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歌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kong歌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義芝,陳克華等寫的 徙:臺灣當代詩人十三家(中英對照) 和Muzikland的 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三部(1990-199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和非凡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孫愛光所指導 何易的 莫札特《C大調加冕彌撒》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1),提出kong歌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莫札特、加冕彌撒、彌撒曲、指揮詮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韓國語文學系 朴炳善所指導 王詩雯的 日治時期臺灣與韓國初等唱歌教育比較分析 -以『公學校唱歌集』和『新編唱歌集』為中心- (2021),提出因為有 唱歌、日治時期、唱歌教育、韓國唱歌、臺灣唱歌、殖民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kong歌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kong歌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徙:臺灣當代詩人十三家(中英對照)

為了解決kong歌詞的問題,作者陳義芝,陳克華等 這樣論述:

  《徙:臺灣當代詩人十三家》收錄的作品緣起美國詩人喬治‧歐康奈爾在臺大外文系開設的臺灣現代詩英譯工作坊。讀者既能從這本雙語詩集中領略到溯源於中國古典詩歌的幽微之境,也能體會到臺灣現代詩在經歷了西方浪漫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後現代等流派的浸潤之後所展現的多重風貌。   本書13位作者為:陳義芝、陳克華、陳黎、陳育虹、鴻鴻、零雨、商禽、吳晟、瘂弦、楊佳嫻、楊牧、顏艾琳、周夢蝶 (按目錄順序)。  

kong歌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放空 FANG KONG》
作詞:白安
作曲:白安
編曲:Mac Chew

望著鏡中的輪廓
我抬起頭 並不覺得愧疚
儘管你說我犯錯 我並沒有
只好假裝的認錯
也不想繼續的追究
讓你清晰的輪廓失焦在眼中

you don't even have to go
這不是你的錯
you don't even have to say a word
這沒什麼好說
you don't even have to go
這都是我的錯
you can just stay here
讓我一個人走

不是我不想好好過
只是我要的你都說不夠
我厭倦和你解釋應酬
所以我放空離開地球
這種暗澹失落的眼球
透露的是釋懷和解脫
我望著那一邊的天空
什麼也不想說

you don't even have to go
這不是你的錯
you don't even have to say a word
這沒什麼好說
you don't even have to go
這都是我的錯
you can just stay here
讓我一個人走

https://www.facebook.com/baiannmusic

13歲初戀創作 17歲驚豔網路 四年閉門創作400首青春小宇宙
21歲的白安蛻變才女,以台北女孩的創作靈性掀起華語樂壇寧靜革命!

首波單曲網友狂讚「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
白安默默投下年底唱片大戰震撼彈
白安人生第一張全創作「麥田捕手」12/21正式發行

「相信音樂」初聲之犢不怕虎,12月將推出全新創作女聲-白安。以天生一副充滿靈性嗓音的台北女孩白安終結2012的惶惶不安。在細小瘦弱的外表下,白安的歌聲有一種撫平人心的巨大能量!過濾精選自白安17歲開始到21歲、以四年青春所創作的四百首音樂日記,12/21正式發行的第一張個人創作專輯《麥田捕手》,10首處女作都由白安一手包辦詞曲創作!第一張個人專輯就大膽實驗華語音樂罕見的「電氣民謠搖滾」曲風,剛滿21歲的白安,如其名,像一張「白」紙,寫上宇宙裡小小的自己,卻字字重擊人心; 「安」靜而好奇,觀察這個正要踏入的成人大世界,連一聲換氣嘆息都充滿爆發力!她認為,對於難過,她不想逞強逼自己毫不在意;對於歡快,她不習慣做作地裝出習以為常;面對這些情緒,白安覺得:「用剛好的字眼,才能還原當下的心情。」就是這樣只求剛剛好像自己的坦白,讓白安安於在自己的小房間蓄積了四年的能量,終於要在今年12月在華語樂壇掀開一場寧靜革命!

小學開始學音樂,擅長吉他與Keyboard,13歲開始對創作產生了興趣,16歲時嘗試將自己創作的歌曲放上streetvoice網站,脫俗的白安風格果然一開始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共鳴,讓白安的音樂從streetvoice.com的角落開始蔓延擴散。17歲那年,白安獲選在「簡單生活節」的未來舞台中演出,當時的一曲「Bird」讓台下觀眾頓時如遭電擊般全場安靜,更像一塊聲音的磁鐵讓原本只是路過的人群駐足,也讓白安正式簽下一紙唱片合約,開始了與自己的首張專輯長達四年的拔河, 只有在音樂裡,白安才確認了自己的模樣,知道「剛剛好」、「等身大」的自己,才是最適合也最自然的狀態。

從17歲到21歲,「剛好懂事,還沒準備好世故」的白安,終於從近400首Demo中淬煉出首張創作專輯「麥田捕手」。專輯同名單曲「麥田捕手」Demo,曾一度在Street Voice創下16萬的點閱人次,也讓越來越多人關注期待她的作品,白安說:「對別人來說、或者對自己來說,我常常覺得自己很微不足道、很什麼都不是;只是一直悶著頭寫寫唱唱,但是那些透過音樂喜歡我的人,卻給了我力量;是『你』讓我可以和自我懷疑、猶豫正面對決,不會覺得孤單。雖然有時也會搞砸、或是做得不夠好,但是會不斷努力、想證明自己值得擁有那些喜歡。」那每一個「你」,因此催化了白安日前公開的第一首正式單曲「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這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單曲才在Youtube首播,一夕之間就突破三萬人瘋狂轉載,網友更紛紛揣測有這樣懾人丹田的女聲恐怕長得噸位不輕,讓體重四十出頭的白安啼笑皆非!白安的靈性嗓音不只讓五月天阿信盛讚「夜深人靜,感動震耳欲聾!」更讓師兄嚴爵在臉書自爆「白安實在太迷人!」「重複聽了23次還睡不著!」小小的白安Small girl,Big voice正要大大震撼這個過於不安的世界!

白安2012首張創作專輯「麥田捕手」將於12/21正式發行。12/29將在台北Legacy和「靈魂歌后」家家共同舉辦「冷靜與熱情之間 白安與家家雙演唱會」,想要第一個見證白安第一次現場震撼的歌迷請把握機會,更多關於白安的最新消息可上相信音樂官網、臉書官方粉絲專頁查詢!

Help us caption & translate this video!

http://amara.org/v/W8p5/

莫札特《C大調加冕彌撒》之指揮詮釋研究

為了解決kong歌詞的問題,作者何易 這樣論述:

《加冕彌撒》為莫札特1779所創作的彌撒曲,是他在薩爾茲堡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本研究從歷史、理論與分析、指揮詮釋等三大面向探討這部作品:在歷史面向上,本文歸納莫札特生平,並分析《加冕彌撒》之歷史背景,以及大時代對於本作品之影響。本研究發現,整部作品在曲式與結構上,均受到古典時期器樂曲發展之影響;而其相對短小的篇幅,亦是受限於當時薩爾茲堡縮減教會禮儀支出的影響。在理論與分析方面,側重音樂理論與作曲技法的分析,深入探究《加冕彌撒》之曲式、和聲與配器等音樂內容。本研究結果發現,莫札特在本樂曲中大量三段體形式,並且在樂章間亦存在「主題統一」之創作手法,可見作曲家對樂曲之對稱結構的重視。最後,本文以歷

史脈絡與音樂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探討本作品之指揮與詮釋。包括音色選擇與性格之間的關聯、各項記譜與演奏法之詮釋細節、歌詞經文的咬字與語韻,以及指揮左手運用、速度變化與分割拍等技術重點。期待本文能成為所有對《加冕彌撒》有興趣的研究者與指揮者之參考依據,也為目前之莫札特研究社群盡一分心力。

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第三部(1990-1999)

為了解決kong歌詞的問題,作者Muzikland 這樣論述:

  香港流行樂壇曾光輝一時,影響力遍及東南亞及各地華人社區,幾多天皇巨星誕下,多少專輯被奉為經典。     本書作者投身音樂工業多年,從碟評人角度出發,結合相關創作人乃至歌手專訪,於浩瀚的唱片名單中挑選101張由1974年至千禧年之間,近四分之一世紀香港流行樂壇最具代表性的專輯。本書不單針對較成熟樂迷,新一代欲接觸廣東歌者,也可透過本書作為門檻。     本書為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選錄1990至1999年25張香港流行樂壇經典專輯,見證黑膠過渡到CD世代。雖然CD比黑膠輕巧得多,但專輯封面文案、整體設計愈來愈講究,包裝不再限於小小一正方體,大有突破前代之風。此外亦見樂壇後浪推前浪,四大天王各

領風騷,王菲、彭羚、鄭秀文相繼上位……來到最後一部,我們一同見證新一代的天王、天后在九十年代承先、啟後。     ‧重點歌曲評論   ‧歌手現身說法   ‧幕後製作人員專訪   ‧專輯地位和重要性     特別附錄:   ‧數不完的巨星唱片   ‧說不盡的好歌   嚴選101張經典香港流行專輯,重塑樂壇光輝歲月。   好評推薦     泰迪羅賓:   「我很欣賞Muzikland的認真態度,被他訪問時,肯定他做過很多的資料搜集!也會感覺到他熱愛音樂的初心!」     葉麗儀:   「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讀到一些我已忘記了或我不知道的音樂歷史,相信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記錄,為我們帶來很多快樂的集體回憶

。」     陳潔靈:   「本人深信《香港流行音樂專輯101》作者所面對的挑戰,可能有『百分百兼加零一』的難度;但相對上,這份對整個香港樂壇音樂人的尊重及敬意,則非任何文字、數字可以形容!」     區瑞強:   「要在浩瀚的唱片名單中挑選101張經典專輯,實不容易,難得Muzikland並不僅僅限於介紹專輯,還會談及歌手背景、唱片公司的變化和策略,以至尋訪相關創作人甚至歌手本身。其一絲不苟的態度,令本書內容顯得更全面和詳實,而絕非僅僅一家之言。」

日治時期臺灣與韓國初等唱歌教育比較分析 -以『公學校唱歌集』和『新編唱歌集』為中心-

為了解決kong歌詞的問題,作者王詩雯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及韓國所實施的唱歌教育之差異,並以日治時期總督府最早編纂發行的國定唱歌教科書『公學校唱歌集』、『新編唱歌集』為中心,比較同一時期臺灣與韓國的唱歌教育有何異同,並透過分析教科書,探討臺韓兩地所實施之唱歌教育關聯性,期許能夠拼湊出更加完整的歷史記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先後佔據臺灣與韓國,並對兩地分別實施強力的殖民政策,以教育、文宣、獎勵等方式意圖從根本上消除當地人民民族信仰。而教科書作為國民教育中最重要的藍本,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演變有不可分的關係,透過國民教育的手段可以養成當下執政者所期望之未來國民。「唱歌」,顧名思義是以旋律搭配歌詞歌唱

,在日治時期末期被改為「音樂科」之前,作為初等教育的科目之一,透過歌曲較易朗誦好記的特質,經常被學者廣泛認為是殖民教育中重要的思想改造工具之一,而當時的總督府便以傳唱歌曲的方式,向臺灣學童及韓國學童傳授日本帝國主義思想。  臺灣和韓國擁有被日本長期殖民的共同記憶,因為有類似的時空背景,研究日治時期的學者們經常以兩地為比較分析的對象。然而關於日治時期唱歌教育的現存文獻中,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殖民地與殖民母國的相互比較,至今仍然沒有臺灣及韓國的比較研究。故本文秉持著完整日治時期教育歷史的想法,希望能夠讓兩地的歷史輪廓更加鮮明。  由於日治時期的「唱歌」是日本受到西方音樂傳入的影響,進而學習外國音樂並將

其納入新式教育中,故本文第二章先從兩地的西方音樂傳入史出發,洞察臺韓西方音樂的發展過程,並探究「唱歌」一詞在兩地出現的時間點,再分析日治時期隨著教育令的更迭,其唱歌教育的政策、上課時數及教材的演變。臺灣由於比較早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所以沒有發展自己的唱歌集,但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性,自17世紀以來就長期被世界列強佔據,而由於早期被荷蘭及西班牙統治過,使得臺灣人民較早接觸西式音樂。反觀韓國雖然較晚接觸西方音樂,但由於江華島條約的簽訂,進而發動了甲午改革,爾後又有國外留學歸國的先驅創立的雜誌、發行的唱歌集,或開港通商後從西方教會接觸的聖歌禮樂等,使得韓國雖然較晚傳播西方音樂,但其流行程度較臺灣來得更加活

絡且迅速。  第三章個別分析前述日治時期最先發行之唱歌集:1915年由臺灣總督府發行之『公學校唱歌集』、1914年由朝鮮總督府發行之『新編唱歌集』,從第一小節爬梳出版動機、出版背景、編輯過程等脈絡,到第二小節細觀教科書所收錄之曲目來源,及與國語教科書的關聯,最後第三小節仔細分析音樂特性與歌詞內容等,細細解剖兩本唱歌書的由來及構造。  第四章將第三章已經細探過的兩本唱歌集,依序做時空背景、編輯方式、排版形式、收錄曲目、音樂特質、歌詞比例之比較分析,以各個層面探討兩者的異同,並找出臺灣總督府及朝鮮總督府在編纂過程中,所重視的內容為何,若有相同之處,便加以分析其曲目在唱歌教育中的意義。  透過本文分

析,可見由於日治時期前的西方音樂或教育機構發展的差異,導致在日治時期之後,總督府在編纂唱歌集的時候,所考量的層面有所不同。首先,臺灣進入日治時期前,雖然有清朝巡撫劉銘傳所建立的近代化設施,但是教育機構仍嫌不足,所以日本渡臺前期,大部分的時間在完備教育設施,並培養日語教職員,為殖民教育做準備,所以遲至1915年才能發行『公學校唱歌集』;韓國則是在被日本武力統治之前,已經由日本派遣官員督導教育政策與教科書的編纂,且民間私立學校在唱歌教育上也已經有韓國保護自身民族之愛國主義、國民精神的歌曲出現,而當韓國被日本強占之後,也較有經驗迅速規劃教科書的編纂。而本文著重教科書的內文分析之外,也探究歌曲收錄之目

的及特性,相較於前行研究較著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及洗腦,本論文應能為日治時期的教科書分析,提供較廣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