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 都 發 局副局長 蘇 俊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薛化元所指導 黃仁姿的 戰時戰後的臺灣農政 (2015),提出高雄市 都 發 局副局長 蘇 俊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戰時體制、糧食汲取、土地改革。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 都 發 局副局長 蘇 俊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時戰後的臺灣農政

為了解決高雄市 都 發 局副局長 蘇 俊傑的問題,作者黃仁姿 這樣論述:

本論文主要以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臺灣亦跟著殖民母國進入戰爭時期,以迄1950年代主要農政制度的重建為主。而在研究的子題上,主要以糧食政策,特別是糧食汲取與土地改革為兩大重要課題,說明戰時體制與戰時思維如何影響當時臺灣的農政,進一步形塑農業政策的主軸。同時,藉由戰時體制所建構的殖民地農政制度,為何在戰爭結束之後,在相當程度上卻仍然持續,而前來接收的國民政府以及嗣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在沿用這套制度的時候,並導入自己過去的戰時行政經驗,建立戰後臺灣的農政制度。因此,本文試圖從農政的角度,描述戰時體制下的社會經濟,以及在戰時體制下國家社會關係的變化,說明殖民地的戰時體制,其內涵究竟為何

,與殖民母國的異同之處。其次,殖民地的「戰後」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與戰時體制有何種關連性,特別是臺灣在二戰結束後,面臨中日兩個不同國家的統治,這樣的歷史發展脈絡如何形塑臺灣的「戰後」。 從1937年到1945年這段期間,在「總力戰」的戰爭型態下,農業資源的供給,特別是糧食的汲取,更顯重要。為了支援戰爭,臺灣也必須跟隨殖民母國的政策,進行糧食增產與相應的統制配給。由於糧食汲取工作直接涉及供給來源-農村社會,再加上戰時後方農村社會的安定,亦影響政權基盤的穩定與否,因此在戰時體制下,為了戰時後方的穩定,國家必須適度謀求地主與佃農階級間的和諧。緣此,展開戰時的土地改革工作。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前來

接收的國民政府以及嗣後的中華民國政府,其所建構的糧政體制與相應的土地改革政策,亦與戰爭時期所推動的政策攸關,其中糧食汲取措施,包括劃分糧區、田賦徵實、收購大戶餘糧、肥料換榖政策等。同時,戰後推動的土地改革,包括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都達成為政府帶來糧食汲取與控制農村社會的效果,特別是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因此,戰時體制在20世紀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實為影響臺灣社會經濟,乃至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