夏天的洪災不斷,長江5號洪水以及嘉陵江2號洪水在8月18日到20日通過重慶中心城區,是重慶40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也是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也就是當地政府下設的所有單位都投入防汛工作。中國國內媒體報導,該市有26萬餘人受災,2萬多店鋪被淹,磁器口、南濱路、朝天門等多個地標性地點全部泡在水裡。這次不僅是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令人失望,中國領導人的治水能力也受到質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場大洪水所淹出的各種問題。

千年前的唐朝詩人李白第一次到四川時,就寫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對了解這次洪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幫助,這次淹水最嚴重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四川樂山,也就是峨眉山所在地,詩裡面講到當時還是可以透過江水看到上弦月,妳就知道平日這裡的水勢是可以很溫柔蜿蜒的,但是這次強降雨後,三江匯流的河水淹到有名的樂山大佛腳下。當地人說,大佛要洗腳,樂山睡不著,就在講水位到大佛腳邊,就會有洪災。李白的詩還講到更下游的三峽和渝州,其實也就是今日重慶市的所在地,也是這次洪災最嚴重的地區。

那有抗洪功能的三峽大壩呢?其實這次已經是遇到三峽建庫以來最大的洪峰,三峽其實已經達到水位最高點,下洩流量也來到最大。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中國經濟週刊》說,重慶淹水同三峽水庫沒有關係。想解決重慶市的洪水問題,必須依靠重慶上游的水庫來攔洪削峰,重慶市本身的水利建設也要再加強。簡單來說,重慶在三峽大壩上游,上級指示下來就必須執行國家攔截洪水的任務。所以是犧牲重慶,來救長江中下游,下游還有荊江、岳陽、九江以及整個漢中地區,上億人在那邊。

其實今年中國從5月下旬開始就有強降雨造成的水災,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遲遲未現身,中國網信辦也接連下令,要求宣傳部門不得將洪水跟過去的水患類比,在報導中更必須加強宣傳「總書記指示精神」,以宣傳救災感人事蹟,以及災後重建工作迅速展開等內容為主。很多網友在網路上轉發1998年長江水患及2007年重慶洪災時前任總書記江澤民和胡錦濤在前線指揮救災的照片,附上「不多說」的文字,你就知道他們的意思。

而勘災也是一門政治學問,這次習近平是在18日趕往安徽視察洪災,不過當地洪水已經退去,而且他還被網友抓包找了一個女公安假扮民眾跟他互動,但是他的視察是被官媒大報特報。另一方面中國總理李克強是接在習近平之後在8月20日深入重慶災區視察,雖然沒有受到官媒報導,被評為弱勢總理,但是他親自穿著雨鞋在泥濘中視察民房狀況、慰問災民的照片在網路瘋傳,跟習近平到災區訓話的形象很不一樣。

而且習近平還強調中國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經驗,並稱中華民族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類的話語都被批評是在說空話。其實說實在的,這些政治算計或是語言背後,最可憐的還是受災戶,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洪災至今已造成逾6000萬人受災,數千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希望這個夏季降雨趕快結束,洪水能夠消退,大家都能夠平平安安。

我最近看到一些中國洪災的畫面,真的感到很不忍心,受災地區就算洪水退去還是滿地泥濘,災民需要重建家園,受災農戶也需要經濟的協助。天災當然難免,但是中國科技既然都這麼進步了,應該多用心來防災與抗災,不然實在很難想像都可以到處人臉辨識,大數據監控的進步國家搞得這麼狼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國洪災的消息,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我國政府對投資大陸產業管制之研究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大壩發電的問題,作者李淑惠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論文題目:我國政府對投資大陸產業管制之研究     論文頁數:261校所組別: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畢業時間及題要別: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題要研究生:李淑惠          指導教授:樊中原本研究之目的為釐清政府制定產業投資大陸管制政策自開放初期、「戒急用忍」時期、「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時期、「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08年政黨替換後政策開放」等階段管制政策形成之背景、訂定、內涵後,分析政策演變的原因與過程是否具管制產業西進之影響力。本研究方法係採經濟安全理論之研究途徑,並透過歷史比較研究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研究,從政經相關文獻中整理歸納,探

討我國產業投資大陸管制政策之成效。 本研究內容除探討產業投資大陸管制政策之形成、內涵與演變過程外,並介紹管制政策中列為管制產業中之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基礎建設產業因群聚效應與市場需求下,迂迴西進中國之發展。 本研究之結論,分研究發現與建言兩部份。研究發現︰管制政策的推行對管制產業西進的成效不彰。本研究最後對產業與政府提出應積極檢討、正視問題與困境,並設法改善之建言。

大建築:全球100年精彩絕倫的建築奇跡·設計藝術·宏偉工程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大壩發電的問題,作者大衛·利特菲爾德 (作者) 威爾·瓊斯 (作者) 這樣論述:

《大建築》結合精美的圖片和詳實的技術信息,展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壯舉。—《建築設計》(Building Design)《大建築》從高度、跨度、規模、外觀和力量方面,將眾多的構築物進行了分類,借此記錄了結構工程師是如何從潛在的邊界中跳脫出來,突破外形和材料的限制,建造出比以前更高、更長、更復雜的結構。書中既有像迪拜的哈利法塔這樣的高樓,也有如澳大利亞悉尼的海港大橋、法國南部的米洛高架橋等橋梁,還有北京和倫敦的奧林匹克體育場。而一些頗具創新性的結構,例如北海的特羅爾天然氣A平台,則足以體現出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智慧。對於不同條目下的每座建築,作者都探討了特殊結構設計的復雜性、施工中遇到的挑戰,以及建

築物是如何與建築工程史的背景融為一體,並講述了工程師、建築師和施工人員的技巧和創造力。《大建築》中還特別提到了很多重要的建築師和工程師,包括諾曼·福斯特、弗蘭克·蓋里、扎哈·哈迪德、倫佐·皮亞諾、理查德·羅傑斯、埃羅·沙里寧、密斯·凡·德·羅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等。這是一部兼具權威性和趣味性的作品,書中所有的設想都已成為現實,因此能夠激發人們無盡的想象力。大衛•利特菲爾德(David Littlefield),《建築設計》、《藍圖》(Blueprint)、《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雜志》(RIBA Journal)和《設計周刊》(Design Week)等雜志的長期撰稿人,倫敦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

的訪問學者,講授室內和空間設計,並在巴斯大學講授建築學。著有《現代建築:倫敦》 (Modern Architecture: London)、《建築師的實踐指導》(An Architect’’s Guide to Running a Practice)和《重建倫敦》(London Regeneration)。威爾•瓊斯(Will Jones),出生於英國的建築記者和作家,現生活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十五年來一直為全世界的設計雜志供稿。曾在多家刊物上發表文章,包括荷蘭的 《A10》和《構架》(Frame)、加拿大的Azure、比利時的DAMn、英國的《藍圖》和《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雜志》、澳大利亞的《綠

色雜志》 (Green Magazine)。著有《新交通建築》(New Transport Architecture)、《如何讀紐約》(How To Read New York)、《21世紀未完成的傑作》(Unbuilt Masterworks of the 21st Century)和《建築師的速寫本》(Architects’’ Sketchbook)。 序一序二自序前言第一章 高度雙子塔 馬來西亞吉隆坡加拿大國家電視塔 加拿大多倫多熨斗大廈 美國紐約東方明珠塔 中國上海奧斯坦金諾電視塔 俄羅斯莫斯科台北101大樓 中國台灣西爾斯大廈 美國芝加哥聖瑪麗斧街30號 英國倫敦柏

林電視塔 德國柏林帝國大廈 美國紐約太空針塔 美國西雅圖橫濱地標大廈 日本橫濱泛美金字塔 美國舊金山廣州塔 中國廣州倫敦眼 英國倫敦夏德塔 英國倫敦哈利法塔 阿聯酋迪拜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 美國紐約第二章 跨度明石海峽大橋 日本明石海峽龐恰特雷恩湖堤道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蓋茨黑德千禧橋 英國蓋茨黑德馬仕朗防風暴大壩 荷蘭坎波•沃蘭汀步行橋 西班牙畢爾巴鄂海底隧道 英國到法國米洛高架橋 法國米洛附近,塔恩河悉尼海港大橋 澳大利亞悉尼泰晤士河水閘 英國倫敦厄勒海峽大橋(隧道) 丹麥到瑞典巴拿馬運河 中美洲的巴拿馬地峽千禧橋 英國倫敦普羅多思酒庄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第三章 規模伊甸園工程 英國康沃爾新

國家美術館 德國柏林安聯競技場 德國慕尼黑曠野戶外博物館新館舍 英國薩塞克斯郡北京國家體育場 中國北京大阪海洋博物館 日本大阪浮空貨運飛艇機庫 德國布蘭德生物圈 加拿大蒙特利爾千禧巨蛋 英國倫敦多功能大篷 德國曼海姆奧林匹克自行車館 英國倫敦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 英國倫敦達士嶺 新加坡2004論壇大廈 西班牙巴塞羅那第四章 外觀古根海姆博物館 西班牙畢爾巴鄂大中庭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環球航空公司飛行中心 美國紐約約翰•F.肯尼迪國際機場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 法國巴黎橫濱港大棧橋碼頭 日本橫濱 悉尼歌劇院 澳大利亞悉尼費諾科學中心 德國沃爾夫斯堡濱海藝術中心 新加坡濱海灣原子塔 比利時布魯塞爾

蛇形畫廊臨時展館 英國倫敦0-14塔 阿聯酋迪拜塞爾福里奇百貨商店 英國伯明翰阿格巴大廈 西班牙巴塞羅那第五章 力量伊泰普大壩 巴西和巴拉圭之間的巴拉那河福爾柯克轉輪 英國福爾柯克帕洛弗迪核電站 美國亞利桑那州索諾拉沙漠特羅爾天然氣A平台 挪威附近的北海迪諾威克發電站 英國蘭貝里斯胡佛水壩 美國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之間的科羅拉多河5M型風力渦輪機 英國默里灣直線加速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市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三峽大壩 中國湖北省宜昌市長江索引圖片提供致謝 人類最典型的特征是其重塑世界的能力。我們有足夠的力量來改變江河的流向,創造巨大的人工湖,建造雄偉的大樓,跨越寬闊的河

面。本書是對人造結構的一種頌揚,正是它們定義了現代世界。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結構都展現出了工程師、建築師和施工人員的創造力和技巧,還有十足的勇氣。但這並非是一份詳細的清單,單是規模巨大而又造型美觀的橋梁就足以填滿同等大小的書籍,而高樓大廈,甚至大壩也同樣如此。我們借由本書中的構築物,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一百年里,工程師所取得的成就,不僅僅是已完成的作品,還有為了達到目標所研發出來的各種技術。預應力混凝土和鋼結構的發明、計算機的發明和數字設計技術的出現、全球定位系統的出現,以及其他類似的進步使得人類可以建造比以往更高、更深、跨度更寬的建築。隨著技術和工程的不斷改進,建設速度也有了驚人的提高。因此,大型

的結構工程,如中國台灣的台北101大樓(見第40頁)、米洛高架橋(見第130頁),甚至迪拜的哈利法塔(見第90頁)都在幾年內建造起來,不再需要數代人的努力。本書共分為五章:高度、跨度、規模、外觀和力量。前兩者相對來說不需要太多解釋,但其中也摻進了一些古怪的「詭計」:收錄了世界上最高的構築物,還關注了橋梁和隧道。它們就像工程里的明星,其名聲就頗具吸引力。規模、外觀和力量這幾章中的構築物也毫不遜色,我們能從中欣賞到工程師們的傑作。從千禧巨蛋(見第216頁)的龐大到大阪海洋博物館(見第200頁)的復雜,以及胡佛水壩(見第336頁)的規模或者福爾柯克轉輪(見第316頁)的獨創性,工程師在每一座構築物中

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書中所有的構築物從某個層面來說都是力量的表現,它們滿足了社會、經濟或政治需求,其中一些在當時還引發了不少爭議,而另一些,如中國的三峽大壩(見第348頁)至今仍毀譽參半。一些構築物展現了人們的技術創新能力,而另一些則是為了表達一種壯志雄心。在這些案例中,建築師和工程師都超越了可能的界限,從而建造出魅力非凡且功能卓越的構築物。本書收錄的很多構築物對於讀者來說都耳熟能詳,例如蓬皮杜中心(見第258頁)、帝國大廈(見第60頁)和倫敦眼(見第79頁)——每座構築物都能被迅速地識別出來,因為公眾早已對這些非凡的成就印象深刻。而有些構築物可能知名度不高,如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直線加速

器(見第344頁),或者西班牙的普羅多思酒庄(見第166頁)。但這本書仍為它們留有一席之地,因為它們是精巧絕倫、獨一無二而又頗具突破性的構築物。當然,本書中的案例研究並非都是「標志性的」:有一些永遠不可能成為「標志」,而另一些甚至尚未完工,竣工之後是否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尚不能確定。然而,每一座構築物都體現了一種特別的美,因為它們能夠滿足特定的功能需求。但人類的工程雄心卻永無止盡:在這本書出版之後的幾年時間里,我們必將見證更高的摩天大樓、更長的橋梁和令人興奮的新的「力量結構」。我們正努力向下一步、向尚未達到的目標邁進。人們總是認為這種激烈的競爭精神只屬於運動員或商業領袖,但看一看全世界非凡的建設

成就,你就會發現,磚頭、水泥、鋼和混凝土也能成就偉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