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文長安,陳俊成,張凱甯寫的 食安守門人教你聰明擇食、安心飲食 和增尾 清的 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 ~ 這樣吃最安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食品添加物需要媽媽把關.圖解懶人包讓你一次搞懂食品標示!也說明:食品添加物 是維持食品品質、讓食品更色、香、味俱全的物質,可以分為天然和人工製造兩大來源,主要功用包括防腐、品質改良和利用香料、色素提升食品味道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如何 和世茂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食品安全研究所 呂瑾立所指導 王筱瑄的 市售包裝食品甜味劑添加物使用現況及消費者風險感知調查 (2020),提出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甜味劑、人工甜味劑、包裝食品、食品添加物標示、風險感知。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法律學系 蕭淑芬所指導 劉昌樺的 食品安全行政調查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食品安全、行政調查、國家保護義務、預防原則、風險分析、歐盟、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解答。

最後網站關於全民優生健康--德國觀點系列10:德國對食品添加劑之管理則補充:根據Verordnung (EG) Nr. 1333/2008,歐盟許可食品添加物的使用標準在於: ... 發揮「技術功能」的酵素則應視為食品成份,須在標籤中標示功能(例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食安守門人教你聰明擇食、安心飲食

為了解決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問題,作者文長安,陳俊成,張凱甯 這樣論述:

不開伙族、超商族、超市族、飲料族、零食客首選必看! 外食免不了,添加物偏偏一大堆, 哪些「吃了無妨」,哪些又是「盡量少吃」? 走訪大半工廠、上萬家餐廳的食安專家,教你這樣分辨!   你吃的是食物還是食品添加物?   你知道甜味劑和防腐劑,哪種比較不好嗎?   別被標示騙了!許多合法添加物,連食安專家也不吃!   特選多種「食品東西軍」比一比,教你選出較健康、無害的成分,取代讓人致病的化學物質!   ◎「保證不含防腐劑、味精」就可以安心食用?   ◎甜味劑其實是披著「無熱量」糖衣的狼,比防腐劑更毒?   ◎高級精鹽、天然海鹽、岩鹽及玫瑰鹽比一比,後三者可能含有更多不明重金屬?

  ◎白糖、砂糖、黑糖比一比,吃黑糖比吃白糖不健康?   ◎醬油瓶上的「100%純釀造」標示,並非政府認證的合格標章?   ◎你喝的牛奶其實是加料的麥芽糊精?   ◎真正誘發過敏的不是麵包中的「麩質」,而是「高筋麵粉」中的添加物?   ◎不是只有烤肉會產生過度「酶鈉反應」的致癌物,所有「焦香」食品都有?   ◎豆類不宜生食或加入精力湯攪打?生機飲食讓體溫下降,降低免疫功能?   ◎哪些食物有互補性,一起食用對身體有益?   ◎無農藥殘留不等於有機?養生鍋真的養生嗎?   ◎生猛海鮮活跳跳,如何判斷水產是否添加磷酸鹽取代硼砂?   守護健康與其靠政府立法、廠商良心,不如自己來!   台灣第一權

威食品安檢專家,給你最正確的觀念!   目前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多達八百種,你知道自己每天吃下肚的化學添加物有上百種嗎?   別以為沒有上吐下瀉等急性症狀,就不是食物中毒!   身體沉重、味覺遲鈍、疲勞倦怠、過敏、腸胃不適、代謝變差、肥胖、生理不順……這些都有可能是食品添加物作怪,正在讓你慢性中毒,埋下百病根源!   從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黑心油到日本輻射食品……每隔一陣子就會爆出食安問題,別以為只要避開這些違法黑心食品就萬無一失,即使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吃多了也會生病!   跟著台灣第一權威食品安檢專家學習辨別食物、遠離化學毒素、提防黑心食品,並識破食品添加物的美麗糖衣與法規漏

洞。 名人推薦   義美食品總經理    高志明   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顏宗海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 許惠玉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 黃淑德   財團法人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朱慧芳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陳俊旭   食療養生專家&暢銷書作家 王明勇    良心推薦

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磷酸鹽是食品添加劑常客,
會看食品標示的你一定對它不陌生。
心驚驚的是,吃磷酸鹽真的會洗腎跟骨鬆嗎?
來,安抓呷VCR攏尬厚哩

☞磷酸鹽小知識&推薦食譜一網皆得:
https://tw.osparks.com/player/49/6217

✍參考文獻:
[1] 美國FDA把磷酸鹽列為GRAS級 (一般正常用量下對人體安全)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fr=182.1778
[2] WHO及FAO國際組織訂出的磷酸類添加物安全用量限制
http://www.fao.org/gsfaonline/groups/details.html?id=18
[3] 台灣食藥署的磷酸類添加物安全用量限制
https://consumer.fda.gov.tw/Law/FoodAdditivesList.aspx?nodeID=521&k=磷酸&p=2
[4] 食物本身存在的天然磷與添加劑磷的吸收方式不一樣,因此建議添加劑磷攝取要適量,且過多磷攝取可能會惡化腎功能。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78747/
[5] 磷攝取太低會導致骨頭無法固化,磷攝取太高且鈣攝取太低可能造成骨質流失,所以,剛剛好最好!(人生就是追求個Balance!)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81/5/1232S/4649817#110854943

#愛撥營養師DietitianAibo #磷酸鹽 #食物科學

市售包裝食品甜味劑添加物使用現況及消費者風險感知調查

為了解決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問題,作者王筱瑄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甜味劑被廣泛使用於各類市售包裝食品中,而長期或攝取過量人工甜味劑可能會改變腸道菌叢、增加胰島素阻抗及心血管疾病等之風險,但在台灣各種包裝食品中甜味劑被使用的情況、民眾對添加甜味劑的風險感知以及其影響因素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1)市售包裝食品中甜味劑被使用及標示的情形,(2)探討一般民眾對於包裝食品中添加甜味劑的認知、態度、及風險感知以及(3)了解影響民眾對於甜味劑風險感知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彙整民眾經常食用或高風險的包裝食品品項,並分類成11大類,記錄調查甜味劑添加及標示現況。第二部分於

2020年2月至3月期間針對年齡20歲(含)以上的民眾進行網路問卷調查。我們依據全國人口數於10個區域、2種性別及4個年齡層組合的分佈比例進行配額抽樣(quota sampling)及配額內便利取樣(convenient sampling)。問卷項目包括民眾對於甜味劑的認知、食品添加甜味劑及標示管理的態度、相關產品的選購行為,以及對於包裝食品添加甜味劑的風險感知。本研究以探索式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評估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Cronbach''s alpha或KR-20檢視各構面問項間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以多變項線性迴歸分析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調整性別、年齡及居住地區等潛在干擾因子,分析社會人口學特性及各構面因素對於甜味劑風險感知的影響。最後並分別驗證性別、年齡、居住地區及教育程度與民眾對甜味劑認知、態度等影響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 第一部分總計調查1193件包裝食品,結果顯示,調查食品中含甜味劑的品項佔36.80%,其中有39.76%使用人工甜味劑,60.24%使用天然甜味劑;使用頻率最高的甜味劑依序為:蔗糖素、D-山梨醇液70%、阿斯巴甜、甘草萃、醋磺內酯鉀及D-山梨醇,合計占所有包裝食品添加甜味劑的70.94%。添加甜味劑的包裝食品標示不合格率為1

8.4%,不合格樣態以「未標示甜味劑」者(54.87%)最多。第二部分共收集828份有效問卷,75.72%受訪者在前24小時曾攝取包裝食品,其攝食項目中77.35%的品項添加了甜味劑。民眾傾向選購天然低熱量包裝食品的平均分數為3.92至4.21,大約75%的民眾對甜味劑的用途和品項有正確認知,90%以上的民眾對甜味劑功能及標示有正確認知,民眾對於政府管理效能信心程度平均分數為3.22至3.48,民眾對於包裝食品添加甜味劑的風險感知分數為2.82至3.44。在調整了潛在的干擾因子後的結果發現,50歲以上、居住在東部、教育程度為專科的消費者,以及偏好天然低熱量包裝食品的傾向(β=0.13)、對於可

能添加甜味劑品項的認知(β=0.14)、對於甜味劑功能及標示的認知(β=0.06)及對於政府管理效能不信任程度(β=0.44)皆與甜味劑風險感知呈顯著正相關。其中,消費者對於添加甜味劑品項的認知與性別有交互作用;對於甜味劑功能及標示認知與年齡具有交互作用。 現今民眾普遍食用包裝食品,而甜味劑廣泛用於各類包裝食品中。年長者、教育程度中等者及東部地區民眾對於甜味劑特別具有高度風險感知。主管單位應對於食品業者加強宣導甜味劑的添加物標示規範,以減少違規標示,正確提供民眾選購包裝食品的選擇。而民眾對於政府之信任程度是影響民眾風險感知的主要因素,因此落實標示管理、提供有關不同種類甜味劑的正確知識及風

險資訊極為重要。

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 ~ 這樣吃最安心

為了解決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問題,作者增尾 清 這樣論述:

本書由日本知名食品問題研究專家、暢銷書作家增尾清專業撰寫!! 看過暢銷書《恐怖的食品添加物》的讀者必讀!   作者傳授居家輕鬆化解食品添加物危險的安全飲食法。期望讀者別再只是消極因為食品添加物感到恐慌,你該積極學會與食品添加物共處,如何做最好! 作者建議讀者為自己及家人從今天開始建立四階段安全防護: 1、從購買者開始預防 2、在烹調前的預備工作時,先進行除毒工作。(書裡有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3、平日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素,進行體內除毒、解毒。 4、努力打造對毒性免疫的體質,以達到預防目的。 你該這麼做: 泡麵先煮沸後再食用 理由:煮麵的熱水能溶解出添加物! 烤完肉後才沾取烤肉醬 理由:烤肉醬直接

加熱,恐有產生致癌物的疑慮! 食用麵包塗抹青海苔奶油醬 理由:青海苔奶油醬具有消除乳化劑等添加物危害的效果! 葡萄必須從袋子取出後過水 理由:凝固劑、消泡劑等能溶解於水中! 火腿、培根先汆燙再入菜 理由:熱水汆燙能溶解大多數的添加物! 書中還有更多針對各項加工食品如何吃得安心的建議! 附錄:常用食品添加物不安度簡易指南 作者簡介 增尾 清   1925年於東京出生。1947年畢業於東京農業大學專門部農藝化學科。曾任東京都消費者中心實驗研究室室長,目前為食品問題研究專家,因站在消費者立場提出飲食方面的安全問題而備受推崇。至今仍不斷試想如何輕鬆在廚房去除有害物質的方法,相關文章常見於各大報章雜誌,

而且維持一週三次於超市、便利商店、百貨公司及私人商店進行市場調查。著作有:《農藥添加物撒到我家》、《危險食物不能吃嗎?》、《居家去除食品添加物及農藥的方法》、《長壽人士的簡單飲食生活》等。 譯者簡介 張萍   高雄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雲林科技大學企研所畢業,日本特別研究生一年。目前任職於財團法人,從事對日國際業務,兼職翻譯。譯有:《圖解半導體製造裝置》、《圖解不需算式的物理學》(以上世茂出版)。 前言 第1章 食品添加物令人恐慌的真相 ▼ 食品添加物為何有問題? 市面上真的充斥黑心食品添加物嗎? 究竟什麼是食品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對健康的影響 全世界對食品添加物的看法不一

▼ 食品添加物的?史 一九六○年以前 食品添加物的黎明期 一九六○年代 危險食品添加物的橫行期 一九七○年代 消費者運動風起雲湧 一九八○年代 消費者運動持續發燒,食品添加物對健康造成危害 一九九○年代 通貨緊縮與食品添加物大量使用 廿一世紀以來 許多不當使用、偽造標示等問題尚未解決 ▼ 添加物等相關事件驗證 Kanemi油症事件是怎麼一回事? 「不能賣嗎」的想法使問題更加惡化 之後的事件 經歷這些事件認識到企業與行政機關的態度 消費者必須能自我防護 ▼ 食品添加物的危險性 為何食品添加物相關書籍會週期性熱賣? 食品添加物的標示規定太

寬鬆 多種食品添加物造成的「複數毒性」恐慌 食品添加物與癌症的關係 能完全消滅食品添加物嗎? ▼ 建立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的心理準備 重點是能讓身體感受到「恰到好處」的平衡 重點是必須持續進行對添加物的因應策略 不要累積壓力,笑一笑保持健康 第2章 解讀食品添加物標示 ▼ 採行四階段措施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 為了擁有更安全、更安心的飲食 ▼ 如何透視加工食品的「食品添加物標示」 食品添加物的標示 調味料的標示就要如此 免標示的食品添加物──Carry over ▼食品添加物標示的問題點 同一種食品添加物卻有多種標示方式 ( )中標示的添加物如何解

讀 僅用「黏多醣體」一詞帶過的危險性 免標示的「Carry over」添加物成為漏網之魚 從「原料名稱標示」中辨別「食品添加物」的重點 第3章 加工食品的選擇與食用方法 ▼減少添加物的事前準備 .泡麵∕.麵條∕.吐司、蛋糕捲∕.調理麵包、甜麵包∕.火腿、培根、維也納香腸∕.市售御飯糰、壽司∕.外帶便當∕.嬰兒食品∕.冷凍漢堡肉∕.豆腐、油豆腐、納豆.魚板∕.鱈魚子∕.醃漬食品∕.佃煮∕.家常菜∕.綜合海苔粉∕.罐頭∕ .冷凍食品∕.即飲味噌湯∕.調味料∕.調味露∕.調味醬∕.烤肉醬∕.洋芋片∕ .冰淇淋∕.日式煎餅(仙貝)∕.巧克力∕.糖果∕.口香糖∕.日式甜點、西式甜點∕.餅乾∕

.發酵乳(優格)∕.罐裝咖啡∕.碳酸飲料∕.清涼飲料∕.機能性飲料 第4章 戰勝自由基、提升免疫力的飲食法 ▼認識自由基 自由基對異物和細胞會一視同仁猛烈攻擊 預防自由基帶來的傷害 ▼不被自由基打倒的食材 抗氧化劑(自由基清道夫)分為三種 ▼提升免疫力的飲食方法 藉飲食提升免疫力 ▼自己動手做提升免疫力食譜 .炒什錦菇 .微波爐煮白菜  .蝦卵炒豌豆莢  .花椰菜火腿沙拉 .青江菜帆立貝羹  .大頭菜湯  .辣炒蘿蔔  .芝麻芋頭  .酪梨拌納豆 .萵苣小魚乾  第5章 「此時該如何是好?」食品添加物 Q&A 必須持續食用便利商店便當時,該怎麼辦才好?

添加物危害最少的是哪一種便當? 如何食用外國產的水果才好? 洋芋片等會依種類而有不同的添加物嗎? 如何才能將令人有點擔心的乾貨類安心地擺在餐桌上? 嬰兒離乳期剛好遇到過年,如何食用帶有色素的年菜才好? 蔬菜產量不足時,截切蔬菜十分方便,但其中是否有添加物? 如何選擇方便又便宜的去皮根莖類蔬菜? 擔心減肥食品中有什麼添加物? 營養補充食品中也有添加物嗎? 搶購了百貨公司地下街的半價熟食,請問熟食是否較不易出現食品添加物危害? 是否有拯救愛酒人士的飲酒法及下酒菜食用法? 究竟是炸好的冷凍可樂餅安全?還是未炸的較安全? 拌沙拉所需的調味露如何食用才安心?

便利商店販售的御飯糰中,哪一種的添加物較少? 選擇什麼樣的速食餐點最令人安心? 烤肉?壽喜燒?牛排?涮涮鍋?哪一種好? 有幼稚園小朋友喜歡的卡通人物圖案的食物,食用時該注意什麼? 進口的山菜或蔬菜要如何處理後再食用較恰當? 喝蛋白質健身飲料必須注意哪些添加物? 附錄 食品添加物不安度簡易指南 前言 近年來控訴黑心食品添加物的書籍掀起了一陣波瀾。 然而讀者們似乎只有在閱讀這些書籍後感到一陣恐慌,時間一過事情也就這樣平息了。 筆者認為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在於這些書籍並未告訴讀者「既然如此,該如何是好」的訣竅。   我們可以將「既然如此,該如何是好」這句話,換個方式說成「如

何與食物添加物和平共處」,也就成為這本書的主軸了。 首先,究竟何謂食品添加物?面對食品添加物所衍生出的恐慌,又該如何是好呢?   筆者在書中也彙整了那些讓人感到恐慌的資訊,但事實上各位根本就不需要再深入去探究到底該有多麼恐慌。   接著再從目前食品生產的架構來看,若未來我們勢必得與食品添加物共處,就不能將安全飲食的責任都落在行政機關或企業身上,而必須探究為何要自我防護,並且設法理解那些藉以自我防護的思考模式。筆者將把關食品安全近四十年的親身經驗與上述這些內容均呈現在第一章中。   本書的重點在於提出一些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的方法,因此必須擁有全面性的觀點,也就是說必須提出綜合性的共處方法才行。

筆者將這部分整理成四個階段的系統。此外,一些基本的食品添加物問題,也放在本書的第二章闡述,可以當作各位在面對食品添加物時的預備知識。   等到對食品添加物漸漸有了具體的知識概念後,第三章將說明個別的加工食品在階段一與二的選擇方法與食用方法。   即使如此,仍然無法完全確保食品添加物不會危害到我們的健康,因此還必須進入階段三──戰勝自由基的飲食法。如果已經做到這種地步,還是對健康有所疑慮,就必須進入階段四──打造可以自我防護的體質,也就是提升免疫力的飲食法。這些內容都彙整在第四章。   最後一章則是描述與食品添加物共處時會有什麼樣的實際感受,筆者列舉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時收集的問題及回答內容,收錄

於本章中。   本書雖然是以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為主軸,但是相信各位也會對內容中提及的農藥與抗菌性物質等其他各種食物懷有疑慮,不過筆者確信這些對各位來說一定是未來可以運用得到的知識。 筆者在本書最後還附錄了「食品添加物不安度簡易指南」,期望各位讀者能多加利用。 僅以本書,願能對各位在餐桌上的安心程度略盡棉薄之力。 ▼ 採行四階段措施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為了擁有更安全、更安心的飲食 若是食品添加物能有「這樣做就百分之百安心」的因應方法,那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吧! 激進一點來說,「不吃」或許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我們必須持續在一般社會中生活,「不吃」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此外,在一些演

講會等場合中常聽到這種說法:「若是企業與行政機關能更加把勁,消費者應該就能隨時買到安全的加工食品了。」 當然,行政機關與企業各盡其職,的確是必要且不可或缺。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大家根本不可能枯等他們提出因應對策的結果。因為「吃」這件事是每天都要面對的呀! 那究竟該如何做才好呢?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的四階段1 首先從購買者來預防。2 在烹調預備工作時,先進行除毒工作。3 攝取各式各樣的營養素,以進行體內除毒、解毒。4 打造對毒性免疫的體質,以達到預防目的。 為了保護身體不受食品添加物危害,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型態來實踐上述流程。 首先,當然是要著重挑選食品的方法

來提高安全性。 舉例來說,應該儘可能選擇食品添加物較少的加工食品等。然而僅僅這麼做,應該還是無法確保食品安全無虞。 於是,接著可以在進行烹調預備時,先展開「除毒」的工作。 比如在調味、炒、煮等動作前,藉由倒掉煮食材的水、汆燙、撈浮油等方式,都可以減少加工食品中的食品添加物含量。 即使如此,當然還是不夠。因此必須在進行一般飲食的同時,攝取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蔬菜所含的*植物素(Phytochemical)、食物纖維等營養素,在體內直接進行排毒、解毒,以提高飲食安全性。 藉由攝取這些營養素,活用其原本就有的*脫氧劑(Scavenger)功能,以去除食品添加物進入體內

後產生的活性氧。 最後為了能更加保險,讓身體擁有可以對抗外來毒性的免疫能力,的確有其必要。攝取蔬菜含有的植物素、菇類中的β-葡聚醣(β-glucan),以及海藻中的褐藻糖膠(Fucoidan)等成分,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泡麵泡麵可說是目前世界各地餐桌上極受歡迎的食物之一。若與以往相比較,食品添加物的疑慮與不安照理說應該大幅減少才對,然而就目前情況看來,使用於其中的添加物還是非常地多。因此請各位千萬注意本書下列敘述的所有內容。選擇方法別選擇原料標示中含有「磷」的產品 例如標示「磷酸鹽(Na)」或「焦磷酸鐵」等名稱。 這些添加物都是泡麵製造過程中常用於改善食品品質的材料。單

一添加物的量雖然相當微小,但如果加總起來,恐怕也會攝取了超過一定程度的量進入體內。 而且大量攝取磷酸,可能造成骨頭成長異常、鐵分不足等疑慮。必須注意「植物性蛋白」的標示 還有稱為「植物性蛋白」的成分,它與屬於危險添加物的磷酸有關。 雖然植物性蛋白不屬於食品添加物,不過在製造植物性蛋白時,卻經常使用到磷酸鹽。 然而即使是以植物性蛋白當作泡麵的原料,一般來說也不會特別標示出其原料中含有「磷酸鹽」。這是因為如前文所述,在原料階段添加了稱為「Carry over」的添加物,就能援引「免標示」的產品檢驗規則。 因此,當我們看到標示有「植物性蛋白」時,就必須意識到該項食品中「

或許含有磷酸鹽成分」。已經不得再使用丙二醇 如今拜消費者運動之賜,曾經特別使用於生泡麵等食品保濕的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已完全不再用於泡麵生產過程。這是一種危害性極高的添加物,目前也名列危險添加物中,不過由於實際上已不再使用,因此消費者無須特別擔心。  此外在原料名稱標示中,儘量避免選擇內含「調味料(胺基酸)」、「焦糖色素」、「甘味料(甘草)」、「鹼水」、「黏多醣體」等添加物的產品,這些添加物都會對健康產生危害。  然而可以說,如今市面上幾乎很難找到未添加上述這些物質的泡麵產品了。由此我們也可以意識到,這些添加物受使用的頻率已經達到相當頻繁的地步。 為了消除這

些添加物帶來的不安與疑慮,以下的「食用方法訣竅」,相信能為各位提供一些幫助。

食品安全行政調查之研究

為了解決食品添加物標示 功能的問題,作者劉昌樺 這樣論述:

食安問題頻傳,政府基於國家保護義務與預防原則之匯流得將公權力介入之時點,從傳統的危害防止提前至風險預防階段,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無慮。本文認為縱使係依現行之科學並無充足之科學證據得以證明會對人體造成侵害之新興食品(例如基因食品、奈米食品),政府仍得提前至風險預防階段實施行政調查,確保國人之健康。為杜絕食品業者於食品中違法添加有毒或有害之物質,行政機關應積極實施行政調查權,對國內之食品進行檢驗查核,同時,為避免過度侵害受調查對象之基本權,政府實施行政調查權時應遵守一般法律原則。惟本文認為有鑑於食品安全具有高度專業性、特殊性,故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調查權時,正當法律程序、法律保留原則及比例原則解釋及

適用上應為適法且妥當之調整,讓行政機關得靈活進行行政調查,藉此即時發現食安問題,避免食安問題擴大。本文認為我國食品安全行政調查法制,雖經多次修正,仍有所缺漏,無法發揮行政調查應有之功能,故我國或效法美國與歐盟食品安全行政調查相關規範,以科學為依據,建立食品安全之檢驗標準,確保消費者所食用之食品均符合可容許之安全標準;並依據食品之風險等級制定不同密度與強度之行政調查,針對高風險食品應提高檢驗之頻率,以達到保障我國食品安全之目的。最後為有效管制我國之食品安全,本文將介紹美國與歐盟食品安全管制中與行政調查息息相關之原則、制度與實踐經驗,加以檢討與修正我國食品安全行政調查相關規範,並提出個人之觀察與建

議,期能作為現行實務運作或將來食品安全行政調查修法參照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