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社會局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身心障礙福利 -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也說明:高雄市 政府社會局,落實福利社區化,發展多元的社會服務方案,建構暢通的福利網絡,有效運用社政人力並提升社福專業素質,活化與培力民間組織,建構以家庭為主的社會工作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許淑娟所指導 李啟宇的 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空間差異 (2020),提出高雄市社會局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長照2.0、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空間差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羅偉誠所指導 林修維的 路面淹水感測器選點評估及檢討-以高雄市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智慧防汛、淹水感測、淹水潛勢圖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市社會局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 - Facebook則補充: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為增進其身心均衡發展,減少失調行為,高雄市政府社會局特依據【兒童福利法】第十五條規定籌建本中心,期能提供兒童遊樂、休閒、教育及輔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社會局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空間差異

為了解決高雄市社會局地址的問題,作者李啟宇 這樣論述:

臺灣邁向高齡社會,民國106年(2017)政府推動長照2.0社區照顧體系,希冀整合自民國94年(2005)在社區推動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以下簡稱:社區關懷據點)。社區關懷據點的政策規劃與推動,中央政府向來居於主導地位,希望全臺採用一致性「一村里一社區關懷據點」的目標推動,建立臺灣內部各村里的社照體系,然而,推動至今的十五年間,全臺22個縣市,卻出現明顯的空間差異(圖1-1-1),各村里社區關懷據點的鋪設數量上也有所差異,甚至在緊鄰的幾個村里之間都沒有設置。以監察院在民國107年(2018)使用的涵蓋率公式,概略地計算各縣市的推動情況,民國109年(2020)七月底,高雄市涵蓋率37%,全臺倒

數第四,六都排名最後。縣市合併後的高雄市幅員廣闊,各地自然環境、老年人口與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大,全臺社區關懷據點一致的推動方式,在空間異質性大的高雄市推動時,將會面臨何等狀況?基於上述的疑問,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第一,釐清臺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關係;第二,分析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的空間分布;第三,探究高雄市各地社區關懷據點的運作狀況。研究方法兼具空間計量與質性訪談,先將高雄市330個社區關懷據點的地址,轉換為大地座標,以地理資訊系統(Arcgis10.3),進行空間分析,包括:面量圖比較、近鄰分析、核密度分析與疊圖分析,解析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的空間分布與影響因子。依照高雄市人口結構、族群

與產業特色,分作四個研究區域(舊市區、淺山丘陵區、原民鄉以及工業區),針對境內社區關懷據點的經營幹部,進行質性深度訪談,探究各地據點運作差異。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有關臺灣社區概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日治中晚期,由地方民眾自主發起的社會教化組織與改善運動;社區關懷據點的發展,涉及臺灣五十年來社區政策與社區工作的演變。第二,透過空間分析比對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的空間分布,根據面量圖呈現結果,全臺各縣市或市內38個行政區,涵蓋率與平均服務量能均有空間差異;經由近鄰分析與核密度分析發現,社區關懷據點主要集中於人口稠密的市區;利用疊圖分析發現,高雄市社區關懷據點空間分布的差異是受到「民間團體」與「公共活

動空間」兩因素影響。第三,高雄市各地社區關懷據點的推動狀況有別,透過實地田野調查與社區幹部的質性訪談發現:舊市區缺乏公共活動場地、市區長者對於基礎照顧服務的不感興趣,成為推動阻力;淺山丘陵區不僅缺乏志願人手,還需考量接送長者往返社區關懷據點的額外成本;原民鄉文健站的推動較為盛行,不過站內服務內容的設計,主要參考社區關懷據點與社照C,並未因應原住民長者的生活習慣與文化背景做出調整;工業區內部分社區援引工業廠區回饋金,推動社區發展與工作事項,然而,工業廠區回饋金仰賴里長計畫申報,地方政治勢力的介入,卻增添社區關懷據點經營的不穩定性。當前臺灣社區關懷據點一致的推動方式,似乎沒有因應高雄市區域的異質性

,做出「經費」、「人力資源」與「服務內容組合」的差異策略,政府應該有因地制宜的考量,依照不同的地理條件調整關懷據點推動方式,以健全臺灣與高雄市社區照顧體系的永續性。

路面淹水感測器選點評估及檢討-以高雄市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市社會局地址的問題,作者林修維 這樣論述:

為因應近年來氣候異常造成之極端降雨形式,經濟部水利署補助各縣市政府執行「智慧防汛網推廣建置計畫」,其中該計畫將於各地架設路面淹水感測器,以利即時掌握淹水災情,並提升淹水模式驗證、淹水面積推估及治水成效評估等多項功能。高雄市於該計畫項下已完成60支感測器的架設,由於既有感測器選點方式過於仰賴經驗法則,本研究將以科學方式訂定選點步驟,並以該步驟選出適合架設點位,並檢討高雄市既有點位設點是否合適。研究方法為收集近三年高雄市淹水資料,搭配內政部地政司1米光載空達DSM資料及ArcGIS地理資訊系統工具,於有淹水紀錄區域選定高程最低處為適合架設路面淹水感測器之點位。點位選定後再以經濟部水利署公告之第三

代淹水潛勢圖為驗證工具,比較既有測站及本研究選點測站之淹水捕捉率。經由驗證成果可得知本研究訂定的選點方式淹水捕捉率優於高雄市既有測站,淹水捕捉率於不同降雨條件下之淹水潛勢圖中皆有顯著提升。以研究成果檢討高雄市既有點位,發現有相當程度的調整空間,可供高雄市政府參考;另於研究過程中發現高雄市田寮區不在淹水潛勢圖範圍內,以及永安區淹水潛勢圖與現況嚴重不符,建議經濟部水利署於下次淹水潛勢圖更新計畫中重新檢視該上述行政區。本研究選點經10種降雨條件第三代淹水潛勢圖驗證,淹水捕捉率平均優於由經驗法則選出之既有點位16.8%,且本研究所需資料及工具普及程度高,可適用於各地方政府,有效且迅速選出合適地點裝設路

面淹水感測器,提升災中預警及即時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