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育任,林珊妮,鄭琬平寫的 陽明山徑-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導覽手冊(附導覽地圖) 和陽明山國家公園的 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林業47卷4期 - 第 75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陽明山,更像國家公園的自然環境,而雙北市五百萬人飲水的命脈,便在那方維持良好的山谷,永續地保護著。劉克襄因此提出打造北宜公路為生態公路的構想,並從新店銀河洞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和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所出版 。

中華大學 旅遊與休閒學系 張馨文、陳瑋苓所指導 歐書真的 陽明山國家公園旅遊氣候舒適度與遊客人數關係研究 (2020),提出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熱舒適、休閒活動、保護區經營管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陳惠美所指導 普若瑄的 應用自發性地理資訊於國家公園之遊憩行為分析與遊客管理—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自發性地理資訊、國家公園、遊憩行為分析、遊客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解答。

最後網站陽管處訂定「陽明山國家公園山坡地建築基地減免退縮設置 ...則補充:訂定「陽明山國家公園山坡地建築基地減免退縮設置人行步道認定原則」全文4點,自即日起生效,請查照並轉知所屬會員。 檢附「陽明山國家公園山坡地建築基地減免退縮設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陽明山徑-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導覽手冊(附導覽地圖)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問題,作者郭育任,林珊妮,鄭琬平 這樣論述:

  陽明山國家公園園區內的山雖不高,但卻是老少咸宜、國人利用率最高的步道系統。園區內早期鋪設的簡易步道,隨著登山遊客的日益增加而維護更新,迄今已有系統的發展出16條設施完備步道。為了讓遊客於登山健行前做好行程規劃,本處於今年重新編印本步道手冊。透過本書的介紹與說明,您將了解本園區16 條步道路線的重要資訊,包括資源特色、行走難易程度、海拔落差、路途里程、行走花費時間、交通資訊等,您可依照個人或團體的時間與體能,規劃出最符合的行程。

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步道資訊
地點:台北市北投區,新北市三芝區
山系:大屯山系
標高:1,056公尺
開車前往:https://goo.gl/maps/BXEoN47AQ6iaMtoe7

▎小觀音山需要申請嗎?
小觀音山屬於『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基於生態環境保護考量,依國家公園法第19條規定,須向本處申請核可始得以進入。與陽管處聯繫之後,表示小觀音山『西峰』剛好為臨界點所以不需要申請。在過去點的小觀音西西峰或其他區域為『鹿角坑生態保護區』登山者需與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
線上申請:https://www.ymsnp.gov.tw/main_ch/docDetail.aspx?uid=14&pid=11&docid=11570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18636

▎大屯平國立公園「山之家」:昭和十三年(1938)完成,提供登山健行者住宿的高級小
屋,為木造 18 坪的平房,內設食堂、浴廁及賣店,並有壁爐設施,周圍草坪可供露營,屋前設有升旗台,但現今只剩地基遺址,及一座高約 4 公尺的壁爐殘跡可供憑弔。
不過落成之後三年就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國立公園計畫中止,山之家也逐漸荒敗。
(資料來源:淡基橫斷古道自然及人文資源調查研究 - 臺灣國家公園、健行筆記)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IG
https://www.instagram.com/danny_gmfm/

▶秋天剩旅行【cts.travel】FB
https://www.facebook.com/Danny_GMFM%E7%A7%8B%E5%A4%A9%E5%89%A9%E6%97%85%E8%A1%8C-106134681794823

● 影片段落
0:00 小觀音山西峰片頭
0:27 士林站會合
6:15 大屯山鞍部停車場
8:27 山之家遺址
10:48 山海觀
13:05 小觀音山西峰
15:24 返回大屯山鞍部停車場
16:04 3D地圖





#小觀音山 #登山 #陽明山

陽明山國家公園旅遊氣候舒適度與遊客人數關係研究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問題,作者歐書真 這樣論述:

觀光氣候學研究始於 1970 年代初期,著重探討氣候如何影響觀光旅遊業的發展。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及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極大轉變。為此,聯合國與世界觀光組織提出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SDGs),其中第 13 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氣候行動,涵蓋氣候如何影響旅遊領域。過去研究指出天氣與氣候是自然環境中影響遊客進行戶外遊憩活動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Scott et al., 2012, 轉引自Micah J. Hewer, Daniel Scott & William A. Gough, 2015)。 陽明山國家公園為都會型國家公園

,提供大台北地區供給、支持、調節及文化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是全球國家公園系統中,極少數位於首都大都會區的國家公園。旅遊與氣候變化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經營的重要議題之一,因此本研究以環境保護視角關注陽明山國家公園2000-2019年間,氣候對遊客前往不同海拔地區之影響。使用中央氣象局在鞍部與竹子湖氣象測站收集到的數據,運算出旅遊氣候指標(Tourism Climate Index , TCI)。檢視兩個測站資料可知,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高海拔地區遊憩據點,適合進行旅遊的時期為夏秋兩季,而低海拔地區遊憩據點則為春季。 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園內各遊憩據點在不同時間尺度之 TCI 次指標與遊客人數之間

關係,在季資料中顯示,TCI 舒適級數與遊客人數在時間趨勢上達到顯著,接續以不同海拔範圍與遊憩據點之遊客人數,進行 TCI 指標分析影響氣候旅遊因素為何,並以本研究各遊憩據點之訪談紀錄進行討論,發現高海拔地區遊憩據點的實證數據與訪談遊客遊憩活動習性和當地氣候推測結果相符,因此本研究將提出相關後續研究及實務經營管理上的建議。

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問題,作者陽明山國家公園 這樣論述:

  本書提供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系統詳盡而完善之資訊,透過本書的介紹,您可得知出發前準備的重要性,瞭解18條步道路線的難易程度、海拔落差、路徑里程、時間、交通、資源特色等環境資訊,再依照您的時間與體力,安排最適合自己的登山路線。除提供遊客完整的步道資訊以提升遊憩品質外,更可傳達國家公園生態保育的觀念,俾利於環境教育及生態保育理念之推廣。

應用自發性地理資訊於國家公園之遊憩行為分析與遊客管理—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步道的問題,作者普若瑄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國人對於休閒與生活品質的重視度提升,民眾對於休閒遊憩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台灣地狹人稠,遊憩資源十分有限,因此產生遊憩使用集中的現象,國家公園成為民眾休閒旅遊重要的資源,然每年遊客量增加轉為環境壓力,故維持遊客良好遊憩體驗機會與遊憩品質,亦控制遊憩行為對環境的衝擊,是國家公園長久以來管理的關鍵課題。國家公園過去對遊客分布與移動行為的研究多用現地觀察與問卷、訪談方式,難精確掌握實際空間分布,成果大幅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並耗費大量人力成本。近年定位系統、地理標籤等技術快速發展,大眾可自由上傳資訊至社群平台分享,此等自發式地理資訊(VGI)具取得便利、覆蓋區域全貌、資料細緻等優勢,反映發佈者

行為特性,為空間行為研究帶來突破性契機。本研究應用社群平台中自發性地理資訊進行研究,希望幫助國家公園對遊憩行為之管理,因此主要目的有兩部分:了解遊憩行為、熱點分布與其環境現況評估遊憩行為的影響;了解國家公園整體呈現的意象與遊客的感知與態度。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大臺北都會區,交通便捷且遊憩資源豐富,提供都市居民休閒選擇,一年可達1,900萬人次之龐大遊客量,故本研究選擇陽明山國家公園為研究案例,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指認國家公園內的遊憩熱點,利用Flickr社群平台抓取地理標籤資料進行密度群集分析,透過現地調查了解環境現況,並以時間資訊分析遊客的旅遊路徑,並以關連規則分析了解景點間的關聯

性;第二階段,透過Instagram遊客上傳相片取代僱請遊客攝影法獲取影像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抽樣、建構類目及設定分析單元、資料的分析與推論,評估景點對大眾所呈現的意象,並透過Facebook文字評論分析,了解遊客對於意象的感受與態度。本研究第一階段用VGI鑑別出共14個遊憩熱點,依資料數量依序為陽明公園、竹子湖、冷水坑、大屯山步道、擎天崗等。這些熱點大致與官方歷年遊憩據點遊客量統計相符;但進一步檢視時間分布發現,春季遊客集中於竹子湖與陽明公園,秋季則集中於擎天崗;而平假日的遊客分布較過去調查數據分布平均;探究夜間資料,發現大屯山為重要夜間熱點。在現地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景點內遊客分布密集處多

有良好的景觀,而這些觀景點大多亦有相應之休憩平台或是圍欄規範遊客行為,減少環境衝擊的發生,然而部分步道若寬度不足且未加以設施規範遊客行為,則遊客外擴至步道外的行為容易造成周邊植生的踐踏。此外,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陽明山國家公園之遊憩關聯景點位於西南側,包括大屯自然公園、大屯山、二子坪遊憩區、向天山、竹子湖、小油坑與陽明公園,關聯景點移動主要以步道做串連,顯示步道管理之重要性。第二階段分析整體國家公園在遊客照片中所呈現的意象,其最主要的意象元素為動植物,且在四季呈現的植栽景觀具有差異,符合第一階段之研究結果:四季植栽景觀變化為影響遊客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的意象為山水風景,常與公路或步道形成複合

意象。另外,分析整體國家公園遊客之感知與態度,發現大多遊客在自然環境上感知到正面的意象,而步道設施與社會心理感知中的遊憩活動限制為遊客感知到的主要負面衝擊,因此除了對原有的景觀意象進行保存與保護,需要改善部分之管理策略。整體而言,研究結果可知由VGI鑑別之熱門遊憩據點大致與傳統遊客調查結果相符,且不受調查時間與空間限制;但更能呈現具體空間資訊,作為遊程動線與交通運輸安排及遊憩衝擊管理之依據,同時也包含遊客感知的內涵,可對遊客的體驗進行近一步的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