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名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卡夫卡名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雅洛斯拉夫.哈謝克寫的 世界名著作品集23:好兵帥克【全新譯校】 和卡繆的 卡繆荒謬與反抗系列作品全集套書:荒謬系列四部曲《異鄉人》《薛西弗斯的神話》《卡里古拉》《誤會》+反抗系列三部曲《瘟疫》《反抗者》《正義者》【全新法文名家直譯,首次完整出版,親炙完整的卡繆荒謬哲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海边的卡夫卡》的经典语录/佳句/名言也說明:《海边的卡夫卡》的经典语录/佳句/名言 ... 1、“希望你记住我。”佐伯说,“只要有你记住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无所谓。” 2、有些东西,不是说全然不曾有过,只是活着活着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雲時代 和大塊文化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朱元鴻所指導 孫佳婷的 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作為現代機構之作用與社會結果 (2020),提出卡夫卡名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代性、生育自主、供體精子、生殖消費、捐贈受孕家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江寶釵所指導 劉素芳的 離散與身分追尋──辛金順作品研究 (2016),提出因為有 原鄉、離散、家族史、國族、母語的重點而找出了 卡夫卡名言的解答。

最後網站卡夫卡经典语录 - 名言网則補充:卡夫卡名言 ,卡夫卡经典语录 · 1、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 · 2、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 · 3、人总是追求他没有的东西。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卡夫卡名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名著作品集23:好兵帥克【全新譯校】

為了解決卡夫卡名言的問題,作者雅洛斯拉夫.哈謝克 這樣論述:

  ※捷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幽默諷刺小說!與卡夫卡並列其名的捷克小說家哈謝克畢生代表作。   ※這不只是一個天兵的故事,更是真實社會的反映與人性的寫照,以玩笑的方式對待世界的荒誕,正是《好兵帥克》這本書的真正含義所在!   ※本書共有超過六十國不同語言的譯本,更被改編無數影視舞台劇作品!   ※「捷克民族不需要再創造別的世界品牌,只要擁有哈謝克和帥克,就足以顯示其偉大了。」哈謝克因《好兵帥克》的幽默諷刺筆法,被人們譽為是捷克的「馬克.吐溫」。   ※啼笑皆非的噴飯對白,加上無可救藥的阿Q精神,是升斗小民苦中作樂的黑色幽默,也是對封建王權的最高反諷!「傻瓜」要如何在亂世

中求生?看帥克如何當一個「好兵」?又遭遇了怎樣的歷險?!   在王權至上的古早年代,小民比禽獸還不如?   面對愚昧和昏庸的上級,誰才是真正的傻瓜?   諷刺封建官僚的醜惡、戳破虛偽神權的假面!   跟帥克一起展開一場荒謬又機智的軍旅歷險!   1883年,捷克的兩位國寶級作家剛好同在這年誕生,一位是卡夫卡,另一位就是《好兵帥克》的作者哈謝克。   而哈謝克在文學創作上的最大成就,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中完成的長篇小說《好兵帥克》。這部傑出的諷刺小說,以一個捷克士兵帥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歷為主軸,深刻揭露了奧匈帝國統治者的凶惡專橫及其軍隊的腐敗墮落。他透過帥克這個令人發笑的小人物,以

及他鬧劇般的遭遇,諷刺當時已經走向末路的奧匈帝國的僵化和種種弊病。哈謝克也因而被譽為是「捷克的馬克.吐溫」。本書原定為六部,然而哈謝克在寫到第四部開頭時即因病逝世。雖然由他的朋友接續完成,但品質和風格與哈謝克並不相符,許多譯本都沒有採用納入。   帥克是一個靠為雜種狗偽造血統證明掙錢的狗販,其時奧匈帝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帥克也因此收到徵兵令,他因風濕病被當成逃兵者,被被送進拘留所,適巧酗酒且嗜賭的卡茲神父來拘留所布道,看中了帥克,選他做自己的勤務兵。不久神父打牌輸光錢,把帥克押給了軍官盧卡什上尉。之後被上校派往與俄國交火的前線。後又陰錯陽差,弄錯方向,當地的警察局長把他當成

俄國派來的間諜……,種種不可思議的遭遇,帥克卻都能幸運地逢凶化吉、全身而退。作者以戲謔的文字反映當時社會的不公,深刻描繪了封建制度下許多僵化及不合理的一面,是捷克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傑作。   ※【名人評價】   「帥克亦步亦趨地模仿他周圍的世界,一個愚蠢的世界,結果人們無法分辨他是否真的也是愚蠢的。他輕而易舉地、同時又是歡快地適應了統治者的秩序,並非他發現了其中的意義,而是他發現了無聊和無意義。他逗自己開心,也逗他人開心。通過誇張的唯唯諾諾,他把這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大玩笑。」──當代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   ※【書中名言】   ◎要是大家對別人都往好處想的話,彼此之間不早就會感到無聊了嗎?

  ◎一切罪惡的行徑總需要有堂皇美麗的藉口。   ◎一個人常常陷於只剩下希望的困境。但是,「希望」能使人擺脫生活的混亂,振作起來。   ◎報告上尉長官,我覺察到了。我具有公認的那種發達的覺察能力,只不過總來的晚一步,倒楣事發生後,方才明白醒悟。   ◎自由?我有我的看法。我喜歡待在瘋人院裡,而且,我在那兒的時候,是我一生最暢快的日子。  

卡夫卡名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小說課之王:折磨讀者的祕密」介紹
       
訪問作者: 許榮哲
   
內容簡介:
拯救 文 青 魂──
「小說課之王」許榮哲代表作,精確剖析小說創作之謎
從閱讀、理解到創作,小說人的修鍊之路
    
  「做為創作者,我們沒有選擇。是成為神的嚮往與執念,選擇了我們。」──許榮哲
    
  「每篇好小說,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個謎。」──魔幻寫實大師馬奎斯
  簡單來說,謎就是魔術。
  魔術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扭曲了現實。
  可惜的是,魔術師不會為你解謎;同樣的,小說家也不會。
  幸好我們還有許榮哲,他將帶你穿越蟲洞,解開折磨讀者的祕密。
    
  也許你覺得我的小說之路太兒戲了,沒有天才的傳奇性。
  但這正是我的目的,如果連我這樣的人,都可以藉由努力、自學,而走出一條小說之路,那你有什麼理由說你不行。
  唯一不行的理由只有一個──你是個純粹的天才,你不需要加入星座,因為你自己就是星河。
  萬一你真的是星河,請略過凡間的夜景,以及你正在看的這本書,努力發出自己的光。 ──許榮哲
    
  ●60部經典小說✕47堂小說課➤➤讀懂小說,體悟人生
  ●中外名作深度導讀:海明威、馬奎斯、莎士比亞、福克納、歐亨利、高行健、契訶夫、余華、張大春、許榮哲、黃春明、金庸、張愛玲、卡夫卡、村上春樹、克莉絲蒂、李儀婷、陳黎、瑞蒙.卡佛、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駱以軍……等。
  ●12大小說關鍵要素➤➤小說創作Step by Step
  ●3大基本功✕3大進階功✕獨門上乘功➤➤創作指南,透析祕訣
  ●名家授權全文刊載: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
    
作者簡介:許榮哲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文學》雜誌主編。
  入選「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
  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本獎等數十種獎項。
  著有短篇小說集《迷藏》,長篇小說《寓言》、《漂泊的湖》等。
  被譽為「六年級世代最會說故事的人」,他的名言是:「契訶夫死了,卡爾維諾也葛屁了,只有許榮哲還活著!」
  代表作《小說課》、《故事課》在兩岸掀起故事狂潮,被譽為「華語世界首席故事教練」,獲選2019博客來年度華文作家。

    
    
作者粉絲頁: 許榮哲 × 小說課、 走電人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社粉絲頁: 天下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作為現代機構之作用與社會結果

為了解決卡夫卡名言的問題,作者孫佳婷 這樣論述:

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在近三十年間展現廣泛的影響力,成為單身女性與女同志追求生育自主、構建家庭之常見策略,但大眾對其評價分歧,且相關研究仍顯分布不均,使筆者對其存在之本質產生探問。因此,本研究之目的乃在將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視作掌握資源、權力與生產敘事的現代機構來進行整體性審視,將之問題化並置入當代社會中重新考察。本研究提出兩個研究問題,其一是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之機制、作用與展現方式為何?其二則是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如何影響隨捐贈受孕家庭之構建而開展的新社會關係?本研究主要採檔案分析方法,立意以兩間源自丹麥且全球著名的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歐洲精子銀行 (European Sperm Ban

k, ESB)」與「克雷奧斯國際精子銀行 (Cryos International Sperm Bank, Cryos)」之網站為對象進行考察,資料蒐集與分析依據不同進程,分別於2020年1月至4月間完成;而筆者於2016年至2020年在不同地域的田野調查資料,以及依不同媒介與結構所進行的訪談,則作為分析參照與對話之依據。研究結果顯示,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強調自身專業、自律、數據化、科學化與規制化之形象,主要透過圖像、敘事、社交媒體、類型化的捐贈者檔案等虛擬符碼與象徵物運作「想像」機制,旨在刺激女性的生殖欲望與行動;並藉由「區分」機制對捐贈者進行篩選與分類,意在拓展可售性、接合使用者的文化品味

與需求,而經濟能力的差異也定位出主要使用者輪廓—高社經地位、高教育水平、具各類資本與調用資源之能力,且追求工具理性與時效的單身女性與女同志。兩種機制之意圖都是為了刺激消費。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作為生殖資源與機會的銷售者、生物與身分資訊的管理者、親緣敘事與文化概念之生產者,在捐贈受孕家庭網絡等新社會關係發展中扮演核心角色,它同時也是符號與欲望交換的展示場域。本研究認為,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一方面是支援女性實踐生育的重要階段性解方,促生了新型態家庭與新母職,但同時也帶來倫理與風險治理等面向的論辯,亟需大眾於在地脈絡中以對話或政策修整等方式進行回應。而生殖消費的過程,即是使用者與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

相互形塑的過程,跨國大型商業精子銀行作為人工協助生殖現代性的一種徵象與產物,探查其在當代社會中的變化,可為我們指出一條反思文化與社會情勢變遷之路徑。

卡繆荒謬與反抗系列作品全集套書:荒謬系列四部曲《異鄉人》《薛西弗斯的神話》《卡里古拉》《誤會》+反抗系列三部曲《瘟疫》《反抗者》《正義者》【全新法文名家直譯,首次完整出版,親炙完整的卡繆荒謬哲學】

為了解決卡夫卡名言的問題,作者卡繆 這樣論述:

  ◎ 根據卡繆筆記手稿中的創作系列規畫,首次將完整的荒謬與反抗系列七部作品全套出版。   ◎ 全新法文直譯,名家譯筆,細緻譯寫卡繆原意。   ◎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   卡繆在他的札記裡規畫其創作預計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荒謬」系列,第二階段是「反抗」系列,第三階段是「愛」系列。可惜卡繆在第三階段創作初期便因車禍過世,第三階段的作品只有小說《第一人》的殘稿,完整完成的只有前兩階段「荒謬」與「反抗」系列的作品。卡繆的每個系列創作都是以「小說」、「論述/散文」、「戲劇」三種類型三管齊下:小說訴求描繪有情節能深入內心,論述要工整有條理爬梳資料,戲劇則可以直

接呈現情緒、對話攻防、直指人心,以三種不同的類型創作呈現同一母題的思考。卡繆的創作是文學界思想界難得的展現,可以見到作者以不同作品相互延伸、拓展、論證,見識到大師級創作者的多元思考。   卡繆在第一階段「荒謬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異鄉人》、論述《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與《誤會》。   第二階段「反抗系列」的作品是:小說《瘟疫》、論述《反抗者》、戲劇《正義者》。   《卡繆荒謬與反抗系列作品全集》將卡繆完整創作的兩套作品系列,特邀熱愛卡繆作品的法文譯者名家嚴慧瑩翻譯,逐年累積終於全套作品竣工,得以讓中文讀者用最貼近現代的語彙,以卡繆規畫的兩階段三類型七作品的方式閱讀,體驗卡繆如

何透過這些作品互相支援互相辯證,完整呈現作家的創作概念。   「作品展現出高度清透澄淨,具穿透力且精細,以及法語文學的獨特藝術。⋯⋯他所用的藝術,透過一種全然經典的純粹風格,把存在景況的問題體現出來,讓人物和行動把他的意念活生生呈現在我們眼前。」——安德斯.奧斯特林(Anders Österling),詩人、瑞典學院常務祕書,諾貝爾獎頒獎獻辭   「我們必須朝著真理與自由前進,雖艱辛卻充滿決心。在這漫長的道途上,會感到疲憊和退縮,然而我不會忘記陽光和活著的樂趣,以及我成長於其中的自由。」——卡繆,〈諾貝爾文學獎典禮致詞〉   《卡繆荒謬與反抗系列作品全集套書》包含:荒謬系列四部曲《異鄉人

》、《薛西弗斯的神話》、《卡里古拉》、《誤會》,與反抗系列三部曲《瘟疫》、《正義者》、《反抗者》   荒謬系列四部曲:   《異鄉人》 L’Étranger  (小說,1942)   《薛西弗斯的神話》 Le Mythe de Sisyphe  (散文/論述,1942)   《卡里古拉》 Caligula  (戲劇,首版1944,定版1958)   《誤會》 Le Malentendu  (戲劇,1944)   反抗系列三部曲:   瘟疫 La Peste (小說,1947)   正義者 Les Justes  (戲劇,1949)   反抗者 L'Homme Révolté  (散文/論述

,1951)   《異鄉人》簡介   他對別人與世界沒有意見,也不說空話,   然而他的誠實,卻變成邪惡靈魂的罪證。   莫梭是住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年輕人,他意外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逮捕候審。這原本是一樁相對單純的案件,卻因為夏季沒什麼大新聞,就被炒成報紙上眾所矚目的大事。   莫梭平常與人保持距離、不空口說話的個性被挖出來當作反社會人格的證據;把母親送到養老院、母親過世時沒有哭泣,變成毫無良心的鐵證;在守靈夜喝咖啡抽菸,更讓人合理推斷他是個禽獸不如的傢伙。檢察官表示,被告在精神上殺死了母親,是社會敗壞的根源,請求法官判處極刑。然而,始終沒人談論那個被殺害的阿拉伯人⋯⋯   《異

鄉人》展現了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世界的荒謬性來自個人想法與現實的落差,但現實卻是奇妙的人心所構成,是眾人構成世界的荒謬。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   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一九四二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卡繆規劃的第一階段為「荒謬」系列,作品包括小說《異鄉人》、散文《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和《誤會》。《異鄉人》是最受歡迎的作品,據統計截至二〇一一年為止,光是在法國的累計銷售量就超過了一千萬冊,是改變戰後法國文學歷史的重要作品。   「《異鄉人》是一部經典作品,是有條理的作品,寫到有

關荒謬同時對抗荒謬。」——沙特(Jean-Paul Sartre),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我在莫梭身上看見一些正面的東西,那就是他至死一直拒絕說謊。說謊不光是說不真實的話,也是容許自己去說所知以外的東西,主要是為了順從社會。莫梭不是站在法官、社會法律或傳統感覺的一邊。他的存在就像在太陽下的一塊石頭,又或像風和海,這都是永遠不會撒謊的東西。」——卡繆   《薛西弗斯的神話》簡介   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自殺。   人生因為有意義才值得活?人是因為洞悉活著的無意義才能幸福地活著!   只要蔑視命運,就沒有任何命運是不能被克服的。   「幸福和荒謬是同一塊土地的兩個兒子,二者無

法分開。   若說幸福必定是從發現荒謬開始,是錯誤的;   但有時,荒謬的感覺是來自幸福。   保持清醒洞悉折磨著人,卻也同時是人的勝利。」   ——卡繆     薛西弗斯被神處罰推著大石上山,然後石頭滾下,他得走下山再把石頭往上推,再滾下⋯⋯這種日復一日的徒勞,彷彿是現代人生活困境的寫照。   在這充滿厭世感的時代,種種人生困境,是我們身在其中而難以跳脫的。這類的厭世感與荒謬感,起源於自我認知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落差,但這種落差是必定存在的,所以荒謬會一直存在。   既然荒謬是必定存在的,那人生可以怎麼活?或者,人生值得活嗎?   卡繆認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人要不要為此自殺,是唯一嚴肅

的議題,其他的哲學考量都是次要的,必須先來好好面對這實際而難纏的問題。   卡繆帶我們去思考過往哲學思考者對於生命困境的理解,尤其是對宗教的寄託,他認為宗教給的是對來世的美好寄望,其方便的解答,使人感到溫馨懷念。這種解答讓人不必費力推敲,只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彷彿就可以解決苦惱。但這種寄望是虛假的,在此世無法證實,但卻使人因為不加思考而接受擺佈,反而更像是被迫推著巨石卻不明所以的人。   卡繆在本書透過情聖、演員、征服者幾種人生類型,去展現人即使知道最後必會面臨死亡來勾消一切,而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當下的生命。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只有自己能夠決定怎麼讓自己的生命充滿熱力。生命不會是永恆,也

就沒辦法達到過往以為的唯有永恆才是有意義,反倒是因為不受限於「意義」的束縛,才更能好好地活著,好好地體驗自己這獨一無二的人生。   是以,卡繆說:荒謬是必然的,而與荒謬的奮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   《卡里古拉》簡介   人們都以為人會痛苦,是因為所愛的人死去。   其實真正的痛苦並非這麼淺薄,   而是發現悲傷也不會持久,連痛苦都失去了意義。   羅馬歷史上的卡里古拉是個暴君,建立恐怖統治,將自己神化、行事荒唐、大肆鋪張、任意殺害人命。他增加各種苛捐賦稅、謀奪人民財產來解決國庫危機,行事不定引起臣民疑懼與怨恨,最後卡里古拉被刺殺而亡。   卡繆以此羅馬帝國的歷史故事為底本,創作四幕

劇《卡里古拉》來描摹人世的荒謬性。卡里古拉一開始是個頗獲民心的皇帝,但在他的妹妹兼情人圖西菈死後,他認為世界就是無法讓人順遂的,因此性情大變。此後他就充滿鄙夷和憎惡的情緒,要將皇帝的權力推到極限來顛覆一切,向友誼、愛情、親情等人類認為良善的價值觀挑戰。他狂熱的破壞性把一切帶入凶險,最後也毀滅了自己。   這齣戲表面看起來是歷史劇,以羅馬帝王故事呈現令人不解的暴政。但更深一層,卡繆試圖將他的荒謬哲學放入史實,塑造一個謎樣且讓人不斷思索的角色,以荒謬哲學來貫穿歐洲世界自古以來思索的生死、自由、權力、毀滅等議題。卡里古拉在心愛的人死後,面對價值觀的衝突,面對自己身為人的局限,試圖以權力拓展限制,將

皇帝的權力無極限濫用,甚至扮演神明,認為這是人的最大自由。   這種試探,也是卡繆在其荒謬哲學中反覆思辨的,人類以必朽的肉身與有限的力量,如何對應幾乎無法撼動的世界,該怎樣面對生命意義的匱乏。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辯證人是否該因生命無意義而自殺,而卡里古拉在卡繆的劇場中,成了卡繆自身黑暗面的化身,以戲劇行動去試探界限,終究因無節制的暴力而招來自身的毀滅。   此劇發表時是在二戰剛結束後,暴政對應的是法國人剛結束的納粹統治,以及維琪政府時期的通敵狀況。這種時代氛圍使得人們看待《卡里古拉》眼光就不純粹是歷史劇或哲學劇,或許卡繆當初心裡想像的荒謬哲學劇作,也跟隨後出版的《瘟疫》一樣,成為反省

納粹時代、反省極權的重要作品,深刻影響著後世。   《誤會》簡介   犯罪是一種孤獨,就算一千個人一起動手也一樣。   孤獨地活、孤獨地殺人,現在孤獨地死,這是應當的。   《誤會》是卡繆作品中最簡單易懂也最聳動的創作。卡繆從《阿爾及爾回聲報》上讀到一則報導,這新聞撼動了他,因為在這個事件裡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因此寫下了《誤會》,這個故事也在小說《異鄉人》裡以剪報的形式登場過。   小說《異鄉人》裡的剪報版本是這樣:一個男人離開捷克小村到外地闖天下。二十五年後,賺了大錢,帶妻兒回故鄉。她母親和妹妹在家鄉開了旅店。為了給她們驚喜,他將妻兒安置在另外一家旅館,自己到母親的旅店去。他進門時,

母親並未認出他來。他想開個玩笑,便突發奇想訂了個房間,還亮出錢財。夜裡,母親和妹妹殺了他,偷了錢財,把屍體丟到河裡。到了早上,他的妻子來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說出了旅人的身分。母親上吊自殺,妹妹投井自盡。   這個故事必然糾纏著卡繆,讓他在小說裡的簡單描述外,再度發展這個主題,添加血肉創作成完整的三幕劇:返鄉的旅人與多年不見的母親和妹妹相互試探,旅人在不說破身分的前提下試圖與她們交心,不知情的母親與妹妹決心謀財害命,但她們為了避免殺人良心不安而拒絕多認識旅人。在多重誤會之下,母女倆迷昏了自己的親人,奪取金錢,將其丟入河中溺斃⋯⋯   這個故事刺痛了卡繆的心,這來自於他從北非到法國流徙生涯的恐

懼,也因為他把母親留在阿爾及爾前往巴黎的罪咎感。他曾寫到,像自己這樣的一個孩子,人生整個觀感都由他與母親的關係而界定。也因為《誤會》這個故事對卡繆意義重大,他在兩個作品裡都寫到它,但卻用了相異的手法來呈現:《異鄉人》的主角莫梭被檢察官和媒體控訴形同謀殺了母親,而《誤會》裡的故事則是母親殺死了兒子,像是對映的兩面,顯現出卡繆思考人類荒謬處境的最佳案例。   《誤會》是卡繆自我定義的作品,也是他不得不寫的重要創作,更是進入卡繆荒謬思考領域最簡單也最深刻的辯證。   《瘟疫》簡介   瘟疫逼我們打開眼睛,逼我們去思考。   世界上一切的惡和這世界本身的真相,也會出現在瘟疫中。   面對這樣的瘟疫

,人們該奉行的唯一口令是反抗。   卡繆的《瘟疫》是文學史上的重要著作,每當疫疾來臨,這本書總是最早被拿出來討論的現代文學作品之一。但卡繆不只描寫瘟疫,也將面對瘟疫時人類由一開始的抗拒、否定,之後確認,最後誠實地面對自己面對處境,踏實地將圍困人類的瘟疫加以處理。這太像我們經歷過的一切,先是抗拒疫情,接著否認會大規模人傳人,等到狀況嚴重了,不得不確認遇到大疫,接著才願意誠實面對困境加以處理。經典作品就是有如此的價值,跨越時代反映普世人類,也時時提醒著我們。   《瘟疫》的故事描述一九四幾年的阿爾及利亞奧蘭城,一位醫生發現城裡有不明的疾病,察覺很多老鼠倒斃路旁,開始懷疑城裡有了鼠疫,上報給政府

機關,但政府機關卻不想因此驚動人民,遲遲沒有作為。後來疫情爆發,整個城市封鎖,與外界隔離,小說中的幾位主要角色的邊緣小人物(相對於有權力的官員)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投入防疫工作。《瘟疫》的故事展現了認識世界的荒謬之外,必須要站出來加以反抗,才能爭取到自己的幸福。小說裡還提到:「追求幸福沒什麼可恥的,但是獨自一個人幸福,就可能會讓人覺得可恥。」標示出這種對幸福的追求,不是個人小利,而是全體的幸福。   《瘟疫》與《反抗者》、《正義者》同屬於卡繆同一創作時期的作品,卡繆在其札記中稱為「反抗系列」,這系列的三部曲作品以小說、論述、戲劇等三種文類,反覆辯證人類與惡對壘的反抗精神,訴求個人認知上的反抗,面

對過分的事物要勇於畫出底限,說不。   卡繆在一九四〇年創作《異鄉人》時有了寫作《瘟疫》的靈感,當時德國占領了大半個法國,他隨著任職的《巴黎晚報》遷移到克萊蒙費朗,再到波爾多,這種被迫逃難、遷徙、被圍困的感受成了他的靈感。《瘟疫》一方面是真實發生在當時法屬阿爾及利亞奧蘭城的斑疹傷寒,一方面指涉的是入侵法國的德國納粹法西斯政權;傳染病讓人類不得不封鎖彼此,對彼此懷疑,就像法西斯政權,也讓原本自由的人們彼此疑忌,在行動上也被限制、被封鎖。這部小說利用一個城市被疾病困擾的故事,表達一個超越於荒謬的反抗願景:在對抗邪惡的鬥爭中團結的可能性,以及友誼和社群的力量。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反抗者》

簡介   在荒謬經驗中,痛苦是個體的;   一旦產生反抗,痛苦就是集體的,是大家共同承擔的遭遇。   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   我反抗,故我們存在。   卡繆常被認為是提倡荒謬思想的大師,但這種簡化的描述只搆得到卡繆的創作初期。這位成長於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文學大師,面對世界劇烈變動的景況,無可避免地去探究為何文明的發展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他的作品《異鄉人》及《薛西弗斯的神話》思索個人面對生命的處境,因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造成了荒謬感,以及個人如何面對這種荒謬。對人世充滿熱情的卡繆並不滿足於此階段的答案,他接著更進一步去討論,從個人進到與他人的關係、人類群體社會時,該又

如何面對群體生命的挑戰,是更入世、更社會性的思考。   《反抗者》是卡繆處理個人與社會群體關係的重要著作,思考著人類社會巨大的難題:   人要脫離被奴役的身分,便必須反抗,被逼迫到一條界限時,要站出來說「不」。   如果為了反抗不義,是不是可以用盡任何手段?   若為了遠大的目標,是不是就該犧牲一切,即使是必須殺人?   反抗與革命之後,如果建立起來的社會又形成另一種壓迫專橫,該如何解決這難題?   這是卡繆處理對二十世紀巨大的法西斯政權和共產主義專政的思索,特別是後者一度被認為是人類未來社會的希望,在卡繆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熱烈擁護,但現實卻證明其墮落,如同卡繆所說的陷入虛無主義的毀滅。而

從二十世紀後半的冷戰到今日,人類社會的挑戰還是籠罩在卡繆的這個思辨裡,只是當下盤據人類社會上空的權力幽靈,從政治權力轉為力量更加綿密無孔不入的經濟政治綜合體,帝國的勢力時時刻刻影響我們的生活。從專制體制紓解出來不久的人們,脫離了政治力的箝制,卻又面對了更嚴峻的考驗。   為此,思索反抗對當代的我們更形重要,如何反抗但卻不致於形成全面毀滅的虛無,或者避免反抗之後卻建立起另一座牢籠。   卡繆的推敲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永恆提醒。   《正義者》簡介   卡利亞耶夫和他全世界的弟兄們拒絕神化自己,   因為他們拒絕剝奪別人生命的過度權力。   學習生存與死亡,想要成為人,就要拒絕成為神。   《

正義者》是一齣五幕的戲劇,卡繆改編一九〇五年俄國革命黨人行刺謝爾日大公的故事。大學生卡利亞耶夫反對俄國帝制統治,想尋求革命,他與同伴計畫以炸彈刺殺謝爾日大公,試圖動搖專制體制。第一次的行動因為謝爾日大公車上有無辜的孩童在,因而緊急取消,卡利亞耶夫認為即使革命重要,卻也不應該犧牲無辜的人,也與他的夥伴對此產生激烈辯論,討論為了正義的理念是不是可以不擇手段。之後卡利亞耶夫與同伴找到另一個機會,炸死了大公,但也因此入獄。大公夫人前去獄中與卡利亞耶夫對話,要他供出同黨,就可以換得赦免。卡利亞耶夫拒絕了,之後從容就義。他殺了人,雖然是有著更遠大的理念而殺人,但不以此理念為藉口,而以自己的生命付出代價成就

正義,戰勝了歷史上種種想要站上神壇的虛無主義。   卡繆非常重視這段故事延伸出來的意義,在《反抗者》裡也加以討論。卡繆寫道:   「如此全然忘記自身,卻又如此關懷其他人的生命,可以想見這些有所不為的謀殺者體驗了反抗中最極端的矛盾。我們可以相信,他們在認為暴力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認為暴力是不正當的,殺人是必需,但不可原諒。」   「他們認為不得不然的行動,卻又難以自我說服,就想出奉獻出自己來合理化一切的辦法,以犧牲自己生命來回答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如同對他們之前所有的反抗者一樣,殺人也就代表自殺,以命抵另一命,在這雙重犧牲之中,或許會滋生出一種價值。卡利亞耶夫、瓦納洛夫斯基和其

他同伴相信每個生命都具有同等價值,沒有任何理念凌駕於人的生命之上,儘管他們為了理念而殺了人。他們身體力行這個理念,乃至於以死來實現它。」   《正義者》以歷史事實化身的人物,透過情感和對話表現出卡繆認為的反抗精神,標誌出誠實與責任的反抗意識,並非有理念的反抗便可以犧牲他人,唯一可以犧牲的只有自己,這部劇作也是卡繆對於真正的正義反抗所表達的敬意。  

離散與身分追尋──辛金順作品研究

為了解決卡夫卡名言的問題,作者劉素芳 這樣論述:

本文以辛金順為研究對象,聚焦他在各類書寫中再現的離散情懷與身分認同。辛金順為馬華文學旅台第三代作家,屬於陳大為口中的外來兵團,他汲取台灣的文學養份成長茁壯,登上各類文學獎的舞台開出異色花朵,在台灣文學界嶄露頭角。其內容具有大多數馬華作者不可撼動的原鄉意識,然而不同於赤道、南洋的色彩,卻多了些漂泊的離散悵惘,而離散情感的生發又必然與作者的生命歷程相為呼應本文試圖將作者創作的散文和新詩相互參照,上溯至作者的家族史,從作者父、母親一生的經歷與作者的身分追尋互為連結,勾勒出其童年的成長樂園與國族符碼壓抑下邊緣化所造成的游離矛盾。同時探索作者舌尖上自然生成的母語,在多元語言雜交的聲腔中迷失了身分的掙扎

困頓,說明語言符號對於自我認同的重要性。並且梳理作者身分追尋和語言認同的雙重挫敗之下,存在意義與孤獨心靈對其生命以及文學的影響。最終歸納出,作者徘徊在祖國、原鄉與台灣三地身分追尋的失落。最後,本文指出,對於辛金順而言,離散依然是現在進行式,並且持續以生命創作做為一生旅程,去探索被種種現象遮蔽,處於存在深處的自己。辛金順,1992年留學台灣進入成功大學,中正大學碩士、博士班,之後加入學者行列在中正大學、南華大學任教,直到2003年離台回到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任教。這期間他以詩、散文雄踞各類文學獎,到目前依舊筆耕創作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