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寫的 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 和謝明勳的 解鎖!北號誌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港旅運中心3/6啟用提前開箱供媒體先睹為快也說明:高雄 港旅運中心分旅運設施、港埠大樓及地下室,旅運設施供郵輪入出境之 ... 的銀灰色船體,上部採鋼骨結構,以海浪流體意象設計,形塑高雄海洋國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足文化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文化創意設計碩士學位學程 李億勳、陳俊智所指導 吳敏隆的 高雄亞洲新灣區吉祥物創作研究 (2015),提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亞洲新灣區、吉祥物、符號學、視覺識別系統。

最後網站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則補充:台湾高雄举办“旅运港埠中心”设计竞赛-建筑新闻-筑龙建筑。 港埠旅運中心開幕; 多功能「港埠旅運中心」即將開放飽覽無敵海景| 名家- 三立新聞; 代代有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的問題,作者侯慶謀,陳玉霖,陳佑中,陳家宇,陳坤毅,黃于津,黃則維,劉呈祥,蔡侑樺,蔡寧,龍霈 這樣論述:

  高雄,這座因高雄港而崛起的港市,在1863年開港,1908年開始築港工程,城市的核心區域陸續填築完成。1919年10月田健治郎任臺灣首任文官總督,在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改革,將全臺重劃為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和高雄五州,至此「高雄」地名首次出現,取代原來的地名「打狗」,在2020年屆滿一百週年。     一百年來,高雄的公共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帶動了街景的改造。高雄逐步擴展成臺灣南部第一大城,座落在城市上的建築,記錄了這座城市的歲月流變。《見築百講》盤點高雄現存文化資產,以及現代化發展下的產業設施、交通建設、學校、宗教、住宅、商業大樓等建築,精選清代至今百件經典建築作品,透過專書出

版,讓大眾了解高雄現存的特色建築。

高雄亞洲新灣區吉祥物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的問題,作者吳敏隆 這樣論述:

亞洲新灣區是高雄市近年來的重要建設,也是高雄市產業轉型的一個重大契機。本研究創作以高雄亞洲新灣區的四座大型建設,包括高雄展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港埠旅運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等,透過符號學的導入,及兩層次序列表意(two orders of signification)系統模式分析,設計出各建設場域專屬的吉祥物。 前期提出本研究創作的背景動機與目的、創作方法與流程,並確定本研究創作的範圍與限制。再透過吉祥物創作相關文獻與學理探討,提出「吉祥物」與「符號學」等相關文獻案例,進行回顧研讀,以理解其發展趨勢。並概述說明創作主題,針對高雄亞洲新灣區的發展緣起,及四大主要建設的興建

目的及功能屬性做簡單的敘述。創作過程與作品說明,首先提出亞洲新灣區的VI識別系統,建立其視覺形象;再從研究資料所得到的元素符號,發想運用於四款吉祥物的創作設計上,並以羅蘭巴特提出的兩層次序列表意做吉祥物符號的分析。再透過吉祥物的命名、角色及故事背景設定,讓吉祥物更鮮活更有記憶點。並對「吉祥物」後續發展給予研究成果之建議。最後的研究創作成果,期望能給予政府部門在行銷亞洲新灣區的建議及宣傳的參考。

解鎖!北號誌樓

為了解決高雄港埠旅運中心設計的問題,作者謝明勳 這樣論述:

  高雄港站「北號誌樓」是國內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操作型態號誌樓,昔日扮演控制縱貫線、屏東線,及臨港線進出高雄港站眾多轉轍器和號誌機的繁重角色,如今雖因不再有列車進出而解除任務,但建築本體及控制設備仍保存完整,是見證鐵道技術發展的珍貴工業遺產。     本書從高雄鐵道的起源、鐵道路線的演變,到北號誌樓的誕生、作用,以及號誌樓內部閘柄的機械運作原理,再到停用後的保存與活化利用,完整記錄了高雄港站北號誌樓的前世與今生。   本書特色     1. 台灣僅存最完整的傳統機械電氣操作型態號誌樓,其歷史與操作原理大公開。   2. 透過文字與歷史照片、站區規劃圖、路線圖等,講述高雄港站區與北號誌

樓的歷史演變;搭配號誌樓剖面圖、機械聯動圖等,解析北號誌樓的實際運作;最後從調查研究與復原規劃圖中探討北號誌樓的活化與再利用。   好評推薦     北號誌樓所保存的機器設備,每一件都十足珍貴,特別是列車進出站,開通進路時,控制轉轍器鎖錠及顯示號誌狀態的「發條式限時解鎖器」,仍完整地保留著,對於研究鐵路號誌裝置的人而言,在理解機械構造及運轉安全設計的基本原理上,絕對是值得參考的重要設備。―(日本)鐵道博物館副館長 荒木文宏     雖然臨港線鐵路已經停駛,但是保存下來的舊高雄港站區,除了軌道外仍有室內機具完整的號誌樓聯動機械。在「工業遺產2.0」的保存思維上,號誌樓內的各式機械,即便不能百分之

百回復原本用途,仍可直接演示其運作的原理,這正是「工業遺產2.0」保存的極佳範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洪致文     如果用車站人生來形容鐵道運轉本業,那麼這個號誌樓就有如是人的靈魂一樣,是集站務於一,只要此處運作順暢則一切大致平穩運行,所以也可說號誌樓指揮若定就有如車站內的定海神針一般。―台灣鐵路管理局第二十任局長 周永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