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合文學出版社寫的 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附DVD)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裴家騏、吳海音所指導 林耕而的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對兩側山脈較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廊道效應之初探 (2020),提出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地森林園區、野生動物生態學、自動相機、物種豐度、空間分布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暨景觀學系 陳惠美所指導 普若瑄的 應用自發性地理資訊於國家公園之遊憩行為分析與遊客管理—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自發性地理資訊、國家公園、遊憩行為分析、遊客管理的重點而找出了 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附DVD)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的問題,作者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合文學出版社 這樣論述:

  文學的源頭就是土地;沒有土地,就沒有文學。文建會策劃主辦「閱讀文學地景」叢書,共分三大卷:新詩、散文、小說(上、下冊)。主軸焦點定位在文學與地方的結合,希望民眾在參與的過程中,重返對家鄉的感情記憶,並深入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變遷軌跡。   新詩卷收錄從日據時代的指標詩人賴和、郭水潭、林芳年,至近代活躍於詩壇的鄭愁予、余光中、楊牧、周夢蝶、吳晟、陳義芝、?弦、詹澈、洛夫、羅智成等詩人的作品,共103篇(詳見本書目次),有大山大水的壯闊,亦有小景小點的優雅情深。詩人如樹,緊緊扎根於土地,是勇於挑戰的勇士,是境界超凡的哲人,他們領略風、雨、日、月,熱情擁抱人群,穿梭於光陰,化成動人詩篇。

◎本書特色:以台灣各地區分章,每篇作品均有作者簡介,並附名家導讀賞析。 ◎本套書每本均附文學地景DVD,總長40分鐘,為您導覽台灣各地景緻與文學的對話。   「站在太魯閣峽谷,我的腦海裡隨即浮現楊牧、陳列、陳黎和吳明益等人的散文和詩作。同樣地,我若佇立濁水溪畔,相信季季、吳晟和宋澤萊等人的小說和旅記,大概也會清楚地浮升……放眼觀之,凡台灣之地,不論大山大水之區塊,抑或不起眼的小村小島,都有作家書寫的蹤影……作家在長年的生活歲月裡,以家園山川做為背景,展開生命悸動的書寫,描繪自己的成長,往往是一塊土地,最深沈感人的文字記錄和生活刻劃。以山川地理和風物文化為素材的文學地誌,經由作家的文字詮釋,每個

時代也都會呈現不同的美學符號和標誌。土地會變遷,但他們以文字做為見證,展現地理景觀另一面的心靈風景,跟土地做微妙互動。」──評選委員劉克襄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對兩側山脈較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廊道效應之初探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的問題,作者林耕而 這樣論述:

歷史上,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片土地有著好幾種不同的文化與使用樣態,最早曾經為阿美族的漁獵場,日治時期日本人大面積的開發平森這塊土地種植甘蔗,並擁有長達80年的製糖歷史,直到2002年林務局向台糖租用土地,並開始造林復育環境,於2011年5月21日正式開園而成為了大農大富平地森林(以下簡稱:平森)延續自今,且平森園區西側緊鄰中央山脈;東側緊鄰海岸山脈,擁有非常特殊的地景,也極有可能成為兩側山脈生物交流的生態廊道。本研究於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平森園區旁兩側山脈(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淺山地帶,以32台自動照相機收集較大型哺乳動物物種的出沒情形。自動相機總工作時間為190,042.3

8小時(平均5,938.83小時、SD= 2,058.89),記錄到的較大型哺乳類野生動物為5目 13種,相對豐度最高為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第二則是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第三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 ;分布範圍最廣為山羌、第二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第三台灣獼猴與鼬獾並列。研究顯示,目前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thaiwanensi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 c

hrysospila)、獼猴、長鬃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這五種哺乳類動物尚未出現於平森園區,研判目前平森對這些物種的族群具有過濾或抑阻作用(filter) ,甚至可能具有匯(sink)的效果;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anus)的分布模式與其他物種有明顯的不同,平森園區內有高密度的族群,且在平森內有幼獸的出現紀錄,顯示平森對此物種而言,兼具有棲地(habitat)與源(source)的功能;鼬獾是目前唯一在平森與兩側山脈的淺山環境都有高密度族群的物種,且在平森已經有建立族群也有幼獸的紀錄,研判平森對此物種具有棲地、源與傳輸通道(Conduit)

的功能;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這三種小型食肉目動物,在平森內族群密度僅為低密度,兩側山脈的淺山地帶則有中到高密度的族群存在,平森對於該物種來說,應該仍然是次佳的棲息環境,研判平森對此族群具有棲地與匯的效果;山羌於兩側山脈的淺山地帶有中、高密度的分布,在平森的密度則非常低,不過平森有發現山羌的幼獸出現紀錄,研判平森對此族群具有棲地、傳輸通道與匯的功能;野豬在平森與海岸山脈都呈現低密度的分布,野豬族群數量稀少,因此建議盡早採集遺傳訊息,可以更

準確的判斷個體的交流是否具有方向性,研判平森對於此族群具有棲地功能、傳輸通道與匯的效果。綜合而言,赤腹松鼠、穿山甲、黃喉貂、獼猴、長鬃山羊、山豬,應該盡快研究在本地區的族群遺傳特徵,有助於未來評估平森對兩側山脈物種交流時的方向性與實質效益。而鼬獾、白鼻心、麝香貓和食蟹獴這四種食肉目動物,極有可能是因為平森的出現,才促成了兩側山脈的族群交流,且方向性也較為可能是由海岸山脈側往中央山脈側傳輸。平森這條生態廊道應該持續觀察與監測,並且明確評估長期對物種生態的影響。

應用自發性地理資訊於國家公園之遊憩行為分析與遊客管理—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陽明山國家公園 相片的問題,作者普若瑄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國人對於休閒與生活品質的重視度提升,民眾對於休閒遊憩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台灣地狹人稠,遊憩資源十分有限,因此產生遊憩使用集中的現象,國家公園成為民眾休閒旅遊重要的資源,然每年遊客量增加轉為環境壓力,故維持遊客良好遊憩體驗機會與遊憩品質,亦控制遊憩行為對環境的衝擊,是國家公園長久以來管理的關鍵課題。國家公園過去對遊客分布與移動行為的研究多用現地觀察與問卷、訪談方式,難精確掌握實際空間分布,成果大幅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並耗費大量人力成本。近年定位系統、地理標籤等技術快速發展,大眾可自由上傳資訊至社群平台分享,此等自發式地理資訊(VGI)具取得便利、覆蓋區域全貌、資料細緻等優勢,反映發佈者

行為特性,為空間行為研究帶來突破性契機。本研究應用社群平台中自發性地理資訊進行研究,希望幫助國家公園對遊憩行為之管理,因此主要目的有兩部分:了解遊憩行為、熱點分布與其環境現況評估遊憩行為的影響;了解國家公園整體呈現的意象與遊客的感知與態度。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大臺北都會區,交通便捷且遊憩資源豐富,提供都市居民休閒選擇,一年可達1,900萬人次之龐大遊客量,故本研究選擇陽明山國家公園為研究案例,研究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指認國家公園內的遊憩熱點,利用Flickr社群平台抓取地理標籤資料進行密度群集分析,透過現地調查了解環境現況,並以時間資訊分析遊客的旅遊路徑,並以關連規則分析了解景點間的關聯

性;第二階段,透過Instagram遊客上傳相片取代僱請遊客攝影法獲取影像資料,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抽樣、建構類目及設定分析單元、資料的分析與推論,評估景點對大眾所呈現的意象,並透過Facebook文字評論分析,了解遊客對於意象的感受與態度。本研究第一階段用VGI鑑別出共14個遊憩熱點,依資料數量依序為陽明公園、竹子湖、冷水坑、大屯山步道、擎天崗等。這些熱點大致與官方歷年遊憩據點遊客量統計相符;但進一步檢視時間分布發現,春季遊客集中於竹子湖與陽明公園,秋季則集中於擎天崗;而平假日的遊客分布較過去調查數據分布平均;探究夜間資料,發現大屯山為重要夜間熱點。在現地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景點內遊客分布密集處多

有良好的景觀,而這些觀景點大多亦有相應之休憩平台或是圍欄規範遊客行為,減少環境衝擊的發生,然而部分步道若寬度不足且未加以設施規範遊客行為,則遊客外擴至步道外的行為容易造成周邊植生的踐踏。此外,關聯規則分析結果顯示,陽明山國家公園之遊憩關聯景點位於西南側,包括大屯自然公園、大屯山、二子坪遊憩區、向天山、竹子湖、小油坑與陽明公園,關聯景點移動主要以步道做串連,顯示步道管理之重要性。第二階段分析整體國家公園在遊客照片中所呈現的意象,其最主要的意象元素為動植物,且在四季呈現的植栽景觀具有差異,符合第一階段之研究結果:四季植栽景觀變化為影響遊客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的意象為山水風景,常與公路或步道形成複合

意象。另外,分析整體國家公園遊客之感知與態度,發現大多遊客在自然環境上感知到正面的意象,而步道設施與社會心理感知中的遊憩活動限制為遊客感知到的主要負面衝擊,因此除了對原有的景觀意象進行保存與保護,需要改善部分之管理策略。整體而言,研究結果可知由VGI鑑別之熱門遊憩據點大致與傳統遊客調查結果相符,且不受調查時間與空間限制;但更能呈現具體空間資訊,作為遊程動線與交通運輸安排及遊憩衝擊管理之依據,同時也包含遊客感知的內涵,可對遊客的體驗進行近一步的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