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居民渡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旗津居民渡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政璋寫的 愛河漫遊:永浴愛河文史旅遊大攻略 和複島團隊的 複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旗津渡輪108年2月1日至4月30日票價優惠也說明:交通渡輪優惠價為了讓人進來帶動高雄更多觀光客及促進鼓山、旗津觀光客帶來的總體 ... 電子票證20元的5折價已低於營運成本,然本公司仍肩負旗津居民來往交通運輸責任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觀光管理系 吳志康所指導 陳金蒼的 高雄哈瑪星文化景區特色與解說稿之研究–以資深專業解說員之角度 (2021),提出旗津居民渡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哈瑪星、濱線鐵路、文化景區、解說稿。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觀光研究所 石岳峻所指導 賴政育的 研究年輕旅客對高台寺禪宗寺廟的佛像機器人和尚的旅行意圖 (2020),提出因為有 機器人和尚、宗教旅遊、科技接受模式、科技焦慮、旅遊態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旗津居民渡輪的解答。

最後網站旗津渡輪則補充:『旗鼓航線』連接高雄市最早開發的哈瑪星與質樸的旗津,不僅是旗津居民的公共交通渡輪,亦是遊客品嘗海鮮美食,並走訪古蹟老街的觀光交通渡輪。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旗津居民渡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愛河漫遊:永浴愛河文史旅遊大攻略

為了解決旗津居民渡輪的問題,作者沈政璋 這樣論述:

醫生作家 文史工作者 沈政璋 耗時三年,繼《鹽埕漫遊》後另一大作   大器文創廖繼稔◎水彩畫家賴怡蓁 傾心繪製精美揷圖     魂縈夢迴到高雄,只為愛河走一回!     一本認識大高雄母親的河──愛河的旅遊書   一本認識自己土地的人文地理入門書   一本高雄最完整貫穿過去現在的歷史漫遊參考書   一本高雄人、台灣人都應該擁有的好書     這本《愛河漫遊》,廣闊地爬梳整理屬於這條河深刻的、平易的、歷史的、文化的、旅遊的線索,提醒著我們愛河的重要性。而且談的不只是一般人們所熟悉的、屬於五福橋到建國橋之間的那段愛河,更一路上溯至中上游,甚至來到

支流幸福川與寶珠溝,以及系出同源的曹公圳。     作者以幽默口吻與輕巧文字,搭配其看待事物的獨特眼光,將這條屬於高雄與高雄人的生命之流大小事,靜靜地收入那一頁頁書簡之中,如愛河般,安靜地陪我們走過每個不尋常的日常。   專文推薦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謝一麟∕三餘書店   邱承漢∕叁捌地方生活   藍秀珠∕城市書店店長 推薦書評     用一條愛河,是可以把整個高雄串起來的……是像珍珠一樣串起高雄美麗的城市風貌。──沈政璋     每個城市的故事一定是從一條河開始……一條河的前生今世,往往也是預視我們未來的管道。──李

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世界上偉大的城市,必有偉大的河流水路。而偉大的水路,必先有打從心裡尊重,且向水學習,與水和平共生共存的住民。──謝一麟∕三餘書店     愛河流過高雄這座城,也流經城裡每個高雄人的生命之中……愛河不僅是一條城市之河,更是生命之流,容納生死也包容悲歡。 ──邱承漢∕叁捌地方生活     快快快,跟著沈醫師,騎著卡踏車,吹著口哨,去發現都市邊陲的移民信仰,及隱匿在都市角落的宗教故事,喝口青草茶,多元多樣多性格,愛與包容好城市。──藍秀珠∕城市書店店長

旗津居民渡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陳麗娜總質詢時率先針對旗津發展問題指出,國有財產署土地應考慮釋出給居民承購買回,對外交通的第二過港隧道及旗津捷運要全力推動,道路、觀光等基礎建設更要加強。副市長葉匡時答復指出,土地問題會與國產署溝通,輕軌是整體捷運規畫的中後期計畫,第二過港隧道確實有需要、應盡早處理,觀光道路等建設則應立即強化。

陳麗娜表示,旗津只有9.83%是私有土地,國有財產署手中更掌握了70%,絕大多數是因為64年居民未辦理土地登記,土地便成國產署所有,居民則變成了佔用戶。就因為居民不具土地所有權,缺乏誘因之下,居民不願意花前做建物修繕改良,使旗津街景樣貌顯得老舊零亂,雖是第二觀光景點,旗津卻發展不起來。她希望都市計畫住宅區內土地能讓居民買回,實現旗津的土地正義。

陳麗娜指出,旗津最缺的是交通建設,長期只能靠過港隧道與渡輪進出。規畫中的旗津輕軌線是透過新闢建的南北兩條過港隧道,南端採車子與輕軌共行,她希望北端也能比照辦理。

此外,過港隧道只剩10幾年使用期,台灣港務公司啟動的「過港隧道延壽計畫」完工後將額外延長10多年使用壽命。但延壽並非長久之計,且過港隧道畢竟以港口運輸為主,交通事故頻傳,應另闢一條以「客運」為主的第二過港隧道連結旗津的出入口,讓居民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有感於旗津停車空間不足,陳麗娜認為觀光局在旗後原旗津醫院舊址的土地想做飯店卻多次流標,附近居住密集,在標出前應闢為臨時停車場。

高雄哈瑪星文化景區特色與解說稿之研究–以資深專業解說員之角度

為了解決旗津居民渡輪的問題,作者陳金蒼 這樣論述:

便利的海陸聯運交通曾是哈瑪星帶動高雄現代化發展的起始點。打狗港在1904至1907年填海造陸擴建停車場和新式碼頭,1905年鐵道支線以反L型向西南延伸至打狗港岸邊碼頭,日本人稱為濱線鐵路,即はません(Hamasen哈瑪星)。1908年縱貫鐵道從雞籠站至打狗港驛站全線通車,打狗港驛站形成南部海陸交通聯運樞紐。打狗港、濱線鐵路和縱貫鐵道匯集所帶來的便利商機、移民與產業榮景,帶動哈瑪星地區迅速發展,因而哈瑪星於1920年成為高雄州政經核心區。隨著2008年9月捷運西子灣(哈瑪星)站與2017年9月輕軌哈瑪星站的先後啟用,讓市民和遊客有著更便捷的交通方式前往哈瑪星。從輕軌哈瑪星站步行三分鐘抵達棧貳庫

搭文化遊艇至紅毛港、乘旗鼓線渡輪到旗津,和觀光遊港輪遊高雄港;亦或,步行漫遊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及附近文史景點;故此,哈瑪星儼然成為高雄重要的海陸文化觀光景區之一。本研究從歷史發展脈絡著手探討,以文獻探討、實地踏查和研究者實地導覽經驗為主,規劃出20個哈瑪星人文歷史特色的景點及解說稿,每個景點導覽解說約3至5分鐘,因景點密集易遊可及性高,含地景、車站、廟宇、古蹟、銀行、旅館、學校、市場、小吃…等,而解說稿可供迭代資料,提供給相關工作單位參考,期望引導遊客體驗哈瑪星文化景區深度旅遊,創造哈瑪星休閒觀光新價值。

複島

為了解決旗津居民渡輪的問題,作者複島團隊 這樣論述:

  本書站在不同的視角,說著旗津島上人和物的故事。故事可以從十七 世紀的旗津島開始,由高屏溪的泥沙沖積漸漸而成開拓的歷史洪流;做為高雄的發源地,曾有過數不盡的輝煌篇章;如2011年上半年的旗津海水浴場湧入了超過一百六十萬觀光人潮的紀錄……   此刻更直接走入社區,訪問居民,傾聽訪談對象的人生故事,感受他們與島的聯結,透過不同的角色敘事構築出旗津的樣貌;追尋消失的或仍存留的物件—消波塊、日本公學校、污水處理廠……撫摸歷史銘刻的痕跡,梳理旗津從過往歷史時空至今日科技島的樣貌。 本書特色   1.以在地定點為記錄與報導主角,可讓讀者深入了解一地方的發展,從歷史起源到產業特色,最後融入文化旅遊資

源的創新介紹。   2.以手繪地圖導覽在地人文、自然、產業等景觀與美食,讓讀者按圖索驥,深度賞遊最道地的文化。   3.以大量今昔照片圖解方式,圖文並茂提供讀者認識在地的歷史文化。 作者簡介 複島團隊   高師大黃孫權教授於2011年底組成複島團隊,關注田野、空間與藝術生產,因應基地條件組織不同底藝術家參與。擅以科技技術聆聽/記錄底層生活,改造現存社會條件或干擾主流意見,並陳藝術家與民眾的張力辯證關係,讓政治正確在對抗的作品中出現而非藝術家單方面的正當性宣稱。其作品〈複島〉,創造了自動敘事機器(auto-narration machine)與利用開源碼製作的AR軟件進行旗津的空間歷

史探究,曾獲國藝會、文化部、高雄市文化局補助,於高雄多處進行展出。 [總序] [市長序] [局長序] [自序]      [一覽就懂]高雄市旗津區示意圖 旗津身世 -烏魚寮‧漁民新大陸 -日府治台‧漁港西化 -日人開港‧高躍雄飛 -斷尾的島‧高雄港開拓 -臍帶連結‧跨海過港 -五感體驗‧旗津逍遙遊 -產業風華‧古往今來 -信仰納百川‧多神雲集 生活在故鄉──旗津的人物故事集 -迷途的明燈‧天后宮 -衛民衝先鋒‧主委 -協調的指標‧汙水處理廠 -消失的綠洲‧紅樹林 -不能說的秘密‧電石渣 -海上計程車‧舢舨船 -忘不了的人‧王家 -英傳教之父‧馬雅各 -傳習言教所‧公學校

-體育的推手‧謝校長 -繡裡好神氣‧龍鳳繡莊 -人體探測儀‧烏魚伯 -海上掏金客‧ 許叔叔 -網出一片天‧魚網阿伯 -黑金商人‧明麗烏魚子 -黃金的十年‧造船工人 -你我好姊妹‧外配 -名流沙龍館‧雙喜相館阿嬤 《複島》延伸資訊 多媒體繪本使用教學 參考資料 複島團隊 五感體驗‧旗津逍遙遊從前,高雄市區往來旗津只能搭乘「渡輪」或從高雄歷史上失了蹤跡的「舢舨船」,自1984年起,多了另一項選擇-臺灣唯一水底公路隧道「過港隧道」,到達這座與市區有著不同風情的境外之島。旗津島是一座狹長型小島,面積只有1.4639平方公里,這座離本島僅有短短幾海哩的小島上,有著豐富人文觀光資源:臺灣本島最早供奉

媽祖,直至今日仍處主要幹道與鬧區的「旗津天后宮」,於1673年(康熙十二年)時即已佇立旗津,屬南方廟宇建築系統,早期廟埕作為曝晒漁網以及臨時修補竹筏、漁網的場所,現則作野台戲看台及擺設供桌使用。尚有文史上從1875年(清光緒元年)牡丹社事件後為加強海防,於旗津建置【旗後砲台】,雖屬西式砲台,入口卻是中式八字門,兩邊門牆用磚砌以不同樣式的「囍」字,極具建築特色;1883年(清光緒九年)以磚造方形「旗津燈塔」,日人擴建高雄港後,於舊址旁改建新塔,塔身為八角形,旋至頂部為圓筒狀,並築西式白牆辦公室、日晷儀。因著交通往來而起的「旗津渡輪」,提供居民、旅客人車通行的行船體驗亦是少見的特殊景象,為鼓山輪渡

站候船室興建工程及高雄市承辦第八屆世界運動會,2009年4月16日步入歷史的23艘「旗津舢舨船」,有百年文化歷史,早年曾是高雄海上重要轉運工具,富機動性、不受航班限制,早期迎娶亦搭乘舢舨船。除了豐厚的人文景觀,政府單位為促進在地觀光產業所規劃的設施:「踩風自行車道」沿繞旗津沿岸,騎乘自行車同時一覽沿岸景色;走過旗後山魔幻綺麗的「星光隧道」即可抵達另一端的「觀海賞鳥台」,倚著沙灘的岩壁壯麗而優美;而「旗津海岸公園」極富盛名,為遊客必到之處,不需遠赴墾丁也能夠腳踏細沙聆聽浪音。來到旗津最不能遺忘,同時也是旗津最豐富的資源財──「海產」,在旗津,隨處可見新鮮海產店,無論是海鮮熱炒、餐廳合菜更甚或是路

邊攤販特色小吃都顯出臺灣島國四面環海之利、養殖技術精緻,水產豐沛多樣,旗津小島多元化的觀光路徑,囊括文史、景觀、娛樂,走一趟小島,能發現視、味、嗅、觸、聽覺多樣而在地特有的旗津島。

研究年輕旅客對高台寺禪宗寺廟的佛像機器人和尚的旅行意圖

為了解決旗津居民渡輪的問題,作者賴政育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台灣年輕族群對高台寺「機器人和尚」的旅遊意象、預期旅遊效益、旅遊態度、科技焦慮程度與行為意圖,藉此了解台灣年輕族群對於「機器人和尚」的看法。本研究將採問卷調查方式,並以 40 歲以下曾前往日本旅遊的台灣遊客為問卷調查對象。本研究共回收 379 份有效問卷,並以偏最小平方法驗證本研究架構模型之適用性,研究結果顯示:(1)旅遊意象對旅遊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2)預期旅遊效益對旅遊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3)科技焦慮對旅遊態度沒有顯著負向影響;(4)科技焦慮對行為意圖沒有顯著負向影響;(5)旅遊態度對行為意圖有顯著正向影響。本研究結果發現 40 歲以下遊客人對於與機器人和尚互動非

常有興趣並且對其接受程度高,希冀能提供旅行社、宗教團體或相關單位,作為更多元性的旅遊規劃及應用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