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寫的 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 和謝明勳的 解鎖!北號誌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港務/高雄港埠旅運中心- 開發成果也說明:高雄港埠旅運中心 可同時泊靠兩艘22.5 萬噸大型郵輪(可載5400 名旅客及2400 船員),最大旅客服務水準每小時2000 人,設立單一服務窗口,提供完整港務客運服務,為台灣港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航運管理系 楊清喬所指導 陳靜儀的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營運關鍵成功因素 (2021),提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關鍵成功因素、修正式德菲法、層級分析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蔡豐明所指導 林慕涵的 探討提升臺灣郵輪入境旅遊之方針 (2020),提出因為有 郵輪產業、郵輪入境旅遊、TOWS矩陣、模糊層級分析法、跳島郵輪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則補充:高雄港埠旅運中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問題,作者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 這樣論述:

  高雄,這座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在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城市的核心區域陸續填築完成。1919年10月田健治郎任臺灣首任文官總督,在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將全臺重劃為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和高雄五州,至此「高雄」地名首次出現,取代原來的地名「打狗」,在2020年屆滿一百週年。     一百年來,高雄的公共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動了街景的改造。高雄逐步擴展成臺灣南部第一大城,座落在城市上的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流變。《見築百講》盤點高雄現存文化資產,以及現代化發展下的產業設施、交通建設、學校、宗教、住宅、商業大樓等建築,精選清代至今百件經典建築作品,透過專書出

版,讓大眾了解高雄現存的特色建築。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想了解高雄好吃好玩的?跟著我走就對了!

今天擔任一日導遊,帶著郵輪「#探索夢號」的遊客們,走訪大港橋、流行音樂中心、駁二藝術特區、棧貳庫、港埠旅運中心,帶大家體驗高雄的魅力,並搭乘輕軌,深度導覽。

台灣是亂世福地,落實防疫有成,中央、地方合力推廣國內旅遊。
郵輪跳島、和環島「#類出國」熱潮,在後疫情時代,成為國旅的新選擇。探索夢號本次上船旅客1057人,環島航線到訪高雄計有6個航次,將帶來近萬名旅客,估計約可創造新台幣3,000萬元的觀光產值。

高雄是郵輪靠港後最佳旅遊地。有山、有海,並可以連結台南、屏東。港灣景致讓大家讚嘆連連,我也請遊客們「食好鬥相報」,一定要來高雄跨年。也很推薦到旗津看燈塔、吃海鮮,來高雄體驗更多精彩、在地的旅遊行程喔!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營運關鍵成功因素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問題,作者陳靜儀 這樣論述:

港口主要提供船舶進出、裝卸貨物或轉運及補給等功能,然而現今隨著港埠競爭倍增、船舶大型化以及新興產業崛起,已使港埠功能加速由服務「貨」轉型至服務「人」,新興港口已紛紛跨足經營郵輪及遊艇等觀光產業,這也代表著舊式港口結構已無法因應創新產業;我國為與現代化產業接軌、增加港口周邊都市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及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特別針對國際商港之高雄港積極推動相關計畫或建設,其中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即為建設之一。因此,就未來港埠旅運中心之營運與管理,不但影響郵輪觀光之發展,也影響國際港埠及城市觀光與形象,故本研究旨在從港務公司角度探討港埠旅運中心營運關鍵成功因素,期提供港務公司、公務機關及產業界營運分針及評估參

考。本研究主要以綜整參考文獻並透過修正式德菲法專家前測問卷擬定影響港埠旅運中心成功營運之五大構面及25項評估準則,再以正式專家問卷收集資料後利用層級分析法來得出最主要關鍵構面及評估準則,研究結果顯示「旅客服務」為最關鍵之構面;而前五項關鍵評估準則為「智慧化服務」、「休憩空間」、「空間配置」、「聯外設施」及「港市共同行銷」。

解鎖!北號誌樓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問題,作者謝明勳 這樣論述:

  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國內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操作型態號誌樓,昔日扮演控制縱貫線、屏東線,及臨港線進出高雄港站眾多轉轍器和號誌機的繁重角色,如今雖因不再有列車進出而解除任務,但建築本體及控制設備仍保存完整,是見證鐵道技術發展的珍貴工業遺產。     本書從高雄鐵道的起源、鐵道路線的演變,到北號誌樓的誕生、作用,以及號誌樓內部閘柄的機械運作原理,再到停用後的保存與活化利用,完整記錄了高雄港站北號誌樓的前世與今生。   本書特色     1. 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操作型態號誌樓,其歷史與操作原理大公開。   2. 透過文字與歷史照片、站區規劃圖、路線圖等,講述高雄港站區與北號誌

樓的歷史演變;搭配號誌樓剖面圖、機械聯動圖等,解析北號誌樓的實際運作;最後從調查研究與復原規劃圖中探討北號誌樓的活化與再利用。   好評推薦     北號誌樓所保存的機器設備,每一件都十足珍貴,特別是列車進出站,開通進路時,控制轉轍器鎖錠及顯示號誌狀態的「發條式限時解鎖器」,仍完整地保留著,對於研究鐵路號誌裝置的人而言,在理解機械構造及運轉安全設計的基本原理上,絕對是值得參考的重要設備。―(日本)鐵道博物館副館長 荒木文宏     雖然臨港線鐵路已經停駛,但是保存下來的舊高雄港站區,除了軌道外仍有室內機具完整的號誌樓聯動機械。在「工業遺產2.0」的保存思維上,號誌樓內的各式機械,即便不能百分之

百回復原本用途,仍可直接演示其運作的原理,這正是「工業遺產2.0」保存的極佳範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洪致文     如果用車站人生來形容鐵道運轉本業,那麼這個號誌樓就有如是人的靈魂一樣,是集站務於一,只要此處運作順暢則一切大致平穩運行,所以也可說號誌樓指揮若定就有如車站內的定海神針一般。―台灣鐵路管理局第二十任局長 周永暉

探討提升臺灣郵輪入境旅遊之方針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的問題,作者林慕涵 這樣論述:

郵輪旅遊現今已成為全球觀光新趨勢,而臺灣郵輪產業目前還處於發展階段,為了積極推廣國際郵輪來台停靠,並提升臺灣入境旅遊之旅客人次,使更多外籍旅客體驗到臺灣之美,期望透過本研究分析入境旅遊改善方針,提升入境旅遊品質與服務、行銷臺灣獨具一格的特色旅遊和擴大與亞洲鄰國合作等方針之重要性程度影響,並藉此強化郵輪產業鏈,為臺灣觀光帶來良好的發展潛能。本研究首先將現階段提升臺灣郵輪入境旅遊之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列出,再以TOWS矩陣研擬四種策略組合。接著利用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彙整出影響入境旅遊的因素,並建構層級架構模型。最後經由與產官學之各界專家的問卷訪談、調查,以模糊層級分析法來進行分析和探討,做為提

升臺灣郵輪入境旅遊的重要依據。由此實證分析結果得知,四大構面的重要性排名依序為「行銷推廣」、「行程規劃」、「服務保證」及「合作模式」;而根據個別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在16項次準則中,排名前五項依次為「獎勵措施」、「特色郵輪航程」、「多元化之岸上遊程」、「來台踩線」和「在地接待能量」。藉由本研究結果訂定完善的策略,擴大臺灣知名度,進而吸引各國觀光客入境臺灣搭郵輪,帶動國內相關旅遊產業,增加觀光外匯收益,甚至推廣臺灣跳島郵輪,以此提供給相關政府單位、決策者或是旅行業者做為未來發展郵輪觀光及規劃入境旅遊之參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