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造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衣裳造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夕寫的 別人的歌+我的詞 和莊仲平的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枝嫋輕風似舞腰也說明:緣起:續前篇:雲想衣裳花想容。khin niu2-siunn2! 雜曲歌辭其五楊柳枝(一作楊柳枝詞八首三) 唐· 白居易依依嫋嫋復青青,句引春風無限情。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亮光(香港) 和三民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 朱振宏所指導 方湘瑩的 唐代多元民族文化下的女性服飾研究 (2021),提出衣裳造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唐代、女性、服飾、民族、文化。

而第二篇論文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 朱桂慧所指導 游雅惠的 探討乳癌婦女失志狀態和生活品質之相關性-以基隆某區域醫院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乳癌、失志、生活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衣裳造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毛茸茸)的(衣裳) | 造句救星則補充:(毛茸茸)的(衣裳). 2017-05-22 admin 19 造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衣裳造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別人的歌+我的詞

為了解決衣裳造詞的問題,作者林夕 這樣論述:

  《別人的歌》,既是林夕出道時寫的一首流行歌的名字,以此為書命名,不但概括了書中文章的主題,是那些寫於年青時代,多年前有關歌詞、歌曲、樂壇的,時間使一切變得好奇妙。林夕說這批文章比較特別,都是在『講流行曲的是非、講歌詞創作的閒話,入行幾年後幾乎沒寫過寫歌的一切。難得,所以有價值。』   再者,當寫關於寫歌詞的一些雜事,因為時代久遠,說著的,寫下的,彷彿都是別人的歌。如同他的自述:   「今日的我重遇當年的我,換了一個人似的,說是別人的歌太傳神了。」   誠如序中寫道:「張愛玲說過,忙著談戀愛,就沒空戀愛,忙著寫歌詞,就沒時間也沒心情講歌詞。比如寫小說的人,很少會說寫

小說之道,太理性的腦袋,孕育不了自然順產的生命;想太多寫太多構思橋段的竅門,作品也會流於機械化,缺少靈氣。至少,為了保持傲嬌孤冷有型的形象,還是少說為妙。」   一個寫了三十多年歌詞的詞人,現在還很努力地寫;在『我的詞』這章裡,回顧自己寫的一批國語歌詞;林夕說文章「是超越旋律,在歌詞未曾盡情處追加:延伸、補白、聯想、註釋、眉批,我手眉批自己的詞,這舉動未必絕後,肯定空前。」。   本書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刊有林夕那些年,寫在原稿紙上的歌詞手稿多幅。   不敢說,這是林夕寫歌詞的唯一,但,編入書的,仍然可貴。

衣裳造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1年期盼活得如詩。在新歌還在籌備中時,想先分享這個一直都覺得挺有趣的cover。

粵劇是很地道香港的東西,這首《帝女花之香夭》是媽媽以前常常聽的歌。歌詞很淒美很有詩意,非常有代表性,也代表了一個年代。

一路都想把這首歌用lofi效果remix一下,在音樂裡就是可以把兩代完全不同的人融合在一起,新舊混合,創造新衣裳。

帝女花 bedroom Lo-fi remake
Music & Lyrics by 唐滌生
Backing vocals by Kendy Suen
Keyboard by Abby Wong
Arranged by Kendy Suen
Produced by Kendy Suen
Mixing and Mastering by Jeffero Chan

Available on digital platforms.

Animation by Isabel Oconnor
Calligraphy by Kendy Suen

唐代多元民族文化下的女性服飾研究

為了解決衣裳造詞的問題,作者方湘瑩 這樣論述:

唐代多元民族文化下的女性服飾研究摘要  本文主要以文獻資料為主,圖像資料為輔,探討唐代女性服飾。從唐朝不同民族間的皇族聯姻,到因為就學、戰亂等因素來到唐朝的各地臣民,呈現出唐代官方兼容並蓄的民族政策。再到一般平民百姓間與來自各地其他的商人貿易,甚至是與外地其他民族間的通婚,展現出唐代民間接受多元的民族關係。無論是官方、民間皆與其他民族互動頻繁,造就唐代女性服飾的多元文化。  服裝的部分:可以歸納為首服、身服、足服。首服探討:冪䍦、帷帽、胡帽、氈帽皮帽。身服探討:半臂、回鶻裝、舞裝。足服探討:線靴、舞靴。飾品的部分:可以歸納為頭飾、面飾、頸飾、手飾與足飾、其他飾品。髮飾探討:玉簪、釵和步搖。面

飾探討:時世妝、啼(淚)妝。頸飾探討:瓔珞。手飾與足飾探討:釧。其他飾品探討:帔。  不論是唐代的服裝或者是飾品,許多種類都有其他民族的文化,展示出唐代多元的女性服飾文化。唐代多元的女性服飾文化,更是獨特的中華歷史文化。關鍵詞:唐代、女性、服飾、民族、文化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

為了解決衣裳造詞的問題,作者莊仲平 這樣論述:

結合《大港的女兒》的時代開闊視野 與《糸子的洋裝店》的人生奮鬥精神 承載日治少女夢想的半紀實小說,重磅推出! 旗津港邊的洋裁鋪正式開張!     裁縫師,在服裝史上從來不曾獨領風騷。   但在那最輝煌的年代,   裁縫師曾是家庭經濟的支柱、服裝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更甚,是無數少女心目中的夢幻職業……     1920年誕生的秀絃,在旗津的尋常人家成長,因緣際會下赴日學習裁縫。   從學習人體實際測量、設計製圖、繪紙版、剪裁布料,   到粗縫試樣、試穿、修正和縫製等等的縫紉技藝,   她拾起裁縫剪的巧手再也沒有放下。     1940至1970年是服裝史上變化最大的時期,而秀絃躬逢其盛─

─   她正好參與了這場跨時代的演變!   形式上,從數百年不變的唐衫、和服演變成為洋裝;   功能面,服裝從保暖實用物躍升為裝飾品,更是代表著個人品味與時尚。   而經歷戰爭空襲後的困苦日子,堅強的她以針線撐起一個完整的家。     留學時期日本老師曾說過:「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   秀絃要如何在生活的縫隙中實踐美學精神,以獨到的品味滿足遠道而來的客人?   如何隨著工業化發展適應新型縫紉機種,面對新造型、新布料和新剪裁方式的挑戰?   如何在編竹夾泥的簡陋房舍中,與丈夫相互扶持、掙錢養家,培育四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旗津混合鹹腥海味的風仍然不停吹拂,平凡生活中隱藏著淡

淡微光。   透過秀絃的故事,見證手工洋裁的興衰、港都地區的發展,以及日治時代一個庶民家族的起落。      ▍作家說書 ▍   《港都洋裁師──藏在日治庶民生活與裁縫故事裡的微光》作者莊仲平先生專訪|三民書局   www.youtube.com/watch?v=HDP25C7ZLYo 本書特色     #作者怎麼寫   作者莊仲平以母親陳壽賢女士為藍本,書中化名為秀絃──   一位日治晚期赴日求學的少女,描述她平凡又奇特的洋裁生涯。   他為思念而動筆,為不願遺忘而書寫:   「從小看著母親踩踏裁縫車的背影長大,   在她九十餘歲生命的最後,陪伴她共同生活的兩年時光,   母親告訴我許多年

輕時代的往事,有些是久已遺忘,卻又靈光乍現的事。   於是我以她口述求學與裁縫的經歷為主題,寫下這部故事。」     #鄉愁怎麼解   呼喚遊子記憶深處的旗津海岸:   坐在旗後渡船場海邊,微風帶著潮濕水氣,迎面吹來,你將重新發現港都之美。   那是一種混合著鹹味、海藻和魚腥的味道,是家鄉溫暖的氣息。   「望著燈火通明的船隻進出,各式各樣的輪船、軍艦及漁船,   以雄偉的身段破浪前進。   不知它們從何處而來?出港的船,又將駛往何方?   夜晚船上的燈光就像一座聖誕樹,在黑夜中神祕地閃爍迷離,   此時整個世界彷彿靜了下來,只剩仍在一旁劈啪作響的海濤聲。」     #照片怎麼憶   書中收錄

30幀珍貴老照片,承載洋裁師一生的悠悠歲月。   包含日本洋裁學校《入學案內》小冊子、大阪商船公司的客貨船高砂丸明信片,   作者母親陳壽賢女士的公學校畢業照、她身著親手縫製服裝的數張寫真等。   讓影像說故事,訴說一個關於家族書寫、職人精神、在地文史,乃至於時代記述的精采故事。     #歷史怎麼讀   半紀實小說奠基於史實之上,全書嚴謹考據日治研究文獻,   爬梳如《歷史學報》、《高雄文獻》、《帝國主義下之臺灣》等史料,   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見證時代變遷。   而秀絃的故事歷經政權交替,行文使用的語言包含臺語、日語等,   輔以拼音與註釋解釋之。     #書名怎麼來   小說女主角

秀絃自幼的生活空間,是相當「港都的」,   天天看得到海浪,時時有各種船隻,她對於港邊景物早習以為常,   除了住家所在的旗津,鹽埕埔、哈瑪星、打狗等地區也都曾有她的足跡。     書名使用「港都」一詞,   讓人耳畔不禁響起〈港都夜雨〉、〈再會呀港都〉等樂音,   再搭配「洋裁師」一職,既符合秀絃的時代內涵,   也緊扣現今社會回憶起的日治生活感,成了故事最好的破題。     #編輯怎麼說   洋裁師,   是個現代幾乎消失、但只要提起就能迅速召喚出時代氛圍的職業類型。   跟著秀絃的腳步回到日治時期,對裁縫品味的啟蒙、感受校園洋溢的氣息,   不難理解那段青春歲月是如何令人著迷。   而往

後的她,憑藉著這一技之長,在穿針引線與縫紉機的踩踏中忙碌,   辛苦地賺取貼補生活的每一分錢,   更可以窺見「女性持家」成為戰後維持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之一,   是以往在時代小說中較為罕見觸及的敘事題材,   故事一如她給人的氣質,那身淡雅的衣服,素淨臉上那淡淡粉餅的氣味,   在柴米油鹽之中留下獨特餘韻。   真情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文翠|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吳鈞堯|作家   林佩穎|圖文創作者   莊伯和|藝術學者   張郅忻|作家   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粘碧華|國立故宮博物院織繡收藏諮詢顧問   曾永義|中央研究院院士   鍾文音|作家

  好評推薦     #關於家族書寫   大時代中,人越發渺小,尤其是願望、尤其是女人,常因柴米油鹽,向命運低頭。本書告訴我們,履行的意義在勇敢,跟自已說話並非空泛說法,故能實踐自己與眾人的心願。這是愛。慶幸愛自己、愛社會的陳壽賢女士,有愛她的兒子莊仲平,以書寫刺繡生命史與產業史。——吳鈞堯(作家)     #關於在地文史   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們得以在回憶與場景來回穿梭,日本東京的少女旖旎風光、高雄旗津的幼時記憶、二戰後臺北與高雄的民生變化。秀絃以身為女性的強韌,用一把剪刀剪裁了自己與家人的人生片段,也編織了一幕幕深刻的人生風景。——林佩穎(圖文創作者)     #關於家庭記憶   母親婚

前生活優渥,曾赴日學習時髦洋裁,沒想到這門少女時代的私房手藝,竟在婚後成為分擔家計的助力,也是一種時代女性的典型吧?——莊伯和(藝術學者)     #關於時代記述   本書作者從家族記憶出發,以母親洋裁生涯為題材,用小說方式帶領讀者重返臺灣近代女性的跨國教育生活史。書中記錄了豐富生動的服裝裁縫實作知識,更見證了1940至1970年代的女性時尚變遷,以及高雄旗津歷經二戰和白恐的人物興衰,值得大家細細閲讀!——張隆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關於職人精神   「能夠讓客人滿意的裁縫師也太幸福了。」書中這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其實是應用美術的精神之所在,也是高級客製化藝品的美學標準

!讀來讓當過設計師、深知開店經營甘苦的我感動不已!(節錄)——粘碧華(國立故宮博物院織繡收藏諮詢顧問)  

探討乳癌婦女失志狀態和生活品質之相關性-以基隆某區域醫院為例

為了解決衣裳造詞的問題,作者游雅惠 這樣論述:

背景:乳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占全部癌症11.6%,位居臺灣女性癌症首位,人類健康指標不僅著重罹病率和存活率,需要更加重視生活品質。失志是一種情緒不安狀態,婦女對病程進展充滿不安,將影響疾病預後及生活品質。目的:探討乳癌病人失志狀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結構式問卷調查法,收案對象為北區某區域醫院血液腫瘤科門診乳癌婦女,問卷包含背景資料、中文版失志量表(量表總分以30分為分界,以上為高失志,以下為低失志)、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分數愈高,表示生活品質愈佳)。結果:共收案114位乳癌婦女,79.8%為年齡51歲以上、罹癌時間超過5年以上有61.4%、9

8.2%曾經做過手術治療。個案生活品質量表平均數56.11±6.74,乳癌婦女有29.8%(34人)處在高失志狀態,在失志狀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結果顯示低失志的乳癌婦女在整體生活品質平均數高於高失志的婦女,且達統計上顯著差異(58.94>49.44,p<0.001);低失志的乳癌婦女在生活品質之環境、生理、社會關係以及心理範疇,平均數皆高於高失志婦女,均達統計上顯著差異(分別為15.04>12.77、14.99>12.35、14.56>13.18、14.35>11.14,p<0.001)。結論/實務應用:研究發現近三成乳癌婦女處於高失志程度且生活品質較低。乳癌是威脅女性健康原因,面對罹癌的衝

擊與治療的擔憂,失志的狀態深切影響生活品質的變化,給予乳癌患者個別性之關懷,有效降低失志程度,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