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里長登記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萬能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 孫衙聰所指導 林婉貞的 大眾對於寺廟環保祭祀認知之探討-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為例 (2021),提出2022里長登記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紙錢減量、精緻祭拜、以米代金、問卷調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劉仲恩所指導 吳岱陵的 「再見」大林蒲:從在地視角解構遷村政策的環境正義 (2020),提出因為有 大林蒲、環境正義、睦鄰制度、圍牆外社區、遷村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2里長登記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2里長登記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眾對於寺廟環保祭祀認知之探討-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為例

為了解決2022里長登記查詢的問題,作者林婉貞 這樣論述:

臺灣是一個多元宗教信仰地方,有道教、佛教、一貫道、基督教、天主教等,經統計顯示道教、佛教信徒比例高達 97% ,2020 年底登記立案寺廟家數有 1 萬2,303 座,此登記還不含未立案寺廟,表示寺廟的分佈非常的廣泛。在臺北都會型城市中,辦理慶典時伴隨陣頭、鼓樂、香枝紙錢及鞭炮和隨行的信眾,會因生活型態、個人信仰的的不同,進而影響居民的生活模式。近幾年來環保及健康意識的抬頭,上述所說傳統祭祀行為會造成健康問題及環境污染,因此祭祀的行 為是需要適時轉變的。本研究將進行 寺廟環保祭祀認知之探討 方向進行調查,為了瞭解臺北市民對於推廣寺廟集中燒 減燒、減香 或以米代金可減少空污認知與態度探究,

本研究以臺北市市民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抽樣進行調查,有效樣本數為 598 份,有效回收率為 99.6% 。研究結果如下:(1) 市民對 「 祭祀行為造成之環境污染認知態度 」 是有較高程度的的認知,但長期以來傳統祭祀習慣在市民的生活中,無法說改變就改變的,需要不斷的推廣,不同性別、焚燒習慣、職業類別、宗教信仰及行政區參拜頻率、多久進行參拜對於祭祀行為造成之環境污染看法有顯著影響。(2) 「推廣寺廟紙錢集中燒及以米代金政策對環境污染改善認知態度」 ,市民對於金銀紙錢集中燒政策的認知是比較高的,對於以米代金的認知是較為不熟悉的,但大多數市民對於臺北市政府推行精緻祭拜政策的目的是認同的,市民之不同焚燒

習慣、職業類別、宗教信仰對於推廣寺廟紙錢集中燒及以米代金政策對空氣污染改善認知態度有顯著影響。(3)「大眾對於精緻祭拜文化推動的接受度」 ,受訪市民在中元普度節日時,推動紙錢集中焚燒及以米代金的政策,有 49.5% 表示認同,顯示民眾對於紙錢集中焚燒及減量宣導,有顯著成長。但政府鼓勵市民透過電子通路系統進行線上線上普度祭拜的認同明顯偏低,市民之不同焚燒習慣、教育程度、行政區參拜頻率、普度祭拜的認同明顯偏低,市民之不同焚燒習慣、教育程度、行政區參拜頻率、多久進行參拜對於民眾對紙錢集中焚燒及以米代金策略推動的接受度有顯著影響。(4) 市民對於「 祭祀行為造成之環境污染認知態度 」、「 推廣寺廟紙錢

集中燒及以米代金政策對環境污染改善認知態度 」及「 大眾對於精緻祭拜文化推動的接受度 」之間呈現正相關。

「再見」大林蒲:從在地視角解構遷村政策的環境正義

為了解決2022里長登記查詢的問題,作者吳岱陵 這樣論述:

有別於常見的反迫遷土地運動,大林蒲居民在2017年政府民調中,呈現高達九成的遷村贊成率,本研究主要回答九成遷村民調贊成率的成因。既有研究多以環境保護、對抗污染的角度切入大林蒲,在地需求、關懷、情感與社會脈絡等卻被概括為「受污染的在地居民」、或成為輔助環境正義論述的客體,然如此卻忽視居民間的異質性,與其對污染事實的差異想像。本研究透過微觀視角檢視遷村想望的在地起源與變遷,並討論紅毛港遷村案對大林蒲人的影響;接著分析畢ye高雄城市發展政策,指出二十一世紀的高市府仍延續1970年代國民黨政府的開發主義,而在地環境運動者與外來環境團體在反開發的環保訴求下,建構出大林蒲環境不正義敘事,然透過田野調查,

卻發現環境正義與反開發運動並非在地日常關懷,反而,1990年代中期至今,在地居民更與周遭工廠發展出近二十年相對穩定的共處關係,顯然單一的環境正義敘事並無法解釋高度遷村民調贊成率之成因,遷村意願更是鑲嵌於地方歷史經濟脈絡中,並受到多方行動者與宏觀政策發展的影響。本研究發現,大林蒲遷村政策在民調中呈現的高贊成率,主要奠基於內部因素上,並受到外部因素的強化:內部因素為紅毛港遷村案為當地帶來的深刻影響,外部因素則為近代城市發展政策下,加諸於高雄西南沿海地區的居住推力,而內部因素更是在地居民視遷村為最終依歸的主要原因,反而,原旨在追求環境保護的環境不正義敘事,卻為政府與偏好遷村者所策略性挪用,以賦予遷村

政策推動的正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