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oryMedcalf寫的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和麥克.辛格的 臣服實驗雙書:覺醒的你+臣服實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為救拜登聲勢美眾議院通過基礎建設法案| 國際| 重點新聞 - 中央社也說明:「華盛頓郵報」報導,眾議院占多數的民主黨克服黨內歧見,今晚通過約1.2兆美元的基建支出以改善美國道路、橋梁、管路、港口和網際網路連接。 法案最後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方智所出版 。

國立中央大學 產業經濟研究所在職專班 鄭有為所指導 楊梓銘的 數位創新經濟法規課題之研究–以平臺經濟為中心 (2019),提出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經濟、平臺經濟、數位化、破產法、法規調適、退場機制、創新法規沙盒。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法律學系 許家源、王廼宇所指導 張定國的 刑事缺席審判之研究——以臺灣與中國之比較為中心 (2019),提出因為有 在場權、被告缺席審判、司法互助、引渡的重點而找出了 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解答。

最後網站現曙光!美眾院才剛放行基建案1.75兆美元預算案已完成程序性 ...則補充:2021年11月5日 — 美國眾議院周五(5 日) 晚間通過1 兆美元兩黨基建法案,預計向周拜登將能簽署實施,而先前爭論不休的1.75 兆美元預算案在周六(6 日) 清晨已通過初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為了解決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問題,作者RoryMedcalf 這樣論述:

臺海會不會有戰事?美國與中國是否終將一戰? 「印太」這場國際賽局的諸多參與者, 如何能在衝突與屈服之外,走出第三條路? 臺灣身為印太區域的一員,又扮演著什麼角色? ★作者專為繁體中文版撰寫前言,剖析疫情對區域局勢的影響,以及台灣在疫情與印太區域的角色、代表的意義。   我們對全世界不同區域的名稱——亞洲、歐洲、中東——看似無害,但其實名稱就是圖騰,或者說,名稱就是心智上的地圖,會影響人們看地圖的方式、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進一步影響了國家領袖的決策、國際秩序、戰爭與和平。近年來,「印太」(Indo-Pacific)一詞已廣為流傳,美國、印度、日本、澳洲、印尼與法國等國的領導者都在使

用這個稱呼,但它究竟有什麼深意?   本書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外交官,也是區域政策的知名專家、澳洲頂尖情報機構的資深戰略分析師,他信手將歷史、地緣政治、地理、軍事戰略、經濟、政治賽局及大外宣等素材予以巧妙編織,寫就一冊了解印太局勢的必讀權威指南。作者分成三部分解析: ▍第一部——過去   描繪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周遭的發展歷史,包括歐洲帝國主義的殖民、貿易、遺留下的邊界爭議,二戰後亞洲進一步撕裂,東協、APEC與東亞高峰會的出現,以及美國的亞洲再平衡、中國一帶一路、「印太」成為焦點等。從中窺見「歷史因素」,了解國家與國家為何互不信任。 ▍第二部——現在   印太區域就像

圍棋棋局,講求戰略更甚於戰術,然而,印太區域局勢卻比圍棋更複雜,它不是單純的美中對抗,還有許多「中等實力國家」參與其中。作者在此以同心圓的方式,解析印太大賽局的參與者,從(1)核心的中國、印度、美國,(2)第二圈的日本、澳洲、印尼,再到(3)更外圍的東協、南北韓、俄羅斯,以及歐美諸國等。   這些國家在印太區域各自的關鍵利益為何?國家與國家之間如何合縱連橫?從外交結盟、國家安全,到能源、5G、資訊戰,再到航母、核彈、海外基地,看各國在安全、經濟、科技、外交等各種利益,如何交互重疊、排列、分叉和相互衝突。 ▍第三部——未來   中國正企圖改變國際秩序,常利用分化手段迫使弱小國家各個屈服。周邊國

家若想與中國抗衡,在外交上形成三邊聯盟或四邊聯盟是重要的方式,以此形成潛在的威懾力量,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形塑穩定和可預測性,遏止中國採取軍事行動,創造「競爭性共存」的環境,維繫區域和平。   同時,人們也必須時時刻刻警覺,南韓與北韓、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和日本、中國和印度、中國和美國,會不會爆發衝突?中國會不會入侵臺灣?在印太這個「肥沃」的地緣政治空間中,一個小火花就可能延燒出大戰。   「印太」位居全球發展與安全的要地,也是一個關於集體行動的隱喻。一旦外交行動失敗,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就在此地上演,但若能確保此處未來的和平,那麼印太區域可以是一個共享的空間、連結全世界的重要中心,同時因此

而繁榮。 專文推薦—— 劉仕傑/前外交官、《我在外交部工作》作者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大局推薦——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林成蔚/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 范琪斐/前駐美特派記者 張國城/北醫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國家的決斷》作者 (依姓名筆畫排序) 國際推薦—— 麥爾坎‧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澳洲前總理 詹姆士‧克萊佩(James R. Clapper)/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副研究員 科麗‧舍克(Kori Schake)/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拉加‧莫罕(Raja Mo

han)/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reen)/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及日本事務資深副總裁、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許外交學院教授 推薦好評—— 「種種因素都顯示,印太區域已經進入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各種型態的大小衝突隨時都可能一觸即發。對印太局勢及美中臺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這本書甚具參考價值,我在此誠心推薦。」 ——劉仕傑/前外交官、《我在外交部工作》作者,現為時代力量媒體創意部主任 「《印太競逐》討論的是二十一世紀美中競爭最關鍵的地緣戰略場域,印太區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梅卡爾夫特別為本書的臺灣讀者寫序,顯示了他是如何重視臺灣在這個印太對抗

格局的中心作用,相信讀者讀完本書後,會更有體會。」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了解強國的角力情況,並且也覺得有必要推出政策來對抗正在崛起(或正在崩潰)的中國,想要達成這兩種目標,閱讀羅里‧梅卡爾夫的《印太競逐》,是極佳的起點。」 ——科麗‧舍克(Kori Schake),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副所長 「羅里‧梅卡爾夫帶領我們,在世界上最新和最重要的這個戰略競技場裡快速走上一回。他比任何人更詳盡地把印太理念介紹給全世界,本書是有關於全球新型態連結的令人信服的宣言。這是一個還有很多難

題等待解決的世界。」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The South China Sea)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副研究員 「羅里‧梅卡爾夫深入探索印太理念的來源,解構各國在此一地區爭權奪利的架構,並且描繪出可以阻止這些衝突的潛在方法。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這個將在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裡扮演重要角色的區域,閱讀此書將獲得極為豐富的收穫。」 ——拉加‧莫罕(Raja Mohan),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任何學者或相關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將會決定我們未來命運的這個地區,這是必須一讀的著作。」 ——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

reen),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亞洲及日本事務資深副總裁、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許外交學院教授  

數位創新經濟法規課題之研究–以平臺經濟為中心

為了解決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問題,作者楊梓銘 這樣論述:

當前全球已逐步邁入全面數位化時代,產業正以數位科技進行經濟的創新(翻轉)事業活動,開創多元化的新型態經濟模式,不僅帶動著產業變革,也深深影響著整體國家經濟、社會之發展,更甚者影響了人類未來生活模式。以產業發展面觀之,數位科技帶來的創新經濟模式,帶動產業與消費者、競爭者和供應者之間,有著更多元的互動關係,顛覆了傳統產業價值鏈,同時也不斷衝擊著各國既有法規的框架,甚至超越現行法規之立法者,對於原本所欲管制的範疇與定義之想像。 本研究藉由數位經濟浪潮所帶來各式產業實務所面臨的法規課題,探討法規政策究應扮演何種角色?到底是法規持續修正而「與時俱進」?抑或先立於觀察者角色並給予創新活動一定期間之

社會試驗,再思考是否有需要透過法規來「撥亂反正」?而政府政策又該如何「循循善誘」,鼓勵產業、企業與創新者大膽投入創新事業活動之餘,亦有可依循的體制,避免徒留創新風險之社會成本由國家收拾善後。 數位經濟之範疇廣泛,包括共享(分享)經濟、社群經濟、等類型,而本研究則聚焦於「平臺經濟」領域之進行探討,發現無論係行業別之定性、勞務關係之認定、保險風險之評估、稅務樣態之核定等問題,皆對既有產業體制與法規制度帶來不少衝擊,更迫使行政、立法機關苦思因應之道。然而,我國為成文法國家,又屬於雙重行政首長制之政府體制,以及權利分立之憲政體制,因此,「法律」如何跟上時代腳步、如何順應數位科技潮流、如何成為產業

創新之助力,我國相較於歐美、日韓等國家,存在著先天體質的根本性困難。 近年來,許多國家引用「沙盒」的概念作為產業創新之導管,試圖在高度監管的政策或法規下,導引創新事業活動在合法、安全可控的環境下,可先落地試行,再讓行政、立法機關思考是否有需要、如何予以監督管理;然而,在我國推行沙盒政策上,即面臨了前述的根本性問題,縱然已有「金融監理沙盒」及「無人載具沙盒」等制度,但其與先進國家(如英、日等國)所強調以民間創新來帶動既有產業升級轉型之作法仍有所差異,更惶論尚無立法提供數位經濟、平臺經濟之沙盒制度,其產業與企業即得在更沉重的既有法規壓力下求得生存,同時也背負著可能隨時引爆的「不確定性法律風險

」。 本研究除了嘗試為平臺經濟各項迫切的法規課題,提供法制調整建議之淺見外,也進一步觀察到數位創新或平臺經濟之業者,尤其是新創企業者,多屬中小企業規模,面對著創新的高風險,一旦營運模式無法生存於消費市場時,善者會善盡消費者及合作廠商之權益保障,但多數者則選擇直接消失退場,留下許多社會問題待善後;探其根本原因,可發現應是缺乏適切之退場機制提供予中小企業、新創企業,目前無論是破產法、公司法重整制度,皆僅有利於一定規模之上市櫃公司,因此導致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最終選擇對自身營運「成本最低」之方式–直接兩手一攤、倒閉撤出,也不願留下可重新調整營運模式、重振經營的「轉寰餘地」。 創新,成功者

可帶動著經濟與社會進步、促進產業與企業升級轉型,失敗者其實也為政府、產業界留下足供借鏡的經營歷程;國家,必須仰賴國內源源不絕的創新嘗試,始能產出源源對絕的經濟動能,培養出優秀企業與人才,而「支持創新的經濟政策」,及「友善且彈性的法規環境」,更如同基礎建設般重要;期盼,本研究能以淺薄之觀點,從我國產業發展脈落、實務法規障礙間,釐出足供參考之研究建議,以為國內投入數位創新經濟、平臺經濟之勇者(企業)們,善盡學術之貢獻。

臣服實驗雙書:覺醒的你+臣服實驗

為了解決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問題,作者麥克.辛格 這樣論述:

讓歐普拉與美國隊長克里斯.伊凡都臣服的心靈作家, 經典雙書一次擁有!   《覺醒的你:暢銷百萬,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   一本讓生命徹底質變的書!   歐普拉說,這本書簡直令她愛不釋手,已買書送給她認識的每一個人。   張德芬說,這本書她很喜歡,看了兩次還想再看。   ★美國熱銷超過100萬冊,心靈界經典作品!   ★《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長銷10年,歐普拉睡前的精神資糧!   ★2018博客來年度暢銷百大!   如果你在尋找更深刻、更豐富、更充實的人生;   如果你想探索生命真相,改變你與自己、與周遭世界的關係;   如果你想活出無拘無束的自己,不被他人情緒勒索,不被社會價值綁架,

  這絕對是一本你不容錯過的書。   作者麥克.辛格在攻讀博士班時,無意間走上了靈性追尋之路。他計畫隱居林間潛心修行,過程中漸次了悟許多學校教育從沒提過的生命真相。憑著自身的領悟,他展開長達40年的臣服實驗,意外讓自己從一名隱居者一路成為上市公司的執行長。   本書所提的觀點與方法,是他生命質變的重要關鍵,出版至今10餘年,在世界各地已影響千千萬萬名讀者開啟了生命的無限可能。   《臣服實驗:從隱居者到上市公司執行長,放手讓生命掌舵的旅程》   如果你不再試圖左右自身命運的走向,而是讓生命掌舵,會怎麼樣?   透過長達40年的親身實驗,   麥克.辛格帶你看到一個人的痛苦、糾結、探尋

、發現,以及最終的綻放!   你將發現,當一個人選擇「放手」之後,人生可能出現的種種奇蹟。   「臣服」是否讓你聯想到被動、消極、曲意遷就?   你是否認為,如果不去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然而,臣服不是懦弱,不是委曲求全,不是消極地隨波逐流。   真正的臣服是勇敢地放開自我,全然擁抱當下的變化,   然後,我們會看見生命所安排好的、種種超乎意料的驚喜。   一個原本只想獨自在森林裡靜心靈修的經濟學博士班學生,   如何在決定進行一場「一切由生命做主」的臣服實驗後,   不僅得到心靈平靜,也收穫了世俗意義上的幸福生活和事業成就?   麥克.辛格原本在修博士學位,準備

當個大學教授。然而,在經歷一次深刻的靈性覺醒之後,他決定開始一項實驗:接受生命之流展現在他眼前的任何事物。   這項實驗有兩個步驟:一、如果生命以某種方式呈現,而他抗拒的唯一理由是出於個人喜好,那麼,他就放開自己的好惡,讓生命做主;二、帶著這份明晰的覺知,他只要去探尋眼前的狀況要他做些什麼就行了。   這個放手由生命掌舵的「臣服實驗」,讓他的人生走上一條令人驚歎的路。他從學生變成獨自靈修的隱居者,之後創建了大型靈修社區、變成獲益頗豐的建築商、設計出改變醫務管理產業的套裝軟體、建立市值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寫出讓脫口秀天后歐普拉愛不釋手的書!   本書記錄了麥克.辛格在這40年的實驗中發生

的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並挑戰你對生命根深柢固的假想——除非我們強加外力,否則不會有好事發生——激發你以完全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人生。 名人推薦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許瑞云(《哈佛醫師心能量》作者)、黃淑文(《人生難免會有傷》作者)、李欣頻(身心靈作家)、周介偉(光中心主持人)、陳德中(《正念減壓的訓練》作者)、賴佩霞(知名心靈作家) 一致推薦! 作者簡介 麥克.辛格(Michael A. Singer)   1971年取得佛羅里達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繼續攻讀博士,期間有過一次深刻的內在覺醒,之後就閉關,專注於靈修。1975年創立「宇宙聖堂」,這是一家歷史悠久的瑜伽與靈修中心,

任何宗教或信仰派別的人都可以來此體驗內在平靜。長期以來,辛格在商業界、藝術界、教育界、健康產業與環保等方面貢獻卓著,近幾年則定期受邀回母校佛羅里達大學的「正念日」(Mindfulness Day)演講。其著作內容整合東西哲學,且皆為《紐約時報》與亞馬遜書店暢銷書。著有《覺醒的你》《臣服實驗》等書。   《覺醒的你:暢銷百萬,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   〈推薦序〉一本認識靈性與能量的入門書/黃淑文 〈前言〉「找自己」的旅程   ■第1部 覺醒的關鍵 1 誰在你腦袋裡說話? 2 擺脫內在的室友 3 通往自由的關鍵提問 4 你不是你以為的那個人   ■第2部 體驗能量的存在 5 打破封閉自己的習慣

6 敞開心,讓生命事件通過 7 保護自己,永遠無法自由   ■第3部 讓自己自由 8 放下,才能終結負面循環 9 除去心中的刺 10 你有能力讓自己自由 11 別把生命耗費在逃避痛苦上   ■第4部 跨越心牆 12 拆除思想築成的牆 13 超越你為自己打造的牢籠 14 愈想安穩,愈容易陷入恐慌   ■第5部 活出生命 15 你想要真正的快樂嗎? 16 不抗拒生命之流 17 直視死亡,才能時刻活出生命 18 活在最佳平衡點上 19 神的慈愛之眼   《臣服實驗:從隱居者到上市公司執行長,放手讓生命掌舵的旅程》   〈台灣版作者序〉讓個人自我死去,在靈性上重生 〈前言〉讓生命事件自然引導的一趟實

驗旅程   第1部 生命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1 讓我人生徹底改變的一聲低語——第一次「看見」自己心智忙碌的模樣 2 我想知道那個「我」是誰——探究腦袋裡的聲音 3 一本禪書帶來的震撼——開始練習靜心 4 我徹底消失了——體驗到絕對的寂靜 5 絕對平靜到絕對混亂——嘗試擺脫「個人自我」 6 前往邊境之南——看見生命的禮物 7 在墨西哥純樸小村學到的人生課——切斷恐慌按鈕 8 寫報告的靈感突如其來——看見創造性靈感和邏輯思緒之間的差異 9 買下期望中的樂土——準備進入隱居生活 10 建造神聖小屋——生活教導我的重要功課 11 進入修道院般的簡樸生活——試圖透過嚴格的紀律,讓低層自我離開 12 學生準

備好,老師就出現了——向靈性大師學習   第2部 偉大的實驗開始了 13 一輩子的實驗——練習接受生命之流呈現在眼前的任何事物 14 接受銀行家的私人教師任務——學著讓生命做主 15 意外通過博士資格考——甘心面對恐懼,卻收穫奇蹟 16 成為大學兼任教師——跟隨無形事物進入未知 17 第一次工作面試——生命自行開展,我只是順勢而為 18 放開紀律的繩索——開始了解瑜伽真正的目的 19 接受、接受,再接受——靈性與非靈性之間的線開始消失 20 和監獄收容人一起靜心——透過服務他人遠離自我   第3部 從出世到入世 21 大師的召喚——學習接受生命預備好的種種關係 22 和瑜伽大師一起靜心——體驗

到靈性能量的傳遞 23 第一次舉辦大型靈修活動——即使不明白,仍記得臣服 24 建造宇宙聖堂——找到新的覺醒之路 25 開啟心輪——感受到滿溢的愛 26 個人隱居處成了靈修社區——允許本該發生的一切發生   第4部 臣服的事業 27 天上掉下來的居家改造案——把每份工作都視為宇宙親自交辦的差事 28 有口皆碑的建築商——宇宙的計畫比想像中宏觀許多 29 因貸款而來的奇妙緣分——神的信差被派來教我運用自己的生命 30 持續擴張的宇宙聖堂——兼顧世間工作與規律靈修 31 「怪物」的蛻變——在最不可能的人身上看見臣服   第5部 事業規模超乎意料 32 從個人自我到個人電腦——不尋常的事件以完美順序

一一呈現 33 「醫療經理」的誕生——改變美國醫務管理產業的革命性產品 34 初期的程式設計師——神送來了我正需要的禮物 35 產品準備上市——被帶領走上一段無法想像的旅程   第6部 自然成長的力量 36 「醫療經理」成為史密森尼學會的永久館藏品——生命的另一項奇蹟 37 醫療產業來敲門——接受生命的在職訓練,成為企業決策者 38 聖堂持續成長——將風暴視為改變的前兆   第7部 當烏雲變成彩虹 39 土地像拼圖般一片一片組合起來——宇宙施展的魔法 40 「變化」這個可怕的信差——看似噩耗,卻是生命送來的大禮 41 替未來扎下根基——問題解決方案從天而降 42 陪靈性導師走過改變生命的事件—

—不計任何代價都要從自我中解脫   第8部 擁抱爆炸性擴張 43 「醫療經理」展翼高飛——生命的規畫超越個人的有限觀點 44 醫療經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了——捨棄的事物以十倍的價值回來 45 成為上市公司執行長——臣服帶來突飛猛進的成長 46 健康照護產業進入網路時代——放手讓公司發揮最大潛力 47 再次合併,但不是和宇宙——你不會知道今天生命要將你擺在哪裡 48 一天建成羅馬——極富挑戰性的商業經驗幫助我在靈性上成長 49 華盛頓見聞——挑戰越困難,內在越平靜   第9部 全然臣服 50 聯邦調查局上門搜查——臣服不是選項,是唯一能做的事 51 律師、律師,更多律師——不讓混亂偷走內在的平靜和

喜樂 52 美利堅合眾國控告麥克‧辛格——可怕的情勢正帶來驚人的變化 53 為辯護做準備——在巨大的黑暗中散播光 54 美國憲法與權利法案——這不是一堂公民課,是我的人生 55 真相和正義最後取得勝利——神的干涉創造了奇蹟 56 回到最初——臣服中沒有糟糕的體驗     前言 「找自己」的旅程   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自己忠實;正像有了白晝才有黑夜一樣,對自己忠實,才不會對別人欺詐。——莎士比亞   這是莎士比亞的經典名句,是《哈姆雷特》第一幕中,波洛涅斯對其子雷歐提斯說的話,聽來淺白易懂。意思是要對別人保持誠實,必須先忠於自己。但若雷歐提斯完全對自己誠實,會發現父親說的話有如捕風捉

影。究竟我們應該忠於哪個「自己」?是心情不好時出現的那個自己,或是犯錯時感到卑微的那個自己?是沮喪苦惱時怨天尤人的那個自己,還是生命光鮮亮麗時的那個自己?   從這些問題可見,「自我」的概念似乎比我們原先想的更難懂一點。若雷歐提斯接觸到傳統心理學,事情或許還有一線曙光。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將人格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他認為,本我是人原始的動物本性,超我是社會灌輸給我們的價值體系,自我則是面對外在世界的代表,努力在前述兩大力量之間保持平衡。不過這套說法對年輕的雷歐提斯並無幫助。在這些相互抗衡的力量之中,我們究竟該忠於哪一個?   我們再次發現,事情並不像看到的那麼簡單。如果我們勇於看

穿「自我」一詞的表面,會浮現很多人不願面對的問題:「我生命的各種面貌都只是『自我』的一部分嗎?或者只有一個我?若是如此,會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將進行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但不以傳統的方式進行。既不求教於心理學家,也不理會哲學家;不會在古老的宗教觀點中爭論及選擇,或是訴諸民意調查的統計支持。我們會轉向對研究主體有具體直接認識的單一來源,求助一位在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在收集能解決此一大哉問必要資料的專家。那位專家就是你。   但在你興奮過頭或打退堂鼓之前,得先澄清一件事:你對事情的看法與意見並不是我們要的。此外,我們對你讀過的書、上過的課或參加過的專題討論都不感興趣,只

關心你親身經歷的直覺體驗。我們不要你的知識,而是要你的直接經驗。沒錯,在這件事情上,你不會失敗,因為你的「自我」就是不折不扣的你,在一切時間空間的那個你。我們只須把它挑出來,畢竟,混在裡頭容易令人困惑。   本書各章是一面面鏡子,幫助你從不同角度看清「自我」。雖然即將展開的是內在的旅程,但會引出你生命的每一個面向,只要你願意以最自然與直覺的方式誠實看待自己。切記,若我們在找「自我」的根源,其實就是在找你。   閱讀本書會發現,在一些深入的主題上,你比自己以為的知道更多。事實上,你早已明白如何找到自己,不過是一時分心與迷惘而已。只要重新對準焦點就會了解,你不只有能力找到自己,還能解放自己。做

或不做,完全由你決定。只要跟著本書的章節逐步完成內在旅程,你將不會再有困惑,不會再缺少力量,不會再責怪別人,會確切知道該做些什麼。如果你選擇繼續致力於了悟自我的旅程,將會對真正的你生起極大的敬意。只有到這個時候,你才能完全體會那個忠告的深刻意涵:「尤其要緊的,你必須對自己忠實。」 台灣版作者序 讓個人自我死去,在靈性上重生   「臣服」這個詞往往讓人聯想到「軟弱」,或是「認輸」「投降」,然而,靈性上的臣服其實正好相反。它不是向某樣事物屈服,而是有意地放棄一部分的自我。假如你放棄的那個部分對你的成功而言其實是個阻礙,學習臣服就成了一件非常有益的事。   臣服的過程始於注意到外在世界與自身

內在狀態之間的關係。每當外在發生了一件事,都會在我們的內在引發一個反應。透過我們的感官進來的那個事件,導致我們的想法——往往還有情緒——有所改變。這些內在變化或大或小,但對於外在發生的事,會有某種典型反應。我們都覺察到這一點,但是當想法和情緒改變時,我們往往會跟著它們走。   一個熱中於個人成長和靈性成長的人會花時間客觀地觀察這些內在變化,以查看它們對自己有沒有幫助。不用花多少時間就能了解,這些反應性的想法和情緒絕大多數都沒什麼建設性,因此不值得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如果深入去看,你會看見正在發生的一切是因為你那些儲存起來的過往體驗被現在的事件激發了。假如你過去喜歡某樣事物,而當下的情境激發了那

個記憶,你對正在經歷的一切就會有正面想法和情緒;反過來說,如果從外面進來的事件刺激了來自過去的負面體驗,你對眼前發生的一切就會有負面感受。   這些來自從前的反應性想法和情緒,其實與現實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毫無關係。但對你而言,你的內在反應看起來當然是外在經驗的一部分。心理學提到,假如我們的藍色安樂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從我們身邊被拿走,我們這一生對藍色毯子也許都會有強烈的正面或負面反應。事實上,那些強烈的反應可能會往外推及「藍色」這個顏色。同樣地,假如一個叫「小班」的人過去傷害過我們,遇到下一個「小班」時,我們也許會覺得跟他互動很不舒服。   很顯然,這些來自從前的反應與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沒有

一點關係。它們是從過去來的幽靈,回來纏住我們。任何基於這些反應性想法和情緒採取的行動,對眼前的狀況來說永遠不會是最理想的。它們只是與當下現實沒有關連、非常個人的反應。   臣服意味著放下這些個人反應。這表示要放棄自己的那整個部分,這樣我們才能與生命現在的面貌互動,而不是它曾經的模樣。個人心智和情緒如同收音機裡的靜電干擾。靜電有什麼好的?它只會讓音樂失真而已。反應性想法和情緒也是這樣,它們會扭曲我們理解眼前之事的能力,並因此妨礙我們以最理想的方式面對所處情境的能力。   那麼,該如何放棄內在這些讓人分心的事物?這不是火箭科學,就用戒菸或改變飲食習慣的方法就可以了。一旦判定某樣東西對健康有害—

—或者在這個例子裡,對我們的幸福安康狀態有害——我們就學著不再參與那股能量流。不要把香菸放進嘴裡,你就不會再抽菸了;同樣地,別把注意力放在反應性想法上,它們就不會再掌控你的人生。學習做到這一點,就是靜心、正念和其他靈修方法的目的。   放棄個人自我將引人走向「偉大」。我們不只會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有能力——尤其是人際關係方面——靈性上也會發生非常強大的事。因為我們不跟這些無意義的個人反應搏鬥,內在一股豐沛的能量就被釋放了。被釋放時,那股內在能量(所謂的氣、夏克提或靈)自然地往上升。當我們內在充滿那股能量流時,就會開始感受到一陣持續向上衝的喜悅、愛,以及絕對的安康。最終,這股往上的喜悅之流會將我

們提升到超脫自己之外,進入瑜伽和禪宗所說的更深層狀態。讓個人自我死去,以在靈性上重生,是終極的臣服。   關鍵在於放棄個人自我,在於臣服。 前言 讓生命事件自然引導的一趟實驗旅程   獨自坐在六人座的私人飛機裡,在一萬兩千公尺高空飛行,感覺非常平靜。我沉入冥想,心智靜止。睜開眼睛後,我吸收理解了從我最初搬進森林、獨處靜心之後,周遭狀況的巨大差異。儘管我仍然住在同樣的森林裡,我的隱居之地卻已成長為繁榮的瑜伽社區,我也成了生命以某種方式神奇地在我周圍顯化出來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執行長。如今,我非常清楚:這些人生經驗—包括經營一家這種等級的企業—帶給我的靈性解放,跟我隱居起來靜心一樣多。如同海克

力斯利用河的水流沖淨奧格阿斯的牛棚一樣,強勁的生命之流也正在清除留在我身上的一切。無論我喜不喜歡眼前發生的事,我都放開雙手不抵抗。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我才會搭機飛往德州,代表公司與自己從未謀面的重要執行長見面,討論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併購案。——思緒掠影,一九九九年五月   生命很少以我們希望的方式開展。如果我們停下腳步想一想,這話其實非常有道理。生命的範圍是全宇宙的,「我們並非真能主宰生活」這個事實應該是不證自明。宇宙已經存在了一百三十八億年,形成我們周遭生命之流的過程並非在我們出生時才開始,也不會在我們死的時候停止。任何時候顯化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其實真的非常了不起,那是各種力量在數十億年間相

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對於正在周遭展現的事物,我們連一丁點影響力都沒有,但我們還是一直走來走去,試圖控制和決定發生在自己生命裡的大小事,無怪乎我們會這麼緊張、焦慮和恐懼。我們每個人真心相信事情應該照著自己想要的方式進行,而不該是所有力量創造出來的自然結果。   每一天,我們讓自己的思緒凌駕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現實之上。我們習慣這樣說:「今天最好不要下雨,因為我要去露營。」或是:「我最好加薪成功,因為我真的很需要那筆錢。」請注意,這些「應該」或「不應該」的放肆宣言都不是建立在科學證據上,而是單純基於我們內心的個人喜好。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我們都用這樣的基準做事而不自知,彷彿真的相信周遭的世界應該根據我

們的「喜歡」或「不喜歡」來展現;如果不是如此,那肯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大錯。這樣過日子非常辛苦,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在跟生活搏鬥。   然而,面對展現在周遭的事件,我們並非無能為力,這也是真的。我們天生就有意志力,可以決定自己想要事情以什麼模樣呈現,並運用身心靈的力量,試圖讓外在世界遵從我們的意志。不過,這讓我們陷入一場持久戰:「事情按照我們的意願呈現」對上「事情不受我們干涉,以它該有的樣貌展現」。這場個人意志與周遭的生活現實之間的爭戰最終只會消耗我們的生命。贏得戰役時,我們感到快樂、安心;輸了,就會覺得煩躁、焦慮不安。既然大多數人唯有在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思發展時才覺得開心,我們就會不斷

嘗試控制生活中的一切。   問題是,我們一定要這樣過活嗎?有太多證據顯示,生命可以自行運作得很好。各行星在軌道上運行,小種子長成大樹,種種天氣型態讓全球的森林數百萬年來持續有雨水澆灌,而一個受精細胞會長成漂亮的嬰兒——這些事情並非我們個人意志的有意識行為,而是由生命本身不可思議的完美執行的。這些令人驚歎的事件,以及其他更多數不清的事,都是透過已存在幾十億年、生命的種種力量實現的,而我們每天有意識地以自身意志與之對抗的,正是這些力量。如果生命過程的自然開展可以創造並照顧整個宇宙,我們還假設除非自己強加外力,否則不會有好事發生,真的合理嗎?這本書要探索的,正是這個有趣的問題。   世間怎麼可能

會有比這更重要的問題?如果生命可以自行顯化DNA分子,更別說還創造了人類的大腦,我們又怎麼會覺得必須靠自己掌控一切?一定有個更明智合理的方法可以處理我們的生活。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尊敬生命之流,並運用自由意志來參與它展現的一切,而不是與之對抗,會發生些什麼?呈現出來的生活品質會是什麼面貌?會僅僅是毫無順序或意義的偶發事件集合,或者,在宇宙其他部分呈現的完美秩序與意義,會同樣展現在我們周遭的日常生活中? 這裡提供一個基礎,來進行一項了不起的實驗。實驗的核心是個簡單的問題:我是應該在心裡架構一個替代性現實,用來與現實抗爭,好讓它照我的方式進行,或者最好捨棄自己的想望,順服已創造出我周遭整個完美宇宙的

現實力量?這項實驗不在於脫離人生,而是要跳入生活裡,住在一個不再被我們的恐懼和欲望掌控的地方。由於想不出更好的名稱,我叫它「臣服實驗」,且窮盡自身之力,在過去四十年的歲月中觀看生命事件形成的流動自然地把我帶向何處。這四十載生命進程裡發生的事可說相當不尋常,大小事情不僅沒有土崩瓦解,而且大大相反——一件事自然引發另一件事,生命事件之流引導我走上一趟超出我理解範圍的旅程。這本書就是要分享這趟旅程,讓你可以體會到,當一個人敢於鬆開手並相信生命之流時,接下來會發生些什麼。   然而,我一開始就要說清楚,本書提到的「臣服」並不是說要過一種毫無意志主張的人生。我這四十年來的生活單純就是一個「讓生命帶領意

志主張,而非由我掌控人生走向」的故事。我個人的經驗是,當個人意志和周遭的自然力量密切合作時,會導致出乎意料的強大結果。   想要分享這項偉大實驗的成果,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讓你看見我是如何被拉進這樣的生活方式,然後讓你去體驗我走過的旅程。在接下來的故事裡,你會看見一連串生活經驗,這些經驗跟你的可能非常不同。而我之所以要分享,是因為身為人類的我們具備從彼此的經驗中學習的卓越能力,你們不一定要過著和我一樣的生活,才能被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影響。在我眼前開展的種種意外事件不只改變了我的人生,也改變了我對生命的整個看法,並留給我一種深層的內在平靜感。希望藉由分享我的臣服實驗,能夠鼓勵你去尋找更平靜和諧的

生活方式,並且更能體會我們周遭世界那令人驚歎的完美。   《覺醒的你:暢銷百萬,歐普拉的床頭靈修書》1 誰在你腦袋裡說話?「糟了!我想不起她的名字。她叫什麼?該死,她走過來了。她叫……莎莉……蘇?她昨天才告訴我,怎麼會忘了呢?這下糗大了。」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腦袋裡的對話從來不曾停止,一直在進行著?你想過它為什麼講個不停嗎?講的內容和時機又是如何決定的呢?有多少成真?又有多少是要緊的?如果你現在聽見:「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腦袋裡根本沒有任何聲音!」──這正是這裡所說的那個在腦中說話的聲音。如果你夠機伶,會花點時間退後一步,檢視這個聲音,進一步認識它。問題在於距離太近,很難保持客觀,你必須往後

退,看它講話。你在開車時,聽到如下的內心對話:「我應該打電話給佛瑞德才對。天啊!真不敢相信我竟然忘了!他一定氣炸了,可能從此再也不跟我說話。也許現在應該停車打給他。不,我現在不想停車……」請注意,正反兩面的聲音都有。它不在乎是哪一面,只是一直說個不停。當你覺得累了、想睡了,腦袋裡的聲音會說:「我在幹什麼?我還不能睡。我忘了打給佛瑞德。剛剛在車裡有想到卻沒打,如果現在不打電話……啊!算了,太晚了,我現在不應該打給他。想這些做什麼?我得睡了。可惡,現在睡不著,我一點也不累了,但明天有重要的事,必須早點起來。」難怪你睡不著!你怎麼能忍受那個聲音一直說個不停呢?就算它再悅耳動聽,還是會干擾你正在做的每

一件事。如果花點時間觀察這個在腦中進行的聲音,你首先會察覺,它永遠不會停止,滔滔不絕地唱著獨腳戲。你若看見有人一直走來走去喃喃自語,一定會覺得他很怪異。你會納悶:「如果他是說話的人,又是聆聽的人,那麼他在說話之前就知道會說出什麼話,這有什麼意義?」你腦袋裡的聲音也一樣。它為什麼說個不停?說的人是你,聽的人也是你,當這個聲音提出抗議時,抗議的對象是誰?又可能說服誰?這令人十分困惑。你聽:「我想我應該結婚。不!你知道你還沒準備好,你會後悔的。但我愛他。得了吧,你對湯姆也有那種感覺,如果你嫁給他了呢?」

刑事缺席審判之研究——以臺灣與中國之比較為中心

為了解決美國基礎建設法案何時通過的問題,作者張定國 這樣論述:

2018年中國刑事訴訟法增訂缺席審判程序,不僅針對中國境內之被告,涵蓋被告於境外時亦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無缺席審判用語,然亦有針對被告未在場時審判得否進行、適用條件加以規範。兩岸皆有刑事被告不在場時,審判如何進行之規定,且皆以例外看待。允許審判在被告缺席下進行,影響其在場參與審判等相關權利之行使;若完全不許法院在被告不在場時審判,於此衍生之成本亦屬問題,且與權利得自主行使、處分之觀點衝突。基於何種考量允許在被告缺席下審判,係如何在保障被告相關權利行使下,兼顧避免審判遭長期延宕衍生之成本等問題、拿捏追究犯罪和保障人權之平衡,更應有正當性而非漫無限制。中國除允許針對特定犯罪之境外被告缺席審判外

,亦依各界意見、實務經驗,增設其因嚴重疾病、死亡時之缺席審判。對境外被告缺席審判,得否達成立法目的、對司法互助與引渡之影響為何?被告因嚴重疾病未能出庭,立法相關保障與實務運作有無衝突?被告死亡本應終止審理,例外得審判之用意為何?此皆係參考中國法並思索應否引進我國時之注意處。本文比較兩岸在被告不在場時審判之相關規範,輔以相關學說、實務見解等,探究對於我國有無啟發、警惕處,以期討論相關議題、修法時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