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電子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NGO電子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汝羽,林念慈,陳牧民,曾育慧,黃佩玲,蔡百蕙,鄭欣娓寫的 看見南亞:從孟加拉、印度,到巴基斯坦,台灣人在亞洲次大陸的發現之旅 和洪德青的 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賴瑛瑛所指導 林詮來的 公民參與策展的文化行動 — 以 OPTOGO 為例 (2016),提出NGO電子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世界博覽會、國家館、策展、公眾參與、社群媒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GO電子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看見南亞:從孟加拉、印度,到巴基斯坦,台灣人在亞洲次大陸的發現之旅

為了解決NGO電子報的問題,作者林汝羽,林念慈,陳牧民,曾育慧,黃佩玲,蔡百蕙,鄭欣娓 這樣論述:

  五個國家、七個台灣人,九種觀察南亞的視角   來自遙遠的國度,最真實溫暖的報導。   孟加拉家喻戶曉的奶茶、巴基斯坦的蘇非音樂,   與自然共存的尼泊爾、在傷痛中重生的斯里蘭卡,   印度,充滿潛力的新興市場,是台灣的機遇也是挑戰!   你是否願意脫離舒適安逸的台灣,前往他鄉探索生命的不同可能?你可曾發現那些貌似古怪難以理解的異國文化,不但蘊含豐厚的生命智慧,更是台灣人觀照自身的一面鏡子?面對經濟政治環境相對劣勢的發展中國家,除了理解,我們還能扮演哪些更積極的角色?   本書的七位作者踏出了那一步,前往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仍然陌生的南亞。廣袤的亞洲次大陸不僅孕育了十八億的人口,

更有著極度豐富的語言、宗教、與民族特色,以及淵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古老的智慧、多元的傳統使南亞成為令人著迷嚮往的旅遊勝地,但糾結複雜的政治問題卻讓他們的發展停滯。然而,當地人究竟如何生活?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與處境?他們渴望這麼樣的改變?   《看見南亞》由中興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牧民教授與孟加拉媳婦曾育慧統籌,收錄了七位台灣人在南亞的體驗、觀察與貢獻。他們同時兼具志工、學生、學者、記者、旅人、社運分子、情人、女性等多重身分,足跡涵蓋南亞五國,關注的焦點從國際政治、公共衛生、難民、教育、音樂、性別、環保、階級、族群,到市場與商機。讀者們將看到孟加拉人濃厚的家庭觀念與熱情的奶茶文化、巴基斯坦

的伊斯蘭音樂與封建痕跡、斯里蘭卡激烈的總統大選與中國強勢的布局、尼泊爾以大地為師的傳統生態智慧與女性啟蒙,以及印度的城鄉差距、童婚問題、流亡藏人、教育困境,還有在地耕耘多年的台商經驗談。   林汝羽、林念慈、黃佩玲、蔡百蕙、鄭欣娓,以及上述兩位,他們在書中記錄了南亞繽紛燦爛、錯綜複雜的人文景觀,也展現了台灣人遼闊的視野與走向世界的決心。七位作者前往南亞的動機各異,共同的則是大膽前往未知的異鄉的勇氣,以及努力欣賞不同文化的胸襟。儘管曾經面臨各種險阻,簽證不過、語言不通、水土不服、被歹徒當街行搶、被嘟嘟車司機坑錢、與死亡車禍擦肩而過,也曾被當地人誤解、質疑、排斥,但他們終於都靠著耐心與毅力贏得接

納,融入當地社會。   最終,在「看見南亞」的過程中,七位作者不僅讓世界看到了台灣,也看到身上另一個自己。如詩人向陽所云,「雙腳所踏都是故鄉」,來自台灣的種子有著強韌、靈活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壤,在異鄉也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書特色   ★南亞風土民情的第一手報導:本書七位作者的親身體驗與第一手報導,提供關懷南亞各國或多元文化的讀者一個重新認識南亞的機會。   ★多元文化的觀察與反省:種種對異文化的觀察不僅令人讚嘆大千世界的眾生面貌,也帶領我們突破同溫層與舒適圈,反省自身習以為常的價值與成見。   ★走向國際、探索世界的台灣經驗:書裡寫的是南亞的繽紛人文,但書寫本身呈現的卻是台灣人

遼闊的視野,以及走向世界的決心。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1.印度尤(「YaoIndia就是要印度」共同創辦人、鳳凰衛視駐印度特約記者)   2.吳志中(外交部政務次長)   3.吳德朗(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負責人)   4.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5.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6.黃志芳(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 好評推薦   吳志中/外交部政務次長   南亞研究學者陳牧民教授、孟加拉公衛專家曾育慧博士召集國內一批年輕研究者,各自把前往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進行田野調查或在地工作的親身經歷寫出來……這不僅是南亞

區域研究的創舉,也是台灣新一代研究者的成果展現……   吳德朗/台北印度文化中心、夢想印度傳博物館創辦人   《看見南亞》中每位作者,各自有不同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書寫,在不同的環境中實現了不同的願景。相同的是他們都具有百折不撓的熱情與毅力,也提出了整體觀點。這些經驗肯定是彌足珍貴的……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本書既有從政治、經濟、歷史、制度切入的傳統敘事脈絡,也有從餐廳、音樂、戰爭、衛生棉切入的生猛文化觀察……以此宣示台灣應該揚棄傳統標籤與刻板印象,重新認識與理解亞洲次大陸……   黃志芳/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   由陳牧民教授,以及數位深入南亞各國進行實際研究,接

觸當地生活文化的台灣研究人員與NGO工作者,所合力完成之《看見南亞》本書即將出版,可說恰逢其時……身為參與「新南向政策」制定與推動者之一員,並曾實地多次往訪南亞諸國,本人對書中每位作者在當地的努力耕耘與第一手觀察深感敬佩,特此為序,並向各位有意了解南亞各國文化與人民生活的讀者推薦本書。

公民參與策展的文化行動 — 以 OPTOGO 為例

為了解決NGO電子報的問題,作者林詮來 這樣論述:

台灣因特殊國際政治關係被拒於世博門外,為參與 2015 年米蘭世博,OPTOGO 計畫遂於 2014 年底草創,以「公民外交」作為框架與願景,發起民間參與的策展行動。透過工作營、社群媒體經營、討論會、展覽、網路募資分層之事件堆疊,號召志工以公民作為身份參與名為「國家館」的策展計畫,最終以「車、館、樓」三種展示型態於米蘭城中世博開展。此次策展以「參與」作為行動基底,實踐「從我到我們」的願景,並以之作為公民外交為主體的二十年計畫開端,冀望得以誘發更多公民與團體縱身參與。期間 OPTOGO 團隊透過去中心化、扁平化組織型態開放參與,冀望揉雜多種領域思維、資源、實踐方法,並以之作為運作主體;行動借社

群媒體與協作工具特性,創造更可親、有效的公共領域參與方式;同時,以二、三十世代為主要參與者的背景,除了揭櫫著青年世代與社會公共領域的觀點與互動方式,亦透過議題介入現存的世界博覽會與國家館體制,間接勾勒出台灣、公民、國家認同、國際政治現實之相互關係。OPTOGO 策展作為一種「接近的方式」,未提供任何現成解答,而是回歸民主情境下公民社會對自由的共識與追求,並且以「入世」之姿,促進參與者間彼此對話、思考、交流、實踐,同時搭建策展行動與「台灣社會」、「世博、義大利政府與當地社會」、「參與展覽與活動觀眾」關係,創造一有機、相互擾動、協作之資源合作體,開啟「他者」與「我們」之間的對話,增加國家、身份、認

同之間的辯證空間,提出私人—公共領域—國家機制之間的三方協作的願想,並以之作為下一個時代台灣公共領域、認同、政治現況的務實解方;同時兼具「出世」,基於每個特定的脈絡、文化語境裡,對社會、政治現況持續性擾動、檢驗,牽引出階段性現象描繪或參照座標,策展逐漸自虛擬狀態轉而直接影響社會。本研究將綜理此次參與者之參與方式,運用媒體開啟的策展機制、介面與動能,描繪其知識生產結果如何同參與者、社會共享,總結其被視為一個過程總體的策展行動於當代社會與策展脈絡中之意義。

南向跫音: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

為了解決NGO電子報的問題,作者洪德青 這樣論述:

越南,一個超乎你想像的迷人豐富國度!   你眼中的越南是什麼樣貌?是附近小吃店老闆娘的故鄉,學校新住民孩童的外婆家?越南路上的婦女都穿旗袍戴斗笠?大家都在湄公河的船上做生意?所謂越南菜就是各種口味的河粉?百老匯歌舞劇《西貢小姐》就是越南的樣貌? 越南,當然不僅如此!   這個受中國漢化一千年,印度影響四百年,被法國殖民一百年,美國影響二十年,還歷經整整十年海上難民潮與國際孤立的國家,擁有的輝煌歷史與偉大故事超乎你想像。 ‧他們的祖先曾擊敗縱橫歐亞的蒙古大軍 ‧他們利用長達兩百公里的古芝地道,先後打敗了法國和美國 ‧一萬六千公里的胡志明小徑是二十世紀軍事史上最傳奇的游擊之

路 ‧近代亞洲第一個進入外太空的太空人來自越南 ‧他們的鋼琴家是亞洲第一位蕭邦鋼琴大賽冠軍 ‧來自越南的時尚品牌Ipa-Nima深受王菲、希拉蕊喜愛 ‧越南料理讓布萊德彼特和安潔莉娜裘莉流連忘返   今日越南是個迅速發展的國家,一度成為台商投資創業的天堂。但在這之前,英國作家毛姆踏足於此,喜劇泰斗卓別林千里迢迢來這裡度蜜月,榮獲二十一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家格雷安‧葛林在這裡吸鴉片、大啜苦艾酒。他們融合的法國風情與漢人特色建築,以及風情款款的成片梧桐樹海,均優雅得令人驚嘆。   本書作者隨夫婿進駐越南兩年半,親身體驗了越南的文化、建築、現代藝術、越戰遺址、美食佳餚,當然還有超市

裡的零食、拖鞋、手工藝品、報刊雜誌,她以令人動容的真誠仔細觀察,並用輕鬆的筆調娓娓道來,從歷史故事、文藝漫遊到食樂札記、在地生活,你會既驚訝又著迷地發現,越南,原來是一個如此豐富的迷人國度! ◎ 《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最新修訂版 全台灣一致推薦   「當我們從歷史、文藝、生活等方面多認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等於是把自己向上提升一個高度。當台灣更認識越南,也就會對勇敢飄洋過海來台灣的二十萬越南人,多一份尊敬。」──《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醒我們每個人,越南不是一個比我們窮、比我們熱、比我們次一等的熱帶國家,她是一個跟我們一樣曾經遭受殖民統治,有無數滄桑歷史,同

樣擁有豐厚的文化傳承,並且也充滿行動力的國家。」──資深出版人陳穎青 ‧水瓶子(旅遊作家) ‧王麗華(前亞總台北辦事處主任) ‧宇文正(聯合報副刊主任) ‧李秀媛(旅遊節目主持人) ‧林寶安(新移民與在地社會生活計畫主持人) ‧馬繼康(旅遊作家) ‧陳凰鳳(政大外文中心講師、主持人) ‧楊玉鳳(行政院僑務委員) ‧褚士瑩(國際NGO工作者,作家) ‧龔宜君(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