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潘家錚寫的 潘家錚全集(第十五卷):老生常談集 和沈學汶的 江水悠悠:水利工程學家治水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三峽水利工程三峽工程,又破一項世界記錄_央廣網翻譯此網頁也說明:... 三峽沒有完成最初建造的三峽水利工程的利弊分析任何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建設都有 ... 在長江上興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壩軸線全長約2309米,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電力出版社 和商務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平思寧所指導 曹燕如的 中國水資源策略:以湄公河次區域為例 (2016),提出長江三峽工程利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水資源、湄公河、國際河流、國家安全、非傳統安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林德昌所指導 陳苾鈐的 水庫興建與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的個案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水庫大壩、水庫移民、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公眾參與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峡观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研究 - 三峡探索則補充:推荐阅读 · 2019-07-11 03:46:00三峡工程的利弊,这位亲历者讲清楚了 · 2016-02-20 23:52:0028年前黄万里对三峡大坝说了什么话? · 2016-02-20 23:49:00黄万里:论长江三峡大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江三峽工程利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潘家錚全集(第十五卷):老生常談集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問題,作者潘家錚 這樣論述:

《潘家錚全集》是著名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先生的作品總集,包括科技著作、科技論文、科幻小說、科普文章、散文、講話、詩歌、書信等各類作品,共計 18卷,約 1200萬字,是潘家錚先生一生的智慧結晶。 他的科技著作和科技論文,科學嚴謹、求實創新、充滿智慧,反映了水利水電行業不斷進步的科技水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他的文學著作,感情豐沛、語言生動、風趣幽默。他的科幻故事,構思巧妙、想像奇特、啟人遐思;他的雜文和散文,思辨清晰、立意深邃、切中要害,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這些作品對研究水利水電行業技術進步歷程,弘揚尊重科學、銳意創新、實事求是、勇於擔責的精神,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義。 《潘家錚全集》是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專案,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專案。 《潘家錚全集第十五卷老生常談集》,主要收錄潘家錚院士自2000年至2005 年之間關於水利、能源、水電開發、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論述。有些文章是在相關會議上的發言,有些是記者訪談,有些是發表在一些刊物上的。這些文章都是潘家錚院士立足于國情,運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對水利管理的觀念更新、水電開發的必要性、能源資源的合理利用、環境保護的客觀要求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所表達的個人認識和見解。

中國水資源策略:以湄公河次區域為例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問題,作者曹燕如 這樣論述: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及文明延續關鍵,雖然海洋佔有地球表面積約百分之七十,但可直接供應人類生養淡水卻極為有限。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工商業發展迅速,全球水資源需求量不斷攀升,加以時空分配不均、氣候變遷等因素,引發旱澇災情加劇,進而威脅民生用水、農漁糧食、疾病衛生、社區遷徙及能源供應等安全,導致國家政經社會動盪,尤其是人口密集的亞洲地區多屬開發中國家,仰賴水資源獲取足夠糧食及經濟發展所需能源,再者,亞洲地區數條重要江河跨越數個國家地域,連接維繫流域內國家命脈及利益,惟各國對於國際河流治理政策及目標卻存在紛歧差異性而屢生爭議、矛盾,因此,國際河流所涉及水資源問題具有重要性及複雜性,若未能妥適紓解,則可

能引發國際衝突而危及國家安全。2009年中國水資源最豐沛的西南地區連續乾旱,中國為紓解水資源匱乏的嚴重性及急迫性,積極修建水壩以維繫水資源安全,卻引發與下游國家間跨境水資源衝突,中國在面臨境內水資源短缺危機,以及與鄰國共用治理國際河流二者衝突,都是當今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重要課題。湄公河是亞洲地區重要國際水系,流域遍及中國、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越南等六個國家,富含水力動能及自然資源,然而,流域內各國政經體制、民族文化差異極大,對於水電開發、航道通商、農漁發展及生態維護各有主張而扞格爭嚷互見,衝突並不意味毫無合作契機,本文認為中國兼具地理及政經大國的優勢地位,水資源政策及執行往往引發鄰國諸多猜

忌不安,又國際河流開發使用及管理約制,常事涉國家主權讓渡而難獲共識,但藉由水資源多層次規劃開發及協商管理,不僅能維護中國利益安全,同時,伴隨水電、航運建設所帶來鉅大經濟利益,也提供諸國亟欲脫貧的契機,進而促進地區安全。

江水悠悠:水利工程學家治水記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問題,作者沈學汶 這樣論述:

  水是天賦之物,能帶來洪水,也能引起乾旱;水更是權力代表,全球水資源鬥爭激烈,為了發展,人與水爭地,亦因人用水量增加,又與別國或其他生物爭水。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土木工程學系榮譽教授沈學汶一生與水結緣,從事水利教學研究、工程項目實踐及顧問工作50年,曾為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水利顧問,參與近20個國家的水利工程,為國際著名的河流動力學權威及水利工程師。他以寶貴的河川管理經驗和數據資料,深入分析全球關注的重點水問題——世界水資源衝突;河川治理、洪患與乾旱的整治方案;河川復育、生態與水利的和諧發展;興建水壩的利弊;中國河川狀況。他更對長江三峽大壩及未來中國水資源發展提供

切實建議。   作者從其外祖父詹天佑那第一批留美學生開始述說,幾代華人赴美求學的經驗,反映他們的生活實況與心聲。

水庫興建與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的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長江三峽工程利弊的問題,作者陳苾鈐 這樣論述:

水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也是人和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及生態系統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人類透過興建水庫大壩與強化管理水資源來達到國家、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水庫大壩的建立便成為了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上不可或缺重要建設,尤其在全世界發展中的國家幾乎都擁有水庫大壩。中國大陸水庫大壩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1949年,當時的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正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國家為了長遠的發展進行大規模河流整治、興修水利、開發水電,但大量的興建水庫卻沒有為當時的中國大陸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反而因當時的技術不良與資金問題導致許多病險水庫的產生;因此,1978年改革開放後,水庫大壩的興建管理模式便從「重量轉為重質」

,以避免病險水庫的問題再次發生;而1990年後的水庫發展更將水庫大壩的興建技術推向高峰。如今,我們可以把中國大陸歷年來興建水庫的過程做一個總結,以瞭解中國大陸政府是如何在水庫大壩建造的歷史中不斷學習與改進才能夠擁有今日較為完善的法規與政策。水庫大壩的興建有利亦有弊,近年來則由於氣候變遷與環保意識的抬頭,使得水庫大壩的興建逐漸受到部分民眾的反對,建與不建都很為難。因此,本文欲透過水庫興建與經濟發展做為理論上的界定,並進一步闡述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理論架構,藉以了解擁有世界上最多水庫大壩的國家—中國大陸為何在大量建造水庫大壩後至今仍無法滿足其國內的供水需求,以及是否應該朝向興建綠色水庫大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