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science期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nature science期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KathleenMcAuliffe寫的 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 和RutgerBregman的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如果沒有人落在貧窮線以下、如果每個人一週工作15小時、如果可以扔掉護照與簽證。這些夢想為什麼是問題的解方,以及如何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English - Google Scholar Metrics也說明:Publication h5‑index h5‑median 1. Nature 444 667 2.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432 780 3. Science 401 614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木馬文化 和網路與書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 黃瑞仁、林隆君所指導 黃冠智的 以電腦視覺強化心臟超音波測量整體縱向形變之信度 (2020),提出nature science期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斑點追蹤分析、癌症治療相關的心功能障礙、可解釋人工智慧、電腦視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石之瑜所指導 比屋根亮太的 建構沖繩認同(1868-2019)—複數他者與形成中的自我 (2019),提出因為有 琉球、沖繩、沖繩認同、中國再現、複數他者、民族主義、現代國家的重點而找出了 nature science期刊的解答。

最後網站SCI和Nature,哪个更厉害呢? - 启德教育則補充:你可能听过SCI、EI,也听过Nature、Science,所以如果我想努力一把,把我的科研成果化,哪些核心期刊是我的目标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帮大家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ature science期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寄生大腦:病毒、細菌、寄生蟲 如何影響人類行為與社會

為了解決nature science期刊的問題,作者KathleenMcAuliffe 這樣論述:

你的大腦不是你的大腦 而你不知道的感染,正在寄生全世界!   這世界上存在許多人類肉眼看不到的隱形居民   他們入侵地球大多數物種的大腦,   把被寄生的宿主們當成司機、工廠、保母,甚至喪屍……   最終,被牠們入侵的大腦,   將受到怎樣的制約、甚至走向全面失控?!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選書   ★《華爾街日報》、《科學人》雜誌、哈佛大學教授專業推薦   獅子、老虎、大白鯊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極具危險性的動物,然而在科學家眼中,寄生物可能才是人類最不願意見到的「敵人」!——中世紀歐洲有三分之一人口死於鼠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將天花、麻疹、流感病毒帶到美洲,殺死95%的原住民,世

界重大傳染疾病在歷史上總是不斷重演。   寄生生物與宿主數十億年來的攻防從未停歇,   人類對疾病感染的懼怕,   即來自於對寄生操縱的防衛機制。   從螞蟻、蜜蜂、貓到人類,   一個隱形的寄生世界如何改變生物行為,   甚至操控我們的人生!   ●老鼠大腦被寄生後會主動接近貓?讓螞蟻自己身曝險境等待被殺死?   ●寄生生物會對宿主進行祕密外科手術,而且手術後宿主就形同喪屍?   ●被寄生的公蟹會變性成母蟹,活著只為了養育別人的小孩?   ●花蜜中的大量咖啡因,是為了讓遭寄生的蜜蜂提升記憶力?   ●人類被寄生後會變胖、仇視移民,甚至成為危險駕駛?   ●為什麼住同一個社區,有人會被寄生

或感染致命病毒、有人不會?   ●病毒會改變我們的人格特質,對陌生的外來者或群體產生更多偏見?   你的行為不是你的行為!   這些肉眼難以察覺的寄生生物把自己藏在一道隱形的世界,牠們藉由寄生操縱宿主大腦以至人生。善良的寄生操縱者,如花朵會利用花蜜中的咖啡因來讓蜜蜂記住自己,以來回交叉授粉;然而,惡劣的寄生犯還會搶走宿主的養分,強迫宿主改變習慣、性格、價值觀,甚至自殺!   人類對感染的恐懼,對疾病與髒亂的嫌惡,對道德的價值與政治態度,都是來自對寄生生物逐步發展而來的防衛心理。這雖有助人類鋪展通往文明的道路,卻也為社會至今尚存的重大分歧埋下了未爆彈。   「數世紀以來,人類遇到會散播可

怕疾病的病原就會迅速躲避與隔離,例如痲瘋、腺鼠疫、結核病、小兒麻痺症、流感病毒株,以及近代的愛滋病病毒與伊波拉病毒。然而,新出現的疾病遠比今日無藥可醫的疾病還致命可怕。   一項研究顯示,面臨傳染病威脅的人較容易支持傳統價值觀,並且更厭惡違反社會規範的人;而任何讓我們聯想到感染風險的事物,都會加深我們對於失能、毀容、肢體殘缺,甚至肥胖與年老族群的偏見。」   從基因生命一路涉足地緣政治,一段探索寄生生物及其宿主心理與意識的偉大旅程!   世界正在與一群隱形的敵人打仗。本書深入探索科學家迄今仍難以闡明的先進科學面貌,由此檢視這場已然成形的寄生風暴,同時揭開由古至今寄生生物的操縱真相。而或許

寫出這篇文案、出版這本書,以至購買這本書的你,其實都受到了寄生生物的驅使…… 名人推薦   辛致煒(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寄生蟲學科副教授)   范家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教授兼學科主任)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怪奇事物所所長——專業推薦   「一本極富科學知識與普及性的趣味好書。」——范家堃   「當我讀到這本生動有趣的科普好書時,感到連腸子都驚呆了。原來我們有好多行為,搞不好都受到寄生蟲或微生物的影響!」——黃貞祥   「如果你曾經懷疑微生物影響社會與擴展人類生活觀的能力,這本書將讓你留下深刻印象……〔麥考利夫〕說了

一個自始至終都引人入勝的故事,描述寄生蟲這種侵略性生物如何改變你我的行為與外表、損害我們的認知功能,甚至讓人變得暴力或性致高昂。」——《書籍論壇》(Bookforum)雜誌專欄作家 海瑟.哈維瑞斯基(Heather Havrilesky)   「透過令人著迷又噁心的細節描述一個隱形的世界如何影響人類……寫實記錄了科學的機緣巧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麥考利夫以活潑筆觸探索這個新興領域,娓娓描述許多令人大開眼界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讓你迫不及待與他人分享的趣聞……本書內容包羅萬象,與學者專家們面談的情景躍然紙上,讓人彷彿身歷其境且能感受到他們對研究

的熱情……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著作,儘管有些恐怖的片段,依然令人愛不釋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   「作者檢視了寄生蟲與細菌這些操縱者利用哪些奇特、而且往往戲劇化的方式影響宿主的行為,提出人類對自身行為有多少主宰性的大哉問。讀完本書,你會發現自己能控制的其實遠不如原本所想像……敘事精采生動。」——《科學》(Science)期刊   「動人地敘述了令人驚奇的一系列生物現象,這些真相直到最近才為人所知,並且證明了,只要時間夠長、可以配合的演化中物種夠多,天擇幾乎什麼都做得到。」——哈佛大學榮譽教授與《知識大融通》(Consillence)作者愛德華.威

爾森(Edward O. Wilson)   「本書具有犯罪驚悚小說的所有元素:暴力、血腥、種族與性。只不過,這裡的罪犯是寄生蟲。麥考利夫講述一個鮮明生動、有時嚇人的故事,主角是控制著我們的大腦與行為的強盜。作者引述了多位頂尖科學作家的言論,讓我們見識到現實比小說有趣得多。」——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環境健康小組主任、《別看、別碰、別吃》(Don't Look, Don't Touch, Don't Eat)作者 薇勒莉.科提斯(Valerie Curtis)   「請準備好拋開你對生命秩序的所有成見。在美國寄生蟲與瘧疾巨擘羅伯特.迪索維茲(Robert S. Desowitz)與著名科普作

家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寫作傳統之下,這本幽默詼諧、啟發人心且駭人聽聞的著作具有莫大感染力。」——京都大學首要研究院作者 麥可.赫夫曼(Michael A. Huffman)   「神祕而美麗……每每讀來總令人意猶未盡。」——《自然》(Nature)雜誌   「如果你曾經懷疑微生物影響社會與擴展人類生活觀的能力,這本書將讓你留下深刻印象。」——《書籍論壇》雜誌專欄作家  海瑟.哈維瑞斯基(Heather Havrilesky)

以電腦視覺強化心臟超音波測量整體縱向形變之信度

為了解決nature science期刊的問題,作者黃冠智 這樣論述:

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病都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之主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也是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血管疾病不僅僅是癌症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亦是癌症存活者早期致死致殘的重要原因。在2016年歐洲心臟學會大會上,ESC發布了關於癌症治療與心血管毒性相關問題所持見解的立場文件。專家組將癌症治療相關的心功能障礙定義為:癌症患者首次心臟造影及2-3周後複診確定左心室射出分數降低超過10%,數值降至53%以下。此外,一新興的心臟功能性參數——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相較於左心室射出分率在偵測亞臨床心肌障礙上較為靈敏,亦被列為癌症病患的心臟超音波檢查必備項目之一。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數值比化療前相對值下降15%

亦被認為是有意義的左心室功能受損。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剛發展出來時,不同廠牌機器衍生出來的數值相差甚大,甚至足以導致錯誤的臨床決策。在左心室射出分率無法完全解釋與預測心臟病患預後,而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之信度與效度仍不夠之時,吾人開啟了右心室功能評估的研究。透過三維心臟超音波與右心室對焦擷像,吾人分析了心臟重症病患使用葉克膜循環輔助時之右心室功能,發現右心室射出分率雖然具有臨床預後之價值,但並非僅僅是反映單一右心室的功能,更是代表了左右心室與體液狀態的總合結果。因此,右心室射出分率雖然可以反映預後,但對治療標的的選擇並不能提供更多的資訊。吾人進一步發展了非侵入性的右心室壓力體積分析方法,但因為是原

型軟體,暫時無法搭載於超音波主機上進行即時分析與臨床決策。然而就在此時,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的跨廠牌變異度在國際各個心臟學會以及超音波廠家的協同合作下已大幅改善,並有學術期刊發表。吾人欲確認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是否具備臨床診斷預後之價值,進行了一項回溯性研究。主要是針對台大神經內科診斷之家族性類澱粉多發神經病變病患族群。透過此項研究,吾人發現此一族群因為神經系統侵犯造成的病患活動力下降,因此心臟衰竭症狀往往被忽略,而心肌結構改變卻仍持續進行,此族群病患主要死因也是心臟衰竭。在此一族群之中,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在預後評估的表現明顯優於左心室射出分率,然而,吾人發現有一部分的病患因為心臟超音波檢查時擷像

品質不良,無法進行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分析。擷像品質不良對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測量變異的影響開始在國際期刊上被廣泛發表討論。心臟超音波核心實驗室的概念因此被提出,但因為影像分析無法免除人為主觀因素,因此雖然在核心室驗室內的形變分析信度良好,但是跨不同核心實驗室的形變分析仍然存在不可忽視的變異。在此一同時,人工智慧電腦視覺也迎接了革命性的發展。Geoffrey Everest Hinton教授與其同事在1986年所提出的反向傳播法,奠定了現今深度學習技術的基礎。2006年Hinton教授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Reduc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data with ne

ural network” 實現了非監督學習的可能性。但當時CPU運算效能太差,因此深度學習仍未普及。在2012年,Hinton的學生Alex Krizhevsky利用NVIDIA的GPU加上深度學習卷積神經網路,以懸殊差距獲得ImageNet大規模視覺辨識挑戰賽的優勝,從此開啟了卷積神經網路在圖像辨識的濫觴。Jeffrey Zhang於2018年提出深度學習心臟超音波影像診斷的流程,即1.擷像辨識,2. 影像分割,3.心臟腔室結構與功能量化以及4.疾病偵測。然而,最重要的源頭控管——擷像品質評估仍然未受到重視。綜合前面所述,吾人假設自動化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分析可以減少整體縱向形變因人為分析技

術所導致之測量偏差,如此一來,形變分析的主要偏差因素幾乎只剩下擷像品質本身。吾人認為可解釋人工智慧能提供電腦視覺進行心臟超音波影像擷像辨識時所辨識之特徵。由於特徵辨識之深度學習過程並不直接受到人為標註之影響,因此人工智慧對特徵辨識之過程可視為一種客觀的心臟超音波品質指標。吾人假設電腦視覺所提取之辨識特徵值與臨床心臟超音波擷像品質成正比。因此,若能以可解釋人工智慧提取並檢視分類器使用參數之合理性,將可以產生一全新的客觀的心臟超音波品質指標,解決現今心臟超音波在臨床使用上主觀成分居多之困境。欲開發出上述理想之電腦視覺軟體,吾等必須先滿足兩項必要條件。其一,必須先獲得一組高品質之心超影像資料集,而”

Check-up Your Heart Program”在2017台北世大運所存取的資料十分適合,因為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運動員均為健康之大學學生,因體型造成擷像品質下滑的情形較少發生。其二,吾等所採用的深度學習神經網路必須能可靠地有效地提取特徵值並避免這些特徵值在運算的過程中失真,為此吾等採用了Densenet-121卷積神經網路架構,因其具備以下優點:1.強化特徵傳遞,2.特徵重覆使用,3.大幅減少網路的參數量因而提升訓練效率。吾人主要發展出三項電腦視覺成果:1.截面辨識,2.圖像分割,3.分類激活圖。其中分類激活圖為可解釋人工智慧的一種表現方式,透過分類激活圖,吾人可以了解參數調整之後

的模型效果,提升模型辨識上的正確率,確認分類器使用的分類信心足以代表心臟超音波擷像品質。為驗證電腦視覺之分類信心是否足以作為心臟超音波擷像品質指標,吾人回溯性分析一台大醫院乳癌病患族群。此族群由五個國際大規模乳癌治療隨機對照試驗之成員所組成。納入條件主要有兩點:1.追蹤期間共測量心臟超音波8次以上且其中連續2年內反覆測量達5次以上。2.該乳癌患者追蹤期間,由臨床試驗正式回覆國際PI的報告之中不具任何達臨床意義之心衰竭或心室功能。吾人假設沒有發生癌症治療相關的心功能障礙之乳癌病患,在化療期間與之後追蹤期間之各項心臟功能參數之真值為定值,因此測量值之偏差可全數歸因於擷像品質之差異。藉此吾人可以探討

分類信心在擷像品質的代表性,找出其閾值並更進一步探討擷像品質對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信度效度之影響。吾人發現心尖四腔室擷像之分類信心高於900時可視為擷像品質良好,並且,在分類信心高於900的影像中,其左心室整體縱向形變的分析時的複本信度、評分者間信度、重測信度以及測量效度上都明顯優於分類信心低於900之影像。在縱貫性研究設計中,分類信心高於900可有效降低亞臨床心功能障礙之偽陽性偵測。吾等之研究最主要的意義在未來可以建立高精度的心臟超音波大數據。自從心臟超音波之父Harvey Feigenbaum提出影像數位化之後,心臟超音波影像便開始累積海量的資料,並包含各式各樣的擷像角度與測量值,新的測量科

技與衍生參數如雨後春筍般地持續產生。因此,心臟超音波是最符合大數據定義的心臟影像模式,然而數據並不僅僅是數量龐大就好,同時也要具備正確性,吾人之影像品質評估工具便是提升心臟超音波大數據正確性的第一步。臨床專家在執行醫療決策時往往會參考記憶中的相似個案,思考病程的未來走向,並避免過去的錯誤,減少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在未來評估新個案之心超影像時,吾人從高精度資料庫中尋找數據資料「全等」 之既往過案作為新個案的數據攣生子,為新個案進行精準的醫療規劃。如此一來,吾等便能將過往心臟超音波專家的經驗,以人工智慧的形式傳承,加速醫療的發展並造福更多的病患。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如果沒有人落在貧窮線以下、如果每個人一週工作15小時、如果可以扔掉護照與簽證。這些夢想為什麼是問題的解方,以及如何實踐。

為了解決nature science期刊的問題,作者RutgerBregman 這樣論述:

真正的進步需要一個東西,是知識經濟無法產生的: 也就是對於何謂美好生活所懷有的智慧。   所有進步都是這樣開始的。   我們如果要改變世界,就必須不切實際,不講道理,不可理喻。當初那些呼籲廢止奴隸制度、主張女性投票權以及同性婚姻的人也都曾經被貼上瘋子的標籤。不過,歷史終究證明了他們是對的。   在本書裡,荷蘭年輕的歷史學者羅格.布雷格曼也提出了三個看似天方夜譚的夢想:   1. 為每個人(不論貧富、年紀)制定一個能夠保證最低生活費用、無條件(沒有審查、無強制工作)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2. 將每週的工作時間縮短至15小時;  

 3. 開放國界,人們可以搬到他們想去的任何地方。   在貧富之間、在爛工作與美好工作之間的差距日趨擴大的今天,三個瘋狂夢想都是在談論個人、社會和世界資源的重分配。全民基本收入已經不只是夢想,而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正在推行的社會實驗,成功的案例在本書裡比比皆是。面對當前世界的動盪與不公,政府或政黨也無法規畫我們的未來時,布雷格曼試圖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成長是什麼?進步是什麼?或是這個更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為人生賦予真正的價值?如果你不願被活埋於垃圾工作中,如果你要奪回人生自主權,如果你想看見一個沒有貧困、更公平的世界,卻不曉得該怎麼達到,那麼本書即是為你而寫。   本書在荷蘭造成巨大的影響,布雷格

曼不僅在媒體上掀起了長久持續的辯論,也促成一場遍及全國的運動,致力於落實他的觀念。   烏托邦總是先從小處著手,藉由實驗緩慢改變世界。夢想能夠改變世界,不論是多麼荒唐的都有可能。不管你是清潔工還是科學家,每個人都可以將「不可能」的事情轉變成「不可避免」。這種情形過去發生過,未來也會再度發生。   內容重點   *全民基本收入近年在國際上受到高度矚目,歐洲先進國家包括芬蘭、荷蘭都進行了社會實驗,瑞典甚至發起了公投。到底這個脫貧方案其立論是什麼?過去有什麼成功例子?會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本書提供了詳細、顯淺卻不枯燥的論述。   *面對過勞死,從事對個人或社會毫無價值的垃圾工

作,抑或在與機器競賽中成為輸家,本書引導我們重新思索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藉由推動全民基本收入、縮短工時、開放國界等觀念,讓個人、社會以及世界的資源得到重新分配,現在正是回歸新烏托邦思考,為自己及世界每個人型塑未來的最佳時機。   *本書已售出超過20國語言版權。 名人推薦   江明修(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林祖儀(沃草執行長)   范雲(社會民主黨召集人)   徐萍(UBI Taiwan & UBI Asia Pacific創辦人)   許毓仁(立法委員)   張鐵

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謝青龍(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系所教授) 各界讚譽   「向歷史以及最新的社會科學學習,能夠打破有害的幻象。這樣的學習能夠把一般認為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式提議轉變為清楚明白的常識,也能夠促使我們以前所未有的熱切態度面對未來。想知道怎麼做到這一點,就閱讀這本文筆出色、樂觀又富有洞見的著作吧。」——帕雷斯(Philippe van Parijs),哈佛大學教授暨基本收入全球網(Basic Income Earth Network)共同創辦人   繼瑞士2016年基本收入公投以後,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的討論在全球像野火一樣熱烈燃燒

。這是談UBI作品之中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內容溫暖淺顯易懂,推薦給全球的中文讀者。——徐萍(UBI Taiwan & UBI Asia Pacific創辦人)   追求美好人生的想望,始終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而思想家,就是帶領人們的領航者。全民基本收入是資本主義經濟現狀下的漸進改革,它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人生除了陀螺般為謀生打轉以外,是不是有機會擺脫勞動異化困境,找回自我實現的可能。——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你如果對陳腐的辯論、數十年來的右翼與左翼陳腔濫調感到厭煩,那麼你也許會喜歡《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當中的大膽思想、新鮮觀念、生動文筆以及奠基於證據上的

論點。」——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約翰史東紀念講座心理學教授,著有《心靈白板論》(The Blank Slate)與《人性中的良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立論出色、包羅廣泛、啟迪人心,並且極具可讀性。只要是對當今社會的各種問題感到擔憂,並且希望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所貢獻的人,絕對不能錯過本書。」——鮑曼(Zygmunt Bauman),舉世知名的社會理論家   「《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是一本重要的書籍,一部深具可讀性而且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猶如一扇敞開的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在當今的政治人物與

經濟學家思索著如何提高生產力、確保充分就業以及為政府瘦身之際,布雷格曼思索的卻是:是什麼讓人生值得過活,我們又能夠怎麼達到那樣的理想?結果,答案原來早就已經存在,而布雷格曼也以風趣機智的文筆結合深入研究,激勵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非讀不可。」——布隆姆(Philipp Blom),史學家,著有《眩暈年代:西方的變遷與文化,一九○○—一九一四》(The Vertigo Years: Change and Culture in the West, 1900-1914)與《一群邪惡的同伴:歐洲啟蒙時代被人遺忘的激進主義》(A Wicked Company: The

Forgotten Radicalism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建構沖繩認同(1868-2019)—複數他者與形成中的自我

為了解決nature science期刊的問題,作者比屋根亮太 這樣論述:

近幾年「沖繩認同」的提高,這無異於是「政治權利要求」的提高。不過,不管是在戰前的沖繩或戰後的美軍統治下,沖繩對政治權利的要求,基本上都在追求成為「日本人」而不是「沖繩認同」。因此,本論文想研究的問題是,為何近幾年沖繩對政治權利要求的提高,不再是如以往追求作為日本人的趨勢,而是出現對「沖繩認同」的趨勢? 從琉球/沖繩的歷史演變來看,王朝時代的中國、近代及當代的日本與美國等區域大國,均扮演作為「他者」的關鍵角色。但在現有的沖繩認同研究裡,並未注意到當代中國對沖繩認同造成的影響。琉球和中國分離了百年之後,中國正重新納入成為日、美之外的第三個他者。為此,本文擬具體釐清的問題是,中國再現之後,與近幾

年沖繩認同的崛起有什麼關聯?認同崛起是否受到出現了複數他者的影響所致?進而探討,所謂的沖繩認同是什麼? 本論文的理論動機是分析複數他者與認同的關係,因此將會完整地討論沖繩在歷史上與各個他者的關係,分析其間沖繩的他者如何影響沖繩「民族主義」與「認同」。在了解沖繩認同時,也以我者沖繩對「他者」的認識為主軸,探討對日本、美國及中國(包含當代中國)的認識,包括這些他者如何透過其對沖繩的認識,影響沖繩認同的形成與演變。本論文解釋了歷史上搖擺不定的沖繩認同為何近幾年變得較為明確。 當中國作為另一個他者成為現實以後,沖繩便擺脫了過去必須鎖定在某一個特定他者身上界定自己認同的困境。如果沖繩鎖定在與他者日本

的關係中,沖繩必須向日本要求與日本其他地方同樣的權利,要麼是平等的日本人,要麼根本不願意是日本人。若日本賦予沖繩更完整的權利時,沖繩人猶如是日本人,若沒有同樣權利卻持續向日本要求權利,猶如是要放棄作為日本人。而沖繩跟中國之間,並沒有同樣這種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鎖定,因此,沖繩在看待中國的時候,就不需要根據要求平等權利成功與否,來認識沖繩自己。這是中國作為他者的意義,即在於中國並不是權利的賦予者或剝奪者。 本論文將建立複數他者影響在地認同的基本架構,論文主張在我者沖繩對「他者」的認識中,不同數量的「他者」對沖繩認同形成交錯效應。重點是個別的「他者」數目,必須要達到至少三個,才有擺脫特定他者的效果。

當他者是兩個以下時,例如,在日本是唯一他者時,沖繩選擇積極回應日本要求的現代化及文明化制度。在同時有日、美兩個他者時,雖然美國施行了離日政策,沖繩卻選擇反美轉向認同另外一個他者日本,當時在沖繩擴散著的是烏托邦日本,也就是個擁有高度社會經濟發展、執行和平憲法理念的日本。然而,他者達到三個複數時,就不必然像前面兩個以下的他者時的情況那樣,造成沖繩選擇另一方。 在沖繩同時出現三個他者時候,沖繩一方面對每一個他者都既有正面印象,又有負面印象,在過程中便產生新的琉球沖繩歷史主義。日本、中國、美國等大國對沖繩的傲慢態度,讓沖繩探究屬於沖繩自己的方向,養成了沖繩在特定對象以外認識自己的意識。換言之,是在沖

繩同時出現三個他者的時候,產生了新的沖繩認同主張。本文將建立沖繩認同形成的基本架構,乃透過沖繩認同演變中所出現的三個「他者」,在「交錯效應」下形成了當代的「沖繩認同」。 最後,在複數他者的情況之下,政治權利的要求作為獨立變項影響認同的程度,愈來愈不重要。因為中國再現,導致沖繩發現出現了一個在對抗關係之外的自己,亦即這個自己並不是在對抗中形成的,可以不再受到日本和美國的對抗的束縛。這個就是從複數他者的條件中所演化而來的政治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