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證遺失後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黑市叫賣身分證一張300元人幣不法分子轉售遺失證件半個月獲 ...也說明:大陸警方指出,換發二代身分證逾12億張,光2014年,僅天津一地, ... 住飯店等,或轉售牟利,也可能用於掩護詐騙犯罪,出了事,丟失者要承擔後果。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黃東益所指導 方怡捷的 從國民卡計畫到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決策過程 ─以多元流觀點分析 (2019),提出身分證遺失後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數位身分識別證、晶片國民身分證、多元流理論架構、政策之窗。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周桂田所指導 陳薪智的 由風險治理之觀點論電子病歷決策 (2012),提出因為有 風險治理、電子病歷、隱私、資訊自主權、遲滯型風險治理、反身現代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身分證遺失後果的解答。

最後網站不小心掉了身分證,如果處理不當可能讓你負債連連、信用破產則補充:身分證遺失 時,一定要記得完成三件事,而且越快越好: 1.趕緊向警察局備案遺失,開立遺失三聯單。這項手續是釐清法律責任的重要關鍵,一定要做到。 2.應儘速向戶籍所在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身分證遺失後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國民卡計畫到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決策過程 ─以多元流觀點分析

為了解決身分證遺失後果的問題,作者方怡捷 這樣論述:

我國推動「國民身分證」身分證明文件的政策可以回溯至1947年,後續大致維持每10年為一換發週期,用以維持人像辨認、防偽造設計以及相關資料的增減等功能,隨著科技社會發展,我國提出由原本以「紙本卡」材質改以「晶片卡」載體作為國民身分證換發及應用的政策議題;「晶片式」國民身分證換發政策議題討論主要有兩個,1997年至1998年「國民身分健保合一智慧卡(簡稱國民卡)」計畫;以及2015年至2020年「晶片國民身分證換發計畫」最終2018年12月確認於2020年10月進行「數位身份識別證換發政策」(New eID)。「晶片式」國民身分證換發議題由1997年第一次提出的「國民卡」計畫;直到2018年拍板

定案─「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政策議題的討論歷時20餘年方能進入政策議程形成政策,故本研究欲以該政策議題作為本研究個案,透過多元流理論架構模式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政策議題相關新聞事件文本資料分析,探討政策議題形成政策的過程,藉以了解我國政策決策過程。研究發現,「國民卡」政策議題與「數位身分識別證換發政策」政策議題中,「問題流」被提出的主要原因都是平均每10年進行國民身分證全面換發的慣例以及配合電子化政府計畫推動;「政治流」受到政府行政部門的推動影響極大,而後者透過網路與實際活動民眾意見探詢,將有助於國民氛圍形成與支持;進而影響政策之窗開啟;本研究政策議題中,「政策流」所提出的政策備選方案受到

「政治流」的影響;反之,「政治流」中國民氛圍也受到「政治流」所提出政策備選方案的影響;政策之窗開闔受到「問題流」、「政治流」及「政策流」影響,其中「政治流」為政策議題是否形成政策的關鍵因素。

由風險治理之觀點論電子病歷決策

為了解決身分證遺失後果的問題,作者陳薪智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風險社會理論與風險治理角度,闡述資訊科技衍生的社會系統風險 癥結。從 2012 年愛滋器捐事件,HIV 病症/身份是否註記健保 IC 卡的爭議,作 為本研究思考起點。試圖將科技、社會與風險的互動,放置在資訊風險治理與反 身性行動的架構之中,進一步考察電子病歷決策的風險治理以及公民社會對政策 的反饋。在第二章理論與文獻回顧部分,首先建構出風險社會的樣貌。接著從實 際的風險治理操作與反身性行動,考察科技與社會互動之政治、文化、倫理辯證。 接著在第三章以國民卡、按捺指紋、健保 IC 卡等歷史決策作為實際考察。析理 臺灣在資訊科技政策的風險治理脈絡,並發現一連串政策之間有延續、接替的路

徑。此三個案例之間只有健保 IC 卡勉強順利上路,因此耙梳當時的社會脈絡與 治理結構,察覺政府對風險治理的遲滯與忽視。各個案例之間反覆複製其技術官 僚主導的治理原型。加上封閉決策形式,導致公民社會內部爆發對治理不信任的 反身性風險行動。 第四章接續到本研究的核心主軸「電子病歷」政策,該章分析其決策發展脈 絡,理解國家企圖整合健康資訊的計畫願景。呈現電子病歷的效益、風險與相關 法規制度的缺陷,突顯病歷電子化的政策架構仍有可改進之處。並檢視電子病歷 決策階段政府忽略風險評估、風險溝通等治理重要性。接著將電子病歷、醫療雲、 健康與醫療資料加值等當前國家計劃進行串聯,思考醫療健康資訊整合,

是否讓 風險缺口產生隱私、資訊自主、疾病烙印等問題。 最後,在第五章與政策利益相關人進行深度訪談,受訪成員包含醫師、HIV 感染者、人權團體、愛滋權益團體、社運人士。藉由他們所處的社會位勢與觀點, 論證病歷電子化隱含的潛在風險問題。並串聯第三章的資訊科技案例銜接電子病 歷、健康資訊加值政策。整體探討台灣對資訊風險感知矛盾狀態,進而批判國家 對高科技風險治理的遲滯與依法行政的推諉。導致社會系統無法讓政策監督、風 險溝通機制形成良好的互動運作。最後,社會行動者、公民團體提出另類政策參 與模式,包含遊說與民間智庫資源形成知識節點,企圖突破傾斜的「重科研、輕 風險」決策治理結構,促使國家決策

典範轉型至科技民主化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