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立維寫的 醫生菌:細菌是我們的醫生 和經濟部工業局的 智造大未來:洞察未見的需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水 和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心理學系 丁興祥所指導 邱詩云的 一位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與流變:一種生命圖像式的反身敘說 (2021),提出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女性、反身、敘事、情感理論、生命腳本理論、詮釋循環、視域融合、前敘事、主顯節、解釋性互動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陳良治所指導 黃慶勛的 群聚產業之技術能力的形成及演化—以苗栗粉末冶金產業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技術能力演化、技術學習、產業群聚、粉末冶金、中小企業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醫生菌:細菌是我們的醫生

為了解決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陳立維 這樣論述:

細菌沒有好壞,是飲食、生活習慣和藥物,讓好菌變壞菌,讓你發生各種疾病。想要健康,須重新認識細菌, 蔬果和纖維質成就優質菌相, 給細菌關愛,他們就會用健康回報。先補菌(攝取功能型益生菌),再養菌(維繫細菌生存的環境),讓生命滋養生命,喚醒身體的生命力! 作者簡介陳立維陳立維,出生於澎湖馬公,就讀大學之後定居台北市。家族在澎湖當地頗負盛名,父親和六叔都畢業於台大醫科,形容自己懵懵懂懂沾到醫學教育的邊,從小到大在老師同學印象中會讀書的好學生,卻宣稱自己曾經不知為何讀書,也不明白自己的志向。40歲之後開始大量閱讀,發現閱讀的樂趣,開始從事寫作,在文字的世界中發掘到無以倫比的喜樂。文章從評論音樂和棒球

,到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健康哲學,接著在與讀者和學生的頻率共振中發掘到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超過十年的健康書籍創作,在自己實證中學習,在講授中成長,持續有超越性的體悟,來自身體的聲音,來自閱讀和深度思考,也來自於完全掌握民間對於健康的迷失。近期,以「幸福除垢學」為標題成立健康講堂,除了強力宣導即時改變的急迫感,也鼓勵學員透過行動,對自己的未來人生做出遠離病痛的承諾。在其文字信念中,讀者可以觸摸到障礙真知的圍牆,可以領悟到人性對於真相的刻意攔阻,深度閱讀,終將理出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負責的超越性視野。相關著作有《益生菌觀點》、《彩虹處方》、《酵益密碼》、《零疾病、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健

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和《初斷食》等。相關著作:《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初斷食:淨化身體,啟動最全面的自癒力》《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零疾病,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 專文推薦−    菌相平衡:人類健康新解     余儀呈−    後抗生素時代的愛菌、養菌、用菌哲學     林裕鈞−    都是「菌」的事     陳婉君−    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     嚴守仁作者序    甦醒  前言一、菌相:最後一塊拼圖二、上醫何處尋第一章    立場(Ground)一、    當斷則斷二、    利益糾葛三、    從分別心到優越感四、    

人是面子 細菌是裡子五、    一條線的思辨第二章    群聚(Pack)一、    部落興衰二、    螞蟻與細菌的鬼斧神工三、    叢林交響樂四、    共生五、    細菌地球村第三章    土壤(Soil)一、    塵歸塵 土歸土 二、    艱苦卓絕的蘋果傳奇三、    泥巴與免疫力四、    天才無限五、    烹調與菌相第四章    瞎盲(Blind)一、    幽門桿菌悲歌二、    酵母菌連結三、    還我盲腸來四、    菌酵本一家五、    細菌的載體第五章    膽識 (Gut)一、    讓過敏在你身上絕跡

二、    我一定要打疫苗嗎?三、    深化斷食 健康開悟四、    晨斷食五、    儲存糞便的時代到了第六章    負擔(Load)一、    養豬場的一場大火二、    血糖的催促三、    臭臭四、    就少那一句真話五、    憋出問題了第七章    母親(Mom)一、    無條件的付出二、    臨盆三、    料理食物的人四、    愛之適足以害之五、    細菌的呢喃 第八章    鎖鏈 (Chain)一、    恐懼的對象二、    謝絕抗生素 三、    現代瘟疫 四、    欲加之罪 五

、    抗焦慮權威第九章     復活 (Rise)一、    減肥?別傻了!二、    來自腸子的阿茲海默 三、    腹腦大藍圖四、    十年始五、    絕對不拖累下一代的承諾第十章     信念 (Faith)一、    全然的當責二、    化療?不要鬧了!三、    菌療大未來四、    腸道照顧好 怎麼做?五、    寫給「沒辦法」的你後記一、    你愛你自己嗎?二、    榮耀我們的祖先:細菌 專文推薦菌相平衡:人類健康新解 余儀呈/芝山生活家負責人、診所開業家庭醫師四、五年前剛認識立維老師時,從他批判在社會不當價值中執行醫療業務之醫師(包括他的父親

)之言談中,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內心經歷深刻矛盾,從而掙脫出來大力吶喊「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的一個人,驀地發現醫界竟然也有這樣的同路人,德不孤必有鄰,我們不必然踽踽獨行。我是個行醫三十餘年的家庭醫師,很清楚大部分的疾病是來自於生活習慣與環境,只要能修正致病的因子,減少工作壓力、增加蔬果高纖飲食,加上規律的運動與充足的睡眠,大部分的疾病都能自癒。然而這只是知其然,西方醫學教育並未告訴我們所以然。直到最近十幾年,我從自己歷經闌尾手術後沒幾年開始有憩室炎才恍然大悟,原來1908年諾貝爾獎得主俄羅斯科學家梅契尼可夫語出驚人,一口咬定人類衰老的原因是由有害的細菌在腸道滋長所造成的立論是不能漠視的。

當年他發現保加利亞農民的長壽是因為經常食用一種富含乳酸菌的「酸奶」,這個發現後來啟發日本科學家代田稔發明了暢銷全球幾十年的「養樂多」,也並非沒有健康意義。美國史丹佛大學瑞爾曼在2005年《科學》上發表一篇論文,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研究團隊從健康人的不同部位腸道取出腸壁黏膜組織,找到超過千種以上的腸道細菌,其中大部分是前所未知的新菌種,我才驚覺自己對牠們以百兆計的細胞數量,以及提供人體養分、調控腸黏膜修補或誘導免疫細胞等功能,過去的醫學知識是遠遠不足的。現代醫學面臨許多束手無策的慢性病,過去幾十年醫學一直冀望於基因的研究,期待有突破性的醫療進展。然而,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畫時,科學家及醫療專家不免

大失所望,人類竟只有兩萬多個基因,居然與果蠅相去差不多。相對於腸道菌的研究,人類細胞的基因顯然微不足道,因為與人體共生的1200餘種腸道細菌、酵母和其他微生物,其基因總數卻多達330萬個,是人類基因數目的150倍。所以,我們的身體到底誰在當家?是我們自己的細胞還是在人體內共生的微生物?我們的健康是如何失去的?透過正念靜坐、生食斷食、蔬果酵素,身體又如何能自行療癒?循著這些思維脈絡,對於健康的追尋,似乎未來需要一個全新的系統性架構,人體是由數百兆細胞構成,其中少數(約十分之一)由人類兩萬多個基因調控,更多數(約十分之九)的其他細胞(微生物)則由多達330萬個微生物基因所控制。生命之初,從受精卵單

細胞開始發育到初生前,胎兒期胃腸是無菌的。隨著出生,身體開始與外界接觸,生產的過程、哺乳的方式,以及成長後從情緒、壓力、食物、空氣等,體內的腸道菌不斷持續改變生態平衡。當某些「壞」的細菌過度生長會破壞原有的微生物平衡導致腸道生態失調,並會產生內毒素、阿摩尼亞、硫化氫、苯酚、吲哚等有害物質,造成黏膜傷害與增加肝臟排毒負擔,黏膜結構一旦出現疏漏又可能導致食物抗原引起免疫反應,最終會導致各式各樣的疾病。例如常見一些慢性退化疾病、皮膚過敏、偏頭痛、腸躁症、甲狀腺疾病、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疲勞、憂鬱症、食物過敏、痤瘡等,病源似乎都被高度懷疑與腸道菌相失衡有關。近來乳癌與攝護腺癌患者愈來愈多,

已知與雌激素異常代謝有關,而導致荷爾蒙異常代謝的元兇也發現可能與腸道壞菌過度生長有關。近年來液相層析質譜儀(LC-MS)的技術非常進步,腸道細菌生態失調可透過代謝所產生的酸性產物,在特殊實驗室進行尿液檢測而窺見其機轉,這幾年我試著藉此幫病人評估腸道微生物過度生長的狀況。例如:尿液中D-阿拉伯糖醇過高,可能表示是腸道念珠菌的滋生而致免疫受損;過多的D-乳酸意味著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及腸道的嗜酸乳桿菌的過度生長;當尿液出現偏高的馬尿酸、苯甲酸、苯乙酸、苯丙酸、對羥基苯甲酸、對羥基苯乙酸、二羥基苯丙酸、吲哚靛甙或丙三羧酸等時,代表腸道內有變形桿菌、大腸桿菌、梭狀芽孢桿菌、梨形鞭毛蟲或其他有害厭氧菌的生

長。尿液檢測這些有害物質,乃經由微生物對於食物之發酵所產生,決定於生活作息、飲食內容與腸菌生長等狀況,作為醫師我須更謙虛去解讀這些檢測,也希望從此書得到啟發,不斷學習解惑,以面對處理各種複雜的慢性疾病。******後抗生素時代的愛菌、養菌、用菌哲學 林裕鈞 高雄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2016年5月底,那時剛考到內科執照,在「酵益斷食」的營隊上,我初次認識陳立維老師。「對於病倒或過勞等,我能理解,但不會同情,醫師是最不該生病的!如果醫師也無法讓自己健康,想要真正的健康,能依賴醫師嗎?」「養生,不是養醫生;養生,要少看醫生。」陳老師給我的初印象,是直言不諱的嚴師,被誤解為反醫療人士的醫師後代。我非常

好奇,有著十年實踐斷食,與輔導近萬人斷食經歷的他,究竟看到怎麼樣的風景?接受胃腸肝膽專科的訓練才滿一年,我已接觸到幾位醫師患者,有急性膽囊炎切掉膽囊的,有反覆莫名發燒夾雜感冒與腸胃不適,有無法診斷的怪病,有年紀輕輕就胃潰瘍的,有慢性便秘造成腹痛的,有前額帶狀泡疹發作的……這是我看到的風景,醫療與健康之間,本該是相輔相成的佳偶,卻有種緊密又撕裂的矛盾。決定參加酵益斷食營的契機,是看到原本體重破百的王嘉熙老師,再也不復胖,半年中穩定的苗條下來,更重要的,是精氣神的改變,那種掌握健康之道的自信,假裝不來的。「瘦下來,只是附加價值,如果動機只在減肥,那你永遠不可能達到健康。」營隊中,陳老師的告誡充滿禪

意。聽聞我在斷食的親朋好友,大家第一個反應都是:「你太瘦了還斷食,營養不良會生病的!」一直以來,我深受過敏的困擾。國小時頻繁哮喘發作,擔心像歌手鄧麗君一樣死於氣喘,中藥、西藥、尿療、燉補,都曾乖乖試過,也不知是這些「療法」發揮作用,還是騎腳踏車通勤加上打球運動的幫忙,或是青春期後體質自動改變,總之,高中之後,氣喘幸運地不藥而癒;過敏性鼻炎,則在搬來溫暖的高雄後改善。現在,剩下難纏的異位性皮膚炎,只要工作壓力超載、作息不正常、貪吃甜食,它就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冒出來教訓我。要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抓癢,幾乎不可能,但越抓就越癢,癢帶來焦躁,焦躁就更想抓癢,好不容易結痂又被抓破,又痛又癢,睡眠品質不

好,又讓情況更糟。這一年來,我親身實踐過三次的七天「全日斷食」,並且恪行每天「晨斷食」,體驗到頭腦變得清晰、情緒逐漸穩定、排便得以順暢的階段性變化,皮膚炎的抗議也得到安撫,縮小了興風作浪的頻率和範圍。雖然沒有類固醇的速效,但我相信身體的智慧,與持之以恆的力量。另外,對我而言很棒的附加價值,是省下很多用餐時間,能將之用在自我成長和醫療工作上。斷食,兼具健康管理、時間管理、終身學習等多維度的意義,這是親身經歷,才有辦法體會的樂趣。斷食並非不吃,而是減少消化熟食對健康存摺的損耗,以富含酵素和膳食纖維的素材,能量取代熱量,讓真正了不起的醫生──細菌,強化與人體的連結互動,成千上萬富饒的「菌群網絡」,自

然會帶來共存共榮的健康。 從實證醫學的角度評價,陳老師推廣的健康之道,只是排名第五的專家意見(expert opinion),僅供參考,不如集結多篇雙盲測試的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ic review),可信度才是第一?但與其看證據等級,不如看證據品質,閱讀陳老師十年來的作品,你會發現他的照片有逆齡的蛻變!他不是只敢拿別人做實驗的學術派,而是「道成肉身」的實踐派,這也是讓我能認同並「以身試法」的關鍵。「不去意識要根治,才有可能根治。心態對了,才會有持續性的練習。保健,才是最有效的治療。」醫學,本來有著生理、生化、藥理、病理這四大基石,但臨床的實務中,主流的觀念偏重藥理和病理──必須有診斷,

才有辦法治療;必須有藥物,才有辦法治療,龐大醫療產業鑽研和開發的方向,自然往高端檢驗與昂貴藥物傾斜。在醫療環境中,一切都得快速、便宜、有效,信任是奢侈品,副作用和併發症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彼此教導,小心駛得萬年船,切莫一失足成千古恨;已經生病的人,身體生理與生化機轉的運作,不值得信任,任何風吹草動都必須嚴陣以待,到底是正常反應?症狀?亞健康?疾病?最終的邏輯總是,寧可錯怪一百,不可放過一個。於是,更多的檢查,更多的藥物,成為醫師分散訴訟風險的手段,也成為民眾篤信的圭臬。潛移默化下,人們只問療程多久,忘了健康需要耐心地持續經營;只問醫師你行不行,忘了健康必須勇於承擔自身的責任。醫療越進步,人的生命

力與存在度,就越發泯滅在反射性的就醫公式裡。人類暫時阻擋了傳染病,將細菌踩在腳底,卻迎來自身創造的新疾病。陳立維老師並非與科學對立的唯心論者,他是微生物學出身的專家,也曾在我的母校陽明大學醫學院裡授課,出於對優秀作品的尊重,他會購買原文書來閱讀,持續地自省、進修、寫作,這些都是我很欽佩並效法的特質。菌相失衡(dysbiosis)已成為當今胃腸肝膽專科領域的顯學,運用糞便移植(fecal transplantation),可治療廣效抗生素造成的偽膜性腸炎、潰瘍性腸炎、克隆氏腸炎等。知名的《自然》期刊,揭示帕金森氏症,不是過去認為只侷限腦部的疾病,它極可能源自於胃腸道的病變,透過神經訊息的傳導、發

炎物質滲漏等路徑,而影響大腦的正常運作。腦-腸-菌的協作系統(brain-gut-microbiota axis),一直默默地維護我們的免疫、情緒、消化、代謝,如今終於被科學家發現,描繪出其運作的模型。由此看來,愛菌、養菌、用菌,即將成為「後抗生素時代」的希望。是的,在腸道菌相成為顯學的十多年前,陳老師早已看到這必然的未來,也不僅止於知道,他不斷汲取國內外新知,將學理融會貫通,讓一般人也能熟練「酵益斷食」,擁有通往健康之路的確信。在這十年中,我相信他因著這遠見,遭遇非常多的風浪險阻,感謝有他的堅持,讓我們能看到一位浴火重生的典範。「……就我年輕時的價值與目標,這應該是揚眉吐氣的一刻。可是,我揚

棄了爭氣的所有念頭,也期勉自己,絕對不要有絲毫的自滿與自傲……細菌不要我揚眉吐氣,身體也不要我爭一口氣。它們都提醒了我,爭氣不是生命的重要學分,勇敢彰顯生命與身體本質才是。」鄭明析牧師曾勉勵過醫療人員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並將之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醫療的根本,在於恢復生命的價值。」《醫生菌》這本書,精煉了陳立維老師十年來踐行的體悟,順著那些足跡,你將重新理解細菌的角色,體認到恢復細菌的價值,就是恢復自身健康的價值。誠心推薦你,以開放的胸襟,驚嘆造物何等奇妙,走上這段特別的旅程。「以終為始,無所畏懼。」*****都是「菌」的事 陳婉君/美國加州全美中醫針炙師、美國內華達州自然醫學醫師從讀者到朋友

2006、2007年間,我在台北的有機店以量子儀器檢測駐診。當時市面上雖有了益生菌的產品,但真正了解益生菌的人並不多。其間,我閱讀了陳立維老師的《益生菌觀點》一書,如獲至寶,就請店長下訂50本,當成推廣益生菌的工具書。在這之前,我曾回了趟美國,在Barnes&Noble書店找了兩本很吸引我的書,內容都在講酵素、益生菌,益菌生跟過敏、慢性病、癌症、肥胖體態的關連。因為是原文書,內容雖感興趣,但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因此,當我看到陳立維老師飽讀眾多原文書,又經過仔細研究分析,融會貫通,並加以實踐後寫出來的《益生菌觀點》,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油然而生。當時我們並不認識,但都在執行理念很相近的事,直到三年

後,我們才有機會認識。因為讀過他的書,多少了解這位作者的想法、個性、脾氣,確實那時有種一見如故的感受。我的「過敏」歲月記得有一次陪同先生出差到馬來西亞,一位友人非常熱心接待,帶我們去吃在地人才會曉得的螃蟹大餐。我特愛海鮮,但卻是過敏體質(當時還沒有落實腸胃保健),我邊吃邊抓癢,先生則一邊剝螃蟹給我,一邊遞來酵素跟益生菌。很有趣的畫面,但何苦來哉?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慾!這對當時的我,能開心吃是很不容易的,多虧了益生菌和酵素啊!我何時開始成為過敏體質的?只知道小時候常常感冒發燒,打針吃藥已成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認識了我的專有醫師「苦杯杯」(閩南語發音),他姓許,開的藥很苦。長大後,因為念護理,在醫院

工作,常有醫生關心問我,臉怎麼像紅蘋果一樣,兩片臉頰紅紅的,該不會是紅斑性狼瘡吧!快去抽血檢查看看。結果並沒有呈現陽性反應,但也因此開始了四環素(doxycycline)長期愛用者之路。種下了因,就得承受呈現的果!當然,消化系統的問題(胃痛、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脹氣、口氣不佳)加上皮膚嚴重過敏,一直跟著我。不單如此,我坐車就暈車,想吐、頭暈目眩、冒冷汗,又不好入睡、便秘、經痛、念珠球菌感染……等。別懷疑,這些看起來不太相關的症狀,全是因為長期吃抗生素來的。(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去閱讀陳老師的《益生菌觀點》,書中還提到很多和體內好菌被破壞後有關的症狀。)被西藥所控制的人們陳老師寫完《醫生菌》這本

書時,他請我寫序,相約見面。拿著初稿還沒有看,閒聊中提到我們彼此走這條路雖辛酸,卻一直堅持著;又談到我們比別人多了解一些事實真相,卻常因著驕傲,缺乏愛,不夠體恤這些思想一直被西藥所控制的人。他們內心充滿了恐懼,擔心身體所表現的症狀會失控;卻對我們產生很多的不信任及懷疑──即使親眼看到事實及數據上的證據。當時我們都無法理解,人們怎麼都不相信自己的身體受造是如此精密聰慧,是不會隨便犯錯的。我們互問這十幾二十年來,到底真正改變了多少人、幫助了多少人、流失了多少好不容易來到我們面前,卻因為我們專業的傲慢,愛心的缺乏,不夠理解他們,而用尖銳的言辭斥退了他們,致使他們放棄了?這是我們彼此日後需要再更精進的

地方。我倆都在保健產業,一直不斷接收新的資訊,因此有種直覺,知道什麼是對的;那種直覺會一直引導我們找到對的方向。當然年紀越來越長,領悟也會越來越深刻。所以自省的話題變多了,對於環境的虧欠感也逐漸加重。我們談到人性的敗壞、資源的濫用,社會充滿貪婪和欺騙,當然還有我們的不願意面對自己。和陳老師聊完,回家一看初稿,內容有很多都跟當天的話題相近。我急著一窺全貌,以致常看到半夜一、兩點還不願意放下。這本書像是自省的心路歷程,又充滿最新真相的資訊。我倆應該算是有志一同的默契;或說都「養」了消化道菌相,比較能夠溝通!我的習醫之路我從護理開始,轉念中醫,後在夏威夷接觸學習了能量醫學、自然療法;再藉由以營養保健

為基礎架構,給予身體足夠原料,協助人們重建修復。在諮詢精神情緒狀態不佳(如憂鬱症、焦慮症、失眠、恐慌、躁鬱症等)的朋友中,不難發現一致的情況──這些人都有腸胃道相關的症狀。在中醫理論中有所謂的「胃不合則臥不安」,這絕不是巧合;我們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早就發現腸和腦之間的關連。在印度阿育吠陀稱之為「太陽神經叢」的範圍,當中的相關症狀,如肩頸僵硬不適、睡眠障礙、心慌不安、遠離社交人群、胃口不佳、沒食慾、或吃完消化不良、脹氣、胃炎、胃酸過多或不足、十二指腸潰瘍等,與本書所提的乳酸菌在腸腦聯繫管道中,扮演重要的傳輸角色,不謀而合。這些人的消化道菌相,確實都有相當程度的狀況,有待長期保養處理。然而這些因

腸道壞菌佔優勢,以致精神狀況出問題的,卻是不容易溝通的,他們會一直固執在對自己不利的光景中;也就是說他們身體與大腦之間的神經迴路出現障礙,邏輯思考一直卡在小部分的神經迴路裡出不來。在此我就不提供處理方針,以免有違推薦序的角色;但我認為長期補充酵素、益生菌、益菌生,以養腸道的觀念是絕對的重點。與身體和好吧!我因為糟透了的消化系統及過敏體質,在經過一連串的學習後,當然自己成為最佳實驗對象。其中的重建修復,需要絕對的時間、絕對的相信、絕對的耐性,執行成功後才敢當「教練」,勸說人們也才有說服力;自然,我那些惱人的症狀早就煙消雲散,不知去向了。多虧陳立維老師這樣的精神人物,在前方引導佐證。謝謝他無私地將

自己的經驗、體會和領悟,化作文字,讓我們得以少走些冤枉路。在我學習自然醫學的領域裡,他如同那位巨人,允許我踩著他的肩膀前進。陳老師不管是寫書或演講,常說「身體是自己的,豈可隨便委託醫療任意處置呢?」你的身體應該是你最誠信的朋友,不會隨便背叛你的;一定是你對它不好,才會發生不和諧的狀況。重新跟身體和好吧!聽聽身體的聲音,將最好的給回身體。要和好也需要有對的「知識言語」跟「智慧的言語」。這本書可以教會你如何跟身體做最良好的溝通!*****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嚴守仁/希望樹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命好不如習慣好!而在所有的好習慣中,最基礎、最必要的就是保健養生習慣,因為沒有健康,就失

去了實現一切夢想的根基。看完陳立維老師的《醫生菌》,您就會對自我生命的真正構成有大開眼界的啟發,您也會知道更應該用「當責」的心態與作為,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為自己的身體以及和我們一起共生的細菌生態,做好健康的生命能量管理。有了健康的身心,您不僅可以自助也可以助人,在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可以幫助更多人圓夢。    非常榮幸能夠為陳立維老師的新書《醫生菌》寫推薦序,我對斷食、腸道菌及酵素等保健養生相關知識的啟蒙受益於立維老師良多,認識立維老師、受教於立維老師並且親自實踐所學,包括均衡飲食、充足睡眠、適度運動及健康紓壓,近 5 年以來,我的體重從 91.5 公斤降至目前的 72 公斤,但減重只是

表象不是目的,其實最受益的是身體在腸道菌的協助下,清理掉了許多堆積的毒素汙垢,也提升了身體的代謝能力與免疫能力。健康檢查報告僅剩下兩項問題,一為有輕微地中海型貧血(遺傳),一則為尚有輕微脂肪肝(過去真的太胖了),身體健康的好轉趨勢印證了立維老師的智慧,讓我非常樂意藉此向各位讀者推薦立維老師及其最新著作。    但是,我有資格為此書寫推薦序嗎?立維老師畢竟還有醫學背景,而我是理工科系出身,所以要為這本書寫推薦序壓力不小,所以我又在市面上買了至少五六本國外作者談細菌、微生物的書,花了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了綜合(比較)閱讀,儘可能地為自己在此領域建立起足夠的背景知識(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

entation),再加上自己親身進行晨斷食、全斷食及服用益生菌等實際體驗,讓我的身體也能透過知行合一的實踐,真正受益於立維老師的智慧、受益於能量酵素、受益於全身細菌生態系統的協助,這樣子,自己的心才踏實到有一點點信心為本書寫推薦序。    立維老師在「作者序」中分享了自己身體經歷優良習慣和能量管理的細微改變,並且指出了「這一段演變的關鍵語言是能量,如果用一個字闡述就是『菌』。」立維老師針對細菌這個全書的主題分成十章論述。讀者請仔細咀嚼立維老師的用心,有時候您會在他的字裡行間中,看見立維老師彷彿化身為細菌的代言人,為您揭開人們長期對細菌誤解的面紗,有時您又會對立維老師的哲思智慧感動,也覺察到自

己生命的某些部份開始甦醒,您更會看到許多立維老師對我們健康飲食以及養護腸道優質菌相的提醒。    立維老師在書中提到「我喜歡『身體農場』這樣的形容,把健康連結到大自然與農場的意境,把身體經營成自然農場,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經營成健康的農場。」這個觀念和我已經經營20年的生命教育志業「希望園區:為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理念不謀而合。根據我的實務經驗,我們若要促成大環境越來越好,務必要從自己的身心靈健康開始做起,而建立自身腸道優質的菌相生態,又必須依賴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在書中,透過立維老師的解說,您就會知道為什麼要在飲食中避開乳製品,您也會了解為什麼立維老師呼籲懷孕

婦女自然生產以提供新生兒天然且完整的腸道細菌。    另外,我也喜歡立維老師在書中提到的「健康意識在本質上就是生態意識」的觀念。的確,我們體內(尤其腸道內)的菌相生態如果均衡優質,我們的生命就得以受到滋養,我們的健康狀態就會跟著好轉。就像我和一些關懷台灣農業與土地生態的好夥伴們今年起認養了花蓮壽豐鄉193縣道旁的無毒紫米田,這是一個「無毒環境擴散計畫」,就是希望臺灣耕種方式,可以從原本的慣行農法(大量的農藥與化學肥料),變成以有機農法及無毒農法為主的耕種方式,讓農地及其周邊生態得以回復到以往生機蓬勃、萬物共生的狀態。農民以黃豆原料高氧醱酵及專利破壁技術處理製成的天然有機營養液,滋養了有利於紫米

生長茁壯的 8 種土壤裡的細菌,而這些細菌就回過頭來發揮群聚共生的綜效,讓紫米的秧苗能夠在最優質的生態環境中成長茁壯。我們正在推廣「無毒環境擴散計畫」,希望讓台灣的可耕農地都能夠無毒而恢復生機,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一起響應立維老師的呼籲,也要記得為自己的腸道優質菌相負起責任,不要再用抗生素、乳製品或是其他錯誤的食物來毒害自己的腸道生態了。    在拜讀立維老師《醫生菌》書稿的同時,越是了解細菌和我們共生在同一個生命生態系統、越是知道細菌菌相如何影響我們的腹腦(我們的腸道及其連結的高密度免疫神經系統),我就越清楚了解腦神經科學家丹尼爾.席格博士(Daniel J. Siegel,MD)在他的新

書《心腦奇航 : 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中為心(Mind)所做的定義:「從涉身的(embodied)、存在於關係上的(relational)能量訊息流動所組成的複雜系統中迸現出來的自動組織(Self-Organizing)作用。」    用比較通俗的白話來詮釋,也就是每一個「個人」都存活在由自己身體、他人及環境所構成的互動能量場中,心(Mind)就是由這個能量場域中的能量訊息流動,透過自我組織(能量重組)而產生。    這讓我赫然發現,如果我們認真看待和我們身體共生的龐大細菌族群,其實它們也是構成人類之「心(Mind)」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更是我們一起有意識演化的生命共同體!所以讓我

們再次回到書中,聆聽立維老師的呼籲「真相一直存在,等待我們去擁抱它。」「老天爺早已賦予我們一種天賦,叫做健康,而且委託成兆上億的微生物來共同維繫這個珍貴的能力,就等我們來發掘,就等我們在人生修行路上逐一體悟。」    感謝立維老師總是充滿大愛的把他的真知灼見透過著作、課程、營隊分享到這個世界上,更棒的是立維老師更是知行合一的健康實踐家,在自己的保健養生習慣上不斷精益求精,以高度的恆毅力(Grit)來實踐他所體悟到的保健養生智慧。因為機緣巧合,您拿起了這本書,因為您聆聽到內心的聲音(可能也包括您體內上兆億細菌的共同吶喊),如果您也想要為自己為家人的健康做出貢獻,也許這就是您以愛為動機清醒做選擇的

機會,好好閱讀立維老師的真知灼見,然後知行合一,假以時日,您一定能夠成為以身作則、自助助人、發揮正向影響力的健康實踐家!

一位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與流變:一種生命圖像式的反身敘說

為了解決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邱詩云 這樣論述:

研究由自身台灣客家女性的生命處境出發,探討人與世界的關係。藉著個人視角觀照生命腳本,世界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來自於個人在人生中的每一個抉擇所積累。社會文化與政經結構對於人的日常行動,展示了個人獨特的性格所 認定形成並且自我詮釋生命的價值與世界的意義。我們都是自己內心的回聲,在每一個創生的行動實踐裡,看見自己,也看見世界。

智造大未來:洞察未見的需求

為了解決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經濟部工業局 這樣論述:

  面臨全球製造版圖重新洗牌,您準備好了嗎?   一本讓您看懂智慧製造,並即時掌握契機,   升級產業新價值,開創企業新未來! 名人推薦   為達到產業導入智機化目標,建立創新技術、國際行銷、資金與人才等方面之協作機制,期望讓智慧機械具體落實,並加速產業挹注創新能量,發揮預期成效及擴散效應,促使臺灣機械產業「智造」兆元商機。──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沈榮津   唯有創造差異化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先機, 推動智慧製造更是刻不容緩,勢必將促使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進而優化整體產業鏈結構,以因應這股全球「智造」趨勢,洞察市場未見的需求。──經濟部工業局代理局長 呂正華

  以人為核心,迎接智慧化創新應用新紀元。透過這本書,相信可帶給許多企業未來技術或服務之具體參考,引領台灣產業邁向前進一步的成長實力──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特聘教授 張所鋐   在數位便捷與快速競爭的時代,大量客制化已是常態,未來誰具備高度效率、靈活、速度的「隨需而至、隨需而製」的能力,最終將擁有消費者,而智慧製造將是每個產業從中致勝的關鍵點。──鼎新電腦總裁 葉子禎   全球生產製造朝資訊化、智慧化發展下,產業供應鏈加速垂直與水平數位化是競爭關鍵,能快速反應或預測市場需求,才是贏家。而本書將是企業推開智慧製造之門,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鄭友仁

  本書除了針對智慧製造進行精闢和詳細的概述,亦可見國內如宏遠、東元等知名製造商實現「智慧製造」的成功案例,為讀者指引大方向,為極具代表的「智慧製造」著作。相信能為各位讀者、業界先進點亮「智慧製造」之路。──台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 劉佳容   出版緣起 前言 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沈榮津 推薦序一 經濟部工業局代理局長 呂正華 推薦序二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特聘教授 張所鋐 推薦序三 鼎新電腦總裁 葉子禎 推薦序四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鄭友仁 推薦序五 台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 劉佳容   單元一:甚麼是智慧製造 一、智慧製造是跨領域的學問

二、認識各國如何推動智慧製造 單元二:智慧機械的智造應用 一、臺灣智慧機械產業生態系 二、智慧機械的應用領域 三、破除數字的迷思─問題不在4.0!? 四、如何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正確模式 單元三:成功案例解析 一、桂盟企業—高階鏈條品質與性能最佳化之製程參數學習智慧產線 二、宏遠興業—高效率精實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 三、漢翔航空工業—航空零件智慧製造示範廠 四、東元電機—高效電工生產線自動化及資訊整合   單元四:導入做法及建議 一、中小企業該如何面對智慧製造趨勢 二、大型企業的角色 三、現在什麼更重要?人才‧人才‧人才 四、讓數位顧客買單─智慧生產服務體系 附錄 工具資源:生產力再造成熟

度評量系統(製造業) 參考資料 前言 創新引爆 啟動智慧產業成長新動能 智慧機械推動辦公室執行長 沈榮津   綜觀近年來全球製造業競爭力之消長趨勢,尤其面臨高齡化時代,各國製造業發展仍以高附加價值、低成本以少量多樣生產為主軸,而臺灣亦致力推動素有「工業之母」之稱的機械產業,作為國內重點創新方向,冀望藉由推動智慧機械達到產業轉型,以智慧生產與智慧製造提高產業競爭力。   因此,經濟部推動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為主軸策略,規劃將精密機械產業,導入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智慧化技術,包

含:大數據(Big Data)、物聯網(IoT)以及雲端運算技術。各個產業從基本零組件、單機到整線、整廠都需要智慧化,藉此提高製程精準度與穩定度,促使產業效能升級,同時邁向產業智機化、智機產業化遠景發展,目前選定國內產業包括航太、機械設備、金屬加工、電子資訊等為練兵對象,希望透過場域試煉,翻轉產業代工形象,進而提升國內生產力及薪資水準,打造全球智慧機械之都。   更重要的是,精密機械結合智慧化技術,將有助於產業從製造思維轉變為服務思維,形成製造服務化之新商業模式。透過感應器,機械之間能夠相互整合溝通,擷取大數據資料加以分析,達成大量客製、高效生產、自主決策及故障預測等目標,並提供最適化決策,

快速探得先機,以滿足客戶需求,這將是我們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在具體作法方面,除了整合產官學研能量,亦透過智慧機械園區、智慧機械發展中心、智慧機械聯盟,並建構產業聚落,促進國際合作機會,布局全球市場,以及成立北中南智慧機械人培及應用中心,培育智慧機械與製造跨域人才。   另外,不僅針對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有深入淺出的介紹,更透過標竿企業案例的實務分享,提供臺灣企業於產業智慧化發展之參考依據,並希望協助企業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到建置屬於自身之新營運模式,運用智慧力創造企業大未來,洞察市場與客戶未見的需求,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為達到產業導入智機化、建立智機產業生態體系與強化國際合作市

場拓展三大目標,經由政府與業者的通力合作,以及產、學、研的跨界合作,加上政策輔導與典範觀摩推動導入,建立創新技術、國際行銷、資金與人才等方面之協作機制,期望讓智慧機械具體落實,並加速挹注產業創新能量,發揮預期成效及擴散效應,促使臺灣機械產業「智造」兆元商機。 推薦序一 共聚產業能量,贏向智造大未來 經濟部工業局代理局長 呂正華   當前各國面臨全球就業人口縮減及能源消耗等挑戰,紛紛推動製造業提升相關政策,以尋求解決之道,例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先進製造業夥伴關係(AMP)、中國製造2025等,而對缺乏原物料和市場縱深的臺灣而言,唯有創造差異化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取得先機,因此,推動智慧製

造更是刻不容緩,勢必將促使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進而優化整體產業鏈結構。   為加強技術產業化的深度與廣度,經濟部推出「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連結在地、連結未來、連結國際」三面向為發展主軸,並以「打造智慧之都」、「深化智機產品與技術發展」、「加入產業導入智機化」及「推動國際鏈結」等四項策略,建立智慧化系統解決方案。例如:臺灣的工具機廠商賣的不再是單機,而是整體的智慧生產方案,從中改變其生產模式,充份掌握上中下游的技術,以建構臺灣智慧機械產業新生態體系。   因此,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並不是單一打造機械業,亦非僅製造機器人或是機器手臂,而是整合資通訊業與國防航太產

業等,發展人機協同、感測器、控制器與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打造產業智機化,形成客製化服務網絡體系,更集結產、官、學、研能量,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之資源合作,協同創新技術、人才培育、行銷等方面,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在本書中,除了針對智慧機械產業生態系與應用領域有全面性概述,並提供臺灣中小企業未來之發展與營運方向,著實為踏入智慧機械領域的一本入門參考書,以因應這股全球「智造」趨勢。更重要的是,書中所列舉之標竿企業案例,最大共通點在於挑戰技術無受限,且串聯上下游產業,於關鍵技術、產品研發、製造、設計至國際行銷持續精進,洞察市場未見的需求,在在展現臺灣隱形冠軍之創新動力。   無論在智機產業化,抑或

是產業智機化願景推動下,目前政府積極整合產業間的創新能量,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相關應用知識、技術服務價值,未來則持續優化領航產業之智慧供應鏈生態系統,強化企業垂直及水平之智慧化能量,擴大複製自行車A-team模式,加速產業成功轉型,而人才培育更是其中核心要素,接軌國際策略合作,相互激發創新能量,開創智慧機械之國際競爭優勢,冀望臺灣成為亞洲智慧機械最重要的標竿場域,促使臺灣智慧產業新時代,全面啟動! 推薦序二 運用智慧機械 帶動經濟成長率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所特聘教授 張所鋐   兩年前,我們曾經參觀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自動化用電路板的安柏格工廠,該廠20年來,並沒有增加廠房面積,但是生

產能量卻增加了七倍,而且產品的良率達到相當高的14 PPM。當接到網路的訂單,包括一件的訂單,24小時之內完成生產及交貨,面臨少量多樣客製化的趨勢,表示它已經可以在同一生產線上,進行混合產品的生產。在不增加廠房土地的限制下,為什麼它能夠700%大幅增加產能?我們的企業常常需要擴充工廠土地(又昂貴且嚴苛)來增加產能,它可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也有幸參觀了新竹臺灣積體電路公司(TSMC),最新的12吋廠可以說是非常工業4.0的工廠了!晶圓輸送盒子在廠房內如遊樂場一般三度空間的運送,充分運用了智慧機械、進行智慧製造,所有工作人員集中在一控制室內,從顯示螢幕遙控監督整場晶片的製造,達到高可靠度及

高良率,它的代工費比競爭同業高10-15%,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它的產品附加價值率75%,差不多是我國製造業平均附加價值率的3倍,它是如何做到的?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榜樣。   上面兩個實例,可説充分運用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威力,看似平淡,卻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力,當然還有科技的創新也是致勝的關鍵,也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實例,見證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的強大功效,是不是從之可以贏,不從反而可能要面臨淘汰的危機?   Intel 創辦人之一的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在1996年擔任執行長時說,當市場的要求發生變化,先是有風,然後有浪,然後是海嘯,企業要具備10倍速改變的能力,

才能生存。企業要具備如此應變的能力,當然包括相當多的要素,其中工業4.0技術應該是關鍵能力!   講到競爭力,可以提到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之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Fogel)教授,他在2007 年發表計量經濟發展的一篇論文,預估2040年的世界經濟態勢大概分成四等:第一等是富裕的美國,第二等是成功的中國,第三等是勉強及格的日本及歐盟15國,及第四等的開發中國家印度。這裡要講的重點是關於臺灣的未來,若GDP經濟成長率維持每年1%,依Fogel預估,2040年時臺灣經濟發展將落在第四等附近,若是每年2%,則與第三等同級,若是每年3%,則會與第二等同級,若是每年4%,則會與美國同級。我們近年

GDP成長率大約在2%,依這篇文章的預告,當然它未必完全精準,如果我們一直未保持近2%,到2040年我們與印度差不多同級,這當然是令我們相當不安的地方,是不是可以藉工業4.0提高我們的經濟成長,至少每年不低於2%?   有幸我們的政府早早就注意到工業4.0、後來的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於2015年推動技術研發與產業推動計畫,兩年來,已經獲得初期豐盛的成果,本書即是針對智慧機械與智慧製造,提供了簡潔有力的答案。   智慧機械是智慧製造之基礎,智慧機械簡言之,是機器包括了control、computation 及communication(3C)硬體,還要包括相當豐富的軟體所

構成,軟體與硬體的結合,建立對外相互聯絡(互聯網)及智慧的能力,而我們對3C已經分別占有世界重要的領先地位,非常適合跨領域包括機械、電機、製造、電腦、通訊、軟體等產業的結合,引導資通訊產業進入製造業,兩者相乘的功效,讓我們繼續占有世界領先的地位。   本書中,對智慧機械產業化及產業智慧機械化,作了基礎性的闡述,分析臺灣製造業的生態系統,並指點如何找到適合自身企業的正確模式,中小企業如何因應智慧製造的趨勢,大型企業的角色又是什麼,最後延伸到智慧生產服務體系。   本書更珍貴的特點是講解4家亮點企業的成功案例,如何結合三方技術團隊,闡述核心的概念與執行内容,特別清楚地說明執行後的成效,當然國內

還有很多不同產業的成功案例,以實例來支撐上述提升競爭力的論述,也是少有的一本書,值得大家參閲,特樂於為之序。 推薦序三 虛實融通 智造未來 鼎新電腦總裁 葉子禎   自從德國工業4.0戰略號角響起後,以往科幻小說描繪未來製造工廠場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一部部Youtube視頻及一份份網路報告上,傳誦著智慧製造時代已經到來,自家工廠的生產線不架設幾台機器手臂,現場機台不接幾台上網,製造過程不裝些感測器蒐集大數據,似乎就跟不上流行。由於智慧製造議題層次多元且技術跨域,因此諸如此類,將智慧製造當成單純製造技術更新議題的錯誤認知並不少見。   本書開篇就將智慧製造以「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核心,變革價

值創造流程為要點,打造網宇實體系統(CPS) 為主軸」的本質內涵進行明確及完整的闡述,協助企業確立推動智慧製造升級轉型的正確觀念,破除智慧製造就是單純現場自動化的迷失。然後輔以各個先導國家相關智慧製造產業政策內容整理與分析,進一步點出各國家在智慧製造政策規劃的策略選擇及推動重點,以利了解國際間智慧製造的發展近況,並據此作為相關產業及製造企業規劃智慧製造轉型升級的參考。   依據學術界及產業界有關智慧製造的規劃及建置探討,具備自感知、自診斷、自決策、自優化的「智慧機械」單元在建置網宇實體系統(CPS),打造智慧工廠的具體實踐架構中,扮演著基礎及關鍵的角色。同時也是國際智慧製造市場中,具有相當商

業含金量及產業發展戰略特性的新興板塊。如果能夠有效推動智慧機械產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相關智慧製造產業升級將發揮槓桿加乘的效果。   臺灣精密機械產業在國際市場本來就有十分傑出的表現,已經發展出相當完整的精密機械產業鏈體系,對於進一步擴展到智慧機械領域有其相對優勢條件。本書對於政府發展智慧機械產業政策及建構智慧產業生態系的推動做法,有相當詳盡的整理。同時對於智慧機械應用領域相關技術單元及各級廠商(零組件廠、整機廠、整合公司)技術發展,也做了完整及系統性的整理,這些對於有意跨入智慧機械產業領域的業界人士來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於製造企業如何推動智慧製造轉型升級,本書介紹了中國生產力中心發

展的「生產力再造成熟度評量系統(製造業)」,此部分可協助企業透過自評及專家建議的協助,掌握現有的經營能量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配套的服務體系,可提供製造企業推行智慧製造過程各項必要的服務。此外,透過桂盟企業、宏遠紡織、漢翔航空及東元電機等四家先導企業,其相關智慧製造推動內容及經驗案例的資料整理及SPECIAL智慧製造推行應用要點之提示,對於正處在智慧製造推動評估及規劃階段的企業,提供業界實務應用範例參考。   新商業模式、創新流程及新興技術的導入過程,組織能力的養成經常扮演著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此點對於智慧製造的推動一體適用。如何以精實管理的思維及手法為工具,搭配新興技術的應用導入,穩健的分

階段推動智慧製造優化及組織能力升級,以確保每個推動階段都能達到營運績效提升目標,此部分是相當值得參考的模式。   人才永遠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關鍵,企業在推動智慧製造轉型升級過程,必然會遭遇人員技術轉換升級的議題,由於智慧製造屬於全面性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該趨勢也代表著市場環境對於工作者專業能力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此部分為政府、企業及工作者等三方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透過三方面角色共同努力各盡其能,相信必然可使智慧製造升級轉換過程順利過渡。   2016年是黑天鵝頻繁出現的一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等事件,都讓我們深刻感受到這個世界似乎有巨大的變化正在隱隱蠢動,事實上,這樣的改變在過去幾年來全球

產業議題上更加明顯,個性化消費趨勢的崛起,地球自然資源的快速枯竭,開發國家人口結構老化現象及社會貧富結構兩極化發展,這些全球化的趨勢讓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先導國家紛紛思考如何在此新時代下,善用自身原有的經濟特性及產業優勢條件,疊加物聯網、大數據、機器人、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新世代科技,推出國家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政策(德國工業4.0戰略、美國先進製造計畫……),以期在新經濟時代的全球產業競逐中勝出。   臺灣的製造業向來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憑藉過往扎實的製造管理功底,產銷運營應變彈性及客戶至上的服務創新,一家家的隱形冠軍深藏在都市叢林及田園聚落之中。面對這一波以消費引領,科技驅動全

球性產業升級轉型浪潮,臺灣製造業勢必無法置身事外,如何搭配國家產業政策推動並引導製造企業自主升級轉型,在當前全球經濟緩速增長的時代,全面提升臺灣產業的生產力,重塑臺灣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當是攸關臺灣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要務。本書能在此時出版發行,對於有心推動製造企業智慧製造轉型升級的人士,將會是相當有助益的案頭參考。 推薦序四 引領跨產業升級的新世紀工業革命─影響你我的智慧創造 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鄭友仁   自從人類懂得使用工具以後,「製造」就成了驅動文明進展不可或缺的一個動力。十八世紀末發生於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啟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先端;以機器進行大量製造的做法也徹底改變了社

會結構及人類生活。   二十世紀末的全球化風潮,不僅促成新興國家製造業的發展,產業的蓬勃與生活水準的提升也助長了新興國家的生活水平,改變了以往產品規格與需求,由少數先進國家主導的局面。同時先進國家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等因素,形成人口結構的改變與生產力人口下降。「製造」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社會演化,產業在追求製造效能與效益的同時也要回應產業需求轉為多樣、少量,這對製造而言是項嚴峻的挑戰。   應用各種工具與方法來增進生產設備的判斷能力,進而執行智慧化的生產是存在已久的概念。由於資訊數位化逐漸成熟及科技相關領域的進展,尤其是在感測器、雲端技術,及數據分析上的快速成長,奠定了

智慧生產的基礎,再加上產品需求的多樣化及人口結構改變,推動了新的工業革命,智慧生產成為各先進國家製造業的重要方向。   智慧製造是在工業4.0世代的一個整合跨領域科技正在發展演化中的製造模式。這需要多種技術、軟硬體的配合,包含機械設備、感測技術與通訊設備、網路環境等等,才得以實現這樣嶄新的智慧生產思維與作業模式。正因為智慧生產對於工業的未來如此重要,智慧製造的影響既深且廣,生產力中心洞見臺灣產業界企盼在智慧製造上的發展,特地出版了《智造大未來》,書中不僅言簡意賅地說明何謂智慧製造,介紹了各國的策略及發展方向,更難得的是深入淺出地帶領我們進入當前臺灣的發展現況,說明盲點何在。   本書更以四

家亮點企業--桂盟、宏遠、漢翔、東元--為例,讓讀者透過實際的情況,來了解「智慧製造」落實在企業經營,將會面臨的各種優缺情況、各家企業如何克服執行之困難。   本書的對話對象還擴及臺灣中小企業主、製造業的管理階層以及技術人員、有志投入智慧製造跨領域工作的新一代青年,以及愈來愈多的求新求變新形態消費者。本書談「中小企業該如何面對智慧製造趨勢?」談人才、談數位顧客。我誠懇推薦此書給所有生活在當代,自願或者被迫捲入「智慧製造」潮流的經營者、技術人員以及消費者。   願臺灣搭上「智慧製造」之潮,帶領臺灣製造業航向世界舞台。 推薦序五 啟動智造列車 接軌國際趨勢 台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 劉

佳容   綜觀全球,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自然資源消耗、人口老化等環境大勢影響,以及網路傳輸、消費性電子產品普及,雲端、大數據技術快速發展,大幅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和消費習慣。   過去,消費習慣因為製造業的演化而改變;如今隨著科技進步,行動裝置、互聯網興起,造成消費型態和商品價值改變,整個消費市場面臨大反轉,一股「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製造思維已然崛起。現今的社會,消費者對於商品的需求多元,早已不僅止於對品質和外觀的要求。個人化、客製化商品大行其道,許多民生用品如:3C 產品、服飾等商品快速更迭,生命週期縮短,並需要快速供貨。   這樣的消費型態直接衝擊供應鏈,工廠需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換

線、高度複雜的製造,才能滿足「以客為尊」的消費者需求。這樣的轉變,讓全球製造業面臨重大考驗,絕大部分企業現有的生產流程和產業設備,已不足以應付客戶需求,變革勢在必行。這不僅是一場工業革命,更是許多企業面臨的生存挑戰,而勝出的關鍵就是「智慧製造」。   針對「智慧製造」趨勢和目標,全球各國皆提出對應的改革政策,其中製造大國,如德國提出「工業4.0計畫」、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美國提出「AMP 計畫」、日本「產業重振計畫」等,皆是依照各國文化和製造業情況擬定的製造發展策略。   然而多數的讀者對於「智慧製造」仍多有疑惑。簡而言之,「智慧製造」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結合物聯網、雲端、大

數據監控管理系統,結合消費者需求訂單並與製造商串聯,從下訂、收單、預估、備料、供料、排單、依地區調度接單生產的工廠、生產、出貨皆達到「隨需而製」;同時以高端自動化和虛實整合技術,模擬、預測量產情況以優化製程、減少嘗試錯誤,讓產線可進行多樣少量、客製化的彈性生產。此外,所有的製程作業和設備資訊皆透明化,機台可以自我學習、優化、預先提醒維護管理,並可遠端監控管理,大幅降低人力管理與設備維護成本,進而提升競爭力。   這種新興的製造模式,亦根據不同產業,而有所變異。台達搭上這班製造業變革的列車,以自動化及節能為出發點,根據市場經驗和觀察,整合自己開發的自動化產品,提出各式自動化方案,切入智慧機台(

如:機器人及機器人工作站、工業物聯通訊產品)、智慧產線自動化(設備聯網、產線可視化、MES 生產管理系統)和智慧工廠(能源管理、廠務監控系統)等三大項目,和全球不同產業的客戶一同成長,亦累積了一些案例經驗,對於各位業界先進在邁向「智慧製造」的過程可能遇到的疑問和困難,也樂於一起切磋分享。   本書除了針對智慧製造進行精闢和詳細的概述,亦可見國內例如︰宏遠興業、東元電機等知名企業實現「智慧製造」的成功案例,為讀者指引大方向,為極具代表性的「智慧製造」著作。相信能為各位讀者、業界先進點亮「智慧製造」之路。   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智慧宏遠 競爭力如虎添翼(高效率精實生產自動化管理系統) 

小英總統曾身穿著一襲鮮黃外套全省走透透,造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這件衣服背後來頭可不小,正是研發各種創新機能布、服務全球逾300個品牌的宏遠興業自創成衣品牌幸福台灣(EverSmile)的產品。 創新研發導向 服務300個品牌 宏遠興業創立於1988年,是一家創新研發導向的紡織製造商,垂直整合假撚、撚紗、織布、染整、印花、貼合塗布等特殊後加工工程,以創新研發為導向,結合高科技與流行資訊,不斷開發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產品,力求走在科技化最前端。宏遠興業的研發能量獲得全球國際高級服飾品牌青睞成為策略夥伴,包括:Nike、Columbia、The North Face、Decathlon、Lulu Lem

on……等,並與國際品牌共同開發各種機能布料,深諳全球市場脈動。 宏遠興業以臺灣為全球運籌中心,擁有臺灣臺南、中國上海及泰國拉佳布里(Ratchaburi)等生產據點,員工人數3,100人,以紐約、巴黎、杜拜、上海、香港、曼谷、東京及大阪等全球主要城市為業務及行銷據點,透過綿密的銷售及服務網絡,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各大商展,成功拓展全球事業版圖。 每5年轉型 破壞式創新 宏遠興業總經理葉清來認為,再先進的技術都會被模仿,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如果不持續研發創新,就等著被競爭者取代,唯有開發全新的技術,創造更具效能的製程,方能常保領先優勢。宏遠自創立以來,已累積30幾個平台技術,可進行組合性創新,在上中

下游建立起高技術門檻,平均每5年就轉型一次,以破壞式創新脫胎換骨,每轉型一次競爭力就快速翻轉、向上躍升,產品及服務客群都有所調整。 宏遠於成立最初5年(1988—1993), 將新合纖布種應用到女裝強撚薄織物, 專攻時尚女裝; 第二個5年(1994—1999),轉變為生產超細纖維麂皮布、刷毛布料為主,走向裙褲料高級品;第三個5年(2000—2006),進入運動休閒衣著市場,與國際運動品牌合作,開發防水、排汗、透氣等機能性布料,創立物性實驗室,將時裝概念運用到運動衣著,使運動休閒服飾走向流行化。2003年設立尖端技術研究所,研究新材料、新製程及特殊後加工,並研發智慧材料與智慧紡織品,將傳統紡織業

轉為高科技產業,每年在研發上投資逾2億元以上,60人的精銳研究團隊,構築起龐大的創新動能。

群聚產業之技術能力的形成及演化—以苗栗粉末冶金產業為例

為了解決高端動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作者黃慶勛 這樣論述:

隨著國際經貿趨勢變化,先進國家終端產業(end users)開始向後進國家釋出新興應用開發的機會,以回應市場破碎化下日益複雜的需求,也因此深化國際專業化分工的內涵。相對來說,我國在大力倡議品牌的效果不彰後,也轉而拾取德語系國家「隱形冠軍」企業專注本業的精神,期能透過發展關鍵或獨特技術來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同時提升中小企業的自主性。本研究以台灣粉末冶金群聚產業為例,試圖說明其作為後進國家中小企業而邁向技術專殊化的可能性,並回應本研究的三個發問:(1)台灣粉末冶金產業的技術能力發展呈現出何等歷程/軌跡?(2)在台灣粉末冶金產業之技術能力發展背後,影響其技術學習/累積的關鍵因素為何?(3)如何理解產

業群聚的中介調整,可能為技術學習關鍵因素的發揮帶來的影響?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蒐集二手資料並與該領域之業界先進、學研專家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發現,群聚於苗栗的粉末冶金產業,起初透過各式低負荷零件(而非典型的汽車零件等)的大量製造,逐漸累積地方特定的資產。隨後,結合前述資產所形成的在地支援體系,台灣粉末冶金產業在多樣化生產實作下開始改變自身定位,且從2010年代起朝向各式高性能零件的創新解決方案提供者而為演化。其次,本研究認為較開放的問題建構取向,在台灣粉末冶金產業的技術學習過程中,扮演了關鍵因素。其促成廠商的技術能力發展更為靈活,有利於發掘更多技術知識的互補性可能。其中,值得注意的轉變在於

以製程為中心的創新構想,令廠商演化出所謂創新促成能力。 最後,粉末冶金產業群聚除了聚集優勢與地理鄰近性,也反身性地以吸引額外的技術學習投入,從而促使群聚產業得以更及時地的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有關產業群聚作為一空間組織型態而對此產業技術學習產生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亦提列些許案例以為說明。總結來說,本研究藉由苗栗粉末冶金群聚產業之技術能力的形成及演化,說明群聚產業未必只能服膺以產品為中心的線性思維,並有其他的可能發展途徑。尤其,在國際經貿發展的變遷下,以製程為中心的新興應用開發機會正不斷成長,而群聚廠商(特別是以水平網絡為主者)的專殊化發展機會,並不只能期待偶發事件,實有可能透過刻意地回應市場破碎化以

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