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ogram 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中山醫學大學 生物醫學科學學系碩士班 陳拓榮所指導 簡妤芯的 不同體型之孩童與成人電腦斷層劑量長度積轉換有效劑量因數評估 (2015),提出Topogram 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腦斷層、有效直徑、劑量長度積、有效劑量、轉換因數。

而第二篇論文中山醫學大學 生物醫學科學學系碩士班 陳拓榮所指導 張宜儒的 應用雙能量電腦斷層辨識尿酸結石之方法與劑量抑低策略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雙能量、電腦斷層、尿酸結石、假體、有效劑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Topogram 中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Topogram 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同體型之孩童與成人電腦斷層劑量長度積轉換有效劑量因數評估

為了解決Topogram 中文的問題,作者簡妤芯 這樣論述:

臨床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 CT)檢查前後,在其操作的螢幕端能顯示該次掃描的劑量資訊-劑量長度乘積(dose-length product, DLP)。惟DLP僅是直徑限制在16公分或32公分壓克力假體的劑量參數,尚不能直接代表不同體型或胖瘦的有效劑量。藉由DLP轉換有效劑量的因數,或稱k值,可將DLP換算成有效劑量,但仍受限於不同的體型大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簡易可對應不同體型的轉換因數,方便將電腦斷層掃描後的DLP直接換算成有效劑量。我們將分析孩童與成人對應之頭、頸、胸、腹部、骨盆和全身六個電腦斷層掃描部位的劑量長度乘積轉換有效劑量因數。本研究使用擬人

假體實驗和蒙地卡羅模擬兩種方式,進行六個掃描部位k值的評估。我們將校正後的熱發光劑量計填放至1、5、10歲和成人擬人假體內,進行掃描取得掃描之DLP和有效劑量後,進而分析實驗的k值(k-factorE)。另以蒙地卡羅劑量模擬軟體,取得1、5、10歲和成人數學假體掃描之劑量結果,再針對模擬的k值(k-factorM)進行分析,其中模擬的掃描參數與掃描範圍均參考擬人假體實驗。由兩種方式分析的k-factorE與k-factorM結果顯示,頭部掃描的k值皆為六個掃描部位中最小的,k值最大的部位皆為胸部或腹部。另外隨著假體體型越小其k-factor會越大,上述擬人實驗與模擬之k值有相同現象。綜合k-f

actorE與k-factorM的結果,我們導入AAPM第204號報告的有效直徑概念,推估得到不同有效直徑的假體,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時六個部位的轉換因數函數。期待藉由臨床直接量測和估算病人體型的有效直徑,簡便地對應於掃描部位的k值函數,能提供DLP對應不同體型病患之有效劑量,以利醫師或放射技術師對施做該檢查的參考。

應用雙能量電腦斷層辨識尿酸結石之方法與劑量抑低策略探討

為了解決Topogram 中文的問題,作者張宜儒 這樣論述:

研究目的:本實驗的目的是應用雙能量電腦斷層儀掃描結石,探討可辨識尿酸結石的分析方法,藉由參考管電流時間積(Ref. mAs)的設定,探討造成受檢者有效劑量抑低的操作設定與分析方法的準確性。材料與方法:本實驗一共收集132顆尿路結石。結石被放置於直徑分別16及32公分的壓克力圓柱假體和有效體寬分為25及38公分的類橢圓聚乙烯假體,以模擬結石於人體中。使用Siemens雙源雙能(100/Sn 140 kVp)的電腦斷層進行掃描,以Siemens後處理分析系統之kidney stone運算法重組成腎結石影像,區分尿酸及非尿酸結石。另外,實驗影像也以FBP重組,可得兩組能量影像,經由CT工作站圈選R

OI,得到兩組對應的CT值,使用DE ratio和象限法這二種方法來辨識是否為尿酸結石。研究也探討由雙能量重組單能量影像的特性,評估尿酸結石與非尿酸結石的差異,分析計算其準確性、靈敏度和特異性。以上方法均搭配三到四種不同參考劑量掃描水平。結果: 尿酸結石相較於其它種類結石,在高低管電壓下的CT值接近,DE ratio小於1.13。使用kidney stone運算法來重組影像,將兩組能量(100/Sn 140 kVp)的Ref. mAs設定在53/41 mAs,仍有98%的準確性。而使用象限法來辨識尿酸結石,可發現ROI之CT值分布於第三象限,即Sn 140 kVp影像CT值小於648 H

U、100 kVp影像CT值小於737 HU,且當Ref. mAs設定在27/21 mAs仍有90%的準確性。在重建單能量影像方法探討,本文發現在60 keV~80 keV這個區段,尿酸結石與非尿酸結石斜率二者存在最大的差異,本研究利用此區段尿酸結石斜率近於零(範圍在-3.3~-7.2 HU/keV)的特性辨識尿酸結石,其準確性達92%、靈敏度為100%、特異性也達92%,且經ROC curve和AUC分析,可發現在降低劑量後,使用700~800 HU為閾值的尿酸結石辨識力並無差別。結論:使用雙源雙能電腦斷層後處理辨識尿酸結石之準確率為98%,較人為圈選佳。結石的大小厚薄,可能左右影像CT值。

將象限法的中心點設定為(648, 737),使用第三象限判斷尿酸結石,可降低有效劑量並保持相當的準確度。模擬得之單能量60-80 keV區段,以其斜率判斷,有著最佳尿酸結石辨識率,且尿酸結石與非尿酸結石在50 keV時有著最大的差異,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與廠商軟體的開發。藉由縮短掃描長度與抑低Ref. mAs,可將有效劑量抑低至IVP或KUB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