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 營運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駁二 營運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駁二營運中心寫的 駁二藝術特區: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精裝﹞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桃園國際機場也說明:... 最新消息 01/16 2023春節將至桃機強化疏運、落實防疫過好年喜迎解封後首次春節假期單日旅運量2年多來首破9萬; 最新消息 01/16 桃園機場試辦「臺日機場入境事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簡子傑所指導 陳巧恬的 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究──以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為例 (2021),提出駁二 營運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雄市、貨櫃藝術節、在地文化、藝術行政、文化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林淑馨所指導 撒珮怡的 從跨部門協力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 - 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跨部門協力、閒置空間再利用、過程、華山文創園區、駁二藝術特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駁二 營運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駁二藝術特區」找工作職缺-2023年1月 - 104人力銀行則補充:2023/1/23-2 個工作機會|影城事業處-現場正職人員(in89駁二電影院-高雄鹽埕駁二藝術特區)【in89豪華數位影院_映捌玖數位影城股份有限公司】、影城事業處-兼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駁二 營運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駁二藝術特區: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精裝﹞

為了解決駁二 營運中心的問題,作者駁二營運中心 這樣論述:

  「駁二藝術特區  關於那些年的那些事」,藉由這本書,講述駁二藝術特區十多年發展的故事歷程。     港區的倉庫群,與城市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百年前高雄的鐵道、港口,都是駁二倉庫特有的身世背景。因為貨櫃運輸的興起,讓提供小船停泊的第三船渠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直到2000年為了施放國慶煙火,這處幾乎被遺忘的倉庫群,重新被發現與定義,賦予藝文發展的使命。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06年接手營運時,從兩棟半倉庫起家,多半時間無人聞問,遊客不多,沒甚麼人知道這個地方。2008年起,版圖開始擴張,同時也積極展開的不同面向的展覽、活動、音樂、環境藝術,至今擴展到三區共25棟倉庫18公頃,成為高雄最引

以為傲的藝文觀光景點。     從寂寥粗獷的倉庫,到大人小孩都愛的藝文特區,駁二的轉變是甚麼?又為什麼?透過這本書籍,從工作人員的角度切入看駁二,或許你會發現,原來駁二成長的背後,帶有這麼多的用心與努力。

駁二 營運中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雄駁二 #火警 #倉庫 #大火 #災損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的本東倉庫商店,今天凌晨1點左右發生大火,內部因為有插畫家李瑾倫的文創商店,加上1樓多為木頭磚造建築,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直到3點多才撲滅。所幸正值展覽換檔期,沒有展覽品受損,上午副市長史哲也到現場視察,表示駁二營運不會受到影響。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631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城市藝術節慶發展之探究──以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為例

為了解決駁二 營運中心的問題,作者陳巧恬 這樣論述:

過去長期以來,高雄被定義為工業大城市,藝術文化甚至在工業發展的考量下被犧牲,但是自高雄市1998年政黨輪替後,文化政策的建構過程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種種的轉變形塑出高雄獨有的城市風格。「展現高雄城市的港灣之風格特色,並促進國際間的藝術交流。」是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創立時所立下的主旨,在高雄近二十年的藝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中可以發現活動策畫方不斷試圖尋求活動脫離框架的可能,並且與高雄的當下處境進行連結與反思,活動至今已持續舉辦二十餘年,期間雖然歷經多方的建議與批評,但是在眾多藝術節曇花一現的台灣中,確實難能可貴。高雄國際貨櫃節圍繞著三個群體的對話——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承辦單位高雄市美

術館及高雄市民。貨櫃藝術節涉及經濟、政治、社會輿論等複雜層面的問題,而三方如何突破層層包圍的困境,使貨櫃藝術節樹立自身的定位與意義?本研究試圖還原歷屆貨櫃藝術節辦理過程,並透過三方專家的訪談和城市變遷歷程、文化政策演變以及藝術節慶的文獻探討,剖析活動之策畫與執行過程,以辯證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之傳承意義及核心價值並提出後續建議,期待為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提供未來發展的新選擇。

從跨部門協力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 - 以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為例

為了解決駁二 營運中心的問題,作者撒珮怡 這樣論述:

  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政策被政府列為90至93年度施政計畫重點,由此可知政府早已開始注意閒置空間的相關議題。但現今閒置公有空間的問題屢見不鮮,而在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過程中,除了公部門規劃明確的政策目標外,經常還需要私部門(企業)與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等民間單位的跨部門協力,以促成閒置空間的活化。研究個案的選定,考量華山文創園區與駁二藝術特區兩者的發展的時間和政策背景幾乎相同,在地理位置上為一北一南,各具代表性。兩者發展至今也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模,但經營模式卻大為不同。是否與前期閒置空間轉型的過程有關?是因為地方政府各自的作法與規劃不同?還是在跨部門協力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轉折,以致兩者選擇不同

的經營方式?基此,本研究以跨部門協力的觀點,探討個案閒置空間再利用之過程。期望能透過不同的理論切入,以及對照兩個案的異同,以增加閒置空間再利用領域的觀點及見解。  本研究的理論架構是整合Ring和 Van de Ven(1994)、Thomson和Perry(2006),以及Bryson, Crosby和Stone(2006; 2015)所提出的理論模型,歸納形成與影響跨部門協力的七項因素,包含:初始條件、行政結構、自主性、相互性、信任與承諾、協商,以及共擔風險與衝突管理。並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與個案研究法分析個案參與者以跨部門協力進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過程。  研究成果發現,兩個案皆是由各

部門「接續參與」所形成的跨部門協力,並以「非營利組織」做為第一個主要參與者。而造成兩個案的跨部門協力過程走向差異的原因在於:「合約期限的長短」與「標的是否吸引投資者」。在跨部門協力的過程中,本文所提之七項跨部門協力影響因素皆有其作用,其中又以「資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此外,華山與駁二在「相互性」(即資源交換與互惠互利)、「信任與承諾」,以及「共擔風險與衝突管理」等三項因素在個案跨部門協力過程中有明顯影響。  在政策建議的部分,本研究對於公部門提出五項建議:(一)提供友善的跨部門協力空間以增加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可能性;(二)審視閒置空間的類型,避免產生新的閒置空間與活化後再閒置;(三)閒置空間政

策應因地制宜,結合在地資源以提高閒置空間再利用推動之可行性。(四)為確保文創園區類型之個案能成功達成閒置空間再利用目標,應清楚定義我國文創產業政策;(五)增加誘因,園區文創產業發展的培力,以促進文創產業形成的可能。另外,本研究對於參與經營者提出二項建議:(一)閒置空間再利用需兼顧藝文發展與經濟行為的平衡;(二)引進民眾與非營利組織的意見,透過廣納各界的聲音,讓園區內的經濟利益面與公共利益面更能維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