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金子展也寫的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和姚瑞中,LSD的 海市蜃樓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大林蒲的遷村夢真能結束空污下的生活? | 環境資訊中心也說明:煙囪圍繞,空污瀰漫,高雄大林蒲深受污染之害,最終以遷村解決問題。 ... 遷村地預定利用紅毛港遷村的剩餘土地,以及附近台糖持有的住商用地。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田園城市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洪馨蘭所指導 練肇嘉的 當代臺灣練氏族譜的製作與分析:從修譜者角度所作的反身性研究 (2015),提出大林埔遷村預定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客家、族譜、宗族、汀州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汪明輝所指導 蕭世暉的 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2015),提出因為有 解殖化、主體性、空間重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泰雅族、山林、gaga(泰雅族規範與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國循環專區試點暨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請設置計畫 - 經濟部 ...則補充:表14 高雄市政府辦理大林蒲遷村之推動時程說明表(高市府提供). 表13 經濟效益、現金流量與財務 ... 64 年10月交通部高雄港務局研擬「关林商港區預定地遷村計畫」、民國.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林埔遷村預定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遠渡來台的日本諸神:日治時期的台灣神社田野踏查

為了解決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問題,作者金子展也 這樣論述:

最強田野調查! 神社VS產業,還原台灣50年近代史。   ★全台第一本,從台灣在地日本神社探究日治歷史的調查記實。   ★450幅史料照片珍貴收錄。   ★耗時15年,查找超過400所,作者親自走訪並考證梳理全台從南到北230所,日治時期建造神社其來歷和現狀。   從明治28年(西元1895年)到昭和20年(西元1945年),   日治時期50年間,台灣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日本神明。   本書完整收錄230所神社來歷和現狀:從地位最高的官幣社、國幣社,到學校、企業、軍隊內神社、移民村或原住民聚落的祠堂......   是全台第一本結合日本神社&台灣產業的珍貴歷史書,   更是

神社迷及舊跡歷史巡禮的必備攻略。   歷史可以從很多角度審視,透過「神社」這樣的宗教設施與思想觀念,引領我們深入了解,台灣日治時期神社與產業和社會所產生密切的關連。   金子展也先生派駐台灣工作後,從2002 年開始愛上台灣神社調查,耗時15 年光陰,從南到北查找超過400 所神社,除了親自走訪考證梳理出230 所神社(其中203所為台灣總督府認定),更蒐羅各時期的歷史文獻、學術論文、報社新聞、風景明信片、老照片⋯⋯一步一步建構並還原當時官營事業中的林業、半官營事業的水力發電、公賣事業的樟腦、酒廠、製鹽,以及民間事業的製糖業與礦業(黃金與煤)等各產業的部分珍貴歷史。   【一定要了解的台

灣神社12問】   (1)到底建造了多少座神社?   (2)神社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狀況下,選在什麼地點建設?   (3)為什麼許多神社沒有得到總督府認定?   (4)為什麼部落神社或企業神社能夠成為總督府的認定神社?   (5)供奉的是哪些祭神?有什麼必然性?   (6)為什麼台南州斗六郡建設的神社特別多?   (7)為什麼原住民部落建造了那麼多神社?   (8)戰後如何處理神社?此外,隨著戰爭結束,「御靈代」如何處理了呢?   (9)為什麼近年來那麼積極的保存、修復、復原神社?   (10)神社社殿何時改作忠烈祠使用?又在何時改建他用?   (11)神社是被什麼人拆除,拆除的原因是什麼?   

(12)為什麼台灣留下大量的神社遺構和遺物? 名人推薦   ★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黄士娟(北藝大副教授兼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所長)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台灣回憶探險團   ★小淇-日本神社寺院中毒者   熱烈推薦  

當代臺灣練氏族譜的製作與分析:從修譜者角度所作的反身性研究

為了解決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問題,作者練肇嘉 這樣論述:

本文主旨在探討當代族譜製作及族譜在臺灣社會呈現的意義。所探討的材料來自筆者近五年編修來臺汀州客籍人士——新北市石門區練氏族譜之初步成果與過程中的思考。族譜乃漢人宗族制度重要的繼嗣系譜依據,亦是宗族成員賴以得到宗族榮耀與認同的重要家族文書。筆者經由文獻回顧整理關於譜牒學門的相關理論研究,並回顧多篇與族譜相關之論文,發現一部分研究仍是將族譜視為遷徙路徑的根據,另一部分則將嘗試探討特定家族族譜的內涵與製作過程。本研究在研究目的與方法上應屬於後者。臺灣北海岸石門練氏一族於清初遷徙自福建武平縣,聚居於阿里磅時家族十分壯大,以「練益成」為公號從事開墾,直至現在仍有部分族人能記得少許的武平腔客語詞彙。在家

族內客家意識已然薄弱的當代,更因遭逢1970年代核能一號廠興建案對阿里磅的撤村政策,四散各地的族人之間急速稀釋了客家以及家族的認同。筆者幼年經歷離村,初成年後對於姓氏來源的追尋,展開了至今仍未停歇的族譜研究。筆者用心蒐集各時期本族之族譜版本,並記錄製作族譜過程中對於實錄(真)、圓融(善)、精緻(美)三者之間的偏重與選擇。本文詳細描述了筆者修譜的發想、前期籌備、蒐集譜料、正式編輯和製作族譜的過程,並比較了練氏清代至今的五種族譜版本之結構與內容的變與不變。基於現代法律賦予男女平權,筆者所製作之族譜亦主張可將女性/女兒入譜,這是過去族譜版本中所未見的。本文研究結論中明確指出:對於哪些東西收入族譜其實

不是客觀的,而是一種詮釋權力,但這種自覺的出現乃是因為筆者一方面具有實際修譜的經驗,同時因緣際會成為客家研究的研究生,不僅有機會觀察並掌握族人參與修譜的第一手資料,也因為客家研究學術領域知識的挹注,得以挖掘族譜那些隱藏在族譜製作底下,讀者讀不到而筆者一開始也沒有意識到的脈絡。作為一份反身性研究,筆者理解到族譜製作並不是中立的,它的書寫以及族譜本身所具備的宗族正統系譜意涵,對某些家族成員來說或許反而造成壓力或傷害。但即便如此,族譜的功能很明顯地已在當代發生重大變化,同時衝擊著筆者對於將來要完稿的族譜,究竟要走向何方帶著某些更為嚴肅的思考。作為未竟之夢,本研究期待這篇反思之作,能為臺灣汀州客如何找

尋客家與家族根源,與如何面對族人離散,展現一個當代家族文書製作的參與觀察描述,以呈現一份來自個案研究的貢獻。

海市蜃樓V: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為了解決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問題,作者姚瑞中,LSD 這樣論述:

自2010年持續至今的藝術計畫 《海市蜃樓》系列作第五集 揭露全台100座閒置公共設施   台灣各地常可見偌大的閒置公共設施,俗稱「蚊子館」。它們多半來自錯誤政策,政府以擴大內需、拉近城鄉差距為由,在錯估使用率、規劃設計不良的情況下,遍佈全國。本計畫由藝術家姚瑞中與學生們組成的「失落社會檔案室」執行,每屆選出一百件花費巨資興建的閒置公共設施,號召學生一起以文字與現場攝影紀錄,並集結為《海市蜃樓》系列著作,至今已踏查超過五百件案例。   「『政商合肥台灣瘦,黑白常熟寶島荒』的呈堂證據,當是矗立於各縣市的蚊子館。幾乎每一棟蚊子館,都至少牽連一個大弊案,雖證據昭昭、無容狡賴,卻少有人願意挖掘

真相,坐任政商繼續合肥,縱容黑白兩道繼續熟絡且交相賊;但在轉型正義的相關討論中,幾無追查蚊子館弊案的聲音。」──高永謀/作家 聯合專文推薦(按姓名筆劃序排列)   呂岱如/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總監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設系教授兼系主任   侯淑姿/藝術家、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高永謀/作家   黃舒屏/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   陳伯義/攝影師   董冰峰/策展人與製作人   賴香伶/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Rgrgyax Hlahuy-解殖山林: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人的空間重構

為了解決大林埔遷村預定地的問題,作者蕭世暉 這樣論述:

台灣北部山林地區為泰雅族傳統生活領域,在現代國家的勢力侵入,納入其治理空間範圍之後,泰雅族主體性空間逐漸衰微,對於生活週遭環境地理的知識與權利,逐漸被現代國家及社會所信靠的科學知識與權力所排除與取代。族人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傳統知識,並在當代生計生活的需求下,進行傳承、調適與轉化,遊走在國家治理的時空縫隙中,繼續以所信靠的傳統環境地理知識,行使傳統生活領域農耕、狩獵、採集等權利,發展現代生態產業經濟,實踐在外來國家保育/開發之外的山林環境知識。本文以大霸尖山視野下泰雅族部落族人,在中華民國時代重返祖傳山林,在其山林生活實踐當中,如何因應國家山林治理,進行傳統領域權利、知識文化傳承與主體性空間

重建的努力為例,探討解殖化的環境知識與權利實踐,並反思國家與原住民族如何建構解殖化的山林治理。在國家山林治理與泰雅族人生活實踐之間所發生的衝突當中,被壓抑的知識與權利現身。國家所仰賴援用的現代科學知識之普同性與治理權的排他性,合理化了殖民知識與權力霸凌在地,族人則運用長期與在地環境互動的傳統知識,融合現代知識與經濟,建構解殖化的知識與權利及其空間。原住民族被納入國家治理以來,往往被迫從殖民國家的他者所繪製的地圖來認知所身處的空間,並被迫從統治者的角度來定位及再現自身,形構著殖民文化景觀。當代原住民族在還我土地及文化復振運動中,體認到,要定義並定位原住民族自己的生活空間,就必須由族人來繪製自己的

地圖,近年來興起部落繪製地圖的一股風氣。部落繪製地圖不但是一種提出土地權利訴求的方式,同時也是建構解殖民文化景觀的實踐。地圖作為再現地景的工具,除了政治權力的角力之外,如何繪製,也包羅了文化差異與競爭在當中。本文同時也以致力於以泰雅族傳統吟唱方式,來進行泰雅族傳統領域地圖繪製的實踐行動為例,來探討其解殖民文化景觀建構的意涵。在國家民主轉型,社會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殖民所包含的族群不平等議題逐漸淡化。從泰雅族gaga的文化觀念來理解殖民與解殖民,族群社會文化壓迫的意涵也逐漸轉化為以關注治理性及其所關聯的人地關係的差異衝突為主,而是指原住民族生活空間的gaga治理規範被外來國家gaga治理規範凌駕

、取代,與加以解除,回歸原住民族自主治理。當代泰雅族人也在傳統文化資源中尋求解殖民之道,從稱為sbalay和解修好的儀式實踐中重新獲得力量,透過這個教育/療癒/和解的過程,進行著一種主體性空間及社會建構的象徵行動,為實際面對國家殖民治理的解殖行動蓄積能量,而其內容也必包括sbalay所指的尋求真相,釐清責任,賠償贖罪,進行和解,恢復平等互惠關係。也就是關於修復國家與原住民族空間的、社會的及歷史的不平等權力關係的轉型正義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