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寶水樂園開放時間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景觀系 陳廷育所指導 江浚瑋的 評估COVID-19與地區性公園使用者之依附感效應-以台中北屯兒童公園為例 (2021),提出麗寶水樂園開放時間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COVID-19、地方依附、目的地吸引力、行為意圖、公園綠地系統。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周志煌所指導 黃淑兮的 晚清城市女性之人文考察-以《圖畫日報》中的青樓文化與婚姻現象為核心 (2021),提出因為有 晚清上海、《圖畫日報》、圖文符號、女性文化、城市人文風景的重點而找出了 麗寶水樂園開放時間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麗寶水樂園開放時間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評估COVID-19與地區性公園使用者之依附感效應-以台中北屯兒童公園為例

為了解決麗寶水樂園開放時間2022的問題,作者江浚瑋 這樣論述:

COVID-19於全球擴散,除了影響醫學、經濟與商業行為之外,亦導致許多生活模式的改變,綠地空間的使用即為其中之一。台灣受疫情影響,於110年5月,許多縣市開始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告而逐步封閉或管制像市場、公園等容易產生聚集的空間。但就如同國外的情形一樣,引起了許多的抗議活動,甚至不顧一切的進入相關的空間進行使用。本研究即據此思考是否有相關的影響因子,導致使用者在COVID-19爆發,都市因疫情嚴峻而限制空間環境使用,仍然必須進入公園空間進行活動。研究以台中市北屯兒童公園的使用者為對象,初期於三級警戒期間,先以行為觀察的方式了解基地在封閉的狀態之下,是否真的有民眾進入活動,並了解活動形式與

停留時間。再以結構式問卷進行相關問項評估。影響因子則設定為四項構念包括:目的地吸引力、地方依附、活動涉入及行為意圖。目的地吸引力、地方依附及活動涉入設定為自變數,而行為意圖則作為依變數,並且在研究架構中另外以地方依附及活動涉入作為中介變數,來了解各構念影響關係。透過問卷方式,評估公園使用者對公園是否具有地方依附甚至是制約現象。經研究結果顯示,在疫情嚴峻且公園空間限制使用之下,公園的主要使用族群特色包括以女性居多、年齡為61歲以上人口較多、使用者大多已退休,教育程度多為大專院校以上。而在公園關閉情況下使用者的活動頻率依舊非常高,時段以清晨及黃昏為主,活動以進行日常習慣項目為主;通勤時間以十分鐘為

主,因此使用族群主要為附近的居住之居民。而目的地吸引力、活動涉入與地方依附對行為意圖存在顯著的直接效果。目的地吸引力、活動涉入及地方依附傾向越高,對於行為意圖影響越大。此外,活動涉入與地方依附分別具有目的地吸引力對行為意圖的中介影響效果,經迴歸分析顯示,標準化係數分別為0.060及0.037,表示其透過活動涉入與地方依附,增加公園使用者的行為意圖。而放鬆心情的環境、新鮮的空氣、可運動及活動筋骨的空間為民眾在公園封閉期間,仍然不顧一切進入公園的原因。此外公園對使用者具有很深的意義、有非常高的依附感及有強烈的認同感,都會影響使用者到公園之動機。疫情導致民眾的活動均局限於室內空間,在使用者覺得所在地

相對安全的情況下,到開闊空間進行活動是渴望的。冀望透過此項研究來了解綠地空間之封閉,對其使用族群及行為影響,未來亦可提供公園綠地系統在面對相似之疫情時之應對措施及管理規範。

晚清城市女性之人文考察-以《圖畫日報》中的青樓文化與婚姻現象為核心

為了解決麗寶水樂園開放時間2022的問題,作者黃淑兮 這樣論述:

晚清面臨新舊時代的過渡,也正值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發軔時期,女性身分面臨轉變的契機;無論是女性思想萌芽期的舉步維艱,抑或是世紀末家庭、社會角色的華麗轉身,均以一種特殊的身段,駐足在新舊時代的交界,正要邁入自我意識覺醒的下一個階段。本論文以《圖畫日報》為文本,研究時限設定為晚清時期(1840 — 1910),期於七十年的晚清上海城市及社會民情等變化,以女性議題之刊載內容為主要人文考察。藉由此文本之圖文式新聞或評論,甚至是傳統父權體制下所呈現的集體時空經歷,筆者期能在選定的晚清城市女性核心議題上,透過對於《圖畫日報》相關主題分類,篩濾出女性相關議題,以報刊圖像作為歷史現場再現予以觀察;亦由視覺文化

、圖像學角度切入做分析,並由消費觀以及文化符碼,作為輔助論述。有別於一般刊物對於「畫報」的討論,本論文擬從《圖畫日報》其特殊的圖像角度運用、編輯聚焦,以及讀者視覺效應等相關特色進行分析,間以補充當時其他刊物的類似報導作為參照,繼而探究值此民智未開時期的女性與上海都會之間的互文關係,藉以佐證並歸納晚清女性於上海當地的生活方式、兩性互動,以及自由、權利等現代性國民身分之意義與相關人文考察。城市是承受記憶的載體,身為中國近代畫報的起源地,曾經風華絕代的十里洋場-上海,在西潮湧動、新舊時代交替的前夕,藉由首例圖文各半的日報創刊,記錄了一百多年前的人民生活片段、側錄了晚清女性在城市公共空間多姿多采的活動

歷程、婆娑起舞的展演身影,也形塑了「海派文化」的雛形。「海派」不僅是一種中國近代城市大眾通俗文化的一種型態,也可以說是一種『市民文化』。本論文欲探討「女性與城市的互文」、「城市空間」與「消費文化場域」的關係, 透過圖文呈現的《圖畫日報》傳播城市獵奇、新聞或社會新知等,闡述城市文化如何被形塑、凝聚的細節與過程。故「陽性書寫」、「視覺文化與圖像」等面向亦須同時被關注與揭示。編碼群包括報刊的主筆及畫師以消費符碼來標誌,記錄國家大事、滬上生活點滴等,女性市民也得以在報紙中看見時代的脈動,閱讀逐日的社會新聞,甚至也在畫報上瞧見街頭巷尾的消費場域中,被記錄、被報導的自己。因「青樓文化」的報導篇幅數量實為《

圖畫日報》之冠(約63則),內容涉及廣泛,諸如青樓女子在上海的活動場域;住所的西式家具;引領穿著時尚、流行趨勢、飾品;為明星文化雛型形成,故設定以此為核心之一。 期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傳播學、消費行為、視覺文化等多元範疇,拓寬晚清畫報研究領域。又當時社會正掀起「文明結婚」熱潮,報導數量雖較少(約39則),但實為中國歷代以來傳統婚姻之高度衝擊與終結。故筆者以「婚姻現象」為核心之二,分別以婚姻與婚姻之外的兩大脈絡,探討當時婚姻議題與婚姻外的種種私通現象:「私通、外遇」、「花和尚」、「迷信」等相關報導,作為對晚清城市女性面貌探討的起點。《圖畫日報》的各項專欄沿著歷史這條長河,以文字及圖像

橫向的建樹著上海城市曾經的歷史,或民生問題、或民族情操、或休閒娛樂、或藝術形式的記載,繽紛多彩、活靈活現、多元翔實,是蜿蜒河畔的繁花錦簇,也是屬於普羅大眾的眾多花園。《圖畫日報》圖文並茂地立體重現歷史現場,成為還原歷史面貌所需借鑑的利器。在曾經波濤洶湧的時代交替中,在探索晚清城市女性之人文之際,當代人記錄的當代事,勢必成為值得倚賴的直接史料, 重新建構歷史現場的還原,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對話重現。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得以聆聽晚清城市傳神的回聲、勾勒出值得玩味的歷史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