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英文reflec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反應英文reflec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 和瑪莉‧諾里斯的 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使用Reflect 在教室社群中培養社交和情緒技巧- Training也說明:閱讀英文 · 閱讀英文. 目錄. 使用Reflect 在教室社群中培養社交和情緒技巧. 模組; 8 單位. 意見反應 ... 使用Reflect 應用程式建立社會情感學習日常活動. ISTE 的教育者人員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心理 和經濟新潮社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跨院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信世昌所指導 周 芸的 針對泰國學生華語跨文化能力之教學設計—以華語網路新聞爲素材 (2021),提出反應英文reflec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華語跨文化教學、華語網路新聞、泰籍生、台灣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元智大學 財務金融暨會計碩士班(會計學程) 鄭佳綺所指導 李仕豪的 資產減損認列對盈餘反應係數及未來盈餘反應係數之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資產減損、盈餘反應係數、未來盈餘反應係數、公司績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反應英文reflect的解答。

最後網站请把问题反映上去,英文怎么说?則補充:请把问题反映上去:Please reflect on the question。 一、向上反映可以翻译为词组reflect on,意思是“反映;思考;反省;回想,回顾;怀疑”,为固定搭配,例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反應英文reflec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正念與各類型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

為了解決反應英文reflect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正念和各類型藝術治療的整合,對臨床工作者和團體帶領者來說,是一種自然且迫切需要的發展。Laury Rappaport博士在這本符合時代潮流的書中,集結了一群優秀的實務工作者。」—Natalie Rogers, Ph.D., REAT著作:《個人中心表達性藝術在療癒和社會改變的應用和創造性連結:療癒的表達性藝術》(Person-Centered Expressive Art for Healing 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Creative Connection: Expressive Arts for Healing)   「《正念與各類型

藝術治療》將正念和靜觀的基本概念,以一種實用易懂的方式結合起來,不僅邀請各類型藝術治療師,還有所有從事心理治療及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去培養和應用它的智慧與個案工作,同時也成為一種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練習。」—Cathy Malchiodi, Ph.D., ATR-BC, LPAT, LPCC萊斯理大學創傷知情取向和表達性藝術治療學院(Trauma-Informed Practice and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Institute, and Lesley University)   「Kass 和 Trantham 兩位博士在這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最後關於神經科學的那

一章節裡,為臨床工作者、研究人員和任何有興趣認識正念、靜觀、藝術和大腦的人,提供了一個統整性的理解。」—Lawrence Peltz, MD.著作:《成癮復原的正念之路:重新掌握人生的實用指南》(The Mindful Path to Addiction Recovery: A practical Guide to Regaining Control Over Your Life)   這本突破性的著作探索了整合正念和所有的藝術治療,在理論、臨床和訓練上的應用,其中包含尖端的神經科學文獻。由各類型藝術治療和心理學領域的先驅撰寫,他們描述了自己與不同族群工作的經驗:癌症、創傷、慢性疼痛、物質濫

用、嚴重精神疾患、私人開業、青少年和臨床訓練。  

反應英文reflec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嗨!大家好~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6招讓你成為防守王」
你還在煩惱「監視器防守」嗎?
每次都看得到球腳卻動不是嗎?
常常在沒碰到球之前就先想著「啊..算了!」對嗎?
今天就用6招提升你的防守能力~

🏐️MVC銘排俱樂部資訊🧑🏻‍🏫:
MVC銘排俱樂部FB社團連結👉🏻 https://pse.is/Q7KYG
MVC銘排俱樂部訂課連結👉🏻 https://pse.is/NLB9R
課程資訊或是想知道更多都可以到FB社團中取得喔!

🏐️推薦影片😘:
輕輕鬆鬆破解低手接發球~
3招破解低手接發: https://youtu.be/bcmU7P42wkY

練球也能很刺激!是什麼練習這麼High?
NVA練球Vlog: https://youtu.be/2v0_GC11mnM

不會倒身?口訣輕鬆讓你會~
排球場上的護身倒法: https://youtu.be/yC1_ScIqlTo

第一次帶著相機去比賽!
新竹纖碧爾盃: https://youtu.be/nFDNpaB5wRA

第二次帶著相機去比賽~
新竹Dlive盃: https://youtu.be/1A4SWv_jbGw

擊球位置好難抓!
擊球位置處方箋:https://youtu.be/QUm8yksgjRE

我怎麼不知道還有這些跳飄?
五種最常見的跳飄: https://youtu.be/SflsxPQiLGs

哇!原來買球鞋有這麼多要注意~
亞瑟士排球鞋大評比: https://youtu.be/x2_hPyjhxFs


🏐️喜歡我的影片的話,記得訂閱我的頻道並開啟小鈴鐺🛎
也可以在臉書、IG搜尋“Ming's volleylife 銘排生活”看看我的日常~
YT👉🏻 https://pse.is/LUXCG
FB👉🏻 https://pse.is/PT37A
IG👉🏻 https://pse.is/QM4GC

#防守反應 #Defence #Reflects

🏐️BGM🎵:
A Little Bit of Faith - Malena Stark
Harmony - Hallman
Sweat on Me - Tape Machines, Gribbe feat. Trice, Vicki Vox

Epidemic Sound推薦連結: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referral/7j2rdr/

🏐字幕📝:
如果字幕有不流暢或是不妥,都可以留言跟我說喔~
If you find anything wrong with the subtitle, please leave your comment down below, thank you!
因為個人能力、時間有限,非常歡迎熱心的觀眾幫忙進行字幕翻譯
字幕翻譯以英文為主,如果還能提供日文、韓文等其他語言也非常歡迎~
有興趣的話,可以寄信到 [email protected] 並在主旨標示想翻譯影片喔!
上傳翻譯成功的話,我都會在以小禮物酬謝😘
如何上字幕的教學👉🏻 http://goo.gl/iURCeD

🏐工作、合作邀約請與我聯絡📨:[email protected]

🏐備註
特別感謝:台大男排、仁禹
拍攝相機:Canon EOS M50、Iphone 11 pro
畫面編輯:Canva
影片編輯:Final Cut Pro

針對泰國學生華語跨文化能力之教學設計—以華語網路新聞爲素材

為了解決反應英文reflect的問題,作者周 芸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隨著觀光旅遊業及國際商業的發展,泰國與台灣交流的機會不斷增多,而語言為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工具,然而目前在泰國的華語文化教學及台灣文化教學大致局限於表層文化,而且學習華語的泰籍生很少關注台灣的深層文化,尤其是台灣人對於泰國或泰國人的觀點。若泰籍生能夠知道台灣人如何看待泰國或泰國人,將有助降低其與台灣人溝通交流時因文化上無知、誤解或衝突所造成的消極心理反應,並能夠進一步與台灣人進行更有意義且有效率的溝通交流,甚至可破除台灣人對於泰國或泰國人的偏見或誤解。台灣網路新聞能夠反應台灣當時對於泰國或泰國人的認知與觀點。就電子報而言,其具有真實性、準確性及完備性。本研究因此以電子報爲教學素材,以期培

養與提升泰籍生的跨文化能力為目標。本研究基於訪談師生的需求分析、台灣涉泰華語新聞分析以及相關文獻探討針對學習中高級華語的泰籍生設計以台灣華語網路新聞為教學素材之華語跨文化教學。期望學習者能經由本研究創造的華語跨文化教學充分培養與提升其跨文化能力,並提高其華語文能力。本研究以訪談師生的需求分析、台灣涉泰華語新聞分析以及相關文獻探討爲教學設計的基礎,設定選取華語網絡新聞之原則,並基於教學設計原則以及ASSURE教學設計模式設計出針對泰籍生之華語網路新聞跨文化教學。另設計三個教學單元為教案範例供參考。希望本研究能夠對未來相關研究有參考的價值。

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

為了解決反應英文reflect的問題,作者瑪莉‧諾里斯 這樣論述:

《紐約客》30年老編輯傾囊相授、最受歡迎的英文文法書   ★美國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語言類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2015年四月最佳選書   ★繼《紐約時報》暢銷書《教唆熊貓開槍的「,」》(Eats, Shoots & Leaves)問世以來,最不甩權威又實用的語言書籍。   作者瑪莉‧諾里斯在《紐約客》擔任文字編輯超過三十年,傳承了該雜誌遠近馳名的高水準英語修辭功力。如今,她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樂天的性格,以及一支健筆,不藏私傳授給讀者最常見、最讓人困惑的文法問題,包括拼字、標點符號、各類詞性用法(例如who和whom、that和which的區別)、物件的性別等等。作者並將

自己與大牌作家們(寶琳・凱爾〔Pauline Kael〕、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等人)「溝通」、「高手過招」的過程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說故事之餘也傳達何謂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寫作之道。   書中還援引了許多名家的著作與生活實例,包括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狄金生(Emily Dickinson)、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聖經主禱文、影集《辛普森家庭》、暢銷小說《控制》等例子,來解釋各類文法的使用時機。還有作者在學習英文時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問題,例如:   ‧名震天下的《韋氏詞典》的來龍去脈   ‧《白鯨記》原文書名Moby-Dick中間的連

字號到底是誰加上去的?   ‧爵士名曲〈伊帕內瑪女孩〉(The Girl from Ipanema)歌詞中的文法錯誤   ‧為什麼船跟國家的主詞,是陰性而不是陽性?   還有在許多場合禁止、但能淋漓盡致表達情緒的F字二三事……   本書絕非一般的語言學習書,而是讓你重新發現英文美好的有趣書籍。 專業推薦   李 奇 高中英文補教名師   黃玟君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蘇正隆 書林出版公司董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作者把她擔任編輯的一些趣聞軼事,處理標點、拼字、性別、複合詞、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區別的經

驗和理由,勾串成這本回憶錄。筆觸風趣,時見珠璣。讀者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一家出版社裡的編輯會為了一個逗點,一個連字號,一個用字,開會辯論的敬業精神。   一般讀者可從趣味橫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識,專家學者則可從作者旁徵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啟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坊間許多翻譯本讀起來常卡卡的,讓人難以卒睹。本書譯筆和原著一樣風趣、流暢,還時有神來之筆,讓人讀來輕鬆無礙。——蘇正隆,書林出版公司董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如果你本身對英語這個語言著迷,或者出身於英語相關科系,或者本身即從事文稿編輯相關工作,甚或正在學習英文文法、但厭倦硬梆梆的文法書,則這本書除了會讓你對英文文法

有更深的了解,也會打破你對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黃玟君,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從這本書裡可以充分感受到一個「文字職人」對自己工作的執著認真,以及不斷探索文字奧義的內斂自省。——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諾里斯女士這本大作,讓讀者不知不覺發現,原來學習英文可以不要那麼「正襟危坐」!   她豐富的編輯文稿經驗,急智、樂觀、犀利卻寬厚的絕佳文學品味,她的寬容、樂天與熱忱,讓人在字裡行間,感受到一股暖流。——李奇,高中英文補教名師   這本書簡直是字痴的A片天菜啊。──艾倫.法洛(Allan Fallow),《華盛頓郵報》   諾里斯的性感笑聲,勾起人們憶起那些年玩

到很晚、瘋狂飲酒的記憶……她就像天底下的阿姨一樣,會把你拉到一邊、偷偷在你耳邊說:「有時候不守規矩也無妨。」──莎拉.萊爾(Sarah Lyall),《紐約時報》記者   這本書太爆笑……讓我深深為之傾倒。──派翠西亞.歐康諾(Patricia O’Conner),《I Me傻傻分不清》作者、《紐約時報》書評版編輯   本書充滿機鋒與幽默,透露作者真性情,並以輕鬆口吻闡述文法要點。──作家伊恩.費雷澤(Ian Frazier)   瑪莉・諾里斯是十足淘氣的文法怪咖,這本書實在好笑得令人咋舌。──作家瑪麗蓮・強生(Marilyn Johnson)   講文法的書讀起來竟然這麼有趣,現在就

翻開好好品味吧。──作家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   諾里斯不是老古板的文法大師,也不是自以為是的標點達人,而是娓娓道來一段溫暖、動人又有趣的成長故事。──作家蘿貝卡・米德(Rebecca Mead)   瑪莉・諾里斯是文字診斷師,任何問題我都得再三向她請教。──作家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   作者簡介 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   她於1978年進入《紐約客》雜誌編輯部,擔任文字編輯(copy editor)與校對逾三十年之久。曾為《紐約客》雜誌「街談巷議」專欄(The Talk of the Town)及NewYorker.co

m寫稿,主題包羅萬象;她最有名的文章,都與「鉛筆」及「標點符號」有關。   諾里斯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克里夫蘭市,現居紐約。本書是她的第一本著作,一出版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Comma Queen」是她在New Yorker.com上的專欄,網址是: www.newyorker.com/contributors/mary-norris裡面有她所錄製的許多影片,以幽默的口吻解說文法疑難、標點符號問題,非常精采。   (Copy editor主要是指由期刊出版社所聘用的文字編輯,他們的任務是要讓即將發表的稿件符合期刊的風格,並修正文法與拼字的錯誤。) 譯者簡介 林步昇   喜歡文字、綠豆湯和

傑尼龜。白天誤人子弟,晚上琢磨文字。近期譯作包括《好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事?》與《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本書絕不是坊間沉悶的文法書,而是資深編輯的精采回憶錄,除了大量實例清楚點出文法要點,更從她與名作家「交手」的經驗,一路談到對鉛筆的迷戀,知性與感性兼具。 推薦序: 關於英文、語言、編輯的二三事/蘇正隆 英文文法原來這麼有趣!/黃玟君 紐約客,句讀行——來自逗點女王的真心告白/李奇 「對字不對人」的挑剔鬼/齊立文 前言 逗點女王的告白 Introduction: Confession of a Comma Queen 第一章 拼字是怪咖才會做的事 Chapter 1.

Spelling Is for Weirdos 第二章 那個老巫婆! Chapter 2. That Witch! 第三章 語言的性別問題 Chapter 3. The Problem of Heesh 第四章 主詞還是受詞?傻傻分不清楚! Chapter 4. Between You and Me 第五章 我變我變我變變變:逗號的奧妙 Chapter 5. Comma Comma Comma Comma, Chameleon 第六章 Moby-Dick(白鯨記)中間「那一槓」是誰幹的好事? Chapter 6. Who Put the Hyphen in Moby-Dick?

第七章 當破折號、分號、冒號走進了酒吧 Chapter 7. A Dash, a Semicolon, and a Colon Walk In to a Bar 第八章 撇號到底在撇什麼? Chapter 8. What’s Up with the Apostrophe? 第九章 去你×的×××(消音) Chapter 9. F*ck This Sh*t 第十章 鉛筆控之歌 Chapter 10. Ballad of a Pencil Junkie 結語 身價百萬的編輯 Epilogue: The Million-Dollar Copy Editor 注釋 附錄 參考書推薦  

推薦序 關於英文、語言、編輯的二三事 蘇正隆   西方出版社裡都有嚴格把關的文字編輯(copy editor),他們對於小自標點,大至遣詞用字、文法、邏輯結構,錙銖必較。文字編輯是出版社的靈魂,往往決定書刊的品質,甚至風格。以The New Yorker或Time雜誌而言,讀它發行人的話,就會知道裡頭的文章,大多都經過編輯加工、潤飾,層層把關,才得以刊出。其他如美國的W. W. Norton,英國的Faber & Faber出版社,都以編輯嚴謹,在讀者心目中建立不可磨滅的地位。   相對而言,台灣許多出版社對於作者來稿,特別是來自知名學者的文章,如果決定出版,往往原文照登,很少改動。多

把精力花在版面及封面設計上,挖空心思,出奇制勝;對於校對、改稿、審訂,反而沒那麼重視。因此坊間書刊中常出現錯別字、歐化中文、翻譯訛誤,大家也見怪不怪了。   舉例來說,現在許多人,包括學者、作家,常分不清「反映」與「反應」──「反映民眾意見」寫成「反*應民眾意見」;「市場反應良好」卻寫作「市場反*映良好」。其實「反映」比較像英文的reflect或represent,意思接近「映現」、「呈現」,通常是動詞,後面接受詞,如「反映現實人生」;而「反應」比較像英文的response,意思接近回響,往往是名詞,接在動詞或名詞之後,如「有反應」、「市場反應」。   又如,濫用「被」與「性」字,明明是「

選情確實看好」卻說「選情確實*被看好」。「整個民主動能…才真正*被整合、*被激發」,難道非「被」就無法「整合」、「激發」嗎?有位記者報導一位使命必達的新進郵差,「……三個月前*被分發到中埔郵局」……收件人「萬萬沒想到自己能*被善良的郵差回覆」,讓台灣快成為「被迫狂」!   近年來台灣「性」字更是到處氾濫,許多作者常把形容詞加個「性」字名詞化。強調汽車省油,會說「省油*性佳」;表演生動卻說「表演具生動*性」;最近台北市政府內禁用拋棄式餐具,竟說「禁用一次*性餐具」。再這樣下去,台灣會成為「性」氾濫國度。   我從事編輯30多年,早期台灣學者、教授常有權威心態,碰到編輯修改文章,往往「聞過則怒

」,會跟你爭得面紅耳赤,有位權威學者分不清「踟躕」與「躊躇」,我指出他文章中的「踟躕滿志」應是「躊躇滿志」,給他數落了一頓,說:「That’s My Style!只有沒才氣的人才會把文章寫得四平八穩。」現在情況則大有改善,編輯的專業也得到應有的尊重,但大多數出版社仍欠缺優秀的文字編輯。   本書作者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在進入《紐約客》之前,曾做過洗碗工、收銀員等。編輯工作是她的最愛──可以免費讀名家作品,又有錢可拿,太划算了。因此,進入《紐約客》後,一待就是30多年。她把擔任編輯的一些趣聞軼事,譬如有次在末校稿付排前,發現名作家Philip Roth引用的一段文字重複且有出

入,Philip Roth大為激賞,問她是否願意搬去和他同住?以及處理標點、拼字、性別、複合詞、who和whom的用法,that和which之區別的經驗和理由,勾串成這本回憶錄。筆觸風趣,時見珠璣。讀者聽她娓娓道來,可以了解一家老字號的出版社裡的編輯會為了一個逗點,一個連字號,一個用字,開會辯論的敬業精神。   本書不是一本文法寫作教程,一般讀者可從趣味橫生的小故事中吸取一些英文知識,專家學者則可從作者旁徵博引的材料中得到不少啟發。此外,作者還錄製了27支非常精采、以幽默口吻解說文法疑難和標點問題的迷你影片(video.newyorker.com/series/comma-queen),對於

認真想搞清楚惱人文法和標點問題的讀者,無疑是一大福音。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坊間許多翻譯本讀起來常卡卡的,讓人難以卒睹。本書譯筆和原著一樣風趣、流暢,還時有神來之筆,讓人讀來輕鬆無礙。 (本文作者為書林出版公司董事長,台灣翻譯學會前理事長,師大翻譯研究所教師)   推薦序 英文文法原來這麼有趣! 黃玟君博士   英文文法令人恐懼,因為規則極其複雜,「例外」也多,而且文法規則枯燥無趣,著實讓人難以記憶。這也是為什麼在學了多年英文、研讀不知幾本文法書後,文法依舊是許多學習者心中的痛。   我本身也是英語學習者,雖然在大學任教多年、英文造詣尚佳,但我仍必須承認,自己對英文文法的一

些細節仍不甚了解,甚至時有混淆,因此必須在家中及研究室堆放數本文法書以便隨時查閱。不過在拜讀完瑪莉.諾里斯(Mary Norris)的《逗點女王的告白》後,我才了解,原來不只非母語者(non-native speaker)對英文文法如此困擾,多數母語者(native speaker)對它也是一知半解,犯錯連連呢!   釋懷了這點之後,我便更能用輕鬆的態度去閱讀這本充滿智慧且幽默的「半自傳文法書」。我之所以稱之為「半自傳文法書」,乃因為這本書兼具自傳與文法書的雙重優點。在書中,作者用詼諧的筆調描述她多年在《紐約客》擔任文稿編輯的甘苦談,讓我可以在如同閱讀精采小說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學到英文拼字、

標點符號、發音等文法規則,可說一石二鳥!   在書中,作者從她擔任校對工作的成功與失敗經歷、以及從事編輯時與不同名家打交道的經驗出發,將英文文法中最令人頭痛的諸多面向旁徵博引、以各式實例呈現,讓人不禁對其人生經驗之豐富、對語言掌握之精準,以及其博覽群書、兼通古今之豐沛學識大大佩服!   書中我認為最有趣之處乃在對鼎鼎大名的詞典編纂學者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生平的描述。台灣學習者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應該都用過韋伯所編纂的眾多詞典,然而對其生平卻很陌生。我在學生時代接觸韋氏詞典時便很景仰這位學者,藉由本書作者的詳細介紹,我才知道韋伯編纂這些詞典的諸多奇聞軼事,也更了解韋伯與

現今美式拼字的深厚淵源,例如他刪去了colour和flavour等英式拼字裡的u、也把theatre和centre字尾的re改成er,使其更貼近英語發音等,這些都大大地影響了美式英文的拼寫方式。至於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則是第三章關於語言的性別議題,因為藉由作者對此主題的深入觀察,讓我了解語言根據時空演變的特性,以及與時俱進的精神。   此外,作者在書中也提到,台灣學習者常會混淆的關係代名詞that與which用法、以及美國人常誤用的who(主格)與whom(受格)用法,還有長久以來困擾寫作者的標點符號問題,例如如何適切使用連字號、破折號、分號及冒號等。在舉例解析這些文法要點時,我最欣賞作者之

處便是其對文法「務實」的看法,亦即語言畢竟是人類用來溝通的工具,因此就算文法書中條列許多規則,確切的用法還需視情況而定,無法完全加以規範。的確,語言的用法見仁見智,在這點上,我覺得作者舉得最好的幾個例子便是在其提到「利用and連接所列出的一堆東西時,最後一項東西的前面要不要加逗號」這個規則。在規則中,她舉出的例子之一是:「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my parents, Ayn Rand and God.」在這句話中,如果不在Ayn Rand and God中間加上逗號(Ayn Rand, and God),其意思便可能從「本書獻給我的父母、Ayn Rand以及上帝」

變成「本書獻給我的父母,他們即是Ayn Rand和上帝」。可見一個逗點之差,差之千里!所以即使作者沒有強迫我們接受「需加逗號」這個規則,但由此例可以得知,為避免混淆,寫作時最好還是在and前面加上逗號:「This book is dedicated to my parents, Ayn Rand, and God.」。   也因此,雖然作者通篇講述英文文法的種種,卻極少用評判的角度告誡讀者該如何使用文法,反而用循循善誘的方式潛移默化讀者。例如她在提到「拼字」時便很巧妙地提醒:「拼寫是英文的衣著與外在表徵」、「拼錯字有損自己的公信力」;而在提到一般人對英語誤用的態度時也說,雖然很多人會覺得誤用

久了,就算是錯的寫法也可以接受,但觀念還是必須導正,不能以訛傳訛。   最後我要點出的是,作者的幽默其實從本書書名《Between You & Me: Confessions of a Comma Queen》便可窺知一二,因為其中的between you and me即是美國人常誤用的說法之一(會說成between you and I),而comma queen(逗點女王)則是玩了諧音drama queen(戲劇女王;小題大作、大驚小怪之人)的文字遊戲。所以,如果你本身對英語這個語言著迷,或者出身於英語相關科系,或者本身即從事文字編輯相關工作,甚或正在學習英文文法但厭倦硬梆梆的文法書,則這

本書除了會讓你對英文文法有更深的了解,也會打破你對英文文法的既定看法!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 我在《紐約客》的校對生涯首次的大收穫,是來自某次耶誕季的購物專欄。那位專欄作者寫到自己在布魯明岱爾百貨(Bloomingdale’s)採買食品,待買清單包括糖袋和「flower/花」。我把裡頭的「we」圈了起來,拉出一條線到頁緣建議改成「u」,然後按規定在旁邊加上問號。這個問號之所以必要,不是因為不確定作者想說「flour/麵粉」,而是因為我加在頁緣的標記,並沒有在原本的校樣上,也就是校稿人員可能有所疏漏。問號是用來區分修訂的順序,藉此追蹤哪個階段、哪位員工

所做的變更。如果不加上問號,這類變更可能就在主管未確認的情況下直接付印。  戴維檢查著我的校稿,拿鉛筆把「flower」整個槓掉,拉出一條線到頁緣寫下「flour」,使本來害羞的標記頓時清楚許多,再把我的姓名縮寫清楚地寫在右上角:MN。  我竟然挑到這麼明顯的錯誤,當然樂不可支,可是看到自己的縮寫時心卻涼了一半。世界上應該找不到更呆的字母組合了吧?我一直以來都使用「MJN」的縮寫,自認這樣比較有氣質──筆名則打算取作M. J. Norris(只希望不要有人猜到中間名是Jane)。但當時我沒那個膽子去糾正戴維。他就這麼拿掉了我的中間名,讓我立即融入《紐約客》的企業文化。  隨後我回到書庫,雖然我

對於抓到別字十分自豪,但得努力壓抑興奮之情。我只好自己走到對街阿岡昆飯店裡的酒吧,點了一杯啤酒和一包花生當午餐慶祝一下。那星期後來我收到一封公司內部的便箋,上頭寫道:「我要向妳致謝,原作者也要向妳致謝,審稿艾蓮諾.古德、校對人員、核實人員都要向妳致謝。妳注意到我們都疏忽的錯誤,把耶誕採購清單上的flower改成flour,全體同仁在此深表謝忱。」這便箋讓我高興極了,值得紀念的首次糾錯。 (引自第一章) 外界有時會以為,我們文字編輯都企圖力挽狂瀾、恣意修改文章。文字編輯的形象不外乎是喜歡追求嚴格的一致性、又愛挑別人錯誤的刻薄人士;或是剛在出版業起步、亟欲有一番作為的文字小工;再糟糕點就是滿腹苦水

、懷才不遇的寫手,當不成作家只好來當編輯,幫忙捧紅其他作家。仔細想想,這些角色我全都扮演過。

資產減損認列對盈餘反應係數及未來盈餘反應係數之影響

為了解決反應英文reflect的問題,作者李仕豪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分別探討認列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減損之公司的盈餘反應係數(ERC)及未來盈餘反應係數(FERC),並加入績效因素進一步分析。本研究使用Lundholm 和Myers (2002)發表之公式,針對2009-2018 年台灣上市櫃公司之ERC及FERC進行迴歸分析。實證結果發現:(1)認列有形或無形資產減損之公司的ERC和FERC均不顯著,代表有形資產及無形資產減損的認列缺乏資訊性; (2)將公司依照營運績效進行分組後,發現經營績效較佳之公司,認列有形資產或無形資產之ERC及FERC均為正且顯著,代表當公司營運績效良好時,投資者認為資產減損能反應公司真實營運狀況,其資訊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