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 1a中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東吳大學 德國文化學系 鄭芳雄所指導 陳瑛芬的 職責理念的訴求作為反納粹的策略-《德語課》與《貓與鼠》之比較研究 (2008),提出band 1a中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藍茨、葛拉斯、席勒、反納粹、對職責的喜悅。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and 1a中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職責理念的訴求作為反納粹的策略-《德語課》與《貓與鼠》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band 1a中學的問題,作者陳瑛芬 這樣論述:

堪稱德國戰後文壇象徵性作家的齊格飛.藍茨與君特.葛拉斯,對二戰時德國人崇尚納粹的社會心態亦提出相似的批判,他們透過文學作品將受到納粹制約的德國小市民詳盡地刻劃出來。在其作品裡可以看到受到納粹思想毒化的人物,盲目地服從且執行暴力政權所賦予的職責,進而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更是失去是非判斷的道德準則,這正是藍茨與葛拉斯強烈批判的論點。因此本論文試圖闡揚席勒結合理性與感性的「對職責的喜悅」,對抗納粹崇尚盲目服從職責的虛偽理性,藉此突顯出席勒職責理念的正面意涵,進而達到宣揚道德勇氣的教育意涵。《德語課》與《貓與鼠》皆以二戰期間希特勒執政的納粹時期為小說背景,揭露納粹如何運用傳媒力量控制德國人民思

想,甚至更誤導人民對職責履行的認知。德國人履行職責是有歷史性的,遠從十五世紀始馬丁.路德便有神學宗教上的職責理念,然而,談論到關於職責理念的概念則將追溯至十八世紀德國重要哲學家康德的職責理念:「絕對命令」的概念,爾後席勒更將之發展成為「對職責的喜悅」,結合康德出於理性的履行職責和席勒出於感性的履行職責,說明履行職責並非單純基於職責必須履行的因素,而是我們對於履行職責時所產生的喜悅之情感到歡愉,且期盼能持續對職責的喜悅,席勒認為這才是促使人們履行職責的動力。爾後,黑格爾提倡效法普魯士愛國情操、奉公守法的「國家哲學」更經由納粹的任意竄改,職責理念不再賦有正面意涵,而是充斥納粹英雄軍國主義的負面思維

,進而扭曲職責理念的原意。本論文藉由「職責理念」概念來比較分析兩本德國顯著的戰後文學作品,即《德語課》與《貓與鼠》之比較研究,藉此突顯戰後作家藍茨與葛拉斯試圖表達的「反納粹思維」,其一,批判納粹蠱惑民心和毒化思想的行為;其二,讚揚傳統職責理念的正面意涵,藉由檢視《德語課》與《貓與鼠》一書所涵涉的職責理念之主題訴求,重新導正二戰時已遭納粹曲解的職責理念,試圖將之歸復到康德與席勒所定義的職責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