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聯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南斯拉夫聯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仲敬寫的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01) 和吉莉安.瑪莉.薛耶的 鸛鰈情深:A Love Story on Wings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風雲際會】強人狄托:南斯拉夫聯邦的崛起與分裂 - 人間福報也說明:文/李學一「南斯拉夫聯邦」是歷史上曾經存在於歐洲巴爾幹半島西北部的一個多民族國家(一九四五~一九九二),本身由數個「加盟共和國」及「自治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華夏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許維德所指導 尤淑芳的 盧安達的族群建構:一個「動態發展階段」取向的初步嘗試 (2015),提出南斯拉夫聯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族群建構、盧安達、胡圖族、圖西族、族群形成動態發展階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陶儀芬、連弘宜所指導 吳忠霖的 後米羅塞維奇時代塞爾維亞的經濟轉型 (2014),提出因為有 經濟轉型、塞爾維亞、震盪療法、市場經濟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斯拉夫聯邦的解答。

最後網站建築如何反應冷戰歷史?MoMA「南斯拉夫建築1948-1980」展 ...則補充:「南斯拉夫建築1948-1980」(Toward a Concrete Utopia: Architecture in Yugoslavia, 1948–1980)特展以1948年南斯拉夫聯邦與蘇聯的決裂為起點、1980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斯拉夫聯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01)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聯邦的問題,作者劉仲敬 這樣論述:

「不管人們在哪裡居住,只要他們聲稱自己是民族,他們就是。」 ——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 * 從希臘的「辛亥革命」,到南斯拉夫的「五族共和」 舊時代帝國的崩解,如何推動巴爾幹民族的叛逆與新生? * 穿梭歐洲與東亞的歷史語境,剖析巴爾幹民族衝突根源 巴爾幹民族發明史,如同近代東亞,其實你我一點都不陌生!   ▉巴爾幹的叛逆根源,從何時開始?   十九世紀初,在奧斯曼帝國舊秩序逐漸瓦解的過程中,以希臘獨立戰爭為起點,巴爾幹地區陸續誕生了十個叛逆的新興民族國家(Nation),包括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克羅埃西亞及斯洛維尼亞。本書精

彩剖析這十個民族國家從最初的概念到最終被國際社會承認的演化過程,並以讀書熟悉的東亞歷史加以情景模擬。最終探討「民族發明學」的一個關鍵問題──奧斯曼主義、大希臘主義、斯拉夫主義這三種「大民族主義」為何失敗?   劉仲敬認為,當類似大清或奧斯曼這樣的帝國試圖轉型為近代民族國家時,如果要維持原有的帝國框架,便需要發明「大民族主義」的概念──如同近代東亞的「中華民族」或「漢族」概念,將帝國境內毫不相干或互相對立的族群建構成一個「帝國超民族」或「文化泛民族」。在巴爾幹半島上,前者代表就是「奧斯曼民族」,後者代表主要是「大希臘民族」和「南斯拉夫民族」。   然而劉仲敬發現,在巴爾幹地區長達二百年、伴隨

著數十次戰爭的發展中,無論是帝國超民族還是文化泛民族最終都被無情淘汰,自然的歷史演化路徑指向「小民族主義」的民族國家。因此,本書的另外一個關鍵性問題便是——「大民族國家」轉變為「小民族國家」的歷史演化路徑是什麼?   ▉巴爾幹民族發明的第一條路徑:奧斯曼主義的失敗   奧斯曼帝國在希臘獨立戰爭及克里米亞戰爭接連失利後,於一八五六年推動「自強運動」的政治改革,並提出「奧斯曼主義」,企圖將帝國裡成分複雜的多元族群發明為一個「五族共和」式的帝國民族,以維持帝國的疆域完整性,並遏制不斷產生的分離運動。   但是奧斯曼帝國治下的東正教徒並不認同類似「五族共和」的奧斯曼主義,他們積極推動自身的民族發

明,並尋求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等列強援助;比如蒙特內哥羅、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東正教同胞都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獨立建國,甚至以奧斯曼穆斯林為主的阿爾巴尼亞最終也放棄了奧斯曼主義,假託自己是拉丁人的後代、並在義大利的保護下獨立。   奧斯曼帝國推動「奧斯曼主義」的結果,不止無法達成原有的目的,反而更加速了帝國體制的崩解。最終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的改革下,轉型成一個以土耳其民族為主的小民族國家——奧斯曼主義宣告失敗。     ▉巴爾幹民族發明的第二條路徑:大希臘主義的解體   對希臘人來說,始自一八二一年的革命雖然建立了獨立的希臘王國,但國土範圍只及於希臘半島,遠遠不及拜占庭帝國或古代希臘世界的疆界

。懷抱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心情的希臘人於一八四○年代提出「偉大理想」宣言,企圖奪回被土耳其人占據的君士坦丁堡,並收復歷史上所有屬於希臘人的土地,此即大希臘主義的誕生。   因此,希臘人呼喊著類似「驅逐奧斯曼/韃虜、恢復大希臘/中華」的口號,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屢屢發動戰爭、收復失土。但是他們想像中的包括今天羅馬尼亞人、保加利亞人、馬其頓人在內的「希臘同胞」,並不接受大希臘主義的號召「起義來歸」,反而進行新一波的民族發明運動——羅馬尼亞人將自己發明為古羅馬人的後代,保加利亞人將自己發明為古保加爾人的後代,馬其頓更宣稱自己是亞歷山大的後代,他們在獨立建國後與希臘人「一邊一國」、互不相干。

  為了實踐大希臘主義的理想,希臘人過度透支國力,並在二十世紀初的希臘—土耳其戰爭中遭受嚴重挫敗,在列強的保護下奄奄一息。最終希臘人不得不放棄「偉大理想」並接受類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命運,也就是轉型成固守希臘半島領土的小民族國家——大希臘主義宣告解體。   ▉巴爾幹民族發明的第三條路徑: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自一八五○年代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斯拉夫主義開始流行於俄羅斯帝國及巴爾幹地區。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系國家,如塞爾維亞、蒙特內哥羅、保加利亞,除了各自的民族發明之外,更將自己發明為「大斯拉夫民族」一員,這種理論類似東亞的「漢族」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一部分,但最終導致了塞拉耶佛事件,並引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結束後,斯拉夫民族發明家在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相繼解體的政治真空裡,成立了以塞爾維亞人為首的「三族共和」的南斯拉夫王國,並於二戰後膨脹為「六族共和」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不論是「三族共和」或是「六族共和」,都強行將彼此對立的基督徒、穆斯林族群共存於一個政治框架之內,埋下了日後南斯拉夫戰爭的根源。   一九九○年代冷戰末期,南斯拉夫聯邦成員國如馬其頓、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阿爾巴尼亞紛紛獨立,被「六族共和」政治框架強行壓抑半個世紀的民族對立,導致了長達數年的南斯拉夫內戰以及種族滅絕——這是「斯拉夫主義」瓦解時引發的慘烈副作用。   ▉帝國的瓦解+民

族的新生=一部巴爾幹民族發明史!   本書並非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國別史,而是劉仲敬以其獨特的「民族發明學」視野,深入分析巴爾幹地區的一部「民族發明史」。劉仲敬也認為清帝國解體之後的東亞,正遵循類似的軌跡而演化,在民族發明學的意義上處在演化到一半的半成品階段。巴爾幹諸國被發明的歷史路徑,真的預演了東亞/諸夏的未來嗎?   ================================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世界篇)】系列作品一共三本。   此系列中,劉仲敬用他獨家建構的「民族發明學」理論體系,深入分析西歐的邊陲地帶(分別是中東歐、巴爾幹地區、及中東地區)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中

誕生近代的小民族國家。民族國家的誕生,毫無例外伴隨著民族的發明。而法國和德國是民族發明學的理論之源:法國的大革命創造出理性主義的國民(PEOPLE)、德國的反革命創造出浪漫主義的民族(NATION)。之後世界上大部分非英美體系的國家,都遵循這兩種主要模式而進行民族發明。   在《叛逆的巴爾幹: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中,劉仲敬透過巴爾幹地區十個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分析「大民族主義」如奧斯曼主義、大希臘主義及斯拉夫主義的失敗原因。在《歐洲的感性邊疆: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拿破崙的法蘭西》中,劉仲敬解釋法國式的理性主義國民和德國式的浪漫主義民族之間的博弈,並推動中東歐及波羅的海諸國

各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在《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中,劉仲敬分析中東地區的傳統宗教與泛阿拉伯主義的國家建構,以及英國經驗主義的民族發明模型和波斯灣部落貿易國家之間的密切關聯性。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世界篇)】的宗旨不在於歷史考據或道德教訓,而是企圖提供給讀者一種以歷史經驗法則為基礎的「認知訓練」,最終達到增進「歷史現實感」的效果;並期待這樣的訓練在東亞地區未來新一波的民族發明中,發揮積極而明顯的作用。   ================================   ※劉仲敬‧民族發明學講稿系列※   【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   《叛逆的巴爾幹

:從希臘主義的解體到斯拉夫主義的崩潰》   《歐洲的感性邊疆:語言民族主義如何抵制拿破崙的法蘭西》   《中東的裂痕:泛阿拉伯主義的流產和大英帝國的遺產》   【民族發明學的諸夏史】(2021年陸續出版)   《諸夏的復活:一部逆轉的東亞史——吳越民族.江淮民族》   《諸夏的復活:一部逆轉的東亞史——巴蜀利亞、夜郎國和滇國》   《諸夏的復活:一部逆轉的東亞史——晉族、燕族和齊國》   《諸夏的復活:一部逆轉的東亞史——上海民族》   《諸夏的復活:一部逆轉的東亞史——滿洲國》

盧安達的族群建構:一個「動態發展階段」取向的初步嘗試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聯邦的問題,作者尤淑芳 這樣論述:

千丘之國盧安達在二十世紀末發生震驚世人的種族滅絕事件,佔盧安達人口多數的胡圖族聲稱要殺光圖西族。本研究想要從盧安達的歷史脈絡中,剖析盧安達兩大族群意識產生的原因,以及造成如此大規模族群衝突的根源為何。本研究以許維德之「建構力與其構築之族群三階段發展論」作為主要的理論架構,經由爬梳盧安達之相關文獻,以盧安達之族群案例與理論架構對話,得出盧安達族群發展之三階段,並且找出該階段建構之主要因素:第一階段,為盧安達殖民前至1958年,稱為族群「渾沌」階段,亦即族群意識尚未形成。在此階段,雖有比利時之身分證制度固化兩大族群界線,然而此時的社會區分仍以階級為主,族群在此時並未發揮太大效用。族群意識也不明確

,有的只是圖西貴族意識。第二階段,始於1959年「社會革命」至1987年盧安達愛國陣線的成立,稱之為族群意識「形成」階段。「社會革命」首次將圖西整體視為封建奴役者,而胡圖人則是被奴役、壓迫的受害者。卡益邦達的第一共和年代延續身分證制度,並廣泛用於教育及國家任用之上,加深族群的對立。哈比亞利瑪納正式將圖西納為「族群」,加固了胡圖族群意識;在此同時,流亡鄰國的圖西後裔開始組織,形成盧安達愛國陣線,圖西族群意識再度興起,尋求回到祖先的故鄉—盧安達。至此,完成第二階段的族群意識形成。第三階段,自1988年至1994年的種族滅絕事件,稱為族群「具體化」階段。不論是盧安達愛國陣線的入侵或是「胡圖力量」的興

起,在在都將圖西和胡圖的族群意識具體化為行動,使得族群想像成為「實體」,並廣泛的與大眾連結。最後,本文討論種族滅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認為,族群仇恨意識型態作為工具、經濟情況惡化與糧食危機是為導火線、順從文化及慣習力量是其形式,菁英操作是種族滅絕驅動力的主要來源。

鸛鰈情深:A Love Story on Wings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聯邦的問題,作者吉莉安.瑪莉.薛耶 這樣論述:

  ★ 一對鸛鳥為愛每年遠渡重洋13,000公里,20年來始終如一的愛情故事!   ★ 經全世界各大媒體傳頌,感動萬人,BBC電台更為此故事製作專訪節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屬於史提耶潘和兩隻鸛鳥的故事。   他慷慨的將一個發生在他村子裡的美妙傳奇與全世界分享。   史提耶潘和瑪蓮娜之間,存在著獨特的人與動物間的連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少,有成千上萬的鸛迷,一整年都在持續追蹤關注這對鸛鳥愛侶的動態。大家在春天懷抱著熱切地期盼與喜悅,等待著克列普坦的歸來,但同時心中也七上八下,帶著些許的忐忑不安:克列普坦今年能否安然度過漫長的遷徙旅程,順利的存活下來?

後米羅塞維奇時代塞爾維亞的經濟轉型

為了解決南斯拉夫聯邦的問題,作者吳忠霖 這樣論述:

當東歐國家採震盪療法經濟轉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下的塞爾維亞卻遲至2000年才開始。90年代來不論是採取震盪療法或是漸進主義 後共國家都欲遠離社會主義轉向市場經濟體制。在這股經濟轉型潮流中的「後進者」塞爾維亞 在2000年10月後進入後米羅塞維奇(post-Milosevic)時代並於2012年3月取得歐盟候選國資格 。這個90年代飽受戰亂、國際制裁而停滯的經濟改革社會主義國家在2012年竟取得歐盟候選國資格,究竟從經濟改革停滯到取得歐盟候選國資格間,經濟轉型的進程為何?又影響其進程的內外因素有哪些?本文首論研究動機與目的並回顧相關文獻,再論經濟轉型背景內涵包括米羅塞維奇時代與2000年以

降五任政府的政經背景如何造成市場經濟制度抉擇;再次,論述後米羅塞維奇時代的經濟型轉型進程包括私有化、自由化與穩定化;最後整理出影響轉型內外因素包括內戰、憲政制度、(塞-蒙關係)、民族主義、政府鬥爭行政效能低、裙帶關係; 外在因素包括國際金融組織、EU、科索沃問題、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合作與08金融海嘯。最終以EBRD轉型指標做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