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六甲海峽控制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麻六甲海峽控制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魏艾、林長青寫的 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帶一路的戰略邏輯思維與佈局之研究 -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也說明:油是經由麻六甲海峽運送中國,故麻六甲海峽可謂是中國海上石油的生命線。對. 這條水道的過度依賴,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重大的潛在威脅;誰控制了麻六甲.

淡江大學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翁明賢所指導 廖克澧的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石油海上運輸安全之研究 (2019),提出麻六甲海峽控制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帶一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石油海上運輸安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朱新民所指導 顏清城的 冷戰後中共南海戰略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中共、南海、中共海軍、國家戰略、海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麻六甲海峽控制權的解答。

最後網站海上咽喉要道能源流通保衛戰 - 工商時報則補充:因為在世界其他國家,石油公司實際上由政府擁有或控制。 ... 若說麻六甲海峽是貨櫃貿易的巨大而脆弱的瓶頸,那麼荷姆茲海峽就是能源流通的巨大而脆弱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麻六甲海峽控制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

為了解決麻六甲海峽控制權的問題,作者魏艾、林長青 這樣論述:

  中國自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之後,石油消費量迄今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為確保原油供應穩定,中國積極開展石油交易、外交結盟、軍售及貿易合作並進的政策,從西伯利亞到非洲、從中東到亞太,中國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已構成歐美國家掌控地緣優勢巨大的挑戰。東海油田爭奪、麻六甲海峽安全、西伯利亞開發、上海合作組織、中亞反恐行動、中東石油危機、非洲人權問題、拉丁美洲反美風潮等議題表面上看似毫無關聯,但其實都可以從中國石油外交策略中釐清脈絡。鑑於坊間論著對於上述議題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架構,因此作者針對中國依賴進口石油所牽動的外交政策轉變,提出以中國為核心,向外與產油國利益結合所形塑的安全複合體系,同時整合地緣政

治觀點分析體系潛在問題,試圖以全新的理論架構作為回應。   本書所提出的石油外交安全複合體系概念,從中國追求國家發展之整體戰略,向外推導至國際地緣政治層次,觀察中國如何因應產油國政治風險和運輸路線風險,並同時處理美國、日本及俄羅斯既競爭又合作的微妙態勢。對於中國未來石油安全與全球石油供應議題,本書將根據現有理論架構,提出明確的趨勢預測,便於後繼研究者更有系統地檢驗相關問題。 作者簡介 魏艾 現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國際事務學院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 美國塔虎滋大學佛萊契爾法律暨外交學院碩士 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經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政治大學秘書室主

任秘書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經濟組副召集人 美國史丹佛大學訪問學人 林長青 台灣省基隆市人,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學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現任職於警界。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石油海上運輸安全之研究

為了解決麻六甲海峽控制權的問題,作者廖克澧 這樣論述:

隨著國家發展,人均所得逐漸提高,各國的能源消耗日漸加增,其中又以石油佔有最重要的地位。由於石油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在政治、經濟與軍事上都深受其牽動,故長久以來被各國視為核心利益。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於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滿足石油需求與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等問題,對此積極找尋出路。中東地區為中國石油進口的主要區域,尤其是中國在石油減產與進口依存度逐漸加大的雙重壓力之下,對該地區的依賴程度逐漸加大。事實上,中國因遠離世界石油主要產區與中亞地區局勢不利陸上管線運輸等因素,使其大多數的石油係藉由海上路線實施運輸。惟其運輸路線遙遠且途經地緣政治複雜之地區,故往往受到來自美國與印度等區域大

國之軍事壓力,以及海盜襲擾與恐怖主義攻擊等威脅,對中國國家能源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有鑒於此,中國自2013年起先後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稱為「一帶一路」倡議),藉「一帶一路」倡議加速與加深對沿線國家之合作,獲取通道戰略要港之控制權;與此同時,透過此倡議投資沿線國家建設港口等基礎設施產生之債務,加深對他國之控制,逐漸掌握國際話語權,並化解區域國家對其在南海造島建礁、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與發展遠海投射兵力等反彈聲浪,在此重要能源運輸通道建立起堅強的防禦手段,建立起石油海上運輸安全通道,進而達到能源運輸安全目標。

冷戰後中共南海戰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麻六甲海峽控制權的問題,作者顏清城 這樣論述:

冷戰結束之後,亞太地區的情勢因蘇聯內部共黨勢力的瓦解,而美國也因內部經濟問題無法負擔龐大的軍事費用而逐漸退出亞太,造成亞太地區的權力真空。這段期間內,中共已從1979年後的改革開放中取得綜合國力的提升,使中共得以在亞太地區竄起,逐漸發展成為區域強權,到現在被視為是美國潛在對手的世界強權。中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地位,主要靠的就是經濟的持續成長,然成長的動力乃來自於對能源之需求。目前中共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不過,這背後卻是高度依賴進口石油,其中80 %是經印度洋、麻六甲海峽及南海運抵大陸。從安全及經濟戰略的角度切入,中共沒有不掌握南海控制權的理由。這也道出後冷戰時期國家戰略

的轉變,逐漸從陸地轉為重視海上的主權與安全,由此,中共在南海戰略布局,建立海軍基地,正是為了維護在南海的利益。  然而這樣的利益卻因為南海議題至終仍僵持不下,影響中共在南海戰略的目標與規畫,例如1982年的海洋公約法各自宣布經濟海域之範圍,使得各國主權的行使上具有相互重疊的部分,加上南海區域所蘊含著可觀的石油資源和航線價值,導致各個當事國皆不願放棄其主權的擁有。更不用說是境外勢力的介入,都使得南海問題變得更加複雜,進而改變中共在南海的戰略。  由此,本文將從這個錯綜複雜的問題中,先探討南海爭議的源頭與脈絡,有助於了解中共制定南海政策的背景。其次再從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方面來分析中共在南海的意圖和

戰略,包括了在海南設立海軍基地、加速發展潛艦和航母等,研究中共海軍建軍的進程與南海戰略之關係。最後,再評估中共的南海戰略對區域安全所造成的衝擊,以及如何影響周邊國家和區外國家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