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港美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伸港美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婷芳寫的 高雄巷弄日和:文創聚落、朝氣小舖、輕食咖啡,暢遊陽光海港城新亮點 和楊惠君的 有種美味叫志氣:八個手做者與小農的真食革命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伸港美食」情報資訊整理 - 愛呷中彰投也說明:愛呷中彰投「伸港美食」相關資訊整理- 又到了開心的週休假期了! 有規劃好出遊的行程了嗎? 快放下你萬惡的遙控器,. 拋開所有工作上的壓力,.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山岳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 蕭士俊、張懿所指導 洪一平的 地方利害關係人在促進海洋與海岸管理的關鍵角色-以彰化區漁會為例 (2021),提出伸港美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漁會、利害關係人、離岸風電、漁業保育區。

最後網站伸港美食則補充:彰化小吃美食.大柯車輪餅(30種口味,皮薄餡多滋味好!)伸港、龍井皆有分店.   小衛兒又要來介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伸港美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巷弄日和:文創聚落、朝氣小舖、輕食咖啡,暢遊陽光海港城新亮點

為了解決伸港美食的問題,作者陳婷芳 這樣論述:

高捷都心4區X 捷運雙線深度旅遊5幅手繪地圖X 108家巷弄好店 跳上捷運,挖掘港都海派&文創風情! 探訪美食、雜貨、跨界藝文空間等私房小店, 10個特別企劃聚焦高雄新亮點,吃喝買逛更有深度, 滿載現代港都&舊城回憶!   ◎從容體會高雄熱情,5幅手繪區域地圖+散步可達距離,著名景點也有新玩法!   高雄捷運串起精彩遊逛路線,拜訪這座朝氣之都變得更自在從容!捷運沿線有哪些好吃、好玩、好逛的據點?本書以5幅手繪地圖一網打盡,鎖定美麗島站為中心,向東、南、西、北搜羅108家巷弄好店,帶你挖掘文創設計、生活品味、老城歷史,探尋巷弄樂趣,欣賞港都新舊交融與跨界文化的現代風景。

  ★北紅線:南岡山站-美麗島站   北紅線囊括「北高雄」一帶,融合左營舊城、捷運站周邊的新商圈,可以懷念舊年代,也能踏在流行浪尖品味生活。質樸的「河邊生活」讓人看見文創溫暖的在地力量;「李星星咚吃咚吃」在老眷村裡刷新甜點的味覺感受;住一晚「春陽綠舍輕食背包」,在老屋翻新的旅社,慢尋屬於自己的光陰故事。   ★南紅線:美麗島站-小港站   住商混合的「南高雄」,店家紛紛跨界經營。結合藝術展場和背包客旅店型態的「下次見see ya」,以跨界生活串聯行旅與藝術;拜訪珍藏老物的「鄭江號」,品一口養生茶,用舌尖尋味慢活時光;在「kamogamo貓窩」享用完女主人的現做料理,不妨逛逛文具區,帶回一段

專屬高雄的美好記憶。   ★西橘線:美麗島站-西子灣站   愛河以西,涵蓋西子灣、鹽埕埔區,此地擁有南台灣獨特的大港風情。由碼頭倉庫改裝成的「黑狗食堂」,可以嚐到濃濃南洋風異國美食;位在台灣第一里哨船頭的「蹦米滂」,將百年老屋改成復古味十足的那卡西夜總會;而原是哈瑪星老洋房的「愛木‧湊町」,活化後的老建築聚攏木作、品茗、展演空間,讓老屋顏有新風貌。   ★東橘線:美麗島站-大寮站   以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構成的文教區,延伸至鳳山大東藝術文化中心,包含傳統廟宇、現代藝術,猶如一條縱古貫今的文化長廊。想體驗鄉村雜貨手作教學,「Sia Mi Love u u夏米創意藝術坊」讓你重新感受手作的踏實與

美好;懷舊小館「緩食茶」,可重溫七、八○年代的復古茶飲;嚐嚐「雷老師香草舖」的私廚料理,原來有機野菜也能令人吮指回味。   ◎豐富的生活雜貨&文創小店,好逛、好買、好吃,翻轉鬧區印象,巷弄聚攏新興文化勢力,讓你提煉一皮箱的高雄元氣!   誰說港都只有漂撇男兒氣?近年高雄吸引許多創意人匯聚,形成不同的文化、設計聚落,為豪氣海派的城市形象,增添細膩的人文深韻!   ★造訪深受在地人喜愛的「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點一杯咖啡盡覽店主的選書趣味!   ★文具控和貓奴會失心瘋的「本東畫材咖啡」,插畫家李瑾倫畫作展+甜點咖啡+超萌店貓撥撥橘,一起陪你度過悠然的午後時光!   ★來「夢想鞄製所」找尋

夢幻皮件,獨一無二的手感作品,散發淡淡革履氣味,怎能不動心?   ★「本東倉庫與灰灰商店」販賣趣味生活雜貨,萌到翻的毛小孩店員讓你旅行中的倦意全消。   ★靠近新崛江商圈的「小書卷」,販賣文具雜貨和女性飾品,不妨挑張明信片寄給未來的自己!   ◎10大企劃重新詮釋高雄街區風貌,一手掌握藝術展演、傳統文化、食尚風潮,讓你驚豔港都大不同!   高雄身為台灣第一大港,匯聚熱鬧的船舶、市集、移民,不斷淬鍊出特殊的人文風貌,令旅人時時有驚喜。10個特別企劃帶你玩遍必踩景點,延伸港都新視角、收穫在地最夯新風尚!   ★鳳山擁有傳統老廟、古厝書院,也有殿堂級的大東藝術中心,新舊交融的老城,想造訪古

蹟,或體驗一下大藝術家的滋味,都可在此一次滿足。   ★駁二文創空間終年舉辦藝術展、大溝頂的常民巷弄商圈很有在地味,本地人可以回味舊時光,外地人也能玩出新創意,走訪高雄,一定要來這裡才夠in!   ★高雄悄悄掀起咖啡狂潮,各式競賽催生後驛站&高雄車站一帶特色咖啡館,來一杯手沖咖啡,跟上高雄的味覺潮流。   ★位在鼓山區的哈瑪星,在文史工作者的努力下,老屋有新顏,重現日式建築群。

伸港美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瑞生海釣場-伸港場資訊】
FB搜尋:瑞生海釣場-伸港場
地址:彰化縣伸港鄉海尾路509號臨136之36號
61快速道路165公里處
電話:04 798 6966
我今天的生活,或許就是你明天的日常

▼▼▼本集大股東▼▼▼
從缺

加入老蟹成為小股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VqBj3v46NUJ_mJnXctWOQ/join

老蟹的 LINE 社群
https://line.me/ti/g2/5gOquGz3XRlTgv4y7c7Kag?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老蟹的 FB 社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331611967230383

老蟹的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ahqsam

老蟹的 IG
https://www.instagram.com/oldkrabs/

本影片為老蟹的生活日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任意下載後製上傳做其他利用。
歡迎分享老蟹的生活日常影片連結。

♥ 成為老蟹的大股東合作提案請洽:[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地方利害關係人在促進海洋與海岸管理的關鍵角色-以彰化區漁會為例

為了解決伸港美食的問題,作者洪一平 這樣論述:

臺灣的漁會屬於公益社團組織,漁會宗旨在增加漁民的知識和技能以改善漁民生活。漁會僱用專職工作人員(非漁民)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實施漁業相關管理措施和相關法定規範。漁會因此在海洋事務上扮演一定角色,但又不可全然視為漁民身份。本研究以彰化區漁會為例,研析該漁會在漁業資源保育及離岸風場開發過程,漁會在臺灣海洋與海岸管理制度下的關鍵角色及功能。臺灣至2021年12月為止計畫46處不同法源規範的海洋保護區,其中30處為依據漁業法劃設之漁業資源保育區,其目的在於復育與保育特定經濟魚類資源。彰化縣自2006年起公告三個美食奧螻蛄蝦(Austinogebia edulis)繁殖保育區,由彰化區漁會成立漁民

保育組織共同管理。本研究在彰化縣伸港美食奧螻蛄蝦繁殖保育區,以科學方法進行 4 年(2017-2020年)的美食奧螻蛄蝦資源量監測調查,探討保育區管理成效與利害關係人之關係。另一方面,臺灣發展離岸風電政策推動迅速,形成海洋空間多元利用的競爭,導致漁民和離岸風能開發之間的衝突日益加劇。由於臺灣離岸風電場域大部分位在彰化縣海域,本研究自2016年起進行彰化縣離岸風能電業與當地漁業之競爭之研究,以質性研究問卷調查、深度訪談以及舉直接觀察法,探討漁會在離岸風能政策推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美食奧螻蛄蝦繁殖保育區管理成效及彰化縣海域離岸風電與漁業競爭之調適二個案例分析結果顯示,區漁會可視為漁民以外的關鍵相關

利害關係人,其參與有利於環境資源保育管理以及海洋多元開發衝突的緩解。本研究建議在漁業資源保育管理議題,應藉由漁會利害關係人建立社區共同管理平臺,漁會推動保護區資源長期監測、尋求政府經費支持,並依據海域變遷適當的保護區管理通盤檢討計畫,此一過程有助推展海洋保育成效。在緩解離岸風電與漁業競爭的調適議題上,漁會建立溝通平台,取得漁民、開發商以及政府單位的共識,有助於海洋風電政策之推動進程。綜整彰化區漁會成為關鍵利害關係人推展海洋與海岸管理的過程,本研究認為該漁會發揮3大功能: (1) 科學化管理與重視生態調查,(2) 致力於宣導各項海洋相關政策對漁民權益的影響,(3)有效的溝通協調角色。相較於其他漁

會,彰化區漁會在海洋與海岸管理推動上成為關鍵功能性的利害關係人。

有種美味叫志氣:八個手做者與小農的真食革命

為了解決伸港美食的問題,作者楊惠君 這樣論述:

  每一種令人感動的滋味背後,都有一段精采人生的無悔堅持   一塊豆腐、一粒饅頭、一罐果醬、一盒優格、一杯豆漿、一片餅乾……   都是手做者經過一路奮鬥與起落,開拓與挫折,   在不友善政策底下掙扎、還堅持不退;在商業陷阱裡失足、還爬起再戰;   以無比的熱情和決心所成就的真誠加工品。   所要努力保存與呈現的,就是最自然的美好滋味,   以及愛護土地、友善農作的心意。   淑慧為了圓自小的農夫夢,從城市走入鄉間,投入有機紅棗的栽種,並製作手工鹽滷豆腐,因而牽起一段台灣黃豆復育的姻緣。   逸萍和思廣因為一片被蟲咬玫瑰葉,得知得用上十幾種農藥,驚嚇之餘,誓言「絕不施藥」,全心鑽研無毒的可

食用玫瑰。   老五用柴火蒸燒饅頭,陣陣炊煙裡,有機社區改造的夢想也悄悄燃燒著。   馬修的優格,讓梅樹、草莓園、百香果的小農們有了堅實後盾,帶動另一種友善農耕的「螢火蟲效應」。   千慧因為女兒罹癌,柯亞因為自己的病,深刻體會「吃真正的食物才能回應身體真正的需求」,寄情於青醬、果醬的開發。   碧鶴有獨到的美學品味和創意,把食物和料理當成精品設計,但保留台灣的草根性,期許能為飲食文化尋根。   靖楦透過小小的手做餅乾,串連起國際公平交易的平台。   他們不約而同在這塊土地許下的一個心願,也是對生活的反思──希望在人與土地間,圓滿一條良心繫成的食物鏈。   如果,你曾從空中看過台

灣,了解山川地貌的美麗與哀愁。或許,你也可以從土地看看台灣,體驗台灣強韌的生命力與鮮活的創作力。 名人推薦   食物,是由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是上天賜給人們孕育生命的禮物,只有崇敬土地、良心耕種底下結出的果實,才能製作出真正讓人安心、放心的食物。尊重秉持著這樣理念及實作的耕作者或手造者、提供他們友善的條件和空間,才能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們,確保享受潔淨而安全的食物。──林口長庚醫院已故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夫人、護理師  譚敦慈   書中主角們都不是耳熟能詳的大人物,再平凡不過。是一股使命感、一股熱情,以及一股堅定不移的決心,成就了不平凡的志業,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之際,這股清流更彰顯出人

性的價值。──棉花田生機園地董事長  路孔明   本書介紹許多堅持在地原味精神的手做料理人,以及從土地上提供最佳原料的硬頸農夫與生產者,讓我們重拾信心,知道這片土地上依舊有人懷抱夢想,相信食物真正的力量。──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賴青松   我在台北做農學市集後,常被打槍,以前都用似是而非的觀念,也因次受過幾次震撼教育。由此可見,觀念的開闊,是農業走下去的另外一條路徑。畢竟,理想與熱情,需要靠能力去實踐。──248農學市集發起人  楊儒門 作者簡介 楊惠君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先後任職《中華日報》記者、《民生報》醫藥組資深記者、《蘋果日報》生活中心主任、都會中心副總編輯,曾獲1

999年、2000年、2001曾虛白新聞獎及2004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2011年底從媒體職場脫軌,轉任獨立文字工作,作品有《週末的那堂課》、《穿越夢境,遇見最真實的自己》。相信「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所有的書寫只有一個目的地,讓文字去到目光所及之外的深邃世界:有冷酷、扭曲和不公不義,也會有溫暖、熱情與可歌可泣,文字只要能誘發出一點點的思考,美好就可能開始發生。 推薦序淨化土地才有真正的食安譚敦慈 推薦序一份堅持,成就不凡的志業路孔明 推薦序重新尋回「民以食為天」的美好歲月賴青松 推薦序理想與熱情,要靠能力去實踐楊儒門   自序繁華,開在手做吃食

裡   第一章    狗尾巴的蜜棗歲月──陳淑慧 跟著達人動手做冰釀洛神 淑慧的伙伴原味番薯園──從農藥大王變有機地瓜王   第二章    流浪的痴情玫瑰──郭逸萍&章思廣 跟著達人動手做玫瑰花醬 逸萍&思廣的伙伴松園民宿──叛逆老菇農的農村再造夢   第三章    冒煙饅頭飄的智慧香──盧振旭 跟著達人動手做黃金五穀漿 老五的伙伴上安自然農耕隊──老農的懺情錄   第四章    以黑暗之光寫就的甜點詩──柯亞 跟著達人動手做土鳳梨果醬 柯亞的伙伴二七二農園──為老欉土鳳梨留後的科技人   第五章    發酵出夢想田地的優格──王世煌 跟著達人動手做優格料理 馬修的伙伴福智麻園農場──貨車運將

種百香果結善緣   第六章    青醬裡遇見的第二人生──廖千慧 跟著達人動手做百香果芒果洋葱醬 千慧的伙伴舞麥窯──一個記者的自學麵包路   第七章    用食物耕種飲食文化──謝碧鶴 跟著達人動手做調味豆漿 碧鶴的伙伴四季耕讀──寧讓福壽螺分享,拒給商人剝削的傻鳥小農   第八章    跨越國度的婆媳美味關係──張婧楦 跟著達人動手做花生醬餅乾 靖楦的伙伴公平貿易代理商──對弱者的同理,讓買賣變互助   後記在人與土地間,串起一條良心食物鏈   推薦序 譚敦慈 林口長庚醫院已故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夫人、護理師 淨化土地才有真正的食安   常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吃得健康、安心?

」選擇知名品牌或有商譽的業者?挑選有特殊功效或高科技的成分?這些我都不敢背書,也不認為真能從中理出一套「放諸四海皆準」的指標。    食物,是由土地裡生長出來的,是上天賜給人們孕育生命的禮物,只有崇敬土地、良心耕種底下結出的果實,才能製作出真正讓人安心、放心的食物。尊重秉持著這樣理念及實作的耕作者或手做者、提供他們友善的條件和空間,才能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我們,確保享受潔淨而安全的食物。   我和先夫林杰樑醫師,都在有這樣價值觀的家庭之中成長,我們的長輩以身作則教導我們,如何珍惜土地資源、敬重依靠土地生活的勞動階層。如今回頭想起,我們會執著於食品安全的維護,或許也跟我們的「家教」有關。

  我的外祖父,靠著一塊田,養大了十三個孩子,一生辛勤耕作,沒讓一個孩子餓著,個個長成健康殷實的人。我尊敬我的外祖父,更尊敬養育我們母親家族的那片農田。   我的公公,更是個有智慧的人,他們世代行醫、開設中藥房,但不汲汲營營投資、求取如何讓身家增值,反而熱衷購買鄉野土地,寧願花錢買下淡水兩千五百坪的荒地,卻不買信義計畫區的精華地段,眼見巿區地價飛漲,從不懊惱或覺得可惜。   公公還將許多土地免費開放給當地農民耕種,「乾淨的土地,才是給子孫最大的資產,台灣以後若沒有乾淨的土地,有錢又有何用?」公公總是這麼對我們說。在公公土地上耕作的農民們,也多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和採收,每每收成季節,我們

就會有非常新鮮的食材。   公公非常喜歡果園,「我老了後,只要坐在果園外就有得吃,人生這樣就很滿足呀!」我佩服公公的智慧、通達與常懷感恩心,我不只嫁了好老公,更進了個好人家。   我的先生在世時,常會帶著我和兩個孩子們去開墾這些荒地,透過親近土地的過程,我們也把長輩們教導我們尊崇土地的「家教」,傳承給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了解人生價值的真義。   看了惠君這本書,讓我感觸很多,既沉重,也歡喜。沉重的是,唯有了解食物的耕作、製作,才能真正解決近年來連串爆發的食安問題,但我們國家的政策中,對於農作仍有許多不夠友善之處需要努力;歡喜的是,在這樣的環境底下,我們的人民中,仍有許多如我的外祖父和公公

一般,對土地、殷勤揮汗的工作者熱情以待,讓人充滿了希望。 推薦序 路孔明 棉花田生機園地董事長 一份堅持,成就不凡的志業                                   每次颱風來,棉花田連鎖門市總是免不了有客人抱怨:「為什麼有機葉菜又缺貨了?」這本書裡,惠君以她觀察入微的敏感心,及生動細膩的文筆寫出了答案。滿懷理想的有機小農,對天災缺乏應變能力,一場天災的突襲,輕易讓小農辛苦耕種的作物血本無歸,如果沒有一份志氣、堅持與對土地的熱愛,是撐不下去的!   書中八位手做者與小農們的故事鏈,將小農一步一腳印的心酸血淚與苦盡甘來的過程忠實呈現。   留美的碩士淑慧原是繁華

台北的資訊人,為了圓自小的 「農夫」夢,毅然到苗栗公館種有機紅棗。全家人早上四點起床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度過近三年陣痛期,終於種出了無農藥、果實飽滿的有機紅棗。   逸萍與思廣為了種出最好的食用玫瑰花,一度困窘到連兒子三千元的學費都繳不出來,後來成功種植出吳寶春獲得世界麵包冠軍所使用的玫瑰食材。   患了思鄉病而辭掉銀行行員工作的老五,回到水里老家蓋民宿、做柴火蒸燒的手工饅頭,差點因為颱風吹熄燈號。經過十七年的慘淡經營,終於建立自己的口碑,夫妻倆還有餘力回饋鄉里。   在台北忙碌工作到免疫失調的柯亞,回到伸港老家調養身體,在人生挫敗的低潮中,從手工調製果醬再出發,雖歷經無數次失敗,始終不放

棄,多年累積的能量開始大爆發。   東海化工系畢業的馬修,褪下統一品牌經理的光環,踏入激烈競爭的優格事業,堅持用好菌選好奶,並親自從臨時櫃站起,四年間從吃盡苦頭到建立連鎖門市、買下工廠,總算挣得一席之地。   千慧因為三歲半女兒罹患血癌,辭掉職場高階職務,在家專心調養孩子身體,從抗癌食物到「素顏」食材做成的「真食」,一步步建立起暢銷的醬料生意。   具有攝影專業的碧賀因為習慣以「吃」來自我療癒和紓解壓力,一頭栽進了蔬食料理與友善耕作農場的圈子,從精品果醬設計、有機食材到教導食物料理,在飲食文化領域打開了一片天。   靖楦在異國婚姻中,經由婆婆承襲夫家數代相傳的料理,開發出新鮮、健康的手

做餅乾。   這些主角們都不是耳熟能詳的大人物,再平凡不過。是一股使命感、一股熱情,以及一股堅定不移的決心,成就了不平凡的志業,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之際,這股清流更彰顯出人性的價值。   台灣農業正處在貿易開放衝擊的刀口上,使用大量化肥、農藥、基因改造生產的量化農產品,勢必一一叩關而入,運用在地資源自然農法,以及有機栽培的精緻化農業,不但能凸顯台灣特色,也為這塊後代子孫傳承的土地減毒排毒,台灣特色小農將會是未來台灣農業的主流特色。本書從平凡的故事,勾勒出台灣農業不平凡的遠景,值得細讀回味。 推薦序 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創辦人 重新尋回「民以食為天」的美好歲月   從來都沒想到,自己會有

為這樣一本書撰文推薦的榮幸。為什麼這麼說呢?正如同人家說的五音不全,青松在食物的品味上,恐怕也只能用五味不全來形容。   從小生長在雙親忙碌的黑手家庭,掌廚的阿母向來必須同時餵養自家諸孩兒,以及正值青春期的眾學徒永遠飢餓的腸胃。於是乎,份量足而口味重成了常態,吃飽了飯,好早早上工,至於細嚼慢嚥、細細品嚐,始終於我無緣。   與熱愛料理的內人共組家庭後,才學著慢慢體會,食物中所蘊藏的種種微妙滋味。再加上在主婦聯盟共同購買中心任職期間,結識了許多本領高強的農夫、漁婦,在一次又一次田邊池畔的饗宴中,發現新鮮、當令,才是食材美味的關鍵。選擇回宜蘭歸農種稻,第一次吃到自家栽種的稻米滋味時,更能體會汗

水付出加上深切期待所醞釀而生的滋味,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曾經,在那個自給自足的農業時代裡,食用自家所生產的米糧蔬果是如此天經地義,每個人都明白粒粒米飯中所蘊含的風雨滋味,每個人也都清楚滴滴醬汁中所包藏的陽光氣息。曾幾何時,農家卻再也不吃自家栽種的食物……不!嚴格來說,是農家不再吃自己種來賣的食物,或說是自己種的單一作物,再也不能滿足日常飲食的所需。於是乎,人們開始與土地的距離愈來愈遠,遠到我們從來沒見過那片生產桌上糧食的大地,也從來沒見過或甚至沒想過為我們種植作物的農夫面容。   衷心感謝惠君送給我們這本珍貴的禮物,書中介紹許多堅持在地原味精神的手做料理人,以及從土地上提供最佳原料的硬

頸農夫與生產者,讓我們重拾信心,知道這片土地上依舊有人懷抱夢想,相信食物真正的力量。   書中的主角有些是青松的舊識好友、有些有過數面之緣、有些則是久仰盛名,透過惠君的生花妙筆,讓我們更清楚得見,原來每一種令人感動的滋味背後,都有一段精采人生的無悔堅持。   近幾年來,有愈來愈多人們勇敢選擇離開都市,回到農村扮演照顧土地的生產者,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從南到北,幾乎形成了一波台灣的新農業革命。然而,儘管如此,歸農的道路依舊崎嶇,安全美味的食物未必能覓得識貨知音,美好的農產品也未必能換來幸福的人生 。   惠君這本書,給了我們參與食農復興行動的每個人最大的鼓勵,原來援軍早已到來。唯有愈

來愈多人明白在地食材真正的價值,而且有志投入加工與生產,讓用心栽種的食物能化身成為每張餐桌上的主角,我們才有機會重新尋回那「民以食為天」的美好歲月。   無論您是農婦、煮夫還是鍾愛美味的饕客,都歡迎您打開本書,這將是踏出行動的第一步。 推薦序 楊儒門 248農學市集發起人 理想與熱情,要靠能力去實踐   每一次,聽說有人想要回家種田的時候,我都特別提醒他們,要思考種出來的東西要賣給誰?如果想不到,最好先去個別的農場實習,了解一下種植的方式,友善環境觀念的建立,銷售管道的問題出在哪?有了相當的認知之後,再回去種田。   千萬不要一頭熱,腦袋發脹就跑回家去種田,這樣對農村不見得是一件好

事。或是在外頭接到「案子」,隨便一個想法,要農友改變種什麼,說不定在未收成時,就因為計畫結束或熱情消退,半途而廢。土地是農友生命、生活、生存下去的依靠,不要因為一時興起,去擾動平靜的農村後,卻用一句「找不到當初的悸動」打發。那留在這片土地的人,要如何自處?不要再用幫忙、協助、改變什麼等措詞,實際去做點什麼,才是重要的。   本書介紹的許多農友,都是我認識許久的朋友,給了我許多不同的概念,尤其是「職人的精神」。   回家種田的人裡,分三種,一種是直接投入到農地裡去,這要有相當的認知,能撐過風吹日曬雨淋,在天災來臨時,還能坦然自處,這是不容易的。   另一類,就是回家從事和農業相關的工作,例

如網站行銷和推廣,文章的書寫,包裝設計,品牌的建立……這一類是在文字上種田。   第三種是在廚房裡做工,加工室讓生鮮的農產品變成加工品,農友用自家生產的農產品,手造加工後出售,除了可以延長保存期限外,還可以提高附加價值,這個講起來很簡單,了解之後,才發現不是我們想的這麼簡單。   我在台北做農學市集後,常被打槍,以前都用似是而非的觀念,也因次受過幾次震撼教育。   第一次是徐仲問我:「蜂蜜有幾類,簡單講十種就好。」「嗯!龍眼、荔枝、百花。」講了三種之後,就詞窮了。慢慢學習後,才了解還有大花咸豐草、小花蔓澤蘭、紅淡、烏臼、柑橘類、蓮花、水筆仔、西瓜、白千層……   第二次也是徐仲問:「醋

是怎麼做的?」我想都沒想就說:「不就是水果或是穀類去做的。」徐仲只說了一句:「要多學習」。之後,我才了解是水果或穀類的澱粉,經過酵母菌發酵後,變成酒,加入醋酸菌之後,才形成醋。   第三次是本書主角之一碧鶴給我上了一堂課,茶不是只有紅茶、綠茶、烏龍茶,茶也可以分為根莖花果類,紅豆不是只可以煮湯或包餡,紅豆焙炒後,可以泡紅豆茶。還有,我們一般只會用月桃葉去包粽子或包粿,卻沒有想到月桃的種子曬乾後去泡茶非常好喝。   由此可見,觀念的開闊,是農業走下去的另外一條路徑。畢竟,理想與熱情,需要靠能力去實踐。 自序   繁華,開在手做吃食裡   近年掀起一股青年或知識份子下鄉務農、開展美食手做

的風氣,財經雜誌解讀是在經濟崩解的環境裡找出口;生活雜誌則喻為一波復古懷舊的浪潮。其實,更是一種懸崖勒馬的覺醒,向被傷害得千瘡百孔的土地、向被拆解得支離破碎的身體與靈魂懺悔,巔覆以收入、職務評比成就的量尺。   是的,這是一場革命。由自身而至環境、由生存至生活、由小確幸至大信仰。   這本書源起一趟意外的旅程,旅程中遇見的食品手做者,一層又一層打開我對人、對食物、對土地互動的視野與思想。   二〇一一年秋天,離開工作近二十年的媒體職場,走出安穩的舒適圈,關掉電腦,踏上許多過去未曾到達的角落,中年女子的火車環島,沒有瘋狂的念頭、沒有沸騰的熱血,只想靜心看看在自己生活圈和新聞事件以外的世界。

  落腳台中時,遇見本書裡〈以黑暗之光寫就的甜點詩〉主角柯亞,同為轉業人,有種天涯相逢的微妙呼應。長年職業訓練,「披露」所見所聞已內化成一種反射行為,隨即在雜誌撰寫手做業者的故事。   經過近兩年的反芻,滋味愈嚼愈複雜,先在舌尖裡舔到甘甜,是書裡八個故事主角們手做美食的心意,那些對耕種者致敬、對消費者的誠意、對食物製作的創意。   像是苗栗公館的穿龍豆腐坊,帶動本土黃豆的復育;像是台南馬修優格,擴大無毒草莓、梅樹栽種空間;像是南投冒煙饅頭讓一片有機菜園生氣盎然。也像是企圖記錄與留存在地飲食生活史的碧鶴;像是懷著母親守護孩子使命而製作素樸純美醬料與餅乾的Vicky和Anita。   兩

年多來,觀看著故事主角一路奮鬥與起落,開拓與挫折,在不友善政策底下掙扎、還堅持不退;在商業陷阱裡失足、還爬起再戰;在同伴離去後、還死守理念,舌根裡,開始湧起了點苦味。   今年開春,便傳來讓人揪心的訊息,為了種植無毒的食用玫瑰刷卡借款投資、成就吳寶春世界冠軍麵包裡一味芬芳的逸萍與思廣,去年才暫時度過縣府爭地供工廠開發的危機,這回還是沒躲掉遭地主賣地、「拆遷」玫瑰園的命運,「我們不會放棄的,算他們倒楣,遇到了我們這樣的瘋子!」逸萍的剽悍更引人心疼。   四季耕讀的慧芸和慶豪由城巿移居鄉間,到處找耕地時,某地方政府農業局人員,獲悉這對天真男女跟隨政府「漂鳥計畫」下鄉務農,冷冷丟下一句:「又有兩

隻傻鳥來了!」讓他們啼笑皆非。務農近四年,心得是:「種田是有錢人才玩得起的事。」說得心酸。   是的,這是一場革命。是與自身毅力、耐力作戰,與經濟分配、公平正義的抗爭。沒有苦中作樂的能量,無以支撐。   這才驚覺,二〇一一年那回的遇見,不是與另一個世界的交會,而是和一個時代的碰撞。   這個時代千風在世界各處吹動著。聯合國將二○一四年訂為「國際家庭農業年」,不僅希望各國在政策中關照長期受到忽略的家庭式生產的小農,更彰顯這些小農保存在地化的產品、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保障微小家庭農業的空間,透過小型手做業者的加工創作,開發各種可能性、讓吃食除了提供基本的熱能、更成為生活的光源,如此

遍地開花,而能成就繁華的世界。   這本書若有什麼企圖傳達的意念,便是透過書裡八個故事鏈,傳遞一味食物背後反映的時代價值:我們憑什麼吃好的?除了實際以消費力支持經由良好的種植與製作而成的食品,在相關政策面的關注、參與及選擇,才真能確保這片土地,一直結出美味的果實。   風起了,感謝所有已在路上的革命份子。 楊惠君 寫於2014暴雨傾洩的小滿之日 第一章  狗尾巴的蜜棗人生──陳淑慧 「幸福在哪裡?」 「幸福在你的尾巴上啊!」小狗媽媽對小狗說。 於是,小狗成日團團轉、不斷追逐著自己屁股後頭的尾巴,還是得不到幸福。 媽媽對牠說:「傻瓜,你只要昂首闊步向前走,幸福自然跟隨著你。」 這則「

幸福」的寓言,我們從小聽到大,還是不斷隨著時空變換著對幸福的定義和追逐的姿態。然而對女農陳淑慧而言,她的幸福生活,千真萬確是從追逐狗尾巴得來的。 單身的淑慧,驅動她如發電機般隨時充滿能量的動力,除了最親密的家人、就是她最心愛的狗狗。因為愛犬Mia喪失視力,狹隘的公寓形同危機四伏的厄夜叢林,為了解放Mia,讓淑慧下決心由台北公館遷居苗栗公館,也意外實踐了她從小女孩時期就許下的「當個農夫」志願。 苗栗公館是台灣紅棗之鄉,淑慧在公館石墻村的家有個可愛的名字「Me棗居」,前後是一大片的棗園,更是Mia和牠陸續加入的三隻手足們May、Moni、Milly,可盡情狂奔的甜蜜居。 有了地、種了果,淑慧還熱衷

「營救」年邁殘弱的老屋。家門前傳統鐵皮屋原堆放肥料和農機具的倉庫,她改造成食品加工坊,還拿到了有機認證,在這裡做棗乾、果醬、洛神醋。公館灌溉命脈穿龍圳上一方破落的水上屋,也因為她起死回生,促成古早味的手工鹽滷豆腐坊誕生,這「穿龍豆腐坊」讓老屋回春,也讓當地人重溫兒時滋味,還意外牽起一段有機台灣黃豆復耕的姻緣。 然而,夢想和現實並非是一門分隔的兩個世界,而是靠著意志力和沉靜的心,才能在殘酷現實中闢出的幻化之境。Mia替淑慧開了一扇門,推開後,門裡也有荊棘,也有簸,也有經濟壓力,還有同伴分道揚鑣的打擊與孤寂、更有無力抗辯的天候難題。 夢想裡有著一層又一層關卡,每一層都是反覆確定志向的驗證。淑慧卡關

時,也有著人之常情的沮喪、質疑、甚至氣憤;但關關難過關關過,讓她一次次更加確認,選擇的這條路,即使偶有不平順,即使也會「遇人不淑」,但百分之百是自己真心渴求的夢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