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線河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地圖、推薦、景點和餐廳等資訊懶人包

等高線河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仁宇寫的 緬北之戰(二版) 和(德)朱迪斯·莎蘭斯基的 看不見的島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台灣等高線圖Taiwan Contour Map也說明:台灣等高線地圖為透過數值地形模式(DTM)加值成果,藉由等高線可以了解地勢高低與地表起伏,而其分布的疏密程度也可以判斷坡度的緩急,進而了解河流流向與河谷的寬度。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湖南文藝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地質科學研究所 鄧屬予所指導 李孟綸的 宜蘭平原西側雪山山脈之構造地形分析初探 (2017),提出等高線河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線形判釋、斜滑斷層、大地應變、活斷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聯合大學 土木與防災工程學系碩士班 王承德所指導 張雅琳的 FLAC3D應用於邊坡穩定之分析-以苗栗縣南庄鄉鹿場部落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為例 (2014),提出因為有 鹿場地區、ArcGIS、Surfer、FLAC3D、下切作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等高線河谷的解答。

最後網站高中B1等高線判讀 - Slideshare則補充:高中地理資訊教學範例等高線圖判讀設計者:台大地理系1. ... 判讀技巧: 在河谷附近,如果等高線圖上有二或多對緊密的等高線,即表示有河階存在。 45; 46.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等高線河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緬北之戰(二版)

為了解決等高線河谷的問題,作者黃仁宇 這樣論述:

  這是黃仁宇先生的第一本書。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抗戰時期的戰地報告,是記錄中國抗日遠征軍在緬北進行會戰的實錄,也是研究緬北戰爭的第一手歷史資料。本書從中國部隊進入緬北地區保護「東京路」開始,以記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戰鬥場面。作者親身經歷了這場戰爭,以最切身的角度記下了這場戰爭的各種實況,非常珍貴。 作者簡介 黃仁宇   191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2001年1月8日逝世於美國紐約。天津南開大學肄業(1936-1938),成都中央陸軍官校畢業(1940),美國陸軍參謀大學畢業(1947),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博士(1964)。曾任陸軍少尉排長(1941)、中尉參謀(1942)

、駐印新一軍司令部上尉參謀(1943-1945)、少校參謀(1946)、駐日代表團少校團員(1949-1950),紐約州立大學紐普茲(New Paltz)分校教授(1968-1980)。主要著作有《緬北之戰》(1946,聯經2006)、《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英文版1974,聯經中文版2001)、《萬曆十五年》(英文版1981,中文版1985)、《放寬歷史的視界》(1988)、《中國大歷史》(英文版1988,聯經中文版1993)、《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1989)、《地北天南敘古今》(1991)、《資本主義與廿一世紀》(聯經1991)、《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1993)、《近

代中國的出路》(聯經1994)、《關係千萬重》(1998)、《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聯經2001)、《大歷史不會萎縮》(聯經2004)。 戰地記者黃仁宇  更河上游的序戰  緬北的戰鬥  孟關之捷  拉班追擊戰  隨軍出擊記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個罐頭  加邁孟拱戰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戰  「這種敵人」  老臘戍和新臘戍  「業餘新聞記者」(代跋) 名家推薦 戰地記者黃仁宇  林載爵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軍佔領了緬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軍可以直趨中東,控制印度洋。緬甸的淪陷對中國戰場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滇緬公路被切斷,西南

的國際交通僅靠飛越「駝峰」航線維持。因此,中、美、英三國都認為必須反攻緬甸。    一九四三年春,中國駐印軍的補充、訓練大致完成,反攻緬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時機業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黃仁宇和一群軍官作為先遣部隊,飛過「駝峰」到達印度的藍伽,設立新一軍的總部,此後一年半他就參與了反攻緬甸的行動,並且成為一名前線觀察員,當起了戰地記者,一邊服役一邊寫了十餘篇文章,投到當時最負盛名的《大公報》及其他報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結集後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成為黃仁宇的第一本著作。    做為戰地記者,為了凝聚意志力,他必須強調光明面,這是他日後在回憶錄《黃河青山》中的自白。但是,即便如此,他說他還是自有定

見和癖好,那就是想在文字裡注意營以下的行動,而極力避免涉及高級長官,並且盡量以親自在戰鬥部隊之目睹為限。這十幾篇通訊無法有系統地將緬北各戰役作一描述,但還是保存了幾場戰鬥的細節,包括兩次戰車攻擊,一次飛機轟炸,一次負傷和幾次步、砲兵的戰鬥。儘管是紀實報導,但讀者已經可以深刻感覺到黃仁宇的小說技巧,每篇文章有情節、有鮮活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戲劇性發展、有作者的感懷與意念。透過這本書,我們一定會有同感:黃仁宇日後深具魅力的歷史寫作方式原來是其來有自。    「軍人的生活像一團夢,整個人生的生命又何嘗不像一團夢!」(「八月十四日」),這場緬北之戰對黃仁宇的人生觀顯然有一定的影響。晚年回顧這段歲月,他

說,每天都有人被炸斷腿,頭顱大開,胸部被打穿,屍身橫在路邊,無人聞問,他看到的人類痛苦不知凡幾。但是,當死亡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時,個人反而從中解放。戰爭帶領人們進入生命中稍縱即逝的重重機會及無比神秘之中,因此,戰爭無可避免會引起各式各樣的情緒及感懷。    這樣的情緒及感懷只能藉助日後的回憶加以抒發。「拉班追擊戰」一文中提及,他看到一座橋下歪倒著一個敵人的屍體,頭浸在水內,他是一個大尉,旁邊的樹枝上晾著泡濕的地圖和英日字典。黃仁宇在戰地報導中平實地記錄此景,毫無私人情緒。然而,這一幕卻讓他久久無法忘懷,以致於在《黃河青山》中,他多了這樣的感懷:「毋需多久,我就發現死者和

我有許多共通點,屬於同樣的年齡層,有類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還努力溫習他的英文!誰敢說他不是大學學生,脫下黑色的學生裝,換上卡其軍裝?想想看,要養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軍事訓練得花多長時間,然後他在長崎或神戶上船,經過香港、新加坡、仰光,長途跋涉的最後一程還要換搭火車、汽車、行軍,最後到達在他地圖上標示著拉班的這個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嚨中彈,以殘餘的本能企圖用手護住喉嚨。」接著,黃仁宇又加上了一段神來之筆:「在孟拱河谷這個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飛舞,蚱蜢四處跳躍,空氣中瀰漫著野花的香味。而這名大尉的雙語字典被放在矮樹叢上,兀自滴著水。」    在「密芝那像個罐頭」裡,他描述雲

濃雨密下,負傷將士的擔架不斷扛來。一隊美國兵卻依舊英雄氣概地站著,一動也不動。有些傷兵在呼叫,有些傷兵雖不呼叫,而他們失血的臉卻是那麼憔悴!戰爭是殘酷的,但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畫面!對於這群美國步兵的感懷,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黃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傾盆大雨無情地下著,這些士兵肩荷著卡賓槍,顯然在等候出發的命令,全都站著不動,不發一語。我能說什麼呢?要我說他們英氣勃勃地站著,堅忍不拔,昂然挺立,決心承擔戰爭的重任,忍受惡劣天氣的折磨?他們的眼圈和無動於衷的表情都讓我別有所感。下雨會讓他們想家嗎?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鄉?」目睹這一場景幾天之後,就在密芝那,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一場戰鬥中,

黃仁宇的右大腿被三八式步槍擊中貫穿倒地,所幸沒有傷及骨頭。「我一生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黃仁宇這麼說。    本書在出版六十年後重新問世,正可帶領我們進入黃仁宇心路歷程的出發點,對於黃仁宇的人生觀與歷史觀當有更多的瞭解。 序   各位看地圖,知道印度沙的亞以南和孫布拉蚌以西有一段地區,上面蓋滿了重重疊疊的等高線,又點遍了圓葉樹的記號,國境線到這裏就斷絕了。這裏是屬於中緬未定界的地區。我們稱之爲野人山。顧名思義,大家都可以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塊蠻荒野地。    這裏的樹林,綠得發青,又青得帶腥。在樹林裏面,只聽得山下急流嘩嘩作響,枝葉叢裏的昆蟲鳥獸各發妙音;此外就不知天昏地暗。山洞門口有時伸

出一個蛇頭,頂上樹起紅色之冠,當它張開血盆大…

宜蘭平原西側雪山山脈之構造地形分析初探

為了解決等高線河谷的問題,作者李孟綸 這樣論述:

雪山山脈東側與宜蘭平原交界的丘陵地區,在地形上為一明顯的構造線形。前人推斷此地形特徵為活斷層所致,但並未提出明確的地質證據。本研究利用數值地形分析配合影像判釋和野外調查,以探討該丘陵區的裂縫系統及構造特徵。 為求得地形上之裂縫特性,本研究透過日照陰影圖及曲率地圖強化線形特徵,以勾繪該丘陵區的斷層跡線,並利用構造等高線法求得斷層之位態後,再比對曲率地圖以區分斷層滑移屬性。大體而言,本區充斥著短小的斜滑斷層,位態為東北-西南與西北-東南兩走向,其分別向東南傾斜40至50度及向東北或西南傾斜約70度,兩相夾70至90度角。 地形上之斷層跡線亦可在野外確實追蹤,其斷層毀壞帶及核心皆可明確查驗,其

核心伴隨有密集的破裂面、斷層角礫岩、斷層泥及斷層擦面。實地量測斷層擦面之位態後,本研究發現其與地形判釋之結果大致相同,其中,有東北-西南向之左斜滑斷層,傾角多陡立,上有向東北傾10至20度的擦線。而西北-東南向的右斜滑斷層,斷層面呈陡立或略向東北傾,擦線向東南傾沒10度。 綜合地形判釋及野外調查結果,可知宜蘭平原西側丘陵地區為一斜滑斷層為主的破碎帶,統整這些裂縫與它們的滑動方向後,可知其反應西北-東南向拉張,與衛星定位系統(GPS)所展現之方向一致,可顯示地形之特徵與後造山期的斜張作用有關。

看不見的島嶼

為了解決等高線河谷的問題,作者(德)朱迪斯·莎蘭斯基 這樣論述:

2009年「世界最美的書」金獎2010年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年度摯愛選書2011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設計獎2011年全球紅點傳達設計大獎諸多榮譽成就孤獨美學的典范之作獻給無法置身一探究竟卻愛躺在沙發上閱讀深思的書蟲,也獻給一直在路上,熱愛冒險的行者。德國藝術家、作家朱迪斯·莎蘭斯基,以精湛的繪圖工藝和引人入勝的文字,描述五十多座你未曾到訪也永不能游歷的遙遠孤島,完美呈現地理、文學與藝術之美。從孤獨島到魯道夫島,從聖保羅島到特羅姆蘭島,展現了被遺棄到自生自滅的奴隸、夢想破碎的探險家、燈塔守衛自立為王、理想主義者建立微型社會等一個個故事。每一個孤獨的島嶼,以及每一個孤獨的故事。島嶼無疑是最刺激

旅行的終點與最不可靠的樂園。朱迪斯·莎蘭斯基(Judith Schalansky),德國作家,藝術家。2006出版印雙字體集《我愛斷折字體》,一舉拿下多項設計獎。2008出版第壹本文學作品《藍色不適合你》,描述一名女孩對出海遠航的J瞳憬。2009《看不見的島嶼》出版,以其出色的文字和設計,榮獲了2009年「世界最美的書」金獎、2011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設計獎,以及2011年全球紅點傳達設計大獎。 前言天堂是島,地獄也是北冰洋孤獨島熊島魯道夫島大西洋聖基爾達島升天節島布拉瓦島安諾本島聖赫勒拿島特林達迪島布韋島特里斯坦一達庫尼亞島南圖勒島印度洋聖保羅島南基林群島波塞雄島迪戈加西

亞島阿姆斯特丹島聖誕島特羅姆蘭島太平洋納普卡環礁拉帕伊蒂島魯濱遜一克魯索島豪蘭島麥誇里島方加陶法島阿賴度島塔翁吉環礁諾福克島普卡普卡島安蒂波迪斯群島弗洛蕾娜島巴納巴島坎貝爾島平格拉普環礁復活節島皮特凱恩島塞米索波奇諾伊島克利珀頓環礁拉烏爾島索科羅島硫磺島聖喬治島蒂科皮亞島帕甘島科科島塔庫烏島南冰洋勞里島欺騙島富蘭克林島彼得一世島譯名對照表 我是從小看着地圖長大的。作為地圖兒童,我從來沒有出過國。曾經有個與我同班的女孩是在赫爾辛基出生的,她的兒童身份證件上確確實實是這麼寫着的,這真讓我覺得難以置信。赫——爾一辛——基,這幾個字在我眼里成了通往另外一個世界的鑰匙。直到現在,每當

遇到出生在比方說內羅畢(Nairobi)或是洛杉磯的德國人,我還是會毫不掩飾地表現出驚訝之情,覺得他們不過是在吹牛而已。他們干脆說自己是從亞特蘭蒂斯、圖勒(Thule)[圖勒,希臘文名為θоцλη,古代歐洲傳說中位於世界極北之地的一座島嶼——譯注]或者黃金國(El Dorado)[黃金國也是傳說中位於南美洲大陸北部的一處幻想之地一譯注]來的好了。我當然知道,內羅畢和洛杉磯都是真實存在的地方。這些城市都能在地圖上找到。但是,他們真的到過那里,甚至還就是在那里出生的,這一點我依然無法理解。我反正也去不了的那些真實存在的地方幻化成地圖上的線條、顏色和地名,很有可能正因為如此,我才會這麼喜愛地圖冊吧。

當一切都改變,當我們終於可以去世界任何地方,當我出生的國家——連同把它勾勒出來的邊界和人們心里感知到的邊界一塊兒——都從地圖上消失了的時候,我對地圖冊的喜愛仍舊不減絲毫。我早已習慣了在地圖冊上進行指尖旅行,在父母家的起居室里征服遙遠的世界,輕聲念出一個個陌生的地名。《大眾地圖冊》是我平生擁有的第一本地圖冊。它同其他地圖冊一樣,都受到某種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一點明白無誤地體現在書里那張占據了兩頁篇幅的世界地圖上。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一個在右頁,一個在左頁。在那上面,兩個德國之間沒有圍牆,沒有鐵幕,只有兩張書頁之間那條白晃晃的、無法消弭的折合縫。在聯邦德國的中小學里,地圖冊上的民主德國只是臨時的,它

的邊界是用虛線表示的,上面覆蓋着「SBZ」(蘇占區)這個神秘的縮寫。這個我是后來才知道的,那是因為我后來有了一本進口的《迪爾克地圖冊》(Diercke),手捧它背誦着祖國的山川河流,在那上面,祖國的領土范圍比原來擴大了一倍有余。自打那個時候,我便對世界行政區划圖喪失了信任感。這些地圖里面,一個個國家就像一塊塊彩色毛巾一般漂浮在藍色的海面上。它們很快就會過時,而它們傳達給讀者的,無非是誰暫時管轄着哪片色塊這類信息。相反,有一種地圖對自然地帶不進行什麼行政區划,只在超越一切人類划定的邊界之外對它們加以比較,這類地圖告訴讀者的信息要多得多。自然地形圖上,陸地的顏色可以從平原的深綠一直變成高山的紅棕,

或是極地的雪白,而海洋則會顯出深淺不一的藍色——比起人類歷史的進程,這種色彩的變化更加崇高。 當然,這些地形圖也通過無情的概括馴服了自然的野性。概括的做法降低了真實地理的多樣性,用具有代表意義的符號取代了現實的多樣性,並且決定着是否幾棵小樹就能表示一片森林,抑或把某處人類足跡登記為小徑或是鄉間土路。就這樣,地圖上高速公路的寬度往往與比例尺相矛盾,德國的一座百萬人口規模的城市和中國的一座相同規模的城市用的是一模一樣的正方形表示,北極的某個海灣同太平洋的某個海灣看上去一樣藍,因為它們的深度相同。而北冰洋海灣中聳立着的冰山則干脆消失得無影無蹤。地圖是抽象的,同時也是具體的。盡管地圖的測繪可以做到十分

客觀,可地圖依舊無法提供現實百分之百的真實寫照,它只能對現實進行某種大膽的闡釋。地圖上的線條證明了自己才是真正的變形藝術家。它們是由經線和緯線所組成的冷靜的數學網柵,將陸地和海洋無一例外地囊括到交叉的網格之中。它們還是有機的等高線,描繪出山脈、河谷和深海的樣貌,並在陰影線的幫助下讓地球擁有自己的外形。……很有可能就是從他身上得到了靈感——譯注]先於文字(avant la lettre)[「先於文字」這個固定表達在此處是指在笛福的小說寫成之前——譯注]經歷他自己的「魯濱遜漂流記」的地方。今天,這座島嶼已不再使用它從前的名字,它被冠上了它的文學幽靈之名:魯濱遜-克魯索島。好事成雙,這座島以西160

公里處的一座從前叫做Mas Afuera——「離大陸很遠」——的島嶼,現在則叫做亞歷山大一賽爾扣克島(Isla Aleiandro Selkirk),盡管賽爾扣克本人從沒到過這里。地圖克服了那條讓人痛苦不堪的地平線。日復一日,地平線阻隔着島上人們的視線。遠處的地平線上,似乎冒出了苦苦盼望着的那艘船極其模糊的身影——這真是出人意料的天降救星(Deus exmachina)可。那肯定是艘補給船,要不然,就是來接我們回家的船。倘若被發現的島嶼並不符合人們的期待,那麼,連它們的名字都會透露出人類的復仇心來。1521年的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和1765年的約翰·拜倫(John B

yron)[海軍副艦長,是著名詩人拜倫的祖父——譯注]都不約而同地把土阿莫土群島(Tuamotu—Inseln)上的幾個環礁稱為「失望島」。對麥哲倫來說,那是因為他在失望島上既沒有找到急需的飲用水,也沒有找到可以吃的東西。而拜倫則是因為,他沒有料到這座當時已經有人定居的島嶼的居民會對他充滿敵意。有許多島嶼的名字聽起來充滿了神話和童話色彩。冥河(Styx)在波塞雄島上流淌;特里斯理-達庫尼尼亞島的首府叫做七海愛丁堡(Edinburgh of the Seven Seas),盡管當地人只把這個地方簡單地稱為「定居點」而已。要不然還能叫它什麼呢?方圓兩千四百公里內,這里是唯一的定居點。地名首先反映了

當地原住民和居民的願望與渴求,我在這本地圖冊中所說的「居民」,指的是僅僅暫時居住在偏遠島嶼上的人。駐扎在阿姆斯特丹島的那些軍人口中,某個岬角叫做「處女角」,兩座火山叫做「乳房山」,還有一個火山口,它公開的名稱是「維納斯」。島嶼的風光到頭來還是成了性感美女的海報和情欲的替代品。島嶼似乎既是現實,又是現實本身的隱喻。其實,繪制地圖應該成為某種文學體裁,地圖冊也該成為純文學作品的一種,這樣才合乎它最初的名字——「世界劇場」(Thearum orbis terratum)。這樣的名稱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參考地圖雖然能夠緩解由地圖本身所引起的憧憬遠方之情,甚至可以代替實際的旅行,但同時,它又遠遠不只是替代

式的審美滿足。翻開地圖冊,我們不但想要搜尋一個個充滿異域風情的地方,我們還想把全世界都一次看個夠。渴望一直很豐滿,它超過期望達成時得到的滿足感。比起形形色色的導游書,我還是寧願觀看地圖。

FLAC3D應用於邊坡穩定之分析-以苗栗縣南庄鄉鹿場部落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為例

為了解決等高線河谷的問題,作者張雅琳 這樣論述:

本研究區域位於苗栗縣南庄鄉鹿場部落及其聯絡道路(苗21線),多年來豪雨和強力颱風如賀伯、薩恩、艾莉、馬莎、韋帕、柯羅莎等…夾帶大量雨水和泥砂侵襲本區,造成邊坡下滑、擋土結構物龜裂、聯絡道路下陷,甚至部落建物毀損等…;以2004年8月艾莉颱風為例,其所挾帶的強風豪雨,造成苗21線路基被沖斷近100公尺,鹿場、鹿湖、石壁三部落有多人受困,此證實本研究場域確實處於不穩定之狀態。本研究使用數值圖資套入ArcGIS軟體來建立坡度、坡向、等高線圖,接著透過Surfer軟體將數據轉換為FLAC3D軟體可讀取之資訊,再加入2014年由苗栗縣政府所執行之「苗栗縣南庄鄉鹿場部落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監測計畫(第二

期)鹿場計畫區委託技術服務案」的鑽探資料,據以將所得到的地層參數以FLAC3D模擬本鹿場部落以及聯絡道路兩區塊之安全係數、垂直應力、水平應力、剪應力、最大主應力、最小主應力、剪應變增量、孔隙水壓力、垂直位移、水平位移、以及總位移與速度向量之分佈圖;由研究結果顯示,鹿場部落區塊之安全係數為1.83(大於1.5),其垂直位移、水平位移、以及總位移量分別為0.723公尺、1.380公尺、1.50公尺;而聯絡道路區塊之安全係數為1.21(低於1.5),其垂直位移、水平位移、以及總位移量分別為0.728公尺、0.543公尺、0.822公尺;另,研究亦顯示聯絡道路之較高的位移量,其變形方向指向鹿場溪與風美

溪河谷,故,可能之原因與兩溪流持續的下切作用有關。