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建榮寫的 死亡文化史:唐宋性別與婦女死後解放 和盧建榮的 誰在統治地方: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佛光大學歷史學系(B)也說明:一、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 【學士班部分】. 1. 宜檢討「回歸歷史之人文學本質」及. 「撰修一代之史」之目標與其所開設. 之課程搭配,以謀求可達成該系所設.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暖暖書屋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歷史學系 黃兆強所指導 呂亞韓的 浦起龍及其《史通通釋》 (2013),提出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浦起龍、史通通釋、史通。

最後網站佛光大學歷史系系學會(@f_g_u_history) • Instagram photos ...則補充:240 Followers, 55 Following, 56 Posts - See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from 佛光大學歷史系系學會(@f_g_u_history)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死亡文化史:唐宋性別與婦女死後解放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盧建榮 這樣論述:

死亡文化存有豐富的性別文化訊息 夫婦同穴葬?異穴葬?葬祖墳? 從墓誌中記載的遺言和飾終之典 看性別如何影響喪葬抉擇?   「本土死後世界信仰」與「異邦式死後世界信仰」 鰥夫、寡婦,死後是否選擇相約泉下?     本書主題是死亡文化,在方法上運用新文化史「再現」的概念,以記錄拼湊「過去」事件的一小部分。從北魏末到北宋這段六百年的歷史,由於印刷術尚在萌芽,傳世文獻相當有限,虧得當時的人懂得利用石刻技術留下許多石刻史料,這之中墓誌是一大宗。     墓誌定型之後,文體多係貴族文學形式,即駢體文,敘事結構也有一定的套式,原是喪家至親好友看過後即被封存於墓中的私密文本。八世紀末葉以降,文體日益傾向散

文化,這與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這是本書重大發現之一。墓誌另一演變是從私密性生出公開性一路,此緣於喪家找名家寫誌,而傳抄、出版流通更廣。於是私密性墓誌成為文學革命的場域所在,塵世的文學場域仍是駢文的天下。     誌作者為死者生平敘寫的墓誌,再現了瀕死者在臨終場景與探視者互動的狀況,以及交待遺言和飾終之典。東漢以前,中國漢人社會只有一個死後世界,迨進入到五世紀之後的六百年則有兩個死後世界,供瀕死者抉擇。佛教進入中土之後,有愈來愈多人放棄原本固有本土死後世界信仰,改採異邦式、即死後陪侍佛祖的選擇,這對於婦女,特別是守寡有年者,吸引力尤其大,且比男性多得多,這是為何?     在唐代,本土死後世

界信仰畢竟仍居主流位置,講究的是夫妻合葬,以女子而論,最起碼要葬到夫家的家族墓園。要是子女依親長遺命,一不葬配偶墓旁、二不葬在家族祖墳所在,便會受到社會輿論壓力,令執行親長遺命的子女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女性是否於死後掙脫性別不平等加諸其身的桎梏?     編輯說明   ◎封面圖片:「唐朝仕女圖」,永泰公主陵壁畫。唐中宗第七女李仙蕙(685-701),遭武則天賜死。中宗繼位後,追封永泰公主。公主陵墓宏大,陪葬品豐富,壁畫鮮豔生動。     ◎本書原名《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此為全新修訂版。

浦起龍及其《史通通釋》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呂亞韓 這樣論述:

  《史通》是我國史學發展上重要的一部理論性的書籍,而現今學子們最容易取得的《史通》讀本是清代浦起龍所通釋的《史通通釋》。與《史通通釋》同時期的還有黃叔琳的《史通訓故補》,但三百年後的今天並不流行,足見《史通通釋》是最優秀的《史通》讀本。浦起龍一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準備科舉,考上科舉後都在從事教職,直到退休致仕後才寫成《史通通釋》。《史通通釋》強調《史通》的重點是「六家」與「二體」,浦起龍對〈六家〉與〈二體〉的解釋也影響了後人的看法。  與浦起龍相比,稍長7歲的黃叔琳是較為嚴謹的,因此他們兩人的兩部書在清代通行時,黃叔琳的評價是比浦起龍高的。但是浦起龍的《史通通釋》較黃叔琳的《史通訓故補》更

為全面,因此即使《史通通釋》在清代有遭受批評,但無損它是截至目前為止注解《史通》最好的本子之一。關鍵字:浦起龍、《史通通釋》、《史通》

誰在統治地方:唐宋地方治理文化打造史

為了解決佛光大學歷史系 評價的問題,作者盧建榮 這樣論述:

唐宋時期的地方治理究竟如何? 中央政治權力滲透到地方,到底是鞭長莫及?抑或如臂使指? 「地頭蛇小傳統」遇上「強龍大傳統」,如何研判誰在統治地方? 是國家派任的流官到地方主政? 還是地方勢力與官衙世吏相互勾結在把持地方?   中國氣候水文和物產,在中古以前已然定型,糧作耕耘仰賴太平洋西南季風帶進的雨水,沿著秦嶺由西往東,降雨量逐次增多。雨量過多,會造成洪澇為害,過少或不雨,則旱災必作,隨之是蝗災。唐宋帝國為穩定糧食充分供應,多以糧倉儲米以濟不時之需。這是以儲糧制和義倉制來因應降雨的不確定性。附帶的因應措施有二:其一,藉祠廟祈雨儀式呼求老天降雨,其二,興作陂塘隄堰蓄水和防洪。   祈雨倘

若有成,地方官馬上面臨蓋廟酬神的壓力。修廟/蓋廟或是修建陂塘和隄堰,乃一縣之大事,屬於公共工程性質,需要募資和糾集工役,工程本身會連帶牽動到官民之間,以及居民之間的利益之分配。這是測試地方官和地方勢力互動的試金石,會再現於一方碑石所刻的記文中。工程操控權誰屬,似乎決定了地方官與地方勢力追逐公共權力途上誰居上手。   本書提供八至十世紀唐帝國華南地方政治/文化經驗,以及宋帝國十至十一世紀不分南北的地方政治/文化經驗。使用「廟/祠記」、「德政/遺愛碑文」、「循吏傳記」和「牧守行為集錄」四種文本史料,解答中國地方治理文化基因設置,與地方實際政情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   本書封面說明   ◎封面圖

片:「解州關帝廟」,中國最大的關帝廟,位於山西運城市解州鎮,是關公故鄉。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元至明清不斷重修或重建,現今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大火後重建。供奉關帝神龕的崇寧殿,懸掛「神勇」巨匾,由清朝乾隆皇帝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