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 仁 武 區 新庄 路58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張饌鰆的 高雄市覆鼎金人文地景之研究 (2020),提出高雄市 仁 武 區 新庄 路58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文地景、覆鼎金、金獅湖、空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楊護源所指導 高振益的 日治時期萬丹公學校之研究(1899-1941) (2020),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萬丹、農業、公學校、萬丹公學校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市 仁 武 區 新庄 路58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 仁 武 區 新庄 路58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市覆鼎金人文地景之研究

為了解決高雄市 仁 武 區 新庄 路58號的問題,作者張饌鰆 這樣論述:

摘要        聚落為一種空間體系,傳統聚落的生成是由長久演化地的一種結果,經過複雜的經濟、社會文化現象與過程的發展,為人類生活在特定空間中,進行與生存相關的活動,包括生產、人群互動關係,以及信仰儀式體系等,所展衍傳承及發展歷史過程下的具體表徵。經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折衷與協調所建立的在地生活常規,並且投射在空間之中。        覆鼎金聚落從清代時期發展,依靠曹公新圳的修建,將穩定水源注入而形成村庄,地方上擁有許多自然地景,如獅山、覆鼎金埤即金獅湖,地名源自於地形地貌的毬山,居民型態為傳統的農耕社會,除以農耕外,亦利用埤塘養殖魚類及栽植菱角、蓮蒲等作物。        聚落依湖畔西側

聚集,東側則鄰近大灣山郊區邊陲地帶,雖擁有特殊的地景樣貌,但在清代到日治初期,文獻所記載資訊少之又少,直到日治末期,戰備軍需將其萬丹港擴建,附近村莊被迫遷移,並將火化場遷建到覆鼎金郊區,隨即大量的墳墓遷葬大灣山上,將覆鼎金的原始面貌,強制加以改變,冠上嫌惡鄰避區域之名。        戰後,國民政府的政策施行,又再一次的將覆鼎金形塑成政策下的封閉性模範社區,都市計劃的限制政令,讓覆鼎金發展動彈不得。在地仕紳、民間社團或是政府的資源投入建設,就像施放煙火一樣,當下炫麗耀眼,之後深感空虛乏味,聚落受限發展緩慢,湖埤地景的不斷改造,形成一種特殊的現象。        縣市合併後大高雄的思維,嫌惡鄰避

設施一一拔除或是加以規畫修飾,試圖抹除在羊皮紙上的寫跡,企圖重新描畫覆鼎金的樣貌,這應該是它最後一次被政策的畫筆大肆塗改,但願將能以最美麗的作品樣貌呈現。        本文將各時期年代所形塑的地景地貌來龍去脈加以探討,與相同時空下的人文軌跡互相討論,試圖了解覆鼎金的前世今生。

日治時期萬丹公學校之研究(1899-1941)

為了解決高雄市 仁 武 區 新庄 路58號的問題,作者高振益 這樣論述:

摘 要一個國家能邁向長遠發展與競爭力的主要根基,決定於執政當局的教育政策推行與否。告別封建社會制度下的傳統教育,臺灣能夠進而邁向現代化學校教育體制發展,肇始於1895 年後長達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殖民政府從基礎的初等教育為著手目標,著重在學童成長階段,試圖從小開始學習教育,產生對日本帝國的認同,培養忠貞思想以達到愛國效忠為目的,這是日本殖民政府在臺所重視與貫徹的主要政策。本文將以「日治時期萬丹公學校之研究(1899-1941)」主題作為本研究的對象,探討當局設置「萬丹公學校」的目的與萬丹地區的關聯性以及影響性。透過檔案史料、地圖資料、萬丹國小所保存萬丹公學校的珍貴史料簿冊、照片與口述歷

史等,進一步了解萬丹公學校設置所在地、教師聘用與薪俸,以及學生學籍資料、教科書與課程安排、日常學習活動等。試圖拼湊還原當時萬丹公學校的情景與面貌,從中理解萬丹地區的初等教育脈絡以及學校發展概況。殖民政府會選擇萬丹街庄成立公學校來培育人才,不外乎考量萬丹地區發達的農產畜牧業,相對帶來經濟發展與居住人口聚落息息相關。由於一年四季氣候良好、日照充足、土質肥沃、水源充沛等先天條件,萬丹自古以來即是農產畜牧業重鎮,米糧之鄉。因應人口與產業發達的農村型地區,是故萬丹公學校是有其成立的條件。萬丹公學校成立於1899 年,1921 年增設萬丹農業補習學校,1926 年增設新庄子分教場,1936 年萬丹農業補習

學校獨立設校,改稱為「萬丹農業專修學校」,1939 年新庄子分教場奉准獨立設校,1941 年改校名為「萬丹國民學校」。1943 年增設二年制高等科。四十多年期間培育無數優秀在地人才,並且在各行各業各個角落發光發熱,直接間接帶動著萬丹地區持續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