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公尺行走測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10公尺行走測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維卡斯‧梅塔寫的 好城市的空間法則: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空間課,看穿日常慣性,找出友善城市的101關鍵要素 和克里斯‧哈德菲爾的 太空人的地球生活指南:夢想、心態、怎麼按電梯、如何刷牙,以及怎麼穿著方形裝備走出圓形的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點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 蔡美文所指導 賴亮穎的 伸展運動對於中老年族群之血管功能、下肢血流與行走功能的效果 (2020),提出10公尺行走測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伸展運動、血管功能、下肢血流、行走速度、柔軟度。

而第二篇論文長庚大學 職能治療學系 吳菁宜所指導 林佳宜的 經顱直流電刺激於前運動皮質區與主要動作皮質區結合鏡像治療於中風之成效:隨機對照試驗初探 (2020),提出因為有 中風、經顱直流電刺激、前運動皮質區、主要動作皮質區、鏡像治療的重點而找出了 10公尺行走測試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0公尺行走測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好城市的空間法則: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空間課,看穿日常慣性,找出友善城市的101關鍵要素

為了解決10公尺行走測試的問題,作者維卡斯‧梅塔 這樣論述:

認識友善城市、日常空間&場所精神的 101 課 景觀∣建築∣都市計劃∣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環境科學∣社會學 關心城市文化∣都更議題∣公共政策 釐清核心價值、系統學習、進入專業的快速鍵   以事件為基礎的文化只能收割一次,以日常為基礎的文化日日都有回報。   城市生活品質不只是城市規劃師的事!   你的都市生活是你的選擇,還是無意識的慣性?   都市設計並非建築的「放大版」   「空間」才是優先考慮的對象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日常空間教育課   像城市規劃師一樣思考,重新審視自己的城市   教你看穿城市日常空間規則   找出友善城市、優質空間體驗的關鍵要素   本書濃縮城市規劃師

的思考方法與實戰心得,提供大家快速參照的經驗法則。本書焦點放在都市主義最尋常的一些面向:對所有的都市場所而言,最根本的問題始終是一般人在尋常生活裡的「日常經驗」。例如:可以讓人賺錢的好設計,比較可能實現;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讓行人順路穿越公園,會是互動好設計,我們愛看人卻又不想被看,這之間需要巧妙的安全感設計。   ◎城市生活大解密,有我們不自覺的慣性?   路線這麼多,為何你偏好走這一條?為何有些店家我們總是光顧,有些路段甚至讓我們樂意「繞路」多走,有些地方卻只讓人想快步通過?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我們竟一次「順路」辦好其他事,各種行動一次搞定?這些並非巧合。當我們僅僅只是

朝某個目的地前進,一連串都市體驗的「慣性」便已牽引著我們的行為與選擇。   本書告訴我們:   ●都市居民已經習慣了靠近和熱鬧,也珍視這種特質。   ●當一條街甚至一棟建築是「多孔的」,會給人充滿魅力與希望的感覺,讓人願意親近。   ●路上的建築物或店家若未讓我們察覺裡面「有東西在等我們」,那我們就不會費事進入。   ●有些公共設施成為蚊子館,可能是因為無法讓人清楚看到對面的出口,「我們一進入,就會找出口」是人性本能。   ●城市的一切相比於郊區鄉間總是「特大號」,並非鋪張浪費,而是出於「尺度、比例」的人性直覺需求。   ●郊區居民走垂直線,都市居民走平行線──郊區的土地是根據目的做規劃,因

此郊區經驗通常是選擇性的、單一變數的、以目的地為導向的;都市的經驗則是連續的、斜線的、偶然的。它是同時一起,而非一次一件。   「當都市主義打造出一段與目的地同樣吸引人的路程時,它就發揮了功效。」─Paul Goldberger   ◎為何有的街景,就是特別迷人,讓人流連?   在大自然中,我們能夠享受遼闊的風景;但在都市中,大多數人反而會避開寬廣開放的空間,選擇棲息在界限明確並具有高度圈圍性的戶外空間。   ●在城市中,人們喜歡「圍起來的空間」。   ●當你在路上行走,比起行經一棟30公尺寬的建築,你會更樂意行經五棟共30公尺寬的建築,因為你可以一次獲得五種空間體驗。   ●有些樹木特別

「都會」,它們的形狀與擺放方式,決定了它是區隔功能的「標的樹」,還是讓人流連聚集「空間樹」。   ●如果街道通往一個空蕩或令人困惑的景緻,會減弱街道的體驗感。   ●有時你不走直線,樂意穿梭一旁公園,是因為公園內步道巧妙延續了週邊街道。   ●廣場上低於人行道的階梯,可能創造意料之外的寧靜,高架於地面的公園,可提供令人欣喜的放鬆舒緩,暫離都市的擁塞。   被特別打造出的地景藝術可能沒人去,但這些充滿日常生活嗡嗡聲的街區生活卻生氣勃發──以事件為基礎的文化只能收割一次,以日常為基礎的文化日日都有回報。   ◎大家都該有的城市設計關鍵概念   ▌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   測試

一下你的生活空間,年輕人和老年人是否同樣覺得超值?適合短暫還是長期停留?是否一年四季都能留住愛曬太陽的人們?一、二樓的居民,是否會忽略正在進行的活動?   ▌在城市,「效率」才是一切?如何讓居民產生「城市漫遊」的念頭?   我們很懶……除非有獎賞──人們通常會尋求最簡單的路徑通往目的地;都市設計者的工作,常常就是要誘使人們付出額外的力氣,多走一些路,豐富個人的體驗,並促進社會與經濟的互動。   ▌為「效率」而生的建設,本身也有成本/效率曲線的限制   蓋得越高效率越高,但要在一定的高度內。鋼筋混凝土建物越高越便宜,但只限於某個高度。當建物超過三十層樓,每平方呎的造價就會增加。   ▌短街

廓適合城市漫遊,長街廓適合住宅區   街廓越短,人們越容易探索,越容易挑選喜歡的遊走路線;長街廓則適合住宅區,躲過商業大道的極度喧囂。   ▌玻璃越多未必越開放   全部以玻璃為覆面的建物,看起來是將開放性極大化。但在真實經驗裡,全玻璃的建物反而容易增加我們的隔離感;玻璃牆並未讓我們感覺更連結,反而帶給我們被剝奪感。   ◎好的城市設計,能讓城市生活大不同   城市的肌理,可依市中心距離、商業活動、收入等級、人口結構,層層建構出來;將公園樹種在公園外面,更能將居民圈圍進來;在住宅區引進非住宅性用途的設施要考量「大小」,大小適宜,就能以令人滿意甚至富有魅力的方式與住宅區結合。讓每個城市深受喜

愛的做法,都是獨一無二的!   專業推薦   吳光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吳書原|太研規劃設計顧問總監   林靜娟|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康旻杰|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副教授   陳宇進|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曾成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暨跨領域設計中心主任   曾  瑋|東海建築學系系主任   張  樞|張樞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趙子元|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語 ▌   「作者以精準的文字表達都市設計專業知識背後的基本觀念,提高了一般性讀者及初學者對都市設

計的認識及素養。」──吳光庭   「101系列的書籍以言簡意賅、圖文並茂的方式,釐清特定領域的核心價值及操作原則,很值得學生參考。」──康旻杰   「僅是建築無法構成都市,都市設計要考量與連結的是建築、土地、環境、人文、地景紋理、交通、流動等……既邏輯、理性又感性的藝術,本書提供與以往計量式的都市理論,稍微不同的觀點及有趣的思考及切入,非常值得深入理解研究、咀嚼再三。」──吳書原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口語的文字與繪圖搭配表達複雜的空間概念,創造出從非專業者、初學者到專業者都能產生共鳴的好書。」──趙子元  

伸展運動對於中老年族群之血管功能、下肢血流與行走功能的效果

為了解決10公尺行走測試的問題,作者賴亮穎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伸展運動屬於輕度的活動,一般常用於暖身緩和運動項目或是用以增進柔軟度,但對於中老年人、衰弱或甚至重症患者等體能相對較弱的族群,可能也可以作為鼓勵開始從事身體活動的運動選項,以減少不活動造成的失能和健康相關風險,但其是否能有效提升活動功能(如行走速度)仍待釐清。另外近年有少數研究指出伸展運動可有利於改善血管功能,但仍有待更多相關工具的確認,且伸展運動若有助於行走功能的提升,是否與調節血管功能的機制相關等問題,目前仍待進一步確認。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伸展運動對中老年族群之血管功能、下肢血流與行走功能的效果,二、探討伸展運動改變血管細胞功能、下肢血流與行走功能間的相關性,

與三、探討不同體能對伸展運動效果的影響。研究方法:本研究設計為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37位符合收排案標準的受試者,依隨機方式分入介入組(n=19)與對照組(n=18)。介入組須執行8週居家伸展的運動;對照組則採取等待名單設計,先於8週內保持一般之生活習慣,而後再給予伸展運動之教學。兩組皆於介入前、介入中第一個月與介入後的三個時間點接受研究測量,包括:血管功能(以指容積脈波分析動脈硬度指數與動脈反射度指數)、下肢血流(以超音波測量膕動脈之流速與流量等參數)、行走速度(計時10公尺行走測試)與坐姿體前彎測試等。統計分析依據意向介入原則,使

用雙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組別間各時間點的成效分析;並在控制性別、年齡與身高後,進行偏相關的統計分析以檢驗成效參數間的相關性;依不同體能分層後,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來檢驗伸展運動於不同體能所帶來的效益,顯著程度均設在0.05。研究結果:介入組(60.9±6.4歲,78.9%女性)與對照組(61.9±6.7歲,61.1%女性)的基本特性在二組間無顯著差異,相較於對照組,介入組之坐姿體前彎隨著介入時間有顯著的增加,組別×時間點有顯著地交互作用(p

太空人的地球生活指南:夢想、心態、怎麼按電梯、如何刷牙,以及怎麼穿著方形裝備走出圓形的門

為了解決10公尺行走測試的問題,作者克里斯‧哈德菲爾 這樣論述:

學會太空人的思考方式, 將徹底改變你對地球生活的看法。   ★《Slate》網路雜誌2013年年度好書   ★《時代》雜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科克斯書評雙週刊》等地球媒體──好評推薦   以每小時18英里的速度繞行地球,太陽每天升起16次,地球上的國界都消失了……   〔太空人的必修課〕   ★小題大作,凡事做最壞打算。   ★運用負面思考的力量,克服恐懼。   ★把演練當真,才是真的演練。   ★幫助組員達陣,等於救自己一命。   ★別讓自己的美夢成為家人的惡夢。   ‧為什麼太空人都是打包高手?   ‧為什麼別在太空站吃麵包?   ‧在太空站刷

牙,記得把牙膏泡沫吞下肚?   ‧為什麼太空人要自己按電梯按鈕?   ‧在太空站生活,每天得做兩小時運動?   ‧在太空中,為什麼別輕易掉眼淚?   克里斯‧哈德菲爾上校受過幾十年的太空人訓練,待在外太空的時間加起來將近四千小時。他曾經用一把瑞士小刀闖進國際太空站,在開飛機時處理掉一條活蛇,也有在太空漫步時暫時失明的經驗。至於他在外太空表演大衛‧鮑伊(David Bowie)經典歌曲〈太空奇遇〉(Space Oddity)的影片,在YouTube網站享有高點閱率。哈德菲爾之所以能在險境中成功求生,憑藉的是他在太空總署學到的另類人生哲學:為最糟糕的狀況做好準備,並好好享受其中「每一個時刻」。

  在這本《太空人的地球生存指南》,哈德菲爾帶領讀者深入瞭解他多年來接受訓練以及到太空探險的過程,展現他到底是用什麼方式化不可能為可能。太空船升空的過程令人分泌腎上腺素,太空漫步是讓人心醉的奇蹟,遇到危機的時刻則需要鎮定與冷靜的反應來化解,這本書裡的每個故事都教人大開眼界,讀來興味盎然。在他看來,一般的處世哲學不但阻礙成就,也讓人沒辦法樂在其中。他的幾趟太空之旅可說是一種特別的機會教育,他從中學到與直覺相違的智慧,例如:不要想像自己成功的情景、一定要在意別人怎麼想、總是要小題大作。   也許,你永遠沒辦法像哈德菲爾上校一樣把機械臂裝上太空站、駕駛太空船、拍攝音樂錄影帶,或是在無重力狀態下執

行最基本的外科手術,但是他在這本書中提供的洞見是如此鮮活有趣,看過之後,你不僅能學會太空人的思考方式,也會徹底改變你對地球生活的看法──特別是你自己的生活。 名人推薦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孫維新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 張桂祥   《數位時代》雜誌創辦人 詹偉雄   無重力⊙推薦 【國際好評推薦】   休士頓,我們看到一顆超級巨星。──《華盛頓郵報》   轟動媒體界的大書。──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哈德菲爾是個很酷的傢伙,也很聰明。──Business Insider網站   哈德菲爾熟知各種完成任務的技巧。──《哈芬頓郵報》

  自從阿波羅登月計畫以來,可能沒有一個太空人像哈德菲爾這樣大大扭轉外界對太空探險的觀感……。外太空很少給我們這種近在咫尺的感覺,這個世界的面貌也很少如此令人驚嘆不已。──《每日電訊報》   哈德菲爾對太空計畫的貢獻良多,他所做的可不只是監督外太空的實驗,或是讓那座足球場大小的國際太空站持續飛行。……為哈德菲爾的精采表現喝采。──《時代》雜誌   這本書用人性化的眼光去觀察一個外人難以窺見的世界……。真空的外太空是如此嚴酷而殘忍,但是想在地球上生存也不簡單。哈德菲爾先生以真實而新鮮的方式,讓我們瞭解如何在兩個地方都有所成就。──《華爾街日報》   這是一本夾雜各種奇觀、讀來又很像童子軍手

冊的回憶錄。──《紐約時報》   對太空人生活可信的幕後觀察……。一本令人手不釋卷的太空人回憶錄,其一生精采無比。──《科克斯書評雙週刊》   哈德菲爾證明自己不只是在探索宇宙時很厲害,也懂得深入探討人性,有辦法用簡單但深刻的語言,把那些與全人類有關的問題說清楚。這本書可看性極高!──《Brain Pickings》網路週刊   哈德菲爾是個天才、科技人,也是資深的宇宙旅人。──《紐約郵報》   從《太空人的地球生活指南》這本新書學到的教誨太引人入勝了,我們很難決定要從哪一個說起。──《今日美國報》   哈德菲爾是個風格迷人的好作家……。不管是他從外太空拍的地球照片,或是在一百公尺寬

的太空站上拍攝的影片,讓我們看到他每天都在做些什麼苦差事──本書在在呈現他的真實人生。──《Slate》網路雜誌   哈德菲爾的寫作風格饒富趣味、戲劇性與張力。看過那些動人的文字後,你彷彿身歷其境,跟著這位深具說服力的紳士,從一名加拿大戰鬥機飛行員變成出過兩次太空梭任務的太空人,最後升任國際太空站的指揮官。──《杭亭頓海灘獨立週報》(The Huntington Beach Independent)   哈德菲爾引領讀者歷經一段迷人而刺激的旅程,同時提供許多可以在地球上應用的日常生活智慧──可能有點另類,但都是極具洞見的智慧。──《Bookpage》書評月刊

經顱直流電刺激於前運動皮質區與主要動作皮質區結合鏡像治療於中風之成效:隨機對照試驗初探

為了解決10公尺行走測試的問題,作者林佳宜 這樣論述:

前言:中風為老年族群之常見疾病。超過半數之慢性中風族群伴隨終身上肢動作失能,進而使其日常生活活動、參與及獨立性受限。經顱直流電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可藉由暫時性地調節大腦皮質神經元之興奮性,並與傳統或當代復健訓練 (如:鏡像治療) 結合,以強化復健成效。過去應用tDCS於上肢動作功能之改善,以刺激主要動作皮質區 (M1) 為主。然而,前運動皮質區 (PMC) 亦在動作產出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卻少有研究探討刺激此區域之成效,或比較其與刺激於M1區域之成效差異。目的:(1) 比較tDCS刺激於PMC與M1結合鏡像治療於

慢性中風之成效差異;(2) 探討在介入過程中,是否因tDCS刺激於此兩種不同區域而帶來不同的改變進程。方法:本研究招募慢性、單側大腦中風之個案,並將其隨機分為三組 (PMC、M1、與Sham組)。介入共含20次,每次介入時,受試者須先接受2毫安培之陽極直流電刺激持續20分鐘,依據分組分別刺激患側腦之PMC、M1區域或給予假電。個案於電刺激結束後,立即接受鏡像治療與功能性訓練。介入前後分別以傅格-梅爾上肢分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or upper extremity, FMA-UE)、傅格-梅爾關節疼痛分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or j

oint pain, FMA-joint pain)、改良版艾斯渥氏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醫學研究會議肌力量表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ale, MRC)、握力與指力測力器 (Jamar Hydraulic Hand Dynamometer)、沃夫動作功能測驗 (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柯氏上臂與手部活動評量表 (Chedoke Arm and Hand Activity Inventory, CAHAI)、10公尺行走測試 (10-Meter Walk Test, 10MWT

)、動作活動日誌 (Motor Activity Log, MAL)、功能獨立量表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IM)、以及諾丁漢延伸性日常生活量表 (Nottingham Extende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 NEADL)進行臨床行為評估;而介入之期中評估則以FMA-UE、FMA-joint pain、MAS、以及MRC評估個案於治療過程之改變進程。另外,在神經電生理方面,於介入前後以腦電圖之事件相關去同步化現象 (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ERD)、並於介入其間

以靜息狀態之相對強度 (relative power of resting-state, RP) 輔以評估患側腦之活化程度。評估結果以無母數推論統計進行組內及組間比較。結果:在前後測方面,三組在臨床行為評估上皆有組內之顯著進步;而在組間比較上,三組介入後MRC之改變量達顯著差異 (p = 0.04),唯事後比較上並無顯著差異,而PMC與Sham組有進步較多之趨勢;握力測力器之改變量則接近於顯著差異 (p = 0.07)、以PMC組有進步較多之趨勢。另外,在ERD之振幅與側化指數結果上,三組組內與組間比較皆無顯著差異,唯Sham組於患側腦之ERD側化指數有下降之趨勢。另外,比較介入前、期中與介入

後的臨床行為評估結果,各組於治療前半段皆有組內之顯著進步,並於FMA-joint pain以及MRC呈現組間之顯著差異 (p值皆為0.05)。在FMA-joint pain方面,PMC組於事後比較上優於Sham組、並趨近於顯著差異 ( p = 0.06);而在MRC方面,則為PMC組顯著優於M1組 (p = 0.05)。在治療後半段之比較上,僅以PMC與M1呈現組內進步,三組於改變量上並無組間顯著差異。在腦電圖之RP結果上,僅PMC組於alpha頻帶於患側腦之M1與PMC區域,相較於第一次測量有顯著上升,並於治療之後半段達到最大改變量。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組皆於臨床行為評估結果上有組內之顯著

進步,可顯示鏡像治療與功能性訓練之成效。另外,將tDCS刺激於PMC區域結合鏡像治療較能促進患側手肌力之進步。在腦電圖結果方面,Sham組於患側腦之ERD側化指數於介入後呈現下降趨勢,代表其於介入後,可能由健側腦扮演代償角色。而透過tDCS刺激於PMC或M1區域,則可能因促進患側腦之活化,進而減少異常之大腦半球間交互抑制之現象。另外,在治療之前半段,將tDCS刺激於PMC區域結合鏡像治療較可能加速治療初期之臨床評估成效,亦可使腦電圖之評估於治療後半段達到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