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處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骨灰處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軍邱達能寫的 遺體火化概論與實務 和陳曉蕾周榕榕的 死在香港:見棺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揚智 和三聯所出版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研究所 曾煥棠所指導 宋亞芬的 非營利組織推動殯葬禮儀文化經驗之研究 -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為例 (2019),提出骨灰處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殯葬、殯葬文化、殯葬新觀念、殯葬禮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農業企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黃裕銘所指導 許良吉的 探討動物骨灰在酸性紅壤種植葉菜的磷肥效應 (2018),提出因為有 動物骨灰、酸性紅壤、磷肥的重點而找出了 骨灰處理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骨灰處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遺體火化概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骨灰處理的問題,作者盧軍邱達能 這樣論述:

  對中國人而言,過去對於遺體火化的認知基本上是負面的。但是,隨著佛教的盛行與科學觀念所帶來的轉變,對於遺體火化的作為不再抱持那麼負面的看法,甚至認為這是身為現代人應當身體力行的一項殯葬作為。雖然如此,這並不表示現代人對於遺體火化這一件事就有很清楚的認知。   為了讓一般人更清楚遺體火化這一件事,本書特別邀請兩岸專家學者針對火化觀念與政策的出現、火化政策推動的成效、火化的相關設備與技術操作、火化相關設備的維護、安全與環保等議題做出專業論述,希望有助於一般人的理解。   作者簡介 盧軍   學歷   中國湖南師範大學機械製造工學學士   中國湖南大學軟體工程學院工程碩士   現任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院長兼黨總支書記、副教授、碩士研究生,民政部技能大師、遺體火化師高級技師,民政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專家委員會專家,民政行指委殯葬專業指委會副主任,中國殯葬協會專家委員會和海峽兩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主編《火化機原理與操作》教材1部,主持或參與省、部級課題15項。在省級或以上期刊發表論文近二十篇,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 2014年榮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工作作出突出貢獻獎」。 邱達能   學歷   世界新專報業行政科副學士   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   現職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助理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經歷   《臺灣時報》、《民眾日報》記者   斯博福廣告公司副總經理   寶山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禮儀服務專員   優世代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苗栗縣殯葬教育學會秘書長、講師   苗栗縣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總幹事   苗栗縣政府殯葬設施審議委員會委員   苗栗縣殯禮服務職業工會執行秘書   國立空中大學、玄奘大學兼任講師、助理教授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乙、丙級證照考試監評人員   台中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新北市政府、桃園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彰化縣政府、苗栗縣政府、金門縣政府殯葬評鑑委員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命關懷事業科主任、學務處主任、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中華兩岸養生關懷與

管理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常務理事   專長   生死學、殯葬學、殯葬禮儀、殯葬生死觀、殯葬與創新、殯葬服務   黃 序  i 盧 序  v 邱 序  vii 概論篇  1 第一章 火化政策的提出  3   第一節 土葬的背景  4   第二節 問題的產生  10   第三節 火化政策的提出  15 第二章 火化政策推動的成效  21   第一節 推動前的火化情形  22   第二節 推動後的火化情形  26   第三節 新的轉向  31 第三章 火化政策的檢討  39   第一節 火化政策的優點  40   第二節 火化政策的缺失  46   第三

節 火化政策的未來  52 實務篇  57 第四章 遺體火化及火化機  59   第一節 遺體火化技術概述  60   第二節 火化機定義及工作特點  63   第三節 火化機的分類  65 第五章 遺體火化原理  75   第一節 燃燒原理  76   第二節 常用燃料  88   第三節 遺體組成及燃燒階段  95 第六章 火化機結構及工作原理  101   第一節 進屍系統  104   第二節 燃燒系統  106   第三節 供風系統  121   第四節 控制系統  123   第五節 排放系統  163   第六節 骨灰處理系統  180   第七節 火化機附屬結構  18

3 第七章 火化機的操作  189   第一節 平板式火化機操作  190   第二節 台車式火化機操作  192   第三節 火化機操作規程  194   第四節 火化業務記錄及設備記錄  200 第八章 火化機日常保養和常見故障的維修  205   第一節 火化機的日常保養  206   第二節 火化機常見故障的維修  215 第九章 火化過程的節能與環保  227   第一節 節能與減排  229   第二節 火化與環保  232 第十章 火化區和火化機安全知識  237   第一節 火化區及火化機的安全防護  238   第二節 汙染治理  247   盧序   隨著科技

進步,火化機技術得到了迅速提升,為了滿足殯葬行業的發展及遺體火化師從業需求,受邱達能老師之邀請,一起合作編寫了本書,實感欣慰。   本書中火化機實務部分,是本人根據中國火化機技術的發展及長期實踐經驗總結編寫而成,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本書以滿足遺體火化師工作為主線,突出火化機的原理與結構等內容,並結合綠色殯葬的發展,增設了火化機節能、環保和安全防護等知識,讓知識與技能相融通。在知識學習上除了盡可能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外,特別為每個知識點都安排了詳細的例子說明,並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火化機在操作、維護與維護等方面的技術,使知識學習與技能養成相互融通。   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

了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的全力支持。殯儀學院創建於一九九五年,是中國最早開辦現代殯儀技術與管理專業的院校,是中國國家高職示範院校重點專業。現有殯儀服務、殯儀設備、防腐整容、陵園設計與管理等四個專業,是目前中國開設殯葬專業最全、培養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院校。殯儀學院的開辦填補了殯葬職業教育的空白,為社會培養了非常多的優秀畢業生,被業界譽為中國殯葬教育的「黃埔軍校」。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了台灣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江西南方環保機械製造總公司、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設備教研室等單位,以及北京宋宏升老師、廣州董福勝工程師、秦皇島姜東明副總經理、台灣邱達能老師等單位與個人的支援

,他們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本人對上述單位和個人,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自身水準有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和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盧軍  謹識 2018年4月於湖南長沙 邱序   對今天的人而言,遺體採取火化的做法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只要深入瞭解遺體火化歷史的人,就會知道遺體火化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被接納的。實際上,遺體火化之被接納其實是經歷一段煞費苦心的過程。為了讓大家能夠瞭解這個過程,也為了讓大家知道這個過程的不容易,能夠更加珍惜這樣的成果,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現。   不過,在構思如何撰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遭遇了一些困難。最初,由於過去都沒有類

似的教科書,所以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後來,在經過一番訪查與思慮後,我們發現大陸那一邊的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曾經開設過類似的課程。於是,想到類似的課程應該會有教科書的撰寫,遂產生直接參考使用的構想。可是,經過進一步的思慮後,發現這樣的想法雖好,卻不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因為,大陸那一邊的教科書,主要以技術操作與原理說明為主,對於為什麼會出現遺體火化的做法的相關背景和政策,並沒有太多的著墨。但是,對我們而言,這樣的說明卻是必要的。如果欠缺這樣的說明,那麼一般人就不會瞭解遺體處理的方式,為什麼要從土葬的掩埋改成塔葬的火化。   此外,這種相關背景和政策的說明還牽涉到學生學習的問題。如果只是技術性

的學習,那麼學生就會變成只是技術的操作者,難以瞭解這種操作所具有的意義成分。可是,對一位專業的服務者,他不僅要有技術的能力,也要有知識的能力。唯有在技術與知識兼備的情況下,他的服務才能臻於專業的極致。所以,基於課程本身的需要,我們考慮相關背景與政策說明的加入。   就是這樣的構想,這本教科書才會以現在這樣的面貌出現:一方面有台灣的相關背景與政策的說明,這一部分由本人負責撰寫;一方面有技術操作與原理的說明,這一部分由盧軍教授負責撰寫。在彼此的分工合作下,台灣終於有了火化觀念與實務方面的教科書。雖然這本教科書的撰寫,只是相關領域的一個小小的開始,卻是未來進一步開展很重要的一個開端。   最後,

我們除了要感謝中國湖南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殯儀學院盧軍院長的同意配合,還要感謝教育部技優計畫的經費補助,以及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分的辛勞,尤其是本校黃柏翔校長殷殷切切、持續不斷的鼓勵與支持,這本教科書才能在預定的時間內如期付梓,在此一併致謝!   邱達能  謹識

骨灰處理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毛小孩身後事有完整的 SOP?
寵物殯葬費用要準備多少呢?
寵物的骨灰能不能帶回家裡?

大家的敲碗我們都聽到了!
今天就要來為大家公開,
處理毛小孩的身後事流程,
以及該注意的相關事項!

寵物殯葬系列影片:
► 【寵物過世該怎麼辦?四個寵物過世的處理方法!】
https://youtu.be/eGtbLRhqBxw


#毛小孩 #寵物火化 #寵物天堂 #寵物殯葬 #寵物過世 #寵物自然葬 #盆葬 #小冬瓜 #單程旅行社 #冬瓜行旅




💻 冬瓜行旅官方網站:
https://owt.com.tw/
冬瓜行旅部落格:
https://owt.com.tw/funeral-encyclopedia/

📱 臉書粉絲專頁:
冬瓜行旅_小冬瓜
https://www.facebook.com/dk0926555558
單程旅行社
https://www.facebook.com/owt2016

📹 YouTube 頻道:
冬瓜行旅_小冬瓜
https://pros.is/melonlifetravel

👨🏻‍🏫 小冬瓜的線上課程:
規劃人生美好告別之旅
https://hahow.in/cr/owt-2016

非營利組織推動殯葬禮儀文化經驗之研究 -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為例

為了解決骨灰處理的問題,作者宋亞芬 這樣論述:

90年代的台灣,在時代變遷,人們受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倫理觀念式微,民間禮俗混亂;其中尤以殯葬禮儀為甚;因缺乏一套合乎社會轉變需要的標準殯葬禮儀遵循,全憑業者自行操作,如為增加業績而新增「五子哭墓」、「孝女思親」等民間陋習,令人無所適從。 本研究選擇以中華殯葬禮儀協會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因其在國內及國際上有相當知名度,是一個純粹公益性質的非營利組織,卻能從90年代成立,迄今二十多年的時間內,不斷地成長擴大,期望透過此研究能將經驗傳承。 本研究屬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採用文獻分析、關鍵人物訪談等進行研究。研究範圍則是從協會創立迄今的文件進行回顧,並與相關人士訪談,多重蒐集證據,相互

驗證。終將資料加以整理歸納,產生結論與相關建議。

死在香港:見棺材

為了解決骨灰處理的問題,作者陳曉蕾周榕榕 這樣論述:

  死亡轉眼就在角落,喪事教人措手不及,哀傷撲面而來。   與其事後遺憾,不如生前準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紮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死在香港》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   《見棺材》報導現代殯葬業改革,包括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備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亦銳意帶來新氣象。書中亦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並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流眼淚》關懷臨終者和喪親家屬,

香港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當中大約有一千人自殺,專家估計大約兩成喪親者一年半後依然抑鬱,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自殺者的親友家屬更需要支援。面對香港醫療架構和社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我們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作者簡介 陳曉蕾∕主編   香港記者,1993年入行報導政治新聞,1999年轉寫專題報導,2009年開始獨立採訪,長期關注城市可持續發展議題,擅長撰寫人情故事。調查報導《剩食》取得2012年香港書獎、台灣開卷好書2011年十大最佳中文創作;過往的專題報導亦獲得2006年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SOPA) 2007年「亞洲最佳中文人權報道」大獎、2004年「亞洲最佳中文

環保報道」大獎等。   出版著作包括:《好味》、《有米》、《剩食》、《香港正菜》、《6 ISSUE》、《低碳有前途》、《一家人好天氣》、《聽大樹唱歌》、《夠照》、《生命裡的家常便飯:任方利莎》、《香港第一》、《尋找香格里拉》、《教育改革由一個夢想開始》、《生命好傢伙》 周榕榕   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一級榮譽畢業,曾任商臺節目主持人、壹週刊人物專訪記者。畢業好幾年,大部份時間不務正業,四處浪蕩,曾用半年時間騎行滇藏、深入阿里,再往尼泊爾、印度,著有《死在路上也不錯》等書。 序一  人人都是「天使」陳曉蕾序二  最後一種離別    周榕榕引子  陶國璋教授:香港怕死 上篇 殯葬的未來 第一章 殯

葬大趨勢29全球大生意台灣「產官學」聯手改革尉遲淦教授:殯葬要自主 第二章 歸於自然47周兆祥博士:別了,爸爸James Olson:低碳殯儀 第三章 香港區區殯儀?59生無屋,死無地私營大問題 第四章 邁向專業難071吳耀棠:香港殯儀要革新莫羽彤:推動殯儀教育 第五章 新派話事人83駱敏儀:一道彩虹歐陽秉志:最真實的土匪雞翼黎曉洋:網上身後事 第六章 一個人的喪禮101沙嶺:只得一串數字榕光社:夕陽之友聖雅各福群會:後顧無憂 下篇 港式殮殯葬 第七章 那冷冷的殮房117最後一面仵工:行內萬能俠 第八章 殯儀館紀事129哀傷無處放殯儀館巡禮 第九章 解構破地獄141喧嘩與孤寂喃嘸在唱甚麼?周樹

佳:新界道教鄉俗陸毅道長:靈魂拯救 第十章 當基督撞上佛教161周燕雯教授:喪禮的衝突郭鴻標牧師:永恆生命了一法師:放下執著 第十一章 撒落在四周185骨灰龕:終於等到上位海葬:自由無牽掛花園葬:淡淡不留痕土葬:竟找不到墓碑 附錄一:殯葬流程圖附錄二:死亡證申請程序附錄三:安排喪禮附錄四:申請土葬附錄五:申請火葬附錄六:骨灰處理附錄七:給消費者的忠告附錄八:訂立遺囑附錄九:殯葬須知 序一 「人人都是天使」 主編及作者陳曉蕾   「我從來沒有設計過一本書,是關於所有人的。」設計師林偉雄一坐下來就說:「不是每個人都關心食物浪費,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想環境的議題,可是死亡,每一個人都逃不掉。」   他

想找不同的人們來拍攝,大家都同意了 。   可是真的要約人,卻又猶豫,設計和寫作團隊都不介意上鏡,可是開口約自己的父母?連我都不敢約老爸,就算他不介意,想像他一轉身拍照,已經想哭。(阿爸要健康啊!)將心比己,父母讓孩子拍這種會聯想到「身後事」的相片,會嫌不吉利嗎?   大家腦袋都曉得,死亡隨時發生,那些勵志說話:把每天都當成最後一天去過,聽得耳朵起繭。然而心底裡,死亡好遙遠,我們用相當多的時間和力量去活得好,卻很少想到如何死得好。   突然,死亡臨到,怎不會嚇得目瞪口呆?   是「護慰天使」的社工梁梓敦主動找我寫書的,這組織屬於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義工不但會陪人辦喪事,還會不斷家訪、打電

話問候,對一些喪親家庭的幫助甚至長達五年。這群人,工作九年沒多少人知道,每次資助期結束都擔心不能繼續。梁梓敦希望出書幫助這組織,我很好奇,便去聽他主持的講座。   講座第一部份講殯儀,在座都是一般市民,反應非常熱烈,原來有這些選擇,那些分別,咁咁咁,這樣可以嗎?那樣能夠嗎?暄嚷如街市,入殮、出殯、下葬 … … 平時哪有機會可以這樣問長問短?一旦要辦喪事,心情壞,多是跟著做,遇有不同意見,紛擾爭執更傷心。   同一班聽眾,第二部份談喪親之痛,登時靜默無聲。「不要說『節哀順變』,家人的哀傷需要時間紆緩,急不來的。」梁梓敦細細解釋情緒會如何隨著時問變化;需要怎樣的安慰和支持,人們都好留心,聽到喪親家

屬的經歷,更是感動。原本還有第三部份介紹護慰天使,有別於其他機構緊張宣傳,梁梓敦見大家似乎都若有所思,便請大家把機構資料回家看。   當下便決定合作,書店有大量育兒書籍、如何成功、如何改善人際關係 … … 生命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少學問和經驗可以參考,可是去到人生最後一頁,該如何面對?   謝謝護慰天使資助這次的採訪計劃和設計費,並且同意不限制採訪和報導範圍,這次採訪大量過來人、專家學者、宗教領袖,橫跨醫療界、社會福利界、殯葬業界,被訪者數目和資料相當多,特別感謝邀請到作者蘇美智和周榕榕協力。   《 死在香港 》 分兩冊:《 見棺材 》 和 《 流眼淚 》 。   想像一條時間線:死亡來到,得把

喪事辦好,然而儀式過後,人靜下來,哀傷撲面而來,情緒高高低低,不同人需要不同的時問才可平伏。死亡如此令人措手不及,可否提早準備?回到生前。若能好好善終,逝者減少遺憾,親友安心,哀傷也就比較可以放下。   《 見棺材 》 上篇報導現代殯葬業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   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備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亦銳意帶來新氣象。下篇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榕榕主要撰寫下篇內容,上篇本地殯儀業內人士和引子陶國璋教授的訪問,都是她寫的。   《 流眼淚 》 上篇關懷喪親家屬,香港

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專家估計人約兩成的親友在一年半後依然抑鬱,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更需要支援。香港每年也大約有一千人自殺,當中超過三成是長者。下篇探討醫療和社一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死在醫院、死在院舍、死在家裡… 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我和美智分別訪問社福界和醫護界,下篇除了第十二章,第計及十三章部份內容,都是美智寫的,她亦從母親的角度,介紹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及採訪嬰兒夭折的母親。   這次採訪,威受相當深刻。榕榕曾經獨自騎自行車上西藏,好幾年都在旅途上, 她出版的遊記 《 死在路上也不錯 》,書名教媽媽非常不滿:「我怎拿去送親戚?」榕榕無懼訪問殮房、仵工、殯

儀業內人士...有晚卻在靈堂哭了:「白頭人送黑頭人,真淒涼。」她WhatsApp我們:「唉,最好還是死在阿媽後面。」   美智寫過 《 我們的同志孩子 》 ,份外明白母親失去嬰兒的悲痛,書寫期間亦正值親人離世,採訪醫護人員和輔導專家,額外身同感受。「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臨終病人和照顧者,原來都好孤單。」她不禁慨歎。   而我,當記者早慣了忙起上來六親不認,然而在殮房看著那女兒對著媽媽的遺體大哭;父母欣慰跳樓的女兒容貌沒有太大破損;姐姐對自殺妹妹由生氣到體諒… 有些訪問長達六、七小時,深深感受一個人的死也許是落幕,但對親友卻是痛苦的序幕。   也開始瞭解喪禮的意義;暫時計劃:如果我比父母早死,會在

靈堂聚會,讓朋友讀者來告別,拜托大家幫我安慰父母,假如兩老都不在,那就直接由醫院出殯,什麼儀式都不用辦,甚麼人都不用來,骨灰撒海,不佔地球一分地。   從心知道生命有終點,重新看到甚麼重要甚麼不。   但願這本書,可以帶來啟迪。《 見棺材 》 第一版的版稅,會捐給護慰天使,但社工梁梓敦很坦白:假如大家都可給喪親者多一點體諒,親戚、朋友、同事、鄰居 … … 其實人人都可以是「天使」 ;社會網絡和家庭結構支離破碎的香港,才需要組織陌生人去當義工,關懷臨終病人和親友。   也許第一步,請包容區內的殯葬設施,也別太快說「節哀順變」?   對現今醫療制度,除了推廣紓緩治療,亦應更積極推動死在社區,院舍和

家人若有適合的配套,大家都可比現在死得安樂:香港要有基本足夠的殯葬設備以外,還得令殯葬行業更專業化-「你想死在醫院無人理,或者葬禮被人漫天開價嗎?就得快快把這書做好啊!」我曾經這樣「恐嚇」設計師林偉雄和王銳忠。   謝謝書中每一個被訪者,沒有你們也就沒有這本書。特別謝謝三聯副總編李安和編輯莊櫻妮,額外付出心力。今年的清明節,我們整個工作團隊,包括編輯、作者、設計師、社工一行九人到沙嶺公墓,拜祭遍山無人認領遺體者的墓地,大家都衷心希望:「死在香港」可以更有尊嚴。 序二 我們能夠死得好一點嗎? 作者 蘇美智   在這本書的採訪期間,一位親人離世了,另一位到天堂逛了一圈回來。自己年紀不小,同輩友人陸

續經歷父母親的死亡,從前多去婚禮,現在間中參與這些長輩的告別式。然而,死亡也不一定循規蹈矩論資排輩的來。有受萬千寵愛的胎兒未及吸入第一口氣便死了,年輕美好的生命也會揮著汗在球場上暴斃。   說穿了,死亡一直都在,只是我們一直遮遮掩掩。聖雅各福群會社工岑智榮曾在課上分享,,廣東話含「死」字的俚語何其多,如「死火」、「死仔」、「死唔斷氣」、「死趕爛趕」,但它們談的都不是死亡。可是到了真正要談死亡的時候,那個「死」字卻離奇失蹤,繞一個圈變成「走(口左)」、「過身」、「仙遊」、「逝去」……   死亡觀主導了人們走畢生命旅程的姿態,不承認死亡的死亡觀亦然。有醫生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矛盾的心態:人總會死掉,但

我的親人一定不會在此時此地死,死了就是你們醫院出錯。在廿十世紀,醫學能介入維持生命的手段愈來愈多,駁呼吸機、洗腎、輸送人工營養、心肺復甦術...這些科技對有轉機的病人無疑是福音,但是對於已經身陷末期病情的患者,卻每每是苦難。醫療科技怎樣用才是拯救生命?怎樣用其實是延長死亡?除了搶救失效的死亡,有沒有自然死亡?死亡可以在家裡發生嗎?   我揮之不去某個在醫院床榻前的畫面:神志混亂的老人用綁在床緣的手死命抓住我,鐵了心的要我帶她回家。那手攀上我臂有若乾癟枯枝,但指力狠如鷹爪。她在恐惶中執拗有若孩童,還罵了很多我很久沒聽過的家鄉話。我雖然聽不全,卻也聽清楚她心中的好死鐵定不在醫院發生。   親人的經

歷和受訪者的分享,教我陷入沉重的思考。對於好死,人人有不同想像,但是能自決的有幾多?預設醫療指示讓當事人申明,即使他已陷入昏迷,在特定的病況下仍能拒絕接受任何或某種維持生命治療。可是安樂死又如何?四肢癱瘓的斌仔是很多香港人認識安樂死的起點,但他的逝去不該成為這場討論的落幕。   而好死也不應該只是醫療的。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陳麗雲用「畢業禮」來形容死亡,「在這樣重要的人生畢業禮前,我們是否也該把這個生命達到的成就、一生的貢獻,引以自豪的東西,一一拿來分享回顧?」她有一個五句話的功課:,「我愛你」、「多謝」、「請原諒我」、「我寬恕你」、「再見」,提醒我們表達感受也要及時。至於臨終者親屬,

如能修好陪伴這一課,能讓逝者和留者也都安心。本書的採訪對象中,有一位被遺憾纏繞十多年的女兒,訪問完畢蓋上電腦,我才發現她堆起了一個染淚紙巾的小山丘。從別處讀過這句話:「與其說是照顧,更像是交換生命的歷程」。要陪伴,不要交換,可以嗎?   令人安慰的是,假若好死是一場畢業禮,畢業生原來還可以留下禮物。   人死後,遺下的身體絕對不失禮(受訪的解剖學教授甚至沉醉於它們的美輪美奐),如果順利捐出所有器官,可以救活七條生命,這一刻在輪候冊上的生命就有二千多條:即使捐不出器官,遺體也能捐贈予大學的醫學院,擔當醫生的無言老師,引領更多好醫生和好科技。然後,好死便圓滿了。   關於死亡,至今還沒有聽聞有誰能

成功逃掉的。為了這百分百的發生率,是時候好好了解、好好計劃,怎樣才能死得好一點?   最後,衷心感謝曉蕾的邀約和體諒,整個編採和設計團隊的用心,各位受訪者的智慧和毫不吝嗇的分享,特別鳴謝生死教育學會創會會長謝建泉醫生協助審閱《流眼淚》下篇有關醫療的稿件。寫書期間心力俱疲,感謝家人的照顧。   想起來,這也是陳麗雲教授傳授的人生功課之一:道謝要及時。 上篇 殯葬的未來第三章 香港區區殯儀?生無屋,死無地在香港,死了,親友還要折騰好久。遺體火化爐嚴重不足,遺體要冷藏輪候長達半個月才可以送去火化。香港有六個火葬場,但長洲火葬場太遙遠,全港每年大約有四萬遺體火化,絕大部份都在等這五個火葬場,食環署數

字說只有百分之一不能「達標」在十五日內訂到火化設備,可是想想要等十五天的標準已經比世界各地都要長,還有約四百遺體要等超過半個月!如果親友從外國回港奔喪時間有限,可以拿著飛機票去申請提早火化,行內叫這做「飛機位」,遇上趕著農曆新年前或者在指定日子辦喪事,一些家屬甚至會特地花錢買機票。天冷,死亡人數增加,火葬場需求更人,未能送去火化的,就先擱在醫院或公共殮房。「那些屍格有時耍擠兩具、甚至三具遺體。」殯儀業商會永遠會長吳耀棠說,有次伙記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遺體,連醫院的工作人員也慌了,卻原來要找的那位婆婆遺體被夾在兩個成年男人中間,個子太小看不見!雖然公共殮房已經陸續大裝修,增加設施;不少醫院亦重新裝修

殮房增加屍格,醫院還是會出通告通知喪親家屬:殮房內有機會兩個遺體共放一格。殮房屍格不足、遺體火化設施不足,政府都沒有計劃增建,因為在香港更急切的需要是骨灰龕-火化後的骨灰還要等上大約兩年,才可以放進公眾永久的骨灰龕!五十萬骨灰世界各地的殯葬改革:政府監管、專業證書、自主殮殯、環保喪事……通通離香港公眾好遙遠,因為我們連最基本的設施都不足夠。香港人火葬的比例大約是九成,二零一零年政府就骨灰龕政策檢討,作出公眾諮詢,報告指出由二千年至二千零九年,由政府提供的公眾骨灰龕位在內佔同期火葬宗數約百分之十四。連同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的骨灰龕位在內,共佔約百分之四十。而未來情況會更嚴峻:估計二零一零年至二

零二九年,毎年平均死亡人數是五萬二千六百人,接受火葬數目大約是四萬九千二百宗。二零一二年和合石靈灰龕大樓和擴建的鑽石山靈灰安置所新落成,令公眾骨灰龕增加超過五萬個,合共可放八萬個骨灰甕,可是這數目仍無法安放全數等候已久的骨灰甕,需要抽籤決定。「為甚麼不是按死亡時間輪候?」親友都急了 ,可是政府認為抽籤比輪候更公平。曾經陪過喪親家屬去和合石靈灰龕大樓,那設計好漂亮,並且取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建築大獎,然而家屬的反應是:「那麼大地方,為何不再建多些龕位?」二零一三年所有和合石和鑽石山的骨灰龕均抽籤分配完成,短期內唯一即將落成的長洲的骨灰龕位,僅僅提供給長洲當地原居民、原居民子女,或者已在離島連續居住不

少於十年的居民。接著比較有機會成事的公眾骨灰龕,可能是五年後的屯門曾咀,提供十一萬骨灰龕、或者十年後的粉嶺沙嶺,可提供二十萬骨灰龕,但兩者都還沒落實,未來十年,近五十萬名逝者的骨灰,都要找地方放。

探討動物骨灰在酸性紅壤種植葉菜的磷肥效應

為了解決骨灰處理的問題,作者許良吉 這樣論述:

骨灰的主要成份為氧化鈣和氧化磷,使用在酸性土壤可有石灰效應及當作作物生長需要的磷與鈣肥。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動物骨灰作為磷肥之效應。本研究土壤採自彰化縣與南投縣交界八卦山台地的紅壤,其土壤pH值大約落在4.1-4.5之間,屬於強酸性土壤。選擇台灣最常見的豬骨、雞骨、魚骨 (虱目魚) ,經過灰化、磨細、過篩,然後當做基肥施用於盆栽,土壤以未施用及施用過磷酸鈣者為對照,將芥蘭、結球萵苣、高麗菜、及西洋芹菜種於同一盆中,其它肥料皆相同且採用灌肥方式使用,每處理5重複。試驗期間定期做生育特性調查,採收時植體秤重、烘乾、磨粉、分解及測定植體各種養分成分含量,同時採取土壤樣品分析土壤有效養分含量。肥料

的施用量是依各作物生長的元素需求量,經計算後給予適當的肥料用量。本研究結果顯示施用動物骨灰對高麗菜、結球萵苣、及芥蘭產量的提升高於施用化學磷肥,尤其對結球萵苣產量有顯著差異的影響;施用動物骨灰對於西洋芹菜的增加生長效果則沒有那麼好,但是還可以看出比不施磷肥者好,其中只有施用魚骨灰處理的產量高於施用化學磷肥處理者。沒有施用磷肥的CK1處理、施用化學磷肥的CK2處理及施用虱目魚骨灰處理,其距離高麗菜植株5公分圈內土土壤的pH低於圈外土壤;施用豬骨灰與雞骨灰的處理,其圈內土壤的pH高於圈外土壤,且統計上的交感達到極顯著水準。一般蔬菜作物越靠近主根,其根密度較大,所以pH較低,本研究施用骨灰的確可以避

免甚至提高根圈內土壤pH,顯示施用骨灰除了可以提供磷肥,尚兼具有石灰效應,這也是施用骨灰可提高高麗菜產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