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選舉得票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瓜地馬拉反腐候選人意外進決選最高院下令檢查選票 - 華視新聞網也說明:中央社瓜地馬拉市1日綜合外電報導)瓜地馬拉總統大選6月25日投票,第1輪沒有候選人得票率過半,但票數領先政黨和其盟友質疑選舉結果,瓜國最高法院 ...

國立臺北大學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劉嘉薇所指導 羅莉婷的 選舉預測方法比較:社群大數據與民意調查實證研究 (2020),提出2018 選舉得票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選舉預測、社群媒體、大數據、民意調查、總統選舉。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系 林崇義所指導 葉明祓的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屏東地方派系、地方自治、恩庇-侍從主義、雙派系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2018 選舉得票數的解答。

最後網站「107 年苗栗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概況」則補充:苗栗縣縣長選舉投票率70.74%,縣議員選舉投票率70.69%,鄉鎮. 市長選舉投票率70.79%,本縣在3 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投票率均. 高於全國平均值。 本文將依據中央選舉委員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18 選舉得票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選舉預測方法比較:社群大數據與民意調查實證研究

為了解決2018 選舉得票數的問題,作者羅莉婷 這樣論述:

預測獲勝者一直係選舉過程最受熱議話題,而民意調查則是探詢投票意向較常見測量方式,然民調預測失準案例頻傳,又面臨如家戶電話回應率低、「唯手機族」人口增加及年輕族群涵蓋率不足等調查誤差問題,加上社群媒體逐漸影響政治及選舉活動,促使國外紛紛興起運用社群大數據預測選舉浪潮,亦已累積相當豐碩文獻,回顧國內卻缺乏較完整、系統性發展。因此,本文試以我國2020年總統大選為個案,探討社群大數據方法應用於臺灣選舉可行性,經檢閱文獻共彙整出測量社群民意三大變數(9個指標)納入分析架構:「數量」、「文本情緒」及「社群用戶特性描述」等相關變數,並採取量化研究方法,同時觀察各社群指標與民調在不同選舉時期預測趨勢,最後

比較兩者預測誤差變化,總共獲得185次預測結果,並進一步透過「整合途徑」模式,嘗試結合各社群指標及傳統民調與社群大數據兩種不同類型資料比較分析。綜觀本研究發現,主要以「社群用戶特性描述」相關指標表現與最後選舉得票數具較大關聯,其中「臉書粉絲專頁貼文按讚數」變數之總體平均絕對誤差最小,且優於民調測量誤差,成為本次社群大數據預測選舉最具指標性變數。另外,大部分經整合後之測量變數預測表現,確實相對單一變數預測成效好,惟傳統民調與社群大數據兩者資料合併預測結果不如原先預期,極可能受到社群用戶、民調受訪者與實際選民等人口特性差異而影響預測成效,一方面也透露出社群大數據方法目前最大挑戰-即如何回應社群用戶

代表性問題。基於上述研究結果,茲提出幾點建議作為未來研究延伸:首先,增加時間權重方法,瞭解選民對近期選舉事件關注程度;其次,依社群用戶人口特性加權處理,改善社群用戶與實際選民之間差異;第三,探討調查方法精進以及使用社群網絡分析方法,並針對不同方法進行廣泛性跨國比較。最後,本研究並非關注在線上社群大數據能否取代傳統民調方法,而是期望藉由此種間接、非侵擾模式來洞察選民真實態度,作為補充、改善選舉民調偏誤情形,且即時又快速的另一種衡量民意方式。

我國民主化對屏東縣地方派系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2018 選舉得票數的問題,作者葉明祓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相較於台灣其他縣市,屏東縣的地方派系,自1951年第一屆縣長選舉形成之後,對立情形相當明顯,因此屏東縣一直是許多地方派系研究注意的焦點。1997全國縣市長選舉,民進黨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一舉拿下十二席縣市長寶座後,臺灣的政治版圖形成「北藍南綠」,民進黨在屏東縣各項公職選舉皆以勝選收場,尤其2008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制度,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single-district two-votes system)後,屏東縣原有中國國民黨的地方兩大派系張、林兩派已潰不成軍,派系勢力式微,而2000年後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下,政治資源豐沛對原舊有的屏東縣政治勢力,採

取合緃連橫的另一新侍從模式,來拉攏地方上政治勢力與派系互為結盟,演變成今日的屏東縣民進黨一黨獨大,國民黨及其他小黨略似在陪襯著民進黨的地方政治型態。許多地方派系研究學者的研究中,有關屏東縣地方派系與選舉之關係、地方派系權力結構的轉變與運作、以及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相關學術研究比較多,但是,並未見地方派系對縣政發展影響之討論,是以本文首先以文獻史料與口述訪談,分析派系對地方自治與縣長施政的影響。另外,本文引用新恩庇-侍從主義來論述,政黨政治中當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後,民進黨中央執政後,歷屆的屏東縣縣長如何利用新恩庇-侍從主義模式來經營地方政治勢力。 根據本文的研究,在第一至第八屆縣長

時期(1951∼1977),因為地方派系的惡性鬥爭,往往造成阻礙縣政之推行與地方政治之順利運作。第九至第十二屆縣長時期(1981∼1997),屏東縣的派系趨於緩和,但仍維持原有的組織與動員系統,在各級選舉中發揮影響力,在縣政發展方面,由於1970年代臺灣政治經濟環境丕變,中央政策的帶動與補助款,對縣政推行而言,是一大助力。第十三屆至第十八屆等六屆縣長時期(1997∼2020),由於社會環境的改變,民進黨三位縣長皆注重文化、社區、社福及科技等建設。特別是2000年到2008年以及2016年至2021年,民進黨在中央與地方同時執政的時期。於是,原來效忠國民黨的兩大地方派系─張、林兩派逐漸喪失原有的

行政資源與共同利益,不但在組織網絡產生鬆動現象,從對立走向共治共榮。屏東縣的派系政治,理應主導府會關係的發展,但根據本文參審縣政資料的結果,派系鬥爭在府會關係上,並沒有造成太負面的影響。因為透過田野訪談發現,派系出身甚或民進黨籍縣長會以互惠政治、幕僚政治、利益共享的方式,取得府會和諧,派系對府會關係而言,發揮了一定的穩定作用。1997-2018年民進黨的蘇嘉全、曹啓鴻、潘孟安三位縣長皆勝選連任,象徵民進黨在屏東縣一黨獨大,國民黨張、林兩派回歸政黨基調,在未來各級選舉中,派系與政黨合縱連橫的結合將是致勝關鍵。兩黨互相制衡、監督,推舉優秀的人才參政,派系將成為選民與政黨之間的仲介團體,在臺灣地方政

治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