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佳達,劉劭穎,黃禮宏寫的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和的 化鏡為窗:大數據分析強化大學競爭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9 學年度碩士班考試入學各系所學位學程報考人數資料:也說明:109 學年度碩士班考試入學各系所學位學程報考人數資料:. 系所. 組別. 109 學年度. 招生. 人數. 報考. 人次. 醫學科學研究所碩士班. 13. 26. 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究竟 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饒見維、李明憲所指導 劉長宗的 正念靜坐對國小學童放鬆力和專注力之影響 (2015),提出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正念、正念靜坐、放鬆力、專注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古允文所指導 黃培潔的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2013),提出因為有 台灣社會工作、批判論述分析、專業化、建制化、歷史脈絡、權力結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立陽明大學110 學年度碩士班暨碩士在職專班招生 ... - 全國考訊則補充:(3002)腦科學研究所(神經工程暨腦資訊組) ... 九、本校「110學年度碩士班甄試招生」錄取生並已完成報到者,如欲報考本項招生考試,應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為了解決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問題,作者李佳達,劉劭穎,黃禮宏 這樣論述:

  創新教育模式+根植人心的科學學習法=   應對未知挑戰的必修課   為什麼一所成立不到10年的大學,   申請難度卻更勝哈佛、史丹佛等名校?   且看三位密涅瓦人精華揭密!   密涅瓦憑什麼比哈佛難進?   因為他們敢教傳統大學不教的!   混跡產官學三界的律師、客戶橫跨30國的國際業務和看遍生死的急診室主治醫師,三個不同領域的40歲大叔,在人生轉折點回到學校,但卻捨棄培養其他商業人脈的機會,念了一間比EMBA還貴的神秘學校──密涅瓦大學。   這間才成立不到十年的學校,已經打敗哈佛等名校,成為全世界創新排名前三的大學。密涅瓦大學強調課堂上不教知識,而是將所有學習都定位在建立學

生應對未知的思考習慣,因為唯有把所學變成一種實際可用的決策演算法,才能跟自己的人生發生關聯。   這樣的觀念和校風,會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改變?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主要的精髓又是什麼?本書將首度為你揭露密涅瓦受歡迎的秘密。   學習,其實是在滿足我們探索世界的渴望。希望這本書能拋磚引玉,幫大家勾勒出未來學習的可能面貌,成為所有人應對未知挑戰的必修課。   這本書還提供了許多探索世界的工具,讓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重複做別人做過的事,勇敢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密涅瓦大學決策思考力四大重點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   想要將批判思考應用在生活中,你

需要懂得如何「評估」和「分析」。密涅瓦大學用將近30個思考習慣訓練學生去評估一個論點是否成立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論證,同時為自己裝備3大類分析工具,來挖掘資料、拆解問題和調整決策。   ◇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未知的問題之所以複雜,就在於多重的可能性和萬物互聯的蝴蝶效應,因此問對問題可能遠比提出解方來得重要,該如何拆解問題,找到對的問題來解決?這其中涉及到的思考習慣,包括定義問題範圍的限制條件,釐清現況與目標狀態的差距分析,以及為自己準備填補差距的創意發想工具箱。   ◇複雜系統(Complex Systems)   我們總說要培養自己的「全局觀」,但到底要看得多「全

」、多「大」才夠?密涅瓦認為想要學習有效互動和溝通方法之前,必須先看到全貌,辨別你所在的系統中成員間的網絡和行為模式,才能找到影響系統的有效切入點,運用系統1+1>2的增強迴路,讓溝通事半功倍。   ◇決策思維(Decision Making)   你的每個決定,背後都有三種決策思維齒輪在運作,分別是「數據」「槓桿」和「目標」,我們會透過某種演算法,運用「數據」,設計「槓桿」,來達成「目標」。有效的演算法,可以透過「數據」來確認「槓桿」和「目標」之間的因果關係,我們該如何學習不同的演算法,看見事物發展的反事實,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特別收錄:〈密涅瓦思考習慣清單〉,完整解析應對未知

的必修課! 各界讚譽   矽谷美味人妻KT/「矽谷為什麼」 科技節目主持人 于為暢/資深網路人   王一郎/賦力國際企管公司創辦人 王智弘/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   汪大久/明道中學校長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周宇修/謙眾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台灣人權促進會長 周震宇/聲音訓練專家   張瑋軒/作家、女人迷創辦人 許毓仁/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前立法委員   郭希文/前IBM大中華區人力資源總監 連韻文/認知心理學博士、台大心理系副教授   陳思宏/企業講師、教練、作家 陳鈺郿/北市龍山國中地理科教師、Super教師獎得主   陳嘉鳳/政大心理系退休副教授 程金

蘭/台北電台主持人   馮燕/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台灣大學社工系教授 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崇興/長庚大學客座教授 黃禮騏/台北市VIS國際實驗教育總校長   楊田林/人文企管講師 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葉玉琪/《工商時報》總主筆   葉怡矜/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滿謙法師/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   趙胤丞/企管培訓師、顧問 蔡俊榮/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執行長   鄭同僚/政大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尚志/陽明交大科技法律學院創院院長 劉宥彤/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賴恆毅/沛德國際教育機構總教練 謝明慧/台灣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羅凱/密涅瓦計畫亞太區執行總裁 譚光磊/光磊國際版權公司創辦人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蘇仰志/雜學校校長   (依姓名筆畫排列)   在當下台灣封閉的學習環境及被動鎖國的政治環境下,透過對密涅瓦實際課程的了解,甚至參與其中,學其精華,不失為改變台灣教育,走向未來與邁向國際的可行方法之一。──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三位作者以自己的故事提醒了我們,為什麼在這個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學習如何訓練我們大腦跨情境的移轉能力是如此的重要。──羅凱(密涅瓦計畫亞太區執行總裁)   密涅瓦的教育,不只是要訓練出一批能解決舊問題的能手,它的企圖心更高。我

嗅出它想要訓練出一批能手,可以嘗試解決當下舊問題中特別棘手的問題,以及將來才會出現,現在則無從得知的問題。衷心希望更多台灣人在閱讀此書後,都慢慢換上一顆「密涅瓦腦」!──楊斯棓(《人生路引》作者)   密涅瓦的創新教學理念、訓練學生獨立思考及分析判斷非常具有前瞻性。很高興作者可以把他第一手參與密涅瓦學習的經驗分享出來,相信對很多人非常有幫助。──許毓仁(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訪問學者、前立法委員)   這是一本重新定義學習與邏輯思考的書,藉由作者們在密涅瓦大學的研讀過程中,看見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思考力。用嚴謹的科學邏輯,找到核心問題並建立決策系統,也讓我們看到了嶄新的未來教育之路。──矽谷美味

人妻KT(「矽谷為什麼」 科技節目主持人)   自從認識密涅瓦以來,我個人認為未來學校的樣態已經被初步實踐出來,也就是 personalized deep learning 的實踐。書中三位作者透過共創的方式回憶他們在密涅瓦的學習,透過他們的不同角度看見未來教育的長相,讓沒機會去密涅瓦讀書的你我,可以身歷其境地去體會他們的所見所聞!──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為何現今教育仍深陷重複訓練作答的泥沼?因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如何教?如何評估成效?……等問題太難回答,本書借鏡密涅瓦大學的經驗,是目前我認為在面對「解決問題」與「獨立思考」的教育課題中系統性說明最

完整的一本書。──劉宥彤(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作者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在密涅瓦大學,利用數位科技和來自全球頂尖同學、教授一起「跨域學習」,學著如何在面對難以預測的未知環境下,做出最佳決策的過程。終於體會到為什麼過去這幾年,我在矽谷的同學和友人,願意鼓勵他們的小孩放棄常春藤名校就讀機會,進入這所顛覆全球高等教育的「未來大學」重新學習的真實原因。──蔡俊榮(台大管理學院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執行長)   世界愈來愈脆弱,全球暖化、氣候變遷、貧窮、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和難民問題……皆需要全球視野與跨文化認知的國際化人才,本書揭露密涅瓦大學獨到的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力、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溝通協作力、

快速適應變動力、全球議題解決力的教育方法,積極培訓未來領導人才。──程金蘭(台北電台主持人)

正念靜坐對國小學童放鬆力和專注力之影響

為了解決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問題,作者劉長宗 這樣論述:

摘 要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正念靜坐」對國小學童放鬆力與專注力之影響。本研究採「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實驗,受試對象為國小中年級學童。本研究共分為三部分,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學期進行,每學期分別各選取兩個班級,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第一部分實驗組25人,控制組26人,探討觀呼吸靜坐對放鬆力的影響;第二部分實驗組26人,控制組27人,探討身體掃描靜坐在考試壓力情境下對放鬆力的影響;第三部分實驗組25人,控制組25人,探討正念靜坐對專注力的影響。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的實驗組學童在正念靜坐教學四週、八週、十二週後分別採用具信效度的「心率變異度」(HRV)測量工具測量,選取進行HRV頻率分

析的參數數據分別是SDNN、HF、LF、TP、HR,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二因子重複量數共變數分析來處理HRV相關參數資料,作為評估學童的放鬆能力是否有所改善的依據。第三部分的專注力資料收集採用周台傑等人(1993)編製之多向度注意力測驗中之分測驗「持續性專注力」作為衡量專注力程度的測驗工具,測驗所得數據則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來進行分析處理。主要結果如下:1.經過正念靜坐訓練後,學童在HRV的頻率分析參數指標(SDNN、HF、LF、TP、HR)調整後平均得分優於未參加靜坐之學童,顯示正念靜坐有助於國小學童放鬆能力的提升。2.實施的正念靜坐對學童放鬆能力的提升,具有短期持續效果。3.經過正念靜坐

訓練後,學童之持續性專注力之分測驗分數優於未參加靜坐之學童,顯示正念靜坐有助於國小學童持續性專注力的提升。總之,正念靜坐練習有助於國小學童放鬆力與專注力的增進。研究者根據上述之研究發現,作進一步討論,並提出教學與研究上的建議。

化鏡為窗:大數據分析強化大學競爭力

為了解決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直覺式校務治理OUT!大數據分析IN!   在巨量資訊年代裡,「大數據」已經成為提升大學競爭力的必要工具,不僅能系統化地整合校園資源,更能透過了解學生狀態,從學生為主體來推動校務發展,成為大學校院改進與辦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各界了解大學校務研究實務的途徑之一。讓學校分析自身資料、辨清優劣,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校務真實面貌;從而連結全世界的大學公開資料、加以比較分析,進一步打開世界校務治理之窗,找到大學發展的飛翔方向。   本書以多元化的實證技術,加上豐富的案例,輔以超過170張的全彩圖表,不僅剖析高教相關議題的起因與複雜性,更具體展現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如何協助校務「化鏡為窗」的研究成果。其

中包括「學習評估與評鑑」、「決策支援」、「資料治理」三大校務研究議題,以及「百川招生」等多元入學管道與「SAIL 計畫」、「跨域教學」等近年重要校務發展成效。   期待本書提供的交大校務研究經驗,能與其他大學彼此切磋、共同精進,讓大數據分析不僅是「呈現數據」,更能針對學校的重點議題進入深入的探討,作為各校在未來面對校務問題時,解決問題與參酌思考的重要指引。 本書特色   1.交通大學首度不藏私公開,以大數據進行校務研究之專書。   2.運用多元化實證技術,佐以豐富案例,具體呈現校務議題研究成效。   3.在數據研究之外,更進一步剖析數據背後的意義,有利協助校方進行校務相關決策。   4.

全書全彩印刷,以大量統計圖表及歸納清晰的表格,與深入淺出的文字相輔相成,有助讀者理解。   編者簡介 王蒞君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IEEE Fellow。現任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IBM智慧物聯網巨量資料分析研發中心主任、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工研院資通研究所特聘研究。研究專長包括無線通訊及軟體定義行動通訊網路、巨量資料分析與智慧物聯網等。 劉奕蘭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教授、大數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專長為教育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與適應、親子互動、霸凌旁觀者效應等。   序言 交通大學代理校長陳信宏 緒章 翻轉校務研究新未來     

                 王蒞君、劉奕蘭 【學習評估與評鑑】 第二章 百川學子引領自學新潮流            吳俊育、粘美玟、程姿螢 第三章 SAIL計畫觸動大學教育新未來      陳鏗任、黎少奇、吳歡鵲 第四章 校務研究助攻破解跨領域成功密碼         張繐礠、卓坤申 【決策支援】 第五章 大數據精準招生開展共贏局面            鄭朝陽、林珊如 第六章 多元學習歷程與招生就學表現初探   陳思光、常善媚、林珊如 第七章 多元入學管道交大生學習成效盤點           王維菁、謝維軒 第八章 由交大再探大學均質化及不同生源學業表現    毛靖嵐、洪慧念

第九章 正確解讀世界大學排名                           陳瑋真 【資料治理】 第十章 淺談校務資料治理                楊子奇、劉育君、林惠敏 終章  以大數據為「鏡」打開校務治理之「窗」            王蒞君   序章 翻轉校務研究新未來   國立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王蒞君、副主任 劉奕蘭   校務研究源自美國大學,其宗旨是透過資料蒐集、分析學生及教職員學習與教學的成效,以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運作與決定。(註1)校務資料的公開化是全世界校務研究的趨勢,透過縝密的校務資料分析可以發掘學校的優勢與潛力,量化學校的研究能量及教學的

特色,校務資料大數據分析的整體效益,就如這本書封面所言,可以化鏡為窗。這些資料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看清自己,同時這面鏡子也是一扇窗,是可以被打開的,告訴我們高等教育全球化未來的發展趨勢。   2015 年教育部為善用學校資源並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提出「大學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獎勵各大學建立以學生為基礎的學習資料庫。交大隨即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進行大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以及提升機制的校務議題研究。   本中心結合資訊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 和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提供證據為本的分析報告,協助學校領導、行政

及教學單位進行決策。同時也為學校主管機關、排名機構及社會大眾提供辦學成效的相關數據。2018 年2月本中心提出BEST 校務研究服務理念,包含了解需求(Business)、改善使用者經驗(Experience)、創新服務(Service)、先進技術(Technology)等四項領域,以掌握「從經驗決策走向資料決策」,以及「商業智慧走向人工智慧」的校務研究國際趨勢。   為了實踐BEST 服務理念,我們需要從資料倉儲、資料治理、議題分析到行政決策,建置一套完整規劃的資料倉儲。建置過程中經過資料清洗去除不必要的雜質,才能在去蕪存菁後的沃土中,撒下各種議題種子,也才能長得又快又好。相關基礎建設與校

務議題分析工作,簡述如下:   三大基礎打底,資料治理快又好   基礎建設工作主要分為三大核心項目:   一、校務資料倉儲系統   「資料倉儲」建置目的,是將散落各處室的資料進行整合,具備節省重複蒐集資料的時間成本、可彈性自行串接主題性資料集、永久儲存校務資料與可做為校務研究資料儲存的單一窗口等特性。依照建置時間的順序,又可分為三個層面   (一)    策略層面   建置規劃需考量資料倉儲和校務資料特性,與可利用資源的多寡。本中心採取全面建置策略:包括①資料盤點與檢視;②透過資料萃取(Extract)、轉置(Transform)和載入(Load)整合全校校務相關資料;③回應校級計畫指標與

加值應用,目標為建置全校型資料倉儲。   (二)    實施層面   整合校內可運用的軟硬體資源,規劃資料倉儲系統架構及開發環境後,分階段進行需求訪談、校務資料盤點、邏輯確認、開發設計及測試驗證。   (三)    服務層面   建置資料分析及資料申請服務流程:   從提出議題分析需求或資料申請→確認申請內容→資料整理及進度回覆→回饋分析結果或提供去識別化資料→結案   資料分析部分由本中心提供議題分析報告給相關業務單位,透過電話或面對面說明報告內容,再由業務單位擬定相關措施,經單位主管同意及相關必要程序後付諸執行。   二、資訊整合平台   建置資料倉儲的同時也規劃「資訊整合平台」,

目的為聚合及管理資訊系統,並具備校務研究成果展示及申請資料功能,建置策略為每年於平台上建置新的系統功能。本中心目前已完成中心網站、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數據視覺化系統與校庫資訊公開專區,未來將陸續建置校務資料自動填報、高中學習歷程、資料申請功能、校務資料雲端化等新系統。   三、校務資料加值中心   資料倉儲及資訊平台趨於完善後,就會面臨整合資料庫申請、利用及發表等問題。本中心為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人體研究法》、《大學法》與資訊安全策略等規範,配合資料不離校原則,於2018 年啟動「校務資料加值中心」規劃。包括簽署個資使用同意書、空間設計、軟硬體規劃、遠端虛擬桌面建置、資料申請流程、

REC 及校務議題委員會技術審查等,皆逐一規範資料使用規則。「校務資料加值中心」已於2019 年10 月完成空間及硬體設備的建置,並於2020 年3 月20 日於校內行政會議中通過「校務資料庫管理及申請使用作業要點」,嚴格規範資料使用辦法,以落實個資保護及資訊安全的策略。   二大議題分析,校務研究動起來   除了積極進行基礎建設,為了促進教職員參與校務研究,本中心也與教研所和統計所教師群合作,在2018 年共執行超過20 個研究議題,依目的可分為二大類:   一、學習評估與評鑑   透過研究設計及評分策略,將學生學習轉化為可觀察、可評量的能力,藉由資料蒐集了解學習進展,達成改善教學與學習

目標。2018 年主要聚焦於創新課程的學習成效評估,包括百川學位學程實施成效、理學院自主愛學習表現、跨域學程學習成效、ICT 創創工坊學習評估、通識跨域選課現況分析、總整性課程學習成效等。   二、決策支援   為支援行政首長作為校內決策或調整現行制度的任務議題,包含國際生獎學金、境外生學習成效、起飛生就學率與學習表現、高中多元學習表現類型與大一修課表現、高中與大學均質化、學生學習特質與學業表現及世界大學排名等。   三大焦點領域,分享成果不藏私   本書的誕生,乃是前述校務研究議題成果的集結彙整,期盼將交大的校務研究經驗與其他大學校務研究工作夥伴分享,彼此切磋、共同精進。全書共分五大部分

,除由本章介紹校務研究宗旨、目標及創新服務概念外,尚包括以下三大單元及結語:   一、學習評估與評鑑   為了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積極規劃各種教學政策,鼓勵教師教學精進,期盼提升全校教學創意與價值,交大自2015 年起,便以創新、彈性及多元的開課模式,延伸學生自主學習、彈性修課的可能性為目標,推動許多創新學制。   其中,「跨域學程」的設置,即為統籌全校9 個學院的教學資源及重新規劃47個跨域課程模組,協助學生拓展跨域專長。「自主愛學習」則根據理學院推動的「自主愛學習啟航計畫」,製作優良的數位課程,透過「學習彈性」及「學習教練」制度的支持,培養學生處處學習的習慣,和自我規劃、自我監

控的自主學習能力。「百川學位學程」更是特殊選才招生培育試驗,招收具備特殊專長或創新設計力、獨立思考力潛能的高中生,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程就讀,為跳脫傳統學系框架的全新學習體制。   本單元收錄章節,就是針對三種新式學制所進行的學生學習評估研究。張繐礠博士撰寫的〈校務研究助攻破解跨領域成功密碼〉描述高等教育推動跨域學程可能面臨的制度、教學及學習困境。為了解這些困境背後的影響主因,需界定適合的評估指標,如師資及學生人數、跨域學生的學習成績、學術研究力及畢業流向等,並透過校務資料回應評估指標,以獲知初步的實施成效。   〈SAIL 計畫觸動大學教育新未來〉一章,則探討107 學年第一學期參與「

SAIL」計畫學生,參與課程的準備度與學習表現情況,並透過學生在學習平台的學習軌跡,了解不同類型學生在線上課程所展現的學習策略與路徑。吳俊育副教授在〈百川學子引領自學新潮流〉則採用質性與量化研究方法,蒐集結構化與非結構化資料。除以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入學後的學習適應情況外,也從學生入學面談筆試資料中,歸納出學生哪些特質最能影響錄取率,讓未來入學審查流程更加適切精準。   二、決策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彙整各種數值證據,協助行政及學術單位從不同層面了解學校現行制度狀況、整體競爭力及學生學習成效,更是校務研究的重要職責。校務研究的主要任務之一,在於提供數據分析所得實證,作為校方政策決定參

考。   對高等教育而言,學生是學校的最大資源,然而大學招生方式卻受到教育部嚴格規範。從1995 年教育部推動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到2007 年的「大學繁星計畫」,以及2014 年全面施行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無不強調大學選才多元化。因此,如何制定並發展精準的招生指標和策略,以招攬優秀適性的學生,便成為各大學的重要課題。   本書第二單元「決策支援」即針對歷年不同管道入學的交大學生之特質、興趣及學習表現進行分析,進一步協助學校制定招生指標,作為各學系選擇適性學生入學的參考。在〈大數據精準招生開展共贏局面〉一文,鄭朝陽助理教授及林珊如特聘教授首先介紹如何使用巨量資料分析,協助交大招生專業

計畫小組針對個人申請入學書面審查,制定符合各學系的審查指標,讓書面評審標準更加科學化,也更具公平性。   洪慧念教授的〈由交大再探大學均質化及不同生源學業表現〉,根據過去數年交大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的入學管道與就讀學校來源,了解學生來源是否更趨多元,檢視教育部高中職均質化政策成效。王維菁教授於〈多元入學管道交大生學習成效盤點〉探討過去數年交大學生學習成績表現,是否會因不同入學管道、就讀高中學校類型、性別而有所差異。   而陳思光博士在〈多元學習歷程與招生就學表現初探〉一文,從過去數年交大申請入學書面資料中,檢視高中學員學習活動表現類型與入學後學習表現的關聯性,並提供各學系針對個人申請管道中的

書面審查建議,制定合適的審查尺規。最後,陳瑋真研究助理撰寫的〈正確解讀世界大學排名〉是針對各大學研究論文、教學、師資、服務、設施、成就表現和學術聲譽等資料的綜合評估,也是大學辦學成效指標之一。然而,世界大學排名系統很多,各系統評量指標定義和權重都不同,到底應如何詮釋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該文即重點介紹目前較知名的世界大學排名系統,並提供解讀排名結果的建議。   三、資料治理   「校務資料治理」能整合全校各處室部門的資訊,儼然是校務研究的基石,也是校務研究辦公室能否有效運作的關鍵。由楊子奇助理教授、劉育君研究助理及林惠敏助理研究員編寫的「資料治理」單元所收錄之〈淺談校務資料治理〉一文,便從廣義概

念介紹資料治理定義、目的、理念與實踐論起,其次根據本校建立資料倉儲的經驗,描述校務資料倉儲規劃過程,包括資料倉儲建立前的準備工作、系統規劃架構、資料清洗與資料倉儲建立,以及後續資料安全維護,如資料安全使用與適法性。文中分享的交大經驗,實為他校資料治理與實踐的最佳範例參考。   交通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自2015 年成立至今,已逐步完成資料倉儲建制與各類校務議題研究。本書收錄文章內容乃摘錄於各校務議題研究專文,可惜篇幅限制,無法完整呈現所有研究議題與內容,未來本中心仍將秉持BEST 服務理念,持續進行更多元的校務議題研究。也期望藉由這本書的拋磚引玉與分享,協助更多大學校務研究工作人員,一起為提升

臺灣校務研究品質而努力。   註1. Saupe, J. L., & Montgmery, J. R. (1970). The nature and role of institutional research: Memo to a college or university. (ED049672)  

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過程研究:權力結構的歷史分析

為了解決陽明 腦 科 所 錄取率的問題,作者黃培潔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索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制度建構的過程,放置在歷史脈絡下進行權力結構分析,採取批判典範路徑,以社會建構論為研究之方法論,透過批判論述方法來描述、詮釋與解釋所蒐集到的資料。試圖透過對歷史過程因素的了解、實際狀況發展的歸納分析,以爬梳出台灣社工專業建制化的過程,並以此為基礎,論證專業如何建制、專業建制的正當性以及專業化是否等於證照化這三個議題。在文獻整理的階段,本研究認為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可區分為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前、立法後及修法前三階段,這三個階段各自擁有該階段的發展特質,也擁有多元的介入力量及運作策略。在探討各階段專業發展過程時,需涵括社會事件及社會結構部份、需區辨出權力主體及權力客體

並盡力描繪當中諸多之關係、亦不能忽略觀察決定社會重要議題當中權力關係運作的決策與非決策元素。第四章針對三個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進行文本及過程分析,歸結出各階段發展重點:立法前追求專業化,立法後辨識建制化,修法前確保專業化。追求專業化是由學術界提出專業化的必要性開始,專業化途徑為「納入國家體制以維護並確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與國家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立法後辨識建制化階段,則因對專業證照為主的立場不同,而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徑,此不同路線的兩方,在本階段沒有出現相互對話的機會,而是運用不同的方式及行動,各自表述。在辨識建制化階段,產生出主流與邊緣等多方面的論述,這些的論述

加上政府、學者及專業團體三方權力交互運作後,產出專業化不足的聲音,開啟確保專業化的序幕,出現社工師法修法行動。修法行動除展現社工群體間無法辯證討論、無法平行對話的事實,也呈現另一個專業權力掌控者-主流專業團體。最終,三階段的歷史文本中所勾勒出的專業化發展過程現象包含:社工師法與專業發展的共構關係,國家與專業間權力替換的交錯關係、社工專業中的內部對立關係。第五章運用Lukes三面向的權力作為社會分析架構去描繪、詮釋以及解釋:社工專業化發展中決策的權力、非決策的權力、型塑並決定什麼是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以立法院公報作為決策權力的分析文本、以社工社群內部論述及行動作為非決策權力之分析內容、

以報紙內容進行社會分析。之後,交叉比對三個文本分析結果,討論社會重要議題且形成決策的權力過程,進一步,去解釋權力的運作方式、權力的結構及分配策略、政治權力與專業發展的關係,從而爬梳出存在於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中,既重疊又斷裂權力圖像。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台灣社會工作專業過程是圍繞著生存議題而建構的,使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的過程中存在著權力關係,其中核心參與者為:政府、學術菁英、主流專業組織。在專業建制過程中,社會事件的影響力,不是一種直接的權力,但卻促使社工專業必須去面對社會問題,發展專業解決社會問題的機制及有效的工作方法。整體而言,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建制化的發展,從未跳脫尋求國家認可的思維

及框架,國家角色也從未在爭取專業建制化的論述過程中缺席,甚至社工群體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視為國家應當進行的社會政策之一。從追求專業化、辨識建制化及確保專業化的三階段發展中,更可清楚的看到國家在當中所被賦予及被給出的位置。雖然在三階段中出現不同的發策略及路徑,來執行社工專業的建制化,但對話的對象仍不脫國家、學術菁英及主流專業組織。這樣的意識形態及行動選擇,是來自於歷史脈絡,也來自於現實困境,其產出結果的確讓社會工作擁有專業的位置,但也實質的宣告著,透過納入國家相關考試及審查制度所建構出社會工作專業,必然與國家保持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於是以國家證照化所發展出的社工專業化,兩者間形成一種糾結暫時無解的

困境。所選擇的研究取向使得研究者採在一個事後諸葛的位置,在這趟研究旅程中,研究者持續的面對進出研究場域的壓抑、失語及解套過程。透過反思發現,參與社會工作師法立法及修法的團體及人士,在過程當中所出現的壟斷或是附庸行為,呈現的是一種脫離現實、麻木不仁與喪失思考能力的狀態,在此狀況之下所產出的社工專業建制化過程,無形之中變成一種平庸性的邪惡,再加上不做為及沉默者的參與,於是造成目前社工領域不安、紛爭、對立甚至絕望的現況。在這個現況下,曾參與社會工作專業制度發展的人們,必須關注的是實際作為下所產出結果,不論如何反覆的辯證或陳述,都不能用集體的無辜或是共識,來擺脫自身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存在、角色位置及該

負的責任。而那些拒絕對此過程回應的參與者、喪失自主的從眾者以及盲目的實踐者,都必須嚴肅的看待自身在社工專業建制化中的參與行動,就是因為這些行動,現今的台灣社會工作專業才如此被產出。在台灣的發展過程分析中發現,證照化不必然是呈現專業化最好的選項,至於是否有更好的選項?除不斷重新思考社會工作的本質、初衷及專業的走向之外,就只能在後續的歷史、發展過程及結果中,去尋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