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ne ecology中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國立中山大學 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研究所 陳孟仙、陳志遠所指導 張雯琪的 以穩定碳氮同位素探討西印度洋大目鮪的食性 (2014),提出marine ecology中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性轉變、胃內容物、機會主義掠食者、胃壁組織、組織轉換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arine ecology中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穩定碳氮同位素探討西印度洋大目鮪的食性

為了解決marine ecology中文的問題,作者張雯琪 這樣論述:

本研究藉胃壁與肌肉組織的差異及食餌生物的穩定同位素分析,以期了解西印度洋大目鮪之季節與體型的食性變化。研究期間,分別分析了大目鮪肌肉32個、胃壁117個及食餌生物129個樣品。此外為了解穩定同位素的地理差異,另分析台灣地區生物樣品50個,以便與西印度洋大目鮪的食餌生物之穩定同位素值進行比較。 結果顯示,大目鮪的胃壁及肌肉組織中的碳氮同位素值具有組織差異,胃壁的δ13C値較肌肉來的高,而其δ15N值則較低。胃壁較肌肉組織的食物轉換率較快,使得胃壁中的穩定同位素易反映短時間的食餌變化,而肌肉組織則適用於研究長期的時空移動及整體族群的攝食習性。 此外,西印度洋大目鮪胃壁的δ15N值具有

體型及月別差異。小型大目鮪(FL185公分)。7~9月間所捕獲的大目鮪,較其他季節捕食較多的甲殼類食餌,因此其δ15N値較其他季節低。此季節與月別的穩定同位素差異僅呈現於大目鮪的胃壁組織,而肌肉組織則無法觀察到此變化。 受到體長、食物網組成及環境因子的影響,西印度洋食餌生物的δ15N値較以往文獻要高,其中又以柔珠目魚(14.21 ± 0.64‰)為最高,細角刺蝦為最低(10.06 ± 1.47‰)。又因大目鮪大量攝食甲殼類食餌,有別於以往文獻記載大目鮪以帆蜥魚科和長吻帆蜥魚等魚類為主食之結果,以至於大目鮪與其食餌生物的營養階層的分界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